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股骨远端外侧开放楔形截骨术与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笔者自2009-05—2014-06采用股骨远端内翻截骨术+Tomofix股骨远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50例(61膝)膝外翻畸形,分为观察组(采用股骨远端外侧开放楔形截骨术)和对照组(采用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治疗)。比较2组膝关节损伤与骨关节炎评分(KOOS)、主观满意度指数、股胫角度、膝关节活动度、骨折愈合时间、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综合评价该手术方法对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治疗效果。结果 1例失访,其余49例获得平均35.1(24~72)个月随访。所有截骨部位全部获得骨性愈合。组内KOOS评分显示术后膝关节结构和功能均获得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矫正度数(16.15±3.28)°,对照组矫正度数(15.06±3.6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活动度、主观满意指数组间和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比对照组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股骨远端外侧开放楔形截骨术与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矫正膝关节外翻畸形均可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内侧闭合楔形截骨骨折愈合较快,但外侧开放楔形截骨术骨量丢失少、手术操作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股骨髁上内侧闭合性楔形截骨结合Tomofix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膝外翻畸形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至2017年12月期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的伴外翻畸形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24例,采取股骨髁上内侧闭合性楔形截骨结合Tomofix锁定钢板固定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其中男9例(9膝),女15例(15膝);年龄30~58岁,平均43.6岁。病程1~8年,平均5.6年。骨关节炎按照KellgrenLawrenee分级标准:Ⅰ级13膝,Ⅱ级9膝,Ⅲ级2膝。手术前后拍摄双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和患侧膝关节负重正侧位X线片,比较手术前后股骨远端外侧角、胫股角的变化。术后通过随访观察骨愈合情况、手术并发症,比较治疗前后膝关节炎进展情况、Lysholm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等,综合评价该术式治疗膝外翻畸形骨关节炎的效果。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发生。2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2个月,平均14.8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术后膝关节外翻畸形得到矫正,患者的股骨远端外侧角由术前(78.36±2.78)°矫正至(84.72±3.64)°(P0.05),胫股角由术前(170.41±3.86)°矫正至(181.45±2.78)°(P0.05);Lysholm评分、HSS评分、IKDC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髁上内侧闭合性楔形截骨结合Tomofix锁定钢板固定的手术技术治疗膝外翻畸形骨关节炎,操作简便,可有效矫正膝关节外翻畸形,短期疗效满意,但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5):1359-1364
[目的]研究锁定钢板固定胫骨近端截骨术纠正膝内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文为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为膝内翻并伴有轻度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年轻患者。作者在胫骨结节中下1/3处进行闭合楔形胫骨外侧外翻截骨,使用锁定钢板进行内固定。对术前术后的股胫角(FTA)、疼痛评分(VAS评分)和髌骨高度(InsallSalvati Index,IS指数)的改变进行评价。记录骨愈合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结果]共有24例患者的35膝接受了胫骨近端闭合楔形外翻截骨术。患者平均年龄(28.4±6.9)岁(1645)岁。平均随访(24.7±5.8)个月(1545)岁。平均随访(24.7±5.8)个月(1533)个月。FTA矫正了(11.0±4.3)°(533)个月。FTA矫正了(11.0±4.3)°(522)°。VAS评分明显改善。髌骨高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截骨均愈合,有1例延迟愈合。本组无感染发生。2膝出现腓神经损伤症状。1例出现伸拇、伸趾和足背伸无力,半年后缓解;1例出现?母长伸肌无力,目前未恢复。[结论]锁定钢板固定的胫骨近端闭合楔形外翻截骨术治疗年轻患者的膝内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锁定钢板固定胫骨近端截骨术纠正膝内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文为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为膝内翻并伴有轻度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年轻患者。作者在胫骨结节中下1/3处进行闭合楔形胫骨外侧外翻截骨,使用锁定钢板进行内固定。对术前术后的股胫角(FTA)、疼痛评分(VAS评分)和髌骨高度(InsallSalvati Index,IS指数)的改变进行评价。记录骨愈合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结果]共有24例(35膝)接受了胫骨近端闭合楔形外翻截骨术。患者平均年龄(28.4±6.9)岁(1645岁)。平均随访(24.7±5.8)个月(1545岁)。平均随访(24.7±5.8)个月(1533个月)。FTA平均矫正(11.0±4.3)°(533个月)。FTA平均矫正(11.0±4.3)°(522°)。VAS评分明显改善。髌骨高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截骨均愈合,有1例延迟愈合。本组无感染发生。2膝出现腓神经损伤症状。1例出现伸?母、伸趾和足背伸无力,半年后缓解;1例出现?母长伸肌无力,目前未恢复。[结论]锁定钢板固定胫骨近端闭合楔形外翻截骨术治疗年轻患者的膝内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应用改良股骨远端外侧双平面开放截骨结合异体骨植骨锁定钢板技术治疗膝外翻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就诊的23例外翻膝畸形患者,应用股骨远端开放截骨术治疗膝外翻。所有患者均为外翻畸形伴肢短,排除炎症性关节病,采用改良股骨远端双平面截骨结合锁定钢板技术。平均随访时间(59±7)个月,随访评估的内容包括:截骨矫正的角度,截骨端愈合的时间,下肢长度的变化,股骨机械轴长度的变化,并发症以及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膝关节损伤及骨关节炎评分(KOOS评分)。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用配对t检验方法比较手术前后上述观察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前的股骨胫骨角(FTA)是(162±4)°,术后的FTA(173±2)°比术前有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96,P0.01),术后随访无任何角度丢失。开放楔平均愈合的时间为12个月,没有不愈合的情况发生。术前与术后双下肢股骨机械轴的长度差分别为(17±9)mm与(12±9)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4,P0.05)。术前及术后的双下肢长度差分别为(23±12)mm和(14±10)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28,P0.01)。手术后的KOOS各项评分均比术前明显提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改良双平面股骨远端开放楔形截骨结合锁定钢板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截骨方法。不会增加骨端不愈合或固定失效角度丢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5):1421-1424
[目的]探讨双平面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术(CWDFO)治疗外翻膝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技术与初步结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2016年12月就诊于本科行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术的外翻膝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33例35膝。常规对患者行膝关节镜探查清理术,经中长约15 cm的纵形切口,暴露膝关节髁上部位。于股骨内侧干骺端向股骨外侧髁上斜形打入2根克氏针作为远端导针。根据术前测量截骨角度,再打入2根近端导针,远、近导针交汇于股骨外侧髁上缘皮质内侧0.5~1 cm处,用摆锯分别沿远近导针横行截断股骨后侧3/4,保留外侧骨皮质铰链。再用薄锯片于股骨前1/4处纵形截骨,冠状面的纵形截骨面与横形截骨面成角90°~110°,沿前方骨面向上,走行2~5 cm后截出前方骨皮质。移除楔形截骨块,于下肢外侧缓慢施压闭合骨面,用TomoFix钢板固定。[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未发生腓总神经损伤、内侧副韧带松弛、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术后HSS评分增加(P0.05),VAS评分显著下降(P0.05)。影像测量方面:术后股胫角(aFTA)、股骨远端外侧角(aLDFA)、机械轴在胫骨平台位置均显著改善(P0.05)。全部截骨愈合。[结论]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术可有效矫正下肢力线,减轻外侧间室压力负荷,保留膝关节原有活动度,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股骨髁上外侧开放性楔形截骨治疗外翻性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4月至2015年6月,对21例(23膝)符合纳入标准的外翻性膝骨关节炎患者,采取股骨外髁上开放性楔形截骨后自体髂骨植骨并股骨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男8例(8膝),女13例(15膝),年龄30~54岁,平均41.2岁,所有患者伴有膝关节外侧间室疼痛及外翻畸形,术前通过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测量出胫股角平均为(162.0±2.6)°。通过观察术后骨愈合时间、手术并发症,比较治疗前后膝关节炎进展情况、HSS评分及胫股角等,综合评价该手术方法治疗外翻性膝关节炎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膝关节外翻畸形得到矫正,骨愈合时间(3.9±1.5)个月,未发现明显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HSS膝关节总评分从术前的57.3±3.1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8.6±2.7。胫股角提高到术后的(176.0±1.4)°。结论:股骨髁上开放性楔形截骨解剖入路清晰,术中容易控制截骨量,能够有效矫正膝关节外翻畸形,同时改善膝关节功能,是治疗中青年外翻性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清理联合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治疗膝外翻并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7-05采用关节镜清理联合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治疗的22例膝外翻并骨性关节炎。比较术前与术后胫股角、负重力线比值、股骨远端外侧角、疼痛VAS评分与膝关节HSS评分。结果 22例术后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5.2 (24~52)个月。术后2年取内固定物时关节镜下二次探查所有患者外侧间室磨损软骨Outbridge分级由Ⅳ级改善为Ⅲ级。术后1年股胫角、负重力线比值、股骨远端外侧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年、2年疼痛VAS评分、膝关节HS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术后1年与术后2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是膝外翻并骨性关节炎患者理想的保膝治疗手段,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中期临床效果,有利于膝关节外侧间室软骨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第一跖骨基底部开口向外闭合楔形截骨结合锁定钢板固定治疗中重度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4年4月共治疗32例(35足),男8例8足,女24例27足,年龄48~73岁,平均58岁,单侧29例,双侧3例,中度外翻19例(22足),重度外翻13例(13足)。采用第一跖骨基底部开口向外闭合楔形截骨,使用锁定钢板固定。术前、术后12周及末次随访时均拍摄足部负重正位X线片,测量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间角(inter metatarsal angle,IMA)、籽骨位置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比较术前和术后随访时外翻相关的各X线片测量值以及AOFAS评分。[结果]本组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42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12周时HVA由(39.83±4.58)°,改善至(11.67±1.22)°,IMA由(14.27±0.84)°改善至(7.85±0.83)°,籽骨位置由(8.35±1.82)mm改善至(3.26±0.84)mm,末次随访时HVA为(13.81±1.66)°,IMA为(9.27±0.62)°,籽骨位置为(4.14±0.57)mm,AOFAS评分由术前的(62.54±5.36)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92.35±6.73)分。[结论]采用第一跖骨基底部开口向外闭合楔形截骨结合锁定钢板固定治疗中重度外翻,术后临床疗效良好,外翻复发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股骨髁上内翻截骨术结合新型槽式钢板固定治疗膝外翻畸形的方法和有效性。[方法]自2000年10月~2005年10月之间37例43膝膝外翻患者行股骨髁上闭合楔形截骨术矫正畸形,并使用新型槽式钢板(Giebel钢板/德国Link)固定,其中男7例8膝,女30例35膝;平均年龄为31.2岁(15~70岁)。术前外侧间室有骨关节炎表现者11例13膝,Ahlback分级中Ⅰ度8例10膝,Ⅱ度3例3膝。术前、术后拍摄负重位双膝关节正侧位片及双下肢全长像,测量股骨角及股胫角并进行比较。术后平均1.5年取出内固定并进行随访,了解截骨角度的变化和骨愈合情况,并对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变化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膝外翻畸形得到矫正,股骨角由术前的71.7°(62°~75°)矫正到术后的82.1°(78°~85°),平均矫正10.4°(8°~21°)。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5年(1~2年),34例40膝在术后1年随访时截骨愈合,2例截骨端愈合不佳,经再次手术更换内固定并在截骨处植自体松质骨后获得骨性愈合,1例1膝失随访。伴骨关节炎症状患者中8例10膝术后疼痛明显减轻,3例3膝疼痛消失。[结论]使用新型槽式钢板固定的股骨髁上截骨术手术方便快捷,创伤小,固定安全有效,是一种有效治疗膝外翻畸形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