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肃省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甘肃采集到的疑似西瓜果斑病的病瓜及种子中分离获得的菌株,通过形态学特征、革兰氏染色、致病性测定以及利用美国Agdia公司的专化型免疫凝聚试剂条测定和16S rDNA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诊断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符合燕麦噬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的特性,因此,确定甘肃省已发生西瓜果斑病,结果为甘肃省有效控制此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是近年来暴发流行的一种瓜类病害,也是我国对内对外检疫性重大植物病害。该病由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Aac)引起,具有发病快、危害广、损失重、防治难的特点,一旦发生往往给瓜产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据报道[1],2007年新疆石河子市温室栽培的西瓜叶片上曾获得一株对Aac有  相似文献   

3.
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生防菌株BW-6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瓜细菌性果斑病是由西瓜嗜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Schaad et al.)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本研究以西瓜嗜酸菌为指示菌,采集97个土样,采用土壤稀释平板法和对峙培养进行拮抗菌的分离和筛选,获得19株细菌可以抑制西瓜嗜酸菌生长。通过离体叶片、盆栽试验进行生测,BW-6菌株对甜瓜果斑病的生防效果最好,且比较稳定,防效达80.3%。在甜瓜叶面进行室外定殖试验表明,BW-6菌株可以在甜瓜叶面上大量定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菌数逐渐减少。根据菌株BW-6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综合考察,鉴定其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ohn)。  相似文献   

4.
不同发酵条件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感染西瓜种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甜)瓜果斑病是西瓜嗜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侵染瓜类作物引起的典型细菌病害,种子带菌是该病最重要的传播方式,防止种子感染是病害预防的首要环节。本研究分析了西瓜种子不同发酵条件对种子感染病菌的影响。研究通过人工接种西瓜发酵液,设置发酵温度为20℃和30℃,检测在不同发酵时间下发酵液pH、A.citrulli菌量、种子外部带菌量、种子内部带菌率,以及出苗发病率,系统地分析比较发酵条件对西瓜嗜酸菌侵染种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开始发酵到发酵24h,发酵液中A.citrulli菌量快速增长并达到峰值1011cfu/mL,随后逐渐减少;发酵24h的种子外部带菌量最高,达到4×109 cfu/mL;发酵过程中A.citrulli可侵染种皮内部(10%)及种仁(1%);发酵温度对种子感染A.citrulli及幼苗发病率的影响不显著;此外,发酵液菌量与pH相关性显著。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发酵温度并不能够减少A.citrulli菌的种子感染,减少发酵时间才是减少病菌增殖感染种子的防控关键。  相似文献   

5.
由嗜酸菌属西瓜种(Acidovorax citrulli)引起的西瓜细菌性果斑病是西瓜等葫芦科作物上的一种极具毁灭性的病害,该病原细菌可以由种子携带传播。本研究通过直接研磨种子,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DAS-ELISA)和免疫捕捉聚合酶链式反应法(IC-PCR)对进境的西瓜种子进行检测,并且对PCR产物进一步克隆测序。结果表明,在DAS-ELISA产生阳性结果的样品中,IC-PCR结果也产生阳性。序列分析表明,该序列与已知的该病菌16S rRNA基因的相应序列具有100%同源性。因此,2006年这批来自台湾的西瓜种子携带有嗜酸菌属西瓜种(Acidovorax citrulli)。  相似文献   

6.
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针对西瓜嗜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基因组中Aave_4063和Aave_4064序列设计了2对特异引物Ac-F3/Ac-B3和Ac-FIP/Ac-BIP,建立了西瓜嗜酸菌的LAMP检测体系。利用该体系在65℃保温1h,通过荧光显色即可完成检测。设计的引物特异性强,其检测灵敏度为2.0×101 cfu/mL。该方法为西瓜嗜酸菌的检疫及其所致病害的快速诊断提供了新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2000年在内蒙古和新疆的哈密瓜上发现一种新细菌病害-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从病叶和病果上分离到33个细菌菌株,接种哈密瓜、西瓜和甜瓜后,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而且从接种病株上又重新分离到了此病原细菌,这33个细菌菌株经柯赫法则证明均为该病的致病菌。各菌株致病力无明显差异。经革兰氏染色反应、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细胞化学成分分析(糖、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mol% G+C)、DNA-DNA杂交,确认该病原菌为燕麦食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 Willems et al.1992)=类产碱假单胞菌西瓜亚种(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 subsp.citrulli Schaad et al.1978)。该病菌除侵染哈密瓜外,人工接种尚能侵染多种葫芦科及番茄、茄子等作物。  相似文献   

8.
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T3SS)是影响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致病性的重要因素,hrcQ作为T3SS的保守基因,在组成和维持该系统功能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hrcQ在西瓜噬酸菌中的具体生物学功能尚不明确。本试验以西瓜噬酸菌Aac5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敲除、致病力及相关表型测定等,解析了hrcQ基因的功能。结果表明:hrcQ缺失导致Aac5菌株对寄主的致病能力丧失,运动性及生物膜形成能力降低,并丧失了引起烟草过敏性反应能力;hrcJ和hrcR基因在hrcQ缺失突变株中的表达量下调,hrcQ对hrcJ和hrcR基因均为正调控。表明hrcQ在维持西瓜噬酸菌致病能力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培养条件对西瓜枯萎病菌镰刀菌酸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Sch l.f.sp.niveum(E.F.Smith) Snyder et Hansen]菌株在4种培养基(理查德培养基,Armstrong镰刀菌培养基,MS无机盐+蔗糖培养基,PDB培养液)中均能产生镰刀菌酸(Fusaric acid),理查德培养基中镰刀菌酸最高时的浓度是其它3种培养基的6~22倍。理查德培养基以C/N为5:1,葡萄糖为C源,NO-3为N源的营养条件较有利于镰刀菌酸产生。培养基初始pH值为4,通气和连续光照的培养条件最有利于菌株产生镰刀菌酸,烟酸的加入可终止镰刀菌酸产生。各培养基中孢子浓度与镰刀菌酸浓度之间呈负相关的变化趋势,培养基的pH值呈趋中(pH6~8)变化,与镰刀菌酸产生无相关性。在理查德培养基中,菌丝生长与镰刀菌酸产生之间存在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0.
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综合治理指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世纪80年代新疆和内蒙古哈密瓜开始发生细菌性果斑病犤Acidovoraxavenaesubsp.citrulliWillemsetal.1992(燕麦食酸菌西瓜亚种)=Pseudomonaspseudoalcaligenessubsp.cit-rulliSchaadetal.1978(类产碱假单胞菌西瓜亚种)犦。已经证明哈密瓜种子带果斑病病菌,并通过雨水等传播。该病为害叶片和果实。病菌侵染瓜条,使瓜条失去商品价值。一般生产田发病率45%~100%。该病在新疆和内蒙古发生为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并有上升趋势,对我国的哈密瓜及其他葫芦科作物的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已经成为限制和阻碍哈密瓜进一步发展的首要障碍。本病属于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