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评价双指数体素内相位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及扩散峰度成像(DK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44例乳腺病变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DWI、IVIM扩散成像及DKI,获得ADC、扩散系数(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平均峰度(MK)、轴向扩散峰度(AK)及径向扩散峰度(RK)值。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间IVIM及DKI参数的统计学差异,并利用ROC曲线评价其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44例病例共52个病灶,其中恶性30个,良性22个。良恶性病灶间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IVIM参数中,恶性病变D值显著下降(P<0.001),而D*值和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KI参数中,恶性病变MK值和AK值显著升高(P均<0.001),而RK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0)。D值、MK值及AK值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ROC曲线的AUC分别为0.942,0.957和0.975,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89%、81.82%,90.90%、88.89%和95.50%、88.78%。结论 IVIM和DKI参数中的D、MK及AK值有助于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测量扩散峰度成像(DKI)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模型DWI参数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或随访证实的59例乳腺肿块性病变患者(62个病变)。MR检查包括动态增强MRI、IVIM DWI和DKI。分别于动态增强MRI强化最明显处设置ROI,测量其标准扩散系数(ADCstand)、慢速扩散系数(ADCslow)、平均峰度值(mean kurtosis,MK)和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on,MD);于病灶实性部分最大层面沿病变边缘勾画ROI,测量病灶整体的ADCstand-max、ADCslow-max、ADCfast-max、MK-max、MD-max,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间各参数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比较AUC。结果 62个病变中,良性36个,恶性26个。良恶性病变间ADCstand、ADCstand-max、ADCslow、ADCslow-max、MK、MK-max、MD、MD-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ADCslow联合MK的AUC最大(0.915),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9%和84.6%。ADCstand与ADCstand-max(Z=1.465,P=0.143)、ADCslow与ADCslow-max(Z=1.013,P=0.311)、MK与MK-max(Z=1.021,P=0.307)、MD与MD-max(Z=1.428,P=0.153)间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各DKI和IVIM DWI参数对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具有较高诊断价值,不同测量方法之间鉴别诊断效能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MR扩散峰度成像(DKI)在胶质瘤分级的价值,及其与Ki-67标记指数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32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高级别胶质瘤组(HGG组,n=18)和低级别胶质瘤组(LGG组,n=14),术前行常规MR、DWI及DKI扫描,测定肿瘤实质区的平均扩散峰度(MK)、轴向扩散峰度(Ka)、径向扩散峰度(Kr)、平均扩散系数(MD)、部分各向异性(FA)和ADC值,比较高低级别胶质瘤各参数值的差异和诊断效能、肿瘤区各参数与Ki-67标记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高低级别胶质瘤各参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HGG组的MK、Ka、Kr、FA值高于LGG组,而MD、ADC值低于LGG组。MK在鉴别高低级别胶质瘤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82,P<0.01),特异度最高(90.40%);ADC值敏感度最高(80.20%)。MK、Ka、Kr、MD和ADC值与Ki-67标记指数均有相关性,MK值与Ki-67标记指数相关性最大(rs=0.61,P<0.01)。结论 DKI参数对鉴别高低级别胶质瘤有一定的价值,其诊断效能总体高于传统扩散参数。DKI参数值对预测肿瘤细胞增殖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MR酰胺质子转移成像(APTW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并分析不同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65例乳腺病变患者行APTWI及DWI,测量并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间平均ADC(ADCmean)、最小ADC(ADCmin)及非对称磁化转移率[MTRasym(3.5 ppm)]值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估各参数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并分析良恶性病变中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 共70个病灶纳入研究,包括32个良性(良性组)和38个恶性病灶(恶性组)。良性组ADCmean、ADCmin及MTRasym(3.5 ppm)值均高于恶性组(t=-5.63、-5.94、-0.24,P均<0.05);ADCmin、ADCmean及MTRasym(3.5 ppm)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UC分别为0.850、0.827及0.729(P均<0.01);ADCmin的AUC大于MTRasym(3.5 ppm)值(Z=1.990,P=0.046),其余各参数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恶性组MTRasym(3.5 ppm)值与ADCmeanr=-0.325,P=0.046)和ADCmin值(r=-0.384,P=0.017)均呈负相关;良性组MTRasym(3.5 ppm)值与ADCmin值呈负相关(r=-0.357,P=0.045)。结论 APTWI及DWI均可用于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相比DWI,APTWI的诊断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氨基质子转移成像(APT)及扩散峰度成像(DKI)鉴别不同病理级别宫颈鳞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原发宫颈鳞癌[高分化组(n=11)、中分化组(n=16)、低分化组(n=9)]患者APT、DKI等资料,分别于非对称性磁化转移率(MTRasym)、平均峰度系数(MK)、平均扩散系数(MD)伪彩图上测量宫颈鳞癌组织的MTRasym、MK及MD值,并比较各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各参数鉴别不同病理级别宫颈鳞癌的效能,观察各参数与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3组间MTRasym、MK、M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5.82、15.21、15.35,P均<0.01)。MTRasym值鉴别高、中分化及中、低分化宫颈鳞癌的诊断效能均最佳(AUC=0.85,0.90,P均<0.01),分别优于MD(AUC=0.83、0.78,P均<0.01)和MK(AUC=0.82、0.82,P均<0.01)。MK值、MTRasym值与病理分级均呈正相关(r=0.78、0.69,P均<0.01),MD值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r=-0.68,P<0.01)。结论 APT和DKI参数均有助于宫颈鳞癌病理分级;相比DKI,APT的诊断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DWI和1H-MRS对不同恶性程度原发性骨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经病理证实的骨肉瘤患者的DWI和1H-MRS检查资料。DWI检查中b值分别为0、400、800、1 000、1 500 s/mm2,经后处理获得相应的ADC图,并计算ADC值。对18例MRS谱线稳定的骨肉瘤患者进行分析并获得MRS谱线、胆碱复合物(Cho)、肌酸(Cr)及Cho/Cr值。不同b值下高度和低度恶性骨肉瘤的ADC值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Cho/Cr值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当b值分别为400、800、1000 s/mm2时,高度与低度恶性骨肉瘤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6、4.37、4.87,P=0.01、0.04、0.03);而b值为1 500 s/mm2时,高度与低度恶性骨肉瘤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9,P=0.12)。b值为400 s/mm2时,以ADC值诊断高度恶性骨肉瘤的特异度和敏感度为73.30%和72.70%。高、低度恶性骨肉瘤的Cho/C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5,P<0.05)。以Cho/Cr诊断高度恶性骨肉瘤的最佳界值为2.21,特异度为75.00%,敏感度为92.90%。结论 ADC值(b值取400 s/mm2)及Cho/Cr值均对诊断原发性骨肉瘤的恶性程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分析扩散峰度成像(DKI)和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诊断宫颈鳞癌与腺癌及其分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宫颈癌 患者的DKI和IVIM资料,测量宫颈癌组织的平均扩散峰度(MK)、平均扩散系数(MD)、慢速扩散系数(D)、快速扩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值。分别比较宫颈鳞癌组和腺癌组及不同分级亚组间各参数值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价各参数的诊断效能,以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各参数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宫颈鳞癌组MK值高于腺癌组,MD、D、D*和f值低于腺癌组(P均<0.05)。2组MK、MD和D值在不同分级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腺癌组中 f值在不同分级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K值鉴别诊断宫颈鳞癌与腺癌及不同病理分级的AUC最高;除D*外,其余参数与宫颈鳞癌和腺癌病理分级均存在相关性(P均<0.05)。结论 与IVIM相比,DKI可更有效地诊断宫颈鳞癌与腺癌,并评估其病理分级。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评估克罗恩病活动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DWI及ADC值对克罗恩病(CD)活动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CD患者的常规磁共振肠造影(MRE)及DWI表现,观察病变肠段的肠壁厚度、T2WI信号、强化程度和DWI信号并进行量化评分(0~3分).通过ADC图测量肠段ADC值.以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为疾病活动性参考标准,分析DWI及ADC值与CD活动性的关系.结果 47例患者中活动期(CDAI≥150)25例,缓解期(CDAI<150)22例.活动期CD的DWI信号评分高于缓解期(P<0.001);活动期CD病变肠壁的ADC值低于缓解期者(P<0.01).DWI信号评分与CDAI呈正相关(r=0.74,P<0.001);病变肠段ADC值与CDAI呈负相关(r=-0.71,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ADC值及DWI信号评分诊断CD活动性的曲线下面积(AUC)较大,分别为0.98和0.91;选择ADC值1.17×10-3 mm2/s为阈值时,诊断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8.0%.结论 通过DWI信号评分及其ADC值均可较准确地判断CD活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MR扩散峰度成像(DKI)诊断急性胰腺炎(AP)肾损伤的价值。方法 对62例临床诊断AP患者(AP组)及23名健康志愿者(HC组)采集上腹部常规MRI及DKI。对AP组行MR严重指数(MRSI)评分,根据结果分为轻度AP (n=26)、中度AP (n=29)及重度AP (n=7)亚组。比较AP组与HC组间、AP组内不同亚组间双肾皮质及髓质各参数值,包括平均峰度(MK)、轴向峰度(Ka)、径向峰度(Kr)及衍生参数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MD)、轴向扩散(Da)及径向扩散(Dr)差异。绘制AP组与H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诊断肾损伤的ROC曲线,并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相比HC组,AP组皮质及髓质FA (Z=-4.13、-3.42)、Da (Z=-2.80、-3.11)降低,MK (Z=-2.34、-4.26)、Ka (Z=-3.21、3.63)及Kr (Z=-3.22、-4.67)升高(P均<0.01)。AP组内3亚组间肾皮质DKI参数除FA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肾髓质MD、Da、Dr及K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DKI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显示,根据髓质MK、Ka及Kr诊断AP肾损伤的AUC最高,均为0.64(P<0.01)。结论 DKI技术可早期发现及定量分析AP肾脏损伤。  相似文献   

10.
ADC全容积直方图分析法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样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ADC全容积直方图分析法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样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88例乳腺肿块样病变患者,其中恶性57例、良性31例,均接受乳腺MR平扫+动态增强及DWI扫描,测量并记录ADC全容积直方图参数(包括多个百分位ADC值、ADCmin、ADCmax、ADCmean、偏度、峰度及标准差)及常规平均ADC值。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各ADC直方图参数及常规平均ADC值,采用ROC曲线分析评估各参数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效能。结果 良恶性病变ADC直方图参数(各ADC值、偏度、峰度、标准差)及常规平均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第75、90百分位ADC值鉴别良恶性病变的AUC最高,为0.84。ADC直方图参数ADCmean、第50百分位ADC值鉴别乳腺肿块样病变良恶性的AUC与常规平均ADC值的AU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DC全容积直方图可全面反映病灶整体信息,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磁共振扩散加权与弥散张量成像原理分析及比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磁共振扩散加权与弥散张量成像作为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已经应用于临床.迫切要求我们对这两种成像方法有较全面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本文全面系统地介绍磁共振扩散加权与弥散张量成像的原理,阐明相关概念,分析重要成像参数的影响及二者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DTI和扩散峰度成像(DKI)能早期发现并定量分析颈髓内部微细结构的改变,对指导临床和判断颈椎疾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就DTI、DKI成像原理及其在颈髓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研究表明人类大脑中的很多区域内存在着多方向的纤维束,这类区域的体素内水分子的平均弥散并不符合高斯分布。因此,基于单方向纤维束模型的弥散张量成像在揭示组织微观结构中存在先天缺陷。弥散频谱成像使用多b值多方向的扫描序列,采集水分子在整个q空间的弥散信息,通过一个具有高角分辨率的概率密度函数来描述水分子的弥散运动,能够可靠地观测单体素内多方向的纤维束,并据此进行纤维束追踪重建出真实而复杂的组织结构。作者全面介绍了近年来弥散频谱成像在基本原理、方法学和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推动国内弥散成像技术在科研和临床上的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q-空间成像在1.5T 临床用设备上的可行性.方法对12名成年健康志愿者分别用不同的q值进行头部扩散张量成像,通过傅立叶变换得到水分子的位移分布.结果通过对所有被试的平均,能够获得水分子的扩散位移轮廓分布.结论使用q-空间成像可以提供活体内的水分子扩散的定量信息,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D与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诊断、评估缺血性小卒中的价值。方法选择41例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疗效研究课题入组的缺血性小卒中患者。28例患者行MRI基线扫描(发病后3d内)及随访MRI复查,13例仅做基线扫描。其中1例因并发出血终止研究,其余40例患者均在发病后3个月接受临床随访。扫描序列包括常规MRI、DWI及DTI序列。重建表观弥散系数(ADC)图、部分各向异性(FA)图、FA彩色编码图、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图,分别测量患侧及健侧相应部位ADC值、FA值。对预后的评价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结果41例缺血性小卒中患者基线扫描DWI与DTI均发现梗死病灶,其中5例为超急性脑梗死,36例为急性脑梗死。41例患者基线DWI序列上患侧呈高信号,ADC值下降,患侧ADC值与健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患侧FA值明显低于健侧(P〈0.01),而5例超急性脑梗死患者FA值无特异性改变。28例患者复查时所有患侧ADC值较基线进一步升高,FA值下降(尸均〈0.01)。DTT图显示的19例皮质脊髓束受累和6例胼胝体受损患者预后较差,其余患者预后较好。结论DWI技术能早期发现缺血性小卒中病灶、帮助定位诊断,而DTI技术能更好地反映患者白质纤维束情况、指导康复治疗。联合应用两者有助于缺血性小卒中的诊断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6.
MR弥散张量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DWI是一种较新的MR成像技术,图像对比与组织内水分子运动的不同有关,水分子的运动用表观扩散系数表示,DWI对急性脑缺血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DTI可用于评估各向同性及各向异性扩散.DTI主要用于评估影响脑白质尤其是白质纤维束完整性的疾病.本文主要对DWI、尤其是DTI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抽动秽语综合征(TS)是一种儿童期发病的神经精神疾患,临床主要表现为多发性运动性和发声性抽动。病理生理学研究结果支持TS患者皮层-纹状体-丘脑-皮层(CSTC)环路可能存在着功能障碍。基于DTI的形态学研究显示,脑白质异常不仅局限于运动通路,躯体感觉通路、边缘系统等同样受累。任务态fMRI研究显示,TS患者存在功能代偿机制。静息态fMRI研究显示,TS患者皮层-基底核网络存在功能障碍。本文对TS的扩散张量成像和fMRI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体外实验方法对比SWI和DWI对金属离子的成像特性及敏感性。 方法 将等量不同浓度梯度Fe3+、Fe2+、Cu2+、Ca2+溶液装入小塑料管中,分别行常规T2W、T1W、SWI、DWI序列成像,观察信号变化规律,并进行对比。 结果 与水信号相比较,浓度较低时(0.4 mmol/L),SWI和DWI上各种离子溶液信号无明显差别;当浓度较高时(40 mmol/L),SWI显示Fe3+呈明显低信号,Ca2+呈稍低信号,而Fe2+和Cu2+呈稍高信号;DWI对Fe3+和Fe2+都很敏感,超过T2WI和SWI的敏感性,基本表现为信号缺失。当浓度为0.3125~10 mmol/L时,Fe3+在T2WI、T1WI及SWI图像上的信号随浓度增加而呈梯度减低, T2WI对其敏感性略高于SWI,DWI对Fe3+敏感性相对更高,但梯度性不明显,SWI显示Fe2+和Cu2+信号随浓度增高而呈增高趋势。 结论 SWI显示游离Fe3+的敏感性并不高于常规T1WI和T2WI;SWI上Fe2+和Cu2+信号随浓度增加而增强;DWI检测铁离子、特别是Fe3+非常敏感,超过其他序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CT灌注成像(CTPI)和MR DW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对38例临床怀疑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脑CTPI联合DWI检查,扫描结束后,经CT灌注软件和Funtiontool软件进行评估,统计各参数值。 结果 梗死脑区与对侧脑区比较,脑灌注(Perfusion)、强化峰值(PE)、达峰时间(TTP)、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脑血容量(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灌注值(rP)与相对CBV值(rCBV)具有显著相关性(r=0.721,P<0.05);rCBV与相对ADC值(rADC)具有相关性(r=0.476,P<0.05)。 结论 CTPI各参数中,以TTP值和PE值的变化能最敏感地反映出急性梗死时血流动力学变化。rCBV与rADC共同反映梗死脑区的病理变化特征,具有本质上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