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64层螺旋CT肝血管成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肝脏多期血管成像不同后处理技术显示肝脏血管的能力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9例肝脏多期增强扫描患者行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血管成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和多平面重组技术(MPR)三种重组方式,分析三种重组方法对肝动脉、门静脉系统、肝静脉以及肝肿瘤血管性病变的显示情况;同期30例患者行肝动脉DSA血管造影,并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本组肝动脉变异率为32%;VR与MIP对肝动脉2级以下分支及肿瘤供血动脉的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显示3级以上肝动脉分支及肿瘤血管上有明显差异(P<0.05),MIP优于VR;30例同期行DSA检查的肝癌患者中,MIP与DSA在供血动脉及肿瘤血管的显示上完全一致,对3级以下肝动脉的显示无统计学意义,在4级以上肝动脉的显示上有差异(P<0.05),DSA优于MIP;VR与MIP在显示门静脉及肝静脉分支方面无统计学意义。门静脉有5种变异类型,变异率为27.8%。正常组肝静脉Ⅰ型80例(95%),Ⅱ型4例(5%),7例(8.3%)可见右后下肝静脉。结论64层螺旋CT肝血管成像能更准确、全方位地显示肝血管、肝血管性病变及富血管性肿瘤性病变,可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术前提供准确信息。VR、MIP与MPR三种重组技术结合使用在肝血管性病变的诊断方面并不亚于DSA。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兼容性血管造影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效果。方法:以2014年3月至2017年6月我院60例肝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60例肝癌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并对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兼容性血管造影检查,以肝动脉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为金标准,研究对比多层螺旋CT兼容性血管造影的效果。结果:肝动脉血管造影显示:12例患者肝动脉起源走行及解剖存在变异; 50例患者影像结果显示肝癌供血动脉及肿瘤血管改变,其中21例患者肿瘤染色,13例患者肝动脉-门静脉分流。38例患者门静脉造影显示肿瘤病灶侵袭门静脉; 12例患者显示门静脉高压。患者腹腔动脉分支或肝动脉分支起源走行及解剖变异结果、肝癌供血动脉及肿瘤血管改变结果和DSA基本保持一致,符合率达100%。DSA门脉造影显示,肿瘤病灶侵袭门静脉的影像可见主干充盈缺损,门静脉分支中断、闭塞,部分患者分支显示不清,影像的清晰度不及门静脉造影,但大体上保持一致。结论:在肝癌介入治疗中应用多层螺旋CT兼容性血管造影切实可行,可为介入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于肝癌供血动脉的显示价值。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08年10月173例肝癌患者,男131例,女42例,年龄33~82岁,采用多层螺旋CT机进行增强扫描。将动脉期图像数据以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T)等模式对血管进行显示分析。同时应用曲面重组和曲面最大密度投影技术进行处理。结果发现肝动脉变异41例,其中迷走肝右动脉直接起源于腹腔动脉12例,迷走肝右动脉或肝总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19例,迷走肝右动脉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3例,迷走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5例,肝右动脉起源于右肾动脉2例。肿瘤血管畸形或破坏131例。病灶内滋生血管61例,病灶内肿瘤染色142例。在发现肝动脉变异方面,VRT与MI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RT与MIP均优于MPR(P〈0.05);在发现肿瘤血管的畸形与破坏、病灶内滋生血管、病灶肿瘤染色等方面,MIP优于VRT和MPR(P〈0.001);在发现肿瘤血管的畸形与破坏方面,VRT优于MPR(P〈0.05);但在肿瘤病灶染色及病灶内滋生血管方面,MPR优于VRT(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是评价肝癌供血动脉的一种重要的方法。MIP为评价肝脏血管的最佳模式,有助于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胰腺直接供血动脉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4 层螺旋CT 血管成像对胰腺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价值.方法 对91 例非胰腺器质性病变行胰腺供血动脉64 层螺旋CT 造影检查,应用腹部容积扫描程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容积再现(VR)技术获得胰腺直接供血动脉图像,并以DSA 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进行比对,观察分析MIP、VR 对胰腺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率,并对其显示真实性、可靠性及收益进行评价;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种方法间的差异性.结果 MIP 和VR 对胰腺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率不同,MIP对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胰背动脉、胰横动脉、胰大动脉显示率明显优于VR,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IP 对胰尾动脉显示率与VR 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且MIP 方法可提高胰腺直接供血动脉显示的敏感度、正确诊断指数和阳性预测值;但其对显示的特异度及阴性预测值与V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64 层螺旋CT 血管成像是一种简便、快速、无创显示胰腺供血动脉检查手段,能够显示胰腺直接供血动脉,并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MIP 多角度三维重建能比VR 更准确显示胰腺直接供血动脉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肝癌介入治疗中多层螺旋CT(MS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为后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肝癌患者,将患者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作为检验的主要依据,对比分析MS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的检验结果。结果: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与MS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结果在肝动脉或腹腔动脉分支起源走行和变异剖检结果、肿瘤血管改变结果、肝癌供血动脉改变结果的符合率可达100%。结论:肝癌介入治疗中采用MS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为后期治疗通过依据。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评价右膈下动脉起源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显示右膈下动脉(RIPA)起源的能力.方法 MSCT行上腹部增强扫描26例,对比剂80~90 ml,流率 3 ml/s,重建层厚1.25 mm,重建间隔0.6 mm,将数据传至工作站行MPR、MIP及VR处理.结果回顾性薄层重建图像显示RIPA起源22例,4例无法显示.后处理方法中,MIP能最佳显示RIPA的大体解剖学形态,MPR及VR显示能力不足.结论 MSCT回顾性薄层重组图像可以评价RIPA起源,MIP可以大体观察其解剖学形态,两者结合,能更好地为血管造影术前提供有价值的解剖学信息.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肝血管成像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肝脏多期血管成像方法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70例肝脏多期增强扫描患者,行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血管成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表面遮盖显示(SSD)重建技术,分析三种重建方法对肝动脉、门静脉系统以及肝肿瘤血管性病变(HTVPC)显示情况。结果肝动脉期CT血管造影术(CTA)对二级肝动脉、三级分支以下肝动脉、肿瘤供血动脉及肿瘤血管的显示率分别约90%、69%、90%、69%。MIP与VRT对二级肝动脉分支及肿瘤供血动脉显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级以下肝动脉分支及肿瘤血管的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MIP显示率为高。门静脉期CTA可显示正常肝内门静脉5~6级分支。肝癌肝动脉-门静脉瘘发生率约13.9%,门静脉癌栓发生率约58%,以MIP显示最佳。结论16层螺旋CT肝血管成像是了解肝动脉、门静脉系统状况及肝肿瘤血管性病变的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以MIP及VRT价值较大,可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术前提供重要信息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研究原发性肝癌(HCC)CT增强门静脉期强化特点及其原因。方法:本组HCC门静脉期强化共4例,行CT双期增强扫描及肝脏供血动脉DSA检查,分析供血动脉特点与门静脉期强化间的关系。结果:本组门静脉期均强化。完全性门静脉期强化1例,其供血动脉来源于膈下动脉及肝动脉分支1例;区域性门静脉期强化3例,其供血动脉来源于膈下动脉2例,来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的网膜分支1例。供血动脉均走行较长。结论:HCC门静脉期强化供血动脉走行较长,部分管径纤细,导致肿瘤强化延迟。  相似文献   

9.
肝移植术前MSCT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MSCT三期扫描及三维血管造影在肝移植受体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63例肝脏病人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扫描时间为注射造影剂后22~25s、60s和120s,注射速率为3ml/s)。用VR法重建动脉期和门脉期血管,测量肝癌病灶大小、肝总动脉和腹腔动脉干直径,依据Michel’s标准对肝动脉分型。测量门静脉血栓的范围、肝脏容积,观察脾动脉瘤及静脉血管吻合情况。结果:63例中肝细胞肝癌15例(其中小肝癌3例),胆管癌2例,胆囊癌1例。Michels IX型肝动脉2例,腹腔干狭窄3例,脾动脉瘤2例,肝动脉细小2例。门静脉癌栓12例(长段癌栓7例)。肝脏平均容积为1114.41cm3。结论:MSCT三期扫描及三维血管造影能明确肝脏病变的性质,显示肝脏供血动、静脉解剖结构及病变,可测量肝脏的容积,能为肝移植受体提供综合的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肝癌外科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肝癌外科收治的10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应用效果。结果:本组84例原发性肝癌,其中55例为肿瘤染色、50例为肿瘤血管、46例为肿瘤供血动脉,同时,36例供血动脉有增粗、僵直情况,33例血管有移位情况,22例有DSA对照,经64层螺旋CT检查,在肝癌血动脉方面,检出准确率为90.91%(20/22);24例转移性肝癌,经检查肝内多发性质相同病灶,仅6例血管有增粗;本组70例原发性肝癌给予外科治疗,30例给予介入治疗,其中5例为肿瘤供血动脉变异;40例给予手术治疗,三维成像显示,25例肿瘤未侵犯血管及邻近组织、10例肿瘤侵犯血管及邻近组织、3例门静脉癌栓、2例动静脉瘘,与术中结果相比,准确率为97.50%(39/40)。结论:在肝癌外科中的应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快速、精准,为了介入与手术治疗提供了可靠的肝脏血管结构信息,在此基础上,不仅降低了手术的难度,也提高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腹腔动脉血管成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显示腹腔动脉的能力。方法  37例病人行腹腔动脉多层面螺旋CT血管造影。平扫后行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 ,动脉期参数为层厚 3.2mm ,重建间隔 1.6mm ,螺距 1.2 5 ,延迟时间 2 5s ,对比剂量 70~ 90ml,动脉期数据传入工作站行最大密度投影法和容积显示法重建。结果  34例常见型腹腔动脉 ;1例肝固有动脉缺如 ,2例富血供肝细胞癌 ,其中 1例肝左叶癌见肝左动脉供血 ,1例肝右叶癌见肝右动脉供血 ,供血动脉增粗毛糙。所有腹腔动脉的CT血管造影显示情况为脾动脉 10 0 % ( 37/37) ,肝总动脉 10 0 % ( 37/37) ,肝固有动脉 10 0 % ( 36/36) ,肝右动脉 90 % ( 31/37) ,肝左动脉 89% ( 30 /37) ,胃左动脉 60 % ( 2 0 /37) ,胃十二指肠动脉 90 % ( 31/37)。最大密度投影法和容积显示法的显示能力相当 ,t=1.441,P =0 .2 0 0 (配对t检验 )。结论 腹腔动脉的CT血管造影是可行的 ,最大密度投影法和容积显示法的显示能力相当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对输尿管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输尿管癌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MSCTU)的影像特点和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输尿管癌的MSCTU表现。18例均行MSCT平扫、增强动、静脉期扫描、多次排泄期扫描及薄层重建,且均行MPR、CPR、VR、MIP重组。结果:增强动、静脉期轴位图像及MPR、CPR重组能够清晰显示肿块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CPR通过尿液或造影剂对比,可连续显示整条输尿管及肿块;VR及MIP重组对充盈造影剂的输尿管管腔能很好显示肿块引起的不规则狭窄或截断。结论:MSCTU能够多平面、多方位、立体显示输尿管癌,并能客观评判双侧肾脏排泄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全面帮助。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细胞癌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的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临床及手术病理确诊的6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例行CT血管造影检查,对所得图像分别用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及容积再现等三维成像技术进行分析。结果:63例动脉期发现肿瘤供血动脉属于规则性供血46例(73.0%),变异性供血12例(19.0%),寄生性供血1例(1.6%),余4例无法判断。63例中22例供血动脉明显增粗,19例明显移位。发现肿瘤血管39例,肿瘤染色48例,动-静脉瘘12例。门静脉期发现门静脉癌栓13例。结论: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不仅可以准确地对肿瘤进行定位,并且能够多角度地观察肿瘤与靶血管系统的立体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内容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同层动态扫描技术诊断肝外胆管癌及胆管外浸润的价值,比较MSCT同层动态和MSCT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对胆管癌病变性质及病变范围的诊断能力。方法39例患者行MSCT同层动态扫描,MSCTMPR在MSCT同层动态扫描后立即进行,在同层动态和MPR图像上分别评价病灶强化特征,评价两种方法对梗阻的病因及有无动脉、门静脉和肝脏浸润的诊断能力,并进行同层动态扫描和MPR检查对比。结果MSCT同层动态扫描诊断22例肝外胆管癌,MSCTMPR诊断18例肝外胆管癌,MSCT同层动态扫描与MSCTMPR诊断结果无显著差异;MSCT同层动态扫描对全部13例动脉、门静脉直接浸润均可诊断,MSCTMPR分别诊断5例动脉侵犯和9例门脉浸润,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肝外胆管癌动脉侵犯在80S和120S显示13例,门脉侵犯在120S和200S显示13例,肝脏侵犯在120S和200S时显示全部5例,MSCT同层动态扫描各时间段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对肝外胆管癌梗阻的病因诊断,MSCT同层动态扫描不优于MSCTMPR;MSCT同层动态扫描对动脉、门静脉浸润显示能力高于MSCTMPR;肝外胆管癌动脉、门脉和肝脏侵犯分别在80-120s、120-200s及120-200s显示最佳。  相似文献   

15.
多层CT颅内血管成像技术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层CT血管成像技术在颅内的应用。方法  10 0例病人 (包括 3 0例疑颅内血管病变 ,4例血管畸形栓塞术后 ,19例脑外伤 ,3 0例脑肿瘤 ,其他 17例 )进行颅脑CT血管造影检查 ,团注 2 .5~ 3ml/s ,延迟 17~ 2 0s ,凡脑肿瘤者 1~ 1.5min后再进行一次扫描。所有病例均完成多层面重建、三维表面遮盖显示、容积显示 (VR)和薄层块最大强度投影 ,凡有血管病变者均作病变的仿真内镜观察。结果  94例病人显示颅内动脉优良 ,Willis环的后交通支显示率为 81%( 162 /2 0 0 ) ,其余各支较大血管均显示佳。血管显示后处理技术以VR最优 ,但不同病变的的最优后处理技术略有不同 ,肿瘤以双期扫描结合VR显示最佳。结论 多层CT可以轻易完成颅脑动脉成像 ,不同病变时技术略有差异 ,肿瘤病人的血管显示以双期扫描混合VR显示为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肠系膜动脉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质量的因素。方法 50例行全腹部MSCT动脉期追踪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速率分别为3.0ml/s(23例)及4.0ml/s(27例),扫描获得原始数据后,采用容积再现(VR)、三维最大密度投影(3D MIP)、薄层滑块最大密度投影(STS-MIP)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 50例肠系膜动脉均显示;对比剂注射速率为4.0ml/s肠系膜细小分支、肠壁血管网及吻合支的显示优于注射速率为3.0ml/s;VR及3D MIP图像可显示肠系膜动脉4-级以下分支;STS-MIP图像可显示4级以上分支至肠壁血管网,并可显示腹腔干(CA)与肠系膜上动脉(SMA)间、SMA内部及部分SAM与肠系膜下动脉(IMA)间吻合支;对于4级以下分支的显示VR及3D MIP更为直观,对于4级以上分支显示STS-MIP优于VR及3D MIP。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获得良好的肠系膜动脉的图像,是一种无创、快捷、准确的检查方法,能为临床治疗肠系膜动脉病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骨折术前及术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29例不同部位骨折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的影像特点: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在骨折术前及术后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MPR、MIP及VR重建图像可以清晰显示骨折术前及术后的细节。并能直观的显示骨折术后情况。结论多排螺旋CT的三维重建技术是骨折术前及术后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研究原发性肝癌(HCC)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无碘油沉积区的血液供应,以判断TACE后疗效,并对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 19例HCC患者(24个病灶),接受25次TACE后行MSCT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根据动态增强表现将无碘油沉积区的血液供应分为四种类型:动脉供血型、门静脉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及少血供型.结果 19例患者(24个病灶),经过25次TACE后无碘油沉积区的血供情况为:动脉供血型11个病灶(45.83%),双重供血型11个病灶(45.83%),乏血供型2个病灶(8.33%);动脉期MSCTA中22个富血供型病灶中有18个病灶有明显的肿瘤供血动脉(81.8%),19例患者中发现寄生动脉5例,右膈动脉3例,胰十二指肠动脉1例,胸廓内1例.结论 MSCT三期扫描及动脉期MSCTA可以很好地评价无碘油沉积区肿瘤病灶的供血情况,对判断TACE后疗效及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