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内蒙古面临着多种类型疫源地鼠疫流行和复燃的风险。蒙古旱獭疫源地虽然暂未在国内发现动物间鼠疫流行,但过去检出过阳性血清,同时蒙古旱獭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且分布范围不断扩大,毗邻的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的蒙古旱獭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持续流行;达乌尔黄鼠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时隐时现;长爪沙鼠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流行猛烈,并频频波及人间。由于蒙古旱獭和达乌尔黄鼠鼠疫耶尔森菌菌株毒力明显高于长爪沙鼠鼠疫耶尔森菌菌株,且在历史上曾给当地带来深重灾难,因此内蒙古自治区鼠疫防控重点应在常规鼠疫监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蒙古旱獭和达乌尔黄鼠疫源地流行动态的监测,警惕该两个疫源地复燃并波及人间。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面临着多种类型疫源地鼠疫流行和复燃的风险。蒙古旱獭疫源地虽然暂未在国内发现动物间鼠疫流行,但过去检出过阳性血清,同时蒙古旱獭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且分布范围不断扩大,毗邻的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的蒙古旱獭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持续流行;达乌尔黄鼠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时隐时现;长爪沙鼠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流行猛烈,并频频波及人间。由于蒙古旱獭和达乌尔黄鼠鼠疫耶尔森菌菌株毒力明显高于长爪沙鼠鼠疫耶尔森菌菌株,且在历史上曾给当地带来深重灾难,因此内蒙古自治区鼠疫防控重点应在常规鼠疫监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蒙古旱獭和达乌尔黄鼠疫源地流行动态的监测,警惕该两个疫源地复燃并波及人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河北省鼠疫疫源地内宿主动物种群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研究,为动物间鼠疫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整理1990-2013年河北省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调查监测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主要宿主动物调查共捕获鼠类10 241只,长爪沙鼠处于优势地位占65.3%,达乌尔黄鼠占25.5%。夜行鼠调查共捕鼠1 392只,其中黑线毛足鼠和黑线仓鼠为优势种群,分别占28.74%和50.43%。结论河北省鼠疫疫源地内长爪沙鼠和达乌尔黄鼠种群在年际间存在演替,夜行鼠优势种群以黑线仓鼠和黑线毛足鼠为主,转化为黑线仓鼠、黑线毛足鼠和小毛足鼠,鼠疫宿主动物种群结构及密度与动物间疫情发生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4.
长爪沙鼠疫源地是我国10型鼠疫自然疫源地中比较活跃的一块疫源地,鼠疫动物病常有发生,也有人间鼠疫的散发与流行。根据国内近年来有关资料,阐述了长爪沙鼠疫源地的分布、发现、宿主动物、媒介昆虫,以及该疫源地内人、鼠间鼠疫的流行情况,并提出了当前检验检疫对策。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生境主要宿主动物密度进行调查,为动物鼠疫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方法整理2000—2016年疫源地鼠疫监测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0—2016年在疫源地内的草滩、耕地(农田)、荒地、林带、人工草场、山坡等生境共调查单公顷样方2 979 ha,捕获长爪沙鼠3 536只,平均密度为1.19只/ha,达乌尔黄鼠1 811只,平均密度为0.61只/ha。各类生境中,长爪沙鼠密度在耕地和荒地较高分别为2.60和1.62只/ha,达乌尔黄鼠密度在草滩和山坡较高分别为0.90和1.05只/ha。结论在河北省鼠疫疫源地内耕地和荒地为长爪沙鼠的最适生境,草滩和山坡是达乌尔黄鼠的最适生境,鼠疫主要宿主动物在疫源地内各种生境中分布有所不同,在动物鼠疫防控和常规鼠疫监测工作中应重点关注长爪沙鼠和达乌尔黄鼠的最适生境。  相似文献   

6.
达乌尔鼠兔(简称鼠兔)在锡盟南部不同地理景观的黄鼠、沙土鼠两型鼠疫疫源地中,以单独栖息及与主要宿主动物长爪沙土鼠(简称沙鼠)、达乌尔黄鼠(简称黄鼠)混合栖息两种情况出现。查明鼠兔在这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7.
按照新的疫源地划分标准,在查证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经过1993年现场踏查,对内蒙古鼠疫自然疫源地的范围界限重新进行了划定。总面积为337017km ̄2,其中含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些疫源地。蒙古旱獭疫源地、达乌尔黄鼠疫源地、布氏田鼠疫源地和长爪沙鼠疫源地的面积分别为35198、100602、66414和134803km ̄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黑龙江省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鼠密度、小型夜行鼠的种群构成、分布,为我省鼠疫疫情监测及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鼠疫监测方案》,对捕获到的鼠进行梳检、细菌培养以及血清学检测。结果 2001-2010年黑龙江省平均鼠密度为0.47只/公顷,小型夜行鼠捕获率为2.09%。结论达乌尔黄鼠是该地的优势种群,对鼠疫的发生流行起着决定性作用。小型夜行鼠常常作为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次要宿主或偶然宿主参与动物鼠疫流行过程,但小型夜行鼠成为沟通种间或种内群落间鼠疫流行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康保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对康保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植被类型、宿主动物的地理分布、鼠疫媒介的种类组成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发现达乌尔黄鼠和长爪沙鼠的地理分布交错而不重迭;小形啮齿动物的广泛分布和媒介的多寄主性,在疫源地中起到种间或种内各群落间的连接和沟通作用;结合流行病史资料分析表明:该疫源地仍有长期保菌和再次发生鼠疫流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鼠疫监测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北省地处北京周围,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相接壤,并与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相毗连.河北省康保县鼠疫自然疫源地位于上述两大疫源地的交错地带,面积约1 000 km2,主要宿主动物为长爪沙鼠和达乌尔黄鼠.近年来长爪沙鼠为优势种,鼠疫菌为鄂尔多斯高原型.疫源地位于人口相对稠密地区,辖3个乡的37个自然村和1个牧场3个分场共有16万人.尚义、张北、沽源和围场等5个县,目前虽然未定为疫源县,但均与鼠疫自然疫源地相毗连,毗连地带的地理景观、植被、主要宿主动物分布与疫源地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2000-2010年内蒙古各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特点,为今后监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0-2010年内蒙古鼠疫监测总结和疫情分析报告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内蒙古每年均有动物鼠疫流行;在长爪沙鼠和布氏田鼠疫源地检出鼠疫菌,在4个类型疫源地均检出阳性血清;从9种宿主动物、18种媒介昆虫中检出鼠疫菌,8种宿主动物查出阳性血清。结论内蒙古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仍十分活跃,宿主类型复杂,应加强监测,防止人间鼠疫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内蒙古新蚤属的种类、分布、宿主及鼠疫流行病学意义,为内蒙古蚤类的防制提供其可参考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调查和查阅历史资料的方法进行分析,蚤类鉴定按刘俊、石杲主编的《内蒙古蚤类》进行鉴定。结果内蒙古新蚤属发现6种蚤类。结论在内蒙古新蚤属的6种蚤类中,近代新蚤东方亚种是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和锡林郭勒高原布氏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主要媒介。二齿新蚤、阿巴盖新蚤是疫源地的次要媒介,其它染疫者可视为偶然媒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蒙古高原范围内鼠种及地理分布情况,为鼠类监测及相关鼠传疾病的防治提供基础信息。方法搜集蒙古高原范围内公开发表的刊物和书刊相关材料,以及既往鼠类调查资料,进行整理、汇总、核对、补充和完善。结果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三国的蒙古高原范围内发现啮齿动物85种;其中,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报道59种,蒙古国境内52种,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67种;已发现染疫过的啮齿动物34种,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报道27种,蒙古国境内14种,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9种。结论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三国的蒙古高原分布鼠种多,染疫鼠种也多,具有传播鼠疫的风险,今后在疫源地的监测和宿主动物的检疫工作中应有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内蒙古地区蚤科的种类及流行病学意义,为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对内蒙古蚤科标本进行了全面的清理,然后进行分类鉴定。结果内蒙古地区蚤科的种类有6属12种。结论同形客蚤指名亚种是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自然鼠疫源地的主要媒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近年(1991-2000年)来内蒙古达乌尔黄鼠鼠疫的流行特点。方法 按“内蒙古鼠疫监测方案”及实施细则进行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1991-2000年10年间,除1993年外,其余9个年度均有达乌尔黄鼠鼠疫流行;涉及的旗县数共7个,占黄鼠总疫源旗县数的28%;染疫动物1种为达乌尔黄鼠,染疫媒介为2种;发现新的疫源县1个。结论 低山丘陵区动物鼠疫呈连续流行状态。察哈尔丘陵区的流行时断时续,松辽平原区已达稳控标准的翁牛特旗和乌兰浩特市重又出现流行,其余地区未发现流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内蒙古4型疫源地蚤类中自然染疫蚤的种类,分析该地区蚤类的鼠疫流行病学意义.方法 收集整理历年鼠疫自然疫源地流行病学调查和检测中检出鼠疫菌的蚤种种名和检出地点.结果 内蒙古发现的122种(亚种)蚤类中,从30种(亚种)蚤体中检出鼠疫菌.结论 4型疫源地中3个疫源地的主要媒介蚤种都可自然感染鼠疫菌,几乎所有次要媒介蚤中都检出鼠疫菌.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宿主及体表寄生蚤类名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内蒙古现有的蚤标本及文献资料整理分析,对4个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宿主及其寄生蚤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各疫源地的主要宿主体表寄生着多种寄生蚤,但迄今仅发现部分蚤种具有鼠疫流行病学意义。呼伦贝尔高原蒙古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于1923年仅自旱獭体中检出鼠疫菌,至今并未从寄生蚤中检出鼠疫菌。而在其他疫源地的主要宿主体表的多种寄生蚤中检出了鼠疫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分析2003-2012年内蒙古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内蚤类的监测结果,为分析该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特点及有效地开展鼠疫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方法 在内蒙古24个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内以旗(县)为单位开展监测,按不同生境分层进行抽样,将捕获的各种鼠类体外寄生蚤全部在低倍镜下进行不透明标本分类鉴定,用探蚤棒对长爪沙鼠洞干进行蚤类采集和鉴定,挖掘代表性的鼠巢收集蚤类;对获取的蚤类,按照《鼠疫自然疫源地及动物鼠疫流行判定标准》(GB 16883-1997和GB 16883-1997附录B),采用鼠疫细菌学培养方法进行检验.应用Excel2003软件分别对蚤种类、数量及其感染鼠疫情况按不同年代进行统计,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3-2012年在内蒙古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共获蚤类3总科5科14属37种(亚种)82 410匹,各年度获蚤种类波动在26~32种之间,各年度蚤数量波动在6375~9891匹之间,平均每年捕获8241匹.共从14种(亚种)930匹蚤类中检出鼠疫菌;各年度从蚤类中检出鼠疫菌的种类波动在0~9种之间;各年度检出鼠疫菌的蚤数量波动在0~278匹之间,平均每年为93匹.在该疫源地首次发现短距狭蚤.结论 由于近年来该疫源地区生态环境受到自然和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该地区寄生蚤种类、数量及染疫情况也出现一些新的特点,作为传播鼠疫的媒介蚤类,今后应进一步对其加强监测和开展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