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盐酸纳洛酮治疗脑出血术后昏迷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7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予静脉滴注盐酸纳洛酮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苏醒率、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脑水肿体积、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脑脊液Caspase...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穴位按摩配合高压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68例应用针刺联合穴位按摩配合高压氧治疗;对照组68例单纯应用高压氧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周。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肿体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卒中专用生存质量量表(SS-QOL)评分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6%,对照组总有效率76.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血肿体积、NI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GCS评分均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肿体积、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SS-QOL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血清IL-1β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BDNF均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IL-1β低于对照组(P0.05),BDNF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穴位按摩配合高压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显著减轻患者血肿程度,提高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其机制与调控IL-1β、BDN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速刺法针刺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将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速刺法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周后Glasgow(GCS)评分、脑电图(EEG)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3周后,针刺组的GCS评分及苏醒率分别为(11.14±3.46)分、52.00%,明显高于对照组(8.80±3.21)分、24.00%(P0.05);针刺组的EEG以及BAEP的改善效果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速刺法针刺可改善脑神经电生理活动、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苏醒。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速刺法针刺联合西医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中的作用。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8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速刺法针刺治疗,对比其效果。结果:观察组苏醒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CS)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脑电图(EEG)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以速刺针刺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较好,有利于促进患者苏醒,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刺对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研究及对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人S100B蛋白(S-100B)、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治疗7 d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苏醒率、平均昏迷时间、NSE、S-100B、MBP的变化情况,并统计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1%,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5.56%(P 0.05);两组治疗后GCS评分和GOS评分均明显升高(P 0.01),且观察组升高程度更明显(P 0.05);观察组治疗后苏醒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平均昏迷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后血浆NSE、S-100B和MBP水平均明显降低(P 0.01),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更明显(P 0.05)。结论中医针刺法能够有效降低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血浆NSE、S-100B和MBP水平,有助于促进患者苏醒,缩短苏醒时间,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缪蒙爱  李玉平 《新中医》2019,51(5):135-137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纳洛酮治疗脑出血后昏迷的疗效及对血浆瘦素(Leptin)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水平的影响。方法:将脑出血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取纳洛酮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疗程均为2周;比较2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昏迷持续时间及临床疗效,检测2组血浆Leptin和GnRH水平。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44%,对照组为72.2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患者GCS评分明显增加(P 0.05),NIHSS评分明显减少(P 0.05);且治疗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患者昏迷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血浆Leptin、GnRH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且治疗组血浆Leptin、GnR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纳洛酮治疗脑出血后昏迷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浆Leptin、GnRH水平,促进脑出血后昏迷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金刚烷胺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醒效果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金刚烷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另予针刺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 GCS)评分,记录苏醒率,测定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 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 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及对比剂峰值时间(time to peak, TTP)脑灌注指标,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GCS评分均升高(P0.05),观察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苏醒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CBF、CBV均升高(P0.05),MTT、TTP均降低(P0.05),观察组CBF、CBV、MTT及TTP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NO水平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SOD、NO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金刚烷胺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昏迷程度,提升苏醒率,增强脑血流灌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患者血清SOD、NO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剂量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护心益脑方对大脑中动脉梗死伴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LVDD)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的影响及对心脑系统的保护效应。方法将92例伴有LVDD的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抗凝、清除氧自由基、改善脑循环与营养神经、降低颅内压、降压降糖等治疗及阿托伐他汀钙80 mg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护心益脑方,2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中医证候积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软脑膜侧支循环、左心室舒张功能变化情况,统计2组临床疗效,并比较随访3个月的预后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GCS评分明显升高(P均0.05),病变侧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对侧(P均0.05),病变侧大脑前动脉与对侧大脑前动脉的Vm比值、病变侧大脑后动脉与对侧大脑后动脉的Vm比值均显著升高(P均0.05),软脑膜侧支循环评分分级和评分及心脏彩超检查指标e′、E/e′、E/A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均0.05),NT-proBNP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随访3个月时,观察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护心益脑方可显著促进大脑中动脉梗死伴LVDD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代偿的形成,减轻神经功能损害,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及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疗效及对脑脊液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将106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参附注射液治疗,2组疗程均为14 d。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7 d、14 d后脑脊液NO、ET-1、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Vm)、脑搏动指数(PI)、颅内压(ICP)、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变化情况以及出院后随访1个月、3个月的GOS评分。结果 2组治疗7 d、14 d后脑脊液NO水平及大脑中动脉Vm、PI和GC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0.05),脑脊液ET-1水平、ICP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随访1个月、3个月GOS评分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能够显著改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脑内血管的血流量,降低颅内压,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醒脑静联合盐酸纳洛酮治疗脑出血后昏迷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脑出血后昏迷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实行醒脑静联合盐酸纳洛酮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Glasgow Coma Scale)、脑血肿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以及清醒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GCS评分以及临床疗效明显低于观察组,脑血肿量、NIHSS评分以及清醒时间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醒脑静联合盐酸纳洛酮治疗脑出血后昏迷疗效较好,可有效缩短患者昏迷时间,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针刺素髎与水沟为主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促苏醒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取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神经外科常规急救与手术后的基础上,待病情相对稳定,将82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取素髎为主穴,劳宫、涌泉等为辅穴,内关、三阴交、翳风、完骨等为配穴,施强刺激促苏醒针刺手法治疗;对照组取水沟为主穴,辅穴和配穴同观察组,同样施强刺激促苏醒手法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10次为一疗程。观察素髎穴与水沟穴针刺后即刻的临床表现,以及两组患者治疗45天、90天后昏迷GCS评分改善程度,评价两组患者苏醒时间和苏醒率,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针刺后喷嚏反射出现率为85.7%(36/42),较对照组针刺后表现的喷嚏反射反应强烈[25.0%(10/40),P0.01];观察组平均苏醒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64.6±19.4)天vs(73.8±14.6)天,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苏醒率相当[88.1%(37/42)vs 75.0%(30/40),P0.05];两组治疗后昏迷GC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观察组治疗90天后昏迷GCS评分优于对照组(9.52±2.32vs 8.47±2.14,P0.05);观察组愈显率为45.2%(19/42),优于对照组的22.5%(9/40,P0.05)。结论:针刺素髎为主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苏醒作用疗效确切,具有特有的促进喷嚏反射和兴奋呼吸中枢的功能,较针刺水沟为主促苏醒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列缺穴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并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其对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60例紧张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列缺穴治疗。采用TC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后动脉(PCA)的血流速度变化,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头痛程度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头痛评分、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指数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ACA、MCA、PCA的舒张末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均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后ACA、MCA、PCA的Vd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ACA的Vd、Vm均高于对照组(P0.05),MCA、PCA的Vm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结论针刺列缺穴可有效改善紧张性头痛患者的颅内血流速度,控制或减轻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十三鬼穴联合醒脑静治疗重症昏迷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重症脑昏迷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试验组给予针刺十三鬼穴联合醒脑静治疗,对照组给予醒脑静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变化,比较两组意识苏醒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在治疗4周后、8周后的GCS评分为(7.57±0.88)分和(11.63±1.33)分,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3%和6.7%,平均意识苏醒时间为(4.67±1.07)d;对照组的GCS评分为(7.50±1.09)分和(10.40±1.14)分,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3%和13.3%,平均意识苏醒时间为(5.87±0.81)d。两组治疗4周后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GCS评分、并发症的发生率、平均意识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针刺十三鬼穴联合醒脑静治疗重症昏迷患者优于醒脑静治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自拟活血清热饮鼻饲合电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继发昏迷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状态和相关实验室指标水平的影响,为中医药方案应用积累更多医学证据。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84例缺血性脑卒中继发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2例给予西医规范对症治疗,观察组42例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自拟活血清热饮鼻饲合电针治疗,观察2组治疗14 d后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β-内啡肽(β-EP)、强啡肽(Dyn-A)1-13及椎-基底动脉血流指标(左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峰流速)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14 d后GO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GCS评分、Dyn-A1-13水平、左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峰流速均显著提高(P均<0.05),D-D、FIB及β-EP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自拟活血清热饮鼻饲合电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继发昏迷可有效减轻昏迷程度,保护神经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脑部血液灌注量,且在调节β-EP和Dyn-A1-13水平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对重度颅脑损伤(STBI)患者血浆髓鞘碱性蛋白(MB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STBI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针刺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7,14 d检测2组患者血浆MBP、GFAP含量,评估2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观察2组治疗7,14 d苏醒例数、苏醒时间;于治疗14 d后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定预后。结果 2组治疗后血浆MBP、GFAP含量均较治疗前逐渐下降,针刺组治疗后7,14 d血浆MBP和GFAP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其中针刺组治疗后3 d血浆GFAP含量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治疗后3,7,14 d GC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7,14 d苏醒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苏醒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均0.05);治疗后14 d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可有效降低STBI患者血浆MBP、GFAP含量,促进STBI受损神经修复,有效抑制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提高苏醒率,缩短苏醒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项针对耳鸣患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即刻影响,从而为临床治疗耳鸣这一疑难病症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治疗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加电项针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两组在治疗前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在治疗前后Vm有显著性差异(P0.05),即两种方法在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方面均有效;治疗组治疗后Vm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快(P0.05)。结论:耳鸣患者经电项针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得以明显即刻改善,这一即刻效应为电项针治疗耳鸣奠定了基础,为临床治疗耳鸣这一疑难病症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脊液降钙素原(PCT)和乳酸(LA)联合检测在术后颅内感染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开颅手术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3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实施开颅手术未发生术后颅内感染的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脑脊液PCT与脑脊液乳酸(CSF–LA)检测,对比两组的脑脊液PCT、CSF–LA水平,分析将脑脊液PCT、CSF–LA两项指标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在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和约登指数方面的差异,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观察组分为轻、中、重组,对比三组的脑脊液PCT、CSF–LA水平,并分析对症支持治疗后观察组中不同预后结果的脑脊液PCT、CSF–LA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脑脊液PCT、CSF–L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PCT、CSF–LA二项指标单独检测的特异度、准确度、约登指数均低于联合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PCT、CSF–LA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不同GCS评分分组间的PCT、CSF–LA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PCT、CSF–LA水平低于中度组和重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度组则低于重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的脑脊液PCT、CSF–LA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PCT、CSF–LA可作为术后判断颅内感染的重要指标,将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对颅内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醒脑静与盐酸纳洛酮治疗处于昏迷状态的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处于昏迷状态的脑出血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在脑出血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纳洛酮,研究组则在脑出血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与盐酸纳洛酮。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脑水肿量、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昏迷持续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等。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1.11%,高于对照组的71.11%,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研究组脑血肿量为(26.45±4.19)m L、GCS评分为(9.95±1.84)分,对照组脑血肿量为(18.63±3.39)m L、GCS评分为(14.27±1.78)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平均昏迷持续时间为(7.39±2.97)d,对照组平均昏迷持续时间为(13.29±3.63)d,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NIHSS评分在治疗前以及出院前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出院后3个月研究组为(9.95±2.04)、对照组为(12.15±2.51),显著有显著性(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醒脑静与盐酸纳洛酮治疗处于昏迷状态的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提高治疗的有效率,迅速减轻脑水肿,减少昏迷时间,改善神经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针法配合辨证取穴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20例ICVD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采用子午流注针法配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辨证取穴针刺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针刺前后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大脑前动脉(ACA)、中动脉(MCA)、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动脉搏动指数(PI)变化,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后ACA、MCA、PCA、VA及BA的Vm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增快(P0.01),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PCA、VA、BA的PI值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P0.05,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午流注针法配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ICVD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脑动脉弹性,促进脑血管扩张,增加脑血流量,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颈痛汤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8例,治疗组采用颈痛汤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和颈椎牵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及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收缩峰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颈椎动脉和基底动脉TCD检测:治疗组治疗后颈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收缩峰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痛汤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可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量,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