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20 0 1年 1 2月 1 4日 ,受辽宁省科学技术厅委托 ,由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主持 ,组织有关专家对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完成的“双壳贝类筏式养殖与赤潮相关性的研究”课题进行了鉴定。与会专家经讨论认为 :该课题通过对黄海北部小窑湾高密度双壳贝类筏式养殖区环境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对双壳贝类养殖自身对海域环境的污染 ,以及养殖浮筏对海水交换的影响 ,贝类对浮游植物摄食 ,浮游植物对海域营养盐IN、IP的利用等方面的综合分析 ,提出了他们之间的循环过程和制约机制 ,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有创新性。此项研究把浮游植物…  相似文献   

2.
2012年大神堂贝类养殖区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天津大神堂贝类养殖区的水生态环境,于2012年4-10月对养殖区5个站位的浮游生物进行了逐月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浮游植物共有3门、19属、22种,其中硅藻门占绝对优势,平均丰度为6.22×104个/L;浮游动物共2门、6属、6种,平均丰度为127.8个/L。各季节各站位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07~2.37和0.04~0.66,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为0.40~1.71和0.25~0.91。总体评价大神堂贝类养殖区浮游生物的多样性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3.
滤食性贝类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养殖种类,规模化养殖极大地增加了近岸水域中贝类的数量。贝类生理过程和养殖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海洋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文章梳理了目前关于贝类对浮游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规模化贝类养殖对养殖区及毗连水域的浮游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机制:贝类的滤食对浮游生物产生强烈的下行控制作用而降低浮游生物的数量;选择性捕食改变了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贝类的排泄增加了水体中的营养元素,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贝类的生物沉积则导致硅(Si)元素的沉积和埋藏,改变了生源要素的比例,对硅藻等浮游植物产生了限制;贝类养殖设施的阻流作用使浮游生物在养殖区的滞留时间延长,增加了浮游生物被捕食的概率;贝类养殖显著增加了海鞘等滤食性附着生物的数量,从而也对浮游生物产生了影响。此外,还提出了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筏式养殖贝类排泄物对水质的污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耀泉 《齐鲁渔业》1996,13(3):33-33
筏式养殖贝类排泄物对水质的污染吴耀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贻贝、扇贝和牡蛎等贝类是浅海筏式养殖的主要对象,其中扇贝养殖发展最快。随着筏式养殖面积的盲目扩大和养殖密度的过高,出现了养殖区水体得不到充分交换、港湾浅海水质恶化的现象。而...  相似文献   

5.
莱州湾东部养殖区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莱州湾浅海养殖区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种类组成、赤潮生物和群落结构特征。 1997年5~ 12月间浮游植物数量的变动范围为 19.0 0~ 6873.5× 10 3cell/m3,浮游植物的数量高峰出现在秋季 9月 ,最低值出现在春季 5月。共检出浮游植物 2 5属 61种。其中硅藻 2 1属 5 5种 ,占 89.1% ;甲藻有 3属 6种 ,占 9.4 % ;蓝藻 1属 1种 ,占 1.5 %。另共出现赤潮生物 2 6种 ,占总种数的 4 2 .6%。并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种类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单纯度指数分析了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6.
西津水库米埠坑网箱养殖区富营养化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6年10月至2008年7月对西津水库米埠坑网箱养殖区浮游植物进行两个年度共8次调查。第一年度发现浮游植物6门53属,浮游植物年平均数量为35.18×10^4ind·L^-1,生物量为1.07mg·L^-1。第二年度采集到浮游植物6门47属,年平均数量为19.77×10^4ind·L^-1,生物量为1.22mg·L^-1。各站住的数量和生物量显示米埠坑网箱养殖区处于贫营养向中营养转化阶段。而Shannon—Veaner指数表明:第一年度春季2#、3#站位处于富营养化水平,其他均为中营养化水平。结合综合营养指数进行评价,证明米埠坑网箱养殖区处于中营养水平,有向富营养化过渡的趋势,必须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海州湾浅海筏式刺参与鲍鱼混养,充分利用刺参的摄食习性,清除并利用浅海筏式鲍鱼养殖产生的生物沉积物,减少养殖区底部出现的物质和能量的聚集,降低滤食性贝类养殖系统的自身污染,遏制水域的富营养化,可达到修复和优化浅海筏式养殖生态系统的目的,实现海水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谈谈港湾浅海筏式养殖区“老化”与贝类排泄物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贻贝、扇贝和牡蛎是港湾浅海筏式养殖的主要经济贝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筏式养殖贝类面积已达10万余亩。其中扇贝养殖生产发展最快,仅引进海湾扇贝养殖面积达5万多亩,年产鲜贝达12—13万吨。近年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顾养殖区水域容纳量的限度,出现盲目地扩增筏架和挂笼。由于养殖密度过高,大水体得不到充分交换,造成港湾浅海水质恶化。特别是养殖贝类的排泄物对水质污染问题,迄今尚未引起生产单位的足够重视。因为养殖区潮流受阻,沉积底层的有机物逐年增多,溶解氧的含量也随之下降。导致养殖贝类的病害相继发生,并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9.
海州湾浅海筏式刺参与鲍混养,能充分利用刺参的摄食习性,清除并利用浅海筏式鲍养殖产生的生物沉积物,减少养殖区底部出现的物质和能量的聚集,降低滤食性贝类养殖系统的自身污染,遏制水域的富营养化,可达到修复和优化浅海筏式养殖生态系统的目的,实现海水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5年4月和10月同步进行厦门海域贝类养殖区海水、表层沉积物和养殖贝类体中有毒有害物质(Cu、Pb、Zn、Cd、Hg、As、石油类、六六六、滴滴涕、多氯联苯、大肠菌群、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的调查资料,采用海水质量评价指数(Sj^w)、表层沉积物质量评价指数(Sj^s)和养殖贝类质量评价指数(Sj^o)以及贝类养殖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SI)对厦门海域贝类养殖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和类别划分。结果表明,海水质量、表层沉积物质量和养殖贝类质量水平范围均为2~7级,平均值分别为3级、5级和4级。贝类养殖生态环境质量水平范围为2~7级,平均值为4级。总体上,贝类养殖区海水质量处于较好水平,表层沉积物质量处于较差水平,养殖贝类质量处于一般水平。贝类养殖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一般水平。其主要污染物为大肠菌群、石油类。厦门贝类养殖区1类区两个,属清洁区,占贝类养殖区总数的8%。2类区共18个,占贝类养殖区总数的72%。其中2a类区9个,属较清洁区,占贝类养殖区总数的36%,2b类区6个,属轻度污染区,占贝类养殖区总数的24%;2c类区3个,属中度污染区,占贝类养殖区总数的12%。3类区5个,属重度的污染区,占贝类养殖区总数的20%。厦门贝类产地环境质量的评价和类别划分的结果与厦门贝类养殖区环境污染现状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