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流域水资源共建共享理念与测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根据流域水资源共建共享理念,提出了水资源效益分享和成本分摊测算方法。以跨皖浙两省的新安江流域为例,界定了流域水资源共建区与共享区的范围,核算了2006年水源涵养与保护的实际投入。按照受益者分享的水资源效益比例对保护投入进行了分摊,并分析了测算结果的合理性及实施方式,探索了建立和完善全流域水资源保护基金及其使用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2.
分析生态补偿理论及生态补偿标准的理论基础,探讨生态建设区的总成本计算方法,根据上游水资源特点与水资源保护的投入,建立了陕南汉江流域受益区对上游地区生态建设与保护总成本补偿计算模型,提出直接成本及间接成本的计算方法,并对修正因素中的水量分摊系数、水质修正系数和效益修正系数的赋值方法进行了说明。最后,以汉江流域生态补偿服务区补偿标准的计算为例,得出受益区年补偿额为71.13亿元。结果表明,该模型对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计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通过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研究,建立上游地区生态建设与保护补偿模型。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对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总成本进行汇总,并引入水量分摊系数、水质修正系数和效益修正系数以计算生态补偿量。以新安江流域为例,利用所建立的模型确定了2000-2004年间上游地区生态建设与保护所需的年补偿量,结果表明:通过模型计算可以得到相应合理补偿量及逐年变化的规律,为建立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流域生态建设和保护中的外部性问题,介绍了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和主要特征。分析了我国在生态补偿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建立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是缓解水源涵养区在保护生态和加快发展中面临的双重压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流域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的关键。以新安江流域为例,探讨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提出流域生态共建区和共享区的概念和范围,对建立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的原则和步骤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流域梯级滚动开发的模式下梯级水电站联合运行存在显著的补偿效益,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补偿效益分摊成为能否实现梯级水电站联合优化调度的关键问题。阐述了流域梯级水电站调度运行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风险,概括了补偿效益类型和补偿效益分摊应遵循的原则,总结并分析了梯级水电站补偿效益分摊的主要方法以及应用实例,进而归纳了各方法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并通过现有研究对应用实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探讨,最后针对梯级水电站补偿效益分摊方法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实现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及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流域生态补偿对弥补区域间水资源保护外部效应,协调各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正在加快推进跨区域横向补偿机制,如何合理测算各区域间生态补偿标准是主要难点和关键问题。本文建立基于水资源价值流的跨多区域横向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模型,建立水资源保护产生价值的运移传递关系矩阵,计算多区域间的补偿标准,并应用于东江流域,对东江流域各区域逐级进行生态补偿标准测算。利用2017年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得到作为补偿对象的赣州和河源应获得的生态补偿量分别为6.67亿元、15.61亿元,下游惠州、东莞、深圳、广州和香港应承担的生态补偿量分别为4.89亿元、6.87亿元、4.18亿元、3.03亿元和3.30亿元,可为确定流域内跨多区域的生态补偿标准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
针对跨流域调水工程现有成本分摊方法,没有全面考虑各受水区水资源紧缺程度、水资源效益差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问题,基于受水区人均水资源量、万元GDP用水量、人均GDP,构建了跨流域调水工程运行成本分摊调整系数,并把此方法应用到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干线工程的口门供水成本核算当中。结果表明,对分摊系数调整后,计算所得两部制水价更符合工程沿线各受水区的水资源自然情况与社会经济状况,有利于公平合理地分摊调水工程成本。  相似文献   

8.
跨流域调水工程投资分摊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投资分摊方法主要有实际水量分摊法、折算水量分摊法、效益水量分摊法、水量与距离相结合方法、逐段分摊法、基于对策论的投资分摊方法等,但这些方法都无法判断结果是否为最优.未来跨流域调水工程投资分摊方法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是:在投资分摊的过程中考虑各部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和效率;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动态投资分摊方法;引入优化分摊概念等.  相似文献   

9.
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经过多年发展,流域直属监测机构和省区监测机构不断发展壮大,监测能力不断提升,监测业务不断拓展,在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工作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和流域各省(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完善监测体系、加强监测能力、共建共管实验室建设、信息共享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与合作,为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郑野  聂相田  苏钊贤 《人民黄河》2023,(4):92-95+101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是协调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补偿标准是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核心要素。从水质水量双视角出发构建水源区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模型,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水源区为例进行生态补偿量测算,并对受水区各省市生态补偿量进行了分摊测算。结果表明:河南水源区对受水区水质产生正外部性影响,从水质角度受水区应向河南水源区补偿2 667.89万元;河南水源区为受水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从水量角度受水区应向河南水源区补偿21 719.55万元;以受水区用水比例和经济发展水平为权重对总补偿额24 387.43万元进行生态补偿量分摊测算,北京、天津、河北和河南分别应承担补偿量为4 755.55万、2 560.68万、7 682.04万、9 389.16万元。  相似文献   

11.
杨云华 《东北水利水电》2004,22(7):13-14,17
本文分析了辽宁省水旱灾害各因素的发生发展规律、特点及物理成因,对今后一段时间洪旱发生的可能性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辽宁省防灾减灾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水土保持与植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介绍了植被破坏对水土保持的危害,详细论述了水土保持与植被的内在关系,认为植被不仅具有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而且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功能,是土水保持的根本性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张家口、承德地区风沙形成原因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北省防沙治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河北省不同类型区的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条件,提出了风沙治理模式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大量的数据和事实,对沙尘暴的形成、土地沙化、荒漠化的现状和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大水土保持力度、严格执法等防止土地进一步沙化、荒漠化的措施,以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水利水电工程质量评定与验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影响工程质量的诸因素,提出了控制工程质量,创造精品工程的工程质量评定和工程验收的具体方法和内容。  相似文献   

16.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生态环境恶化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改善人类与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提高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过程中,必须讲求科学,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成效与经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文聪  高媛 《中国水利》2011,(12):62-64,76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一条适合我国国情、费省效宏的水土流失防治途径。通过分析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介绍了近年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进展和成效,总结了实践经验,强调了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李元红  朱强  张洁 《中国水利》2007,(10):106-107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是应用于实践的雨水安全利用技术中最成熟且最具代表性的技术之一。从雨水集蓄利用的概念入手,介绍了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实施的必要性以及雨水集蓄工程的设施和系统组成。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国内外水文生态学与生态水文学各自定义变迁等发展历程的回顾,分析了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指出水文生态学与生态水文学在最初定义与研究时各有侧重,但随着研究的推进和认识的加深,两者关注领域逐渐接近和重叠。认为水文生态学的研究更加系统,研究范围清晰,其中包含了生态水文学的研究内容。水文生态学是一门旨在打破学科专业界限、以跨学科研究理念为指导,研究以水为主体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时空尺度上的生态系统中,水文学物理过程与生态学生物进程相互作用、共同进化内在机制的学科。因此,两者应统一为同一学科,以学科交叉的理念为指导,由跨学科团队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风蚀与荒漠化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蚀是造成土壤荒漠化的一种主要形式。进行自然环境和成因研究对荒漠化防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吉林省西部沙地风蚀为例,在研究探讨其自然环境和成因的基础上,分析了风蚀对荒漠化的影响,从而提出了荒漠化防治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