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全球正掀起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在这一浪潮中,传统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产生各种新的领域和业态.新的产业链将使制造业不再仅是硬件产品制造的概念,而将更多地融入软件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新的服务模式.这个过程,美国称为"工业互联网",德国称为"工业4.0",而中国则称为"中国制造2025".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促进互联网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加速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主要国家抢占全球产业竞争新制高点、重塑工业体系的共同选择。加速推进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发展和应用,迫切需要提升以 IPv6 为核心的下一代互联网等技术工业适配能力,以 IPv6 建设应用作为工业网络化的新动力,大幅度推动制造业提质升级,实现转型升级,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制造业。  相似文献   

3.
工业互联网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5G则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演进升级的重要方向。5G和工业互联网融合形成“5G+工业互联网”可以产生叠加倍增效应,推动制造业从单点、局部的信息技术应用向着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然而,5G在工业互联网中仍处于辅助生产的现状,尚未进入实际的核心生产环节,未真正将计算机和工业化融合。从这个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5G+工业互联网”和工业控制的发展方向和关键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融合网络技术架构。  相似文献   

4.
基于ARM7的蓝牙接入点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在工业现场上越来越多的使用了蓝牙技术.蓝牙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大概可以分为代替串行线缆、结合蓝牙和互联网技术、工业接入点、无线传感器和起动器四个方面.本文着重介绍了蓝牙接入点的硬件系统结构和软件流程,并针对在工业现场上使用蓝牙接入点将阀门、流量计、温度变送器等几个蓝牙设备连接到工业以太网中,实现了带蓝牙通信模块的工业设备和现有的有线网络的通信.  相似文献   

5.
工业无线网络WIA标准体系与关键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工业无线技术是一种本世纪初新兴的、面向设备间信息交互的无线网络技术,适合在恶劣的工业现场环境下使用,具有强抗扰、低功耗、实时通信等技术特征,是对现有无线技术在工业应用方向上的功能扩展和技术创新,并将最终转化为新的无线技术标准。本文介绍我国在工业无线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无线网络核心技术以及相关国家标准体系的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密码、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加快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融合,网络联接从人人互联向万物互联迈进,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的同时,也使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威胁和风险严峻复杂,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数据和信息安全带来新的挑战,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以下简称"工控安全")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工业互联网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操作技术以及工业相关业务应用的充分融合.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重点聚焦工业园区以及工厂内部的业务场景.围绕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本文对工业园区网络相关的确定性网络技术,包括TSN、DetNet、DIP、TSC等,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目前面临的难点.  相似文献   

8.
全球正在出现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而在这一浪潮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领域和业态.这个新型的产业链将使制造业不再仅仅是硬件制造的概念,而将更多地融入软件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新的服务模式.这个过程,美国叫工业互联网,德国叫工业4.0,而中国则称为中国制造2025.  相似文献   

9.
《信息与电脑》2021,(1):200-201
5G是目前最为先进的一种移动网络技术,将该技术应用到工业互联网中,将能进一步降低互联网延时,进而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了5G在工业互联网中应用的必要性,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有关这项技术的结构、原理、应用等方面将如何演化的问题备受关注。与消费互联网技术相比较,工业互联网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与工厂里的设备紧密相连,这是工业互联网之所以复杂的重要根源。工业互联网应用的开发也与此有紧密的联系。此外,在工业互联网中还出现了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新的计算环境。这些变化自然会进一步增加企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所以,针对工业设备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采用平台化的开发、运行和维护技术体系将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平台工具和可复用组件的应用有效地提升了工业互联网应用开发的效率。此外,具有社区性质的工业互联网生态模式的出现也将引发这一领域服务业态的发展,这也是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对工业互联网平台化与服务化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实现模式,并对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互联网的网络安全也随之受到严重威胁。然而传统的防御技术存在其固有的被动防御缺陷。因此类似于"蜜罐"这种主动防御技术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文章将阐述"蜜罐"技术的工作原理并结合当前工业网络的架构特点,分析"蜜罐"技术在工业网络检测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周刊》2014,(16):14-33
正01就像200年前工业技术的发展最终引发了工业革命一样,过去30多年来信息技术(it)的发展.也正在引发一场终将波及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信息革命。未来将是互联网经济的时代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中国古语说"不破不立",在传统工业经济向未来的互联网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旧有的社会经济规律、行业市场格局、企业经营模式等将不断被改写,破坏甚至颠覆,新的经济规律,行业格局、企业模式也将不断出现,调整并最终建立完善起来。而作为信息技术的集大成者——互联网(包含移动互  相似文献   

13.
突飞猛进的发展素有"基建狂魔"之称的中国不仅以不断上新的中国速度让世界惊叹,还将以不断上新的中国智造让世人称奇。其实,"中国速度"与"中国智造"映射的是我国工业发展的进阶之路。工业4.0的概念最早由德国提出,进入美国后被称作"工业互联网",引入中国后转变为"中国制造2025",这都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各国针对制造业发展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我们不能为其简单粗暴的划等号。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以太网已成为信息世界的通信标准,工业以太网近年来的发展也显示了其巨大的潜力。正如当年工业PC进入工业自动化领域一样,工业以太网将会迅速地进入工业控制的各级网络。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发展和使用为工业控制带来了冲击,并且在自动化控制技术方面正在开辟广泛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5.
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全球工业系统全方位深度融合集成所形成的产业和应用生态,是工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综合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是基础,数据是核心,安全是保障。本文通过解读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分析工业互联网各个层级的安全挑战,并给出了如何构建深度安全的主动防护体系。  相似文献   

16.
以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为代表的新兴业务对DOICT技术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算力网络进一步融合通信、计算、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是对边缘计算技术的有效升级,是推动传统产业数智化转型以及激发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针对工业互联网和算力网络的发展趋势,提出算力网络在工业互联网应用的场景和技术思考.  相似文献   

17.
邢帆 《中国信息化》2014,(19):14-15
2013年6月GE第一次将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推向中国。也许有人还记得,当时伊梅尔特身后有一个通体发着蓝光的飞机发动机模型,机身上隐约闪现着人脑的图像,这意味着智能机器将在未来产生重要影响。在百科中,工业互联网被解释为全球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感应技术以及互联网连接融合的结果。它通过智能机器间的连接并最终将人机连接,结合软件和大数据分析,重构全球工业、激发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移动IP技术是移动互联时代最基础、最关键的技术之一,也是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与任何人通过任何方式进行任何业务通信"的全球个人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未来的移动网络将实现全包交换,包括话音和数据都由IP包来承载,话音和数据的隔阂将消失,移动IP技术是实现全球个人通信的关键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基石。针对此,本文对其TCP协议优化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工业系统的不断发展,工业系统智能化的需求不断增强,工业互联网应运而生。因工业互联网开放性与全球性的特点,其安全问题成为当前从业人员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面对诸如数据窃取、终端设备接入随意等安全问题,采用分布式网络架构的区块链技术则能有效提升工业互联网的安全性。本文首先对工业互联网面临的安全风险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安全防护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现代工业生产环境突破了传统工业生产中封闭通信的生产环境,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互联网与工业生产系统的互联,工业企业及工控设备的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导致企业内部生产及相关数据等方面面临严峻安全问题.为了保证工业网络免受网络恶意攻击,对于如何加强工业互联网数据安全性成为保护产业安全甚至我国经济安全,成为现在工业互联网网络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