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缺血性中风复发是导致患者死亡、再次住院、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缺血性中风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的研究,有利于临床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完善该类患者二级预防工作,有助于预防和减少中风的复发。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国内外文献,系统总结归纳近5年缺血性中风病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展望了目前危险因素研究存在的问题,为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复发事件的预测及其二级预防提供提借鉴。  相似文献   

2.
从中风病发病的危险因素、颈动脉血运重建手术、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中药、针灸治疗几个方面总结中风病二级预防的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用于中风病二级预防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不足之处,以期对今后中风病二级预防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武宏 《天津中医药》2006,23(5):431-431
中风后抑郁是脑血管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在中风病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是影响患者功能恢复和中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笔者试用中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天津地区中医中风病危险因素及证候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研究以天津地区中风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探讨中风病危险因素及证候特点,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方法(DME),调查中风病等内科疾病患者计1524例.结果:有10余项危险因素暴露,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荤食等3项,OR>10;吸烟指数≥5.25、饮白酒、因暴怒诱发、口味咸等4项,3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风病的高致残率、高发病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给社会及家庭造成严重负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中风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及早干预显得尤为重要。查阅近几年中医药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文献,从中药、针灸、穴位注射、穴位埋线、温和灸、舌针等几个方面阐述中医药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的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6.
刘洁  王宝亮  段枫阳 《光明中医》2016,(16):2299-2300
结合以往对中风病的研究以及临床经验,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出发,浅谈关于中风病的一、二级预防。一级预防为"未病先防"阶段,主要预防手段为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控制可控危险因素;二级预防为"已病防变、预防复发"阶段,预防手段主要为寻找中风病发生的原因,结合中药、针灸等临床方法治疗可逆病因,纠正可干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邓小兰  赵红  黄燕  付于 《陕西中医》2009,30(9):1267-1269
中风病是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高,对人类生命与健康危害极大,同时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这一问题显得更加突出.中风病的二级预防是指对已经发生中风的患者采用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中风病得危险因素进行干预[1-2],防止疾病加重与再发 ,预防或降低再次发生中风病的危险,减轻残疾程度,促进患者患病后的机能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就是所谓的既病防变[3].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中风病虚实证候演变特征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风病例520例发病后3、7、14、21、28、90 d的证候演变特征及与预后相关性。结果:中风发病初期,内风证表现最为明显,3 d后比例降低;内火证、痰湿证与气虚证在不同时间点的比例均较高。单因素分析,气虚证、痰热、痰热持续组NIHSS评分均显著较高,BI评分均显著较低(P0.01)。多因素分析,气虚证与痰热持续是中风预后的独立因素(P0.01)。结论:中风病虚实证候与患者预后相关,气虚证及痰热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准确评价证候,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9.
针刺预处理防治中风病的案例在古代文献中已有记载,但是在现代中风病的临床防治中应用较少。本研究总结针刺预处理在临床中风病防治方面的研究,发现针刺预处理在治疗中风先兆、治疗中风病危险因素和预防中风复发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后续研究应该扩大样本量,规范选穴、操作手法,并补充机制研究,为针刺预处理的临床推广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5,(5):930-933
目的:探索研究中风病先兆证的预警指标和预警模型。方法:采用逐步后退法筛选预警指标,非线性Logistic方程建立预警模型。结果:中风病先兆证预警指标主要有: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症状包括口角流涎/流涎、纳呆/纳少/纳差、跌仆,舌苔黄,脉弦滑,证候主要是肝阳上亢证、气虚血瘀证,实验室指标包括谷草转氨酶、血清载脂蛋白AI、血清钙离子、凝血酶时间;模型整体预测率:91.8%。结论:研究结果提示可以对中风病先兆证进行预警,其中证候(肝阳上亢证、气虚血瘀证)能否作为一个整体、独立的预警指标之一,还需要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1.
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对中风病的发生早期预防,可以降低其发病率和致残率.因此,探讨中风病的发病规律与诱发因素在中风病治疗研究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邵念方教授从热毒论治中风病先兆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病先兆证(以下简称中风先兆)是中风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其出现预示着中风病发生的高度危险性。中风先兆一旦出现,能否抓住有利时机,举“上工治未病”之措,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法,以防微杜渐,收事半功倍之效,显得至关重要。邵念方教授从事中风病的防治近40年,求索古今文献,结  相似文献   

13.
路玉良  丁元庆 《中医杂志》2012,53(13):1126-1128,1136
目的 探讨肥胖指标与中风病痰热证之间的相关性,为筛选痰热中风的高危人群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中风病患者214例,其中痰热证82例(痰热证组),非痰热证132例(非痰热证组),比较两组患者身高、体重、腹围(WC)、体重指数(BMI),分析BMI、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等评价指标(均分为中国标准和WHO标准)与痰热证发病的关系,采用相对危险度OR值分析各肥胖指标对中风病痰热证发病的影响.结果 痰热证组患者的BMI、WC/身高均大于非痰热证组(P<0.05);两组在身高、体重、WC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照中国标准划分的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各组的中风病患者的痰热证发病率均高于体重正常组(P<0.05);依照WHO标准划分的各组中超重与中心性肥胖组中风病患者痰热证的发病率高于体重正常组(P<0.01).比较各因素WC OR值得出,中风病痰热证发病危险因素中前3位的是:25kg/m2<BMI< 30kg/m2、BMI>28kg/m2 +WC≥95cm(男)或WC≥90cm(女)、WC≥95cm(男)或≥90cm(女).结论 BMI>25kg/m2是中风病痰热证的重要危险因素,腹型肥胖的患者有较高中风病痰热证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石学敏院士立足"治神"学术思想,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在中风病的针灸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重视中风病的整体治疗,开发了丹芪偏瘫胶囊,建立中风单元。近年来,又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中风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的治疗,创立了以人迎为主穴、有规范手法量学标准的针刺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疗效。本文就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在中风病治疗方面的贡献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中风病发病的相关性,拓展对中风病一级、二级预防的思路。方法:通过临床采集CAS患者的相关信息,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初步探讨CAS火热证与中风病发病的相关性。结果:CAS伴中风病组与单纯CAS非火热证组在打鼾程度、吸烟指数、高血压、CAS程度方面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而与单纯CAS火热证组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单纯CAS火热证组与中风病组在上述方面的相似性。结论:CAS火热证与中风病在危险因素和CAS程度方面具有相似性,CAS火热证发生中风病的危险性更大,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天津地区中医中风病危险因素及证候调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该研究以天津地区中风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探讨中风病危险因素及证候特点,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方法(DME),调查中风病等内科疾病患者计1524例。结果 有10余项危险因素暴露,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荤食等3项,OR〈10;吸烟指数≥5.25、饮白酒、因暴怒诱发、口味咸等4项,3〈OR〈10;其他如口味甜、糖尿病、平素易怒或抑郁等同,1.9〈OR〈3,其中高血压病暴露率达62.8%,OR=130,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探讨中风病患者发生呼吸道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法,将我院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神经科中风患者60例呼吸道感染病例设为感染组,随机抽样60例未发生医院感染的为非感染组,拟定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设置统一的两组表格进行回顾性调查并结合前瞻性监测.结果:中风病人发生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因素与侵入性操作(如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插胃管、吸氧、吸痰等)、年龄大、卧床时间长短等有关.结论:注意无菌操作,保持病室空气清新,做好预防性的消毒与隔离,加强中风病患者呼吸道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监测及控制,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中风病中医临床证型的CT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中风病中医临床证型与头部CT表现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中医之中风病与现代医学急性脑出血管病密切相关,但不等同;(2)中经络以脑梗塞为主,中脏腑以脑出血为主,(3)脑白质变性,脑萎缩既是中风病的发病因素,又是其潜在的危险因素;(4)病损范围与中风病证相关,但应从具体部位分析;(5)中络,中经在脑横断面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9.
从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中风病防治思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朱磊  张彦红 《辽宁中医杂志》2009,(11):1865-1867
浅析中医"治未病"思想源流及内涵,探讨在该理论指导下,中医药防治中风病的思路和方法。运用中医中药干预中风相关危险因素,降低疾病发生,提高群众生存质量,对国计民生而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从方邦江教授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治法方药等方面,介绍方教授序贯防治中风病的学术思想,提出未病先防,以"平"为期,重点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和糖尿病;既病防变,急性期复原醒脑,拯危急;防治并重,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注意"久病必虚""久病入络""久病成痹"的治疗并防止再中,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