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提高小儿重症心肌炎抢救的成功率。 方法  将 10例重症心肌炎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简称Ⅲ°AVB)及时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抢救成功的病例作分析。 结果   8例病程短 ,呈暴发趋势 ,2例患儿在住院期间出现Ⅲ°AVB ,及时安装临时起搏器保证了患儿的心搏出量 ,赢得了抢救的时间和机会 ,其中 2例需要安置永久起搏器 ,1例自行终止治疗 ,7例预后好。 结论 心脏临时起搏器应用的首选适应证为急性心肌炎引起的Ⅲ°AVB伴阿 斯综合征发作 ,应掌握好起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使患儿度过危险期得以生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时起搏治疗儿童缓慢心律失常的作用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7年6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55例接受临时起搏治疗的缓慢心律失常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点及疗效进行总结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55例缓慢心律失常包括心肌炎所致的严重房室传导阻滞(AVB)、窦性心动过缓或心搏停止29例,心肌病所致的Ⅲ°AVB或病窦综合征5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Ⅲ°AVB6例,先天性Ⅲ°AVB5例,Ⅲ°AVB围手术期临时起搏10例;其中39例可进行临时起搏前后阿-斯综合征发作频数比较(P=0.003),34例可进行射血分数及左室缩短率比较(P=0.000,P=0.001),26例可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比较(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药物及临时起搏等治疗,18例临床治愈,36例好转,1例死亡,其中45%心律好转或恢复正常,10例围术期患儿均顺利度过手术麻醉期。Kruskal-Wallis H(K)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临床及心律预后不完全相同(P=0.001,P=0.000);Mann-Whitney U检验提示心肌炎组预后较好(P=0.001,P=0.000)。结论临时起搏治疗有利于改善各种病因所致缓慢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促进早期可逆的传导系统损伤恢复,降低Ⅲ°AVB围手术期风险,是一项安全、有效的预防和急救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Amplatzer封堵器(ASO)介入治疗儿童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术后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1998年3月至2005年12月在广东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儿科450例继发孔ASD患儿接受ASO封堵术。对术前及术后随访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AVB的发生率及类型,并分析与AVB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结果共有14例发生各种类型的AVB,发生率为3.1%,分别为Ⅰ度AVB6例,Ⅱ度AVB4例,Ⅲ度AVB4例。所有AVB均发生于术后1~2d内。14例中12例为术后新出现的AVB,2例术前为Ⅰ度AVB术后发展为Ⅱ度和Ⅲ度AVB(各1例)。统计学分析显示,使用过大ASO及小年龄与术后AVB的发生密切相关。AVB发生后常规应用激素等治疗,4例Ⅲ度AVB实施外科手术取出ASO。AVB绝大多数于短期随访内恢复或好转,未见复发。结论AVB是应用ASO介入治疗儿童继发孔ASD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对年龄较小患儿避免置入过大ASO是降低术后AVB的关键。AVB发生后及早给予内科或外科干预,多可于短期内恢复,术后长期随访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探讨应用Amplatzer封堵器 (ASO)介入治疗儿童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术后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1998年3月至2005年12月在广东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儿科450例继发孔ASD患儿接受ASO封堵术。对术前及术后随访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AVB的发生率及类型,并分析与AVB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结果 共有14例发生各种类型的AVB,发生率为3.1%,分别为Ⅰ度AVB 6例,Ⅱ度AVB 4例,Ⅲ度AVB 4例。所有AVB均发生于术后1~2 d内。14例中12例为术后新出现的AVB,2例术前为Ⅰ度AVB术后发展为Ⅱ度和Ⅲ度AVB(各1例)。统计学分析显示,使用过大ASO及小年龄与术后AVB的发生密切相关。AVB发生后常规应用激素等治疗,4例Ⅲ度AVB实施外科手术取出ASO。AVB绝大多数于短期随访内恢复或好转,未见复发。结论 AVB是应用ASO介入治疗儿童继发孔ASD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对年龄较小患儿避免置入过大ASO是降低术后AVB的关键。AVB发生后及早给予内科或外科干预,多可于短期内恢复,术后长期随访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6例儿童先天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长期随访结果并探讨是否必需安装起搏器治疗。方法 1984年1月至2007年6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的6例先天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儿,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6例患儿中,男3例,女3例。年龄3~11岁,平均(7.8±2.9)岁。主要临床特征为心动过缓,均为体检时发现,均未安装起搏器,随访5~27年,未发生猝死,1例随访27年发现已有心脏扩大。结论儿童先天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无症状时不需药物治疗,但何时安装起搏器尚需探讨,安装起搏器与否和是否会发展成扩张型心肌病也需探讨。  相似文献   

6.
小儿重症心肌炎与心脏起搏(附十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提高小儿重症心肌炎抢救的成功率。方法 将10例重症心肌炎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简称Ⅲ.AVB)及时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抢救成功的病例作分析。结果 8例病程短,呈暴发趋势,2例患儿在住院期间出现Ⅲ.AVB,及时安装临时起搏器保证了患儿的心搏出量,赢得了抢救的时间和机会,其中2例需要安置永久起搏器,1例自行终止治疗,7例预后好。结论 心脏临时起搏器应用的首选适应证为急性心肌炎引起的Ⅲ.AVB伴阿-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及分析儿童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中远期改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10年12月行VSD介入封堵术的1 071例患儿在术后第l、3、6、12个月及其后每年的门诊随访资料。结果1 071例患儿中,早期(术后1个月内)出现心律失常者272例(25.4%),主要包括房室传导阻滞(AVB)、束支传导阻滞、交界性心动过速、房性及室性心动过速、频发期前收缩等,其中Ⅱ度以上AVB及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等严重心律失常22例(2.1%),经治疗后均好转,无患儿需安装永久起搏器。在以后的随访中,平均随访时间(2.8±1.7)年(1~107个月),持续存在心律失常者161例(18.2%),主要为AVB和束支传导阻滞,其中严重心律失常10例(1.1%);4例迟发型AVB中3例在术后早期就已出现过AVB,1例患儿随访过程中复发CLBBB并出现左心室增大,最终因心功能衰竭死亡;4例患儿随访过程中植入永久起搏器。结论 VSD封堵术后早期出现AVB或CLBBB等严重心律失常的患儿在随访过程中复发可能性大;传导阻滞类心律失常随访过程中可出现复发或加重;心动过速、期前收缩等起源异常的心律失常随访过程中大多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儿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总结本院近5 a诊断为CAVB的5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病因分为先天性CAVB组和获得性CAVB组.根据其临床症状,参照起搏器安装指南,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并随访观察其预后.结果 确诊为先天性CAVB者11例,其中因阿斯发作就诊者5例,其余均为体检时发现心律失常而确诊.获得性CAVB42例中先天性心脏病术后32例,最常见为VSD、右心室双出口和大动脉转位;重症心肌炎患者8例,就诊时分别表现为胸闷、胸痛、面色苍白2例,呕吐、腹泻4例,咳嗽、流涕2例;另2例为高钾血症引发CAVB.先天性CAVB患儿中,6例安装永久起搏器,随访4例,其中1例随访4 a出现心功能不全.获得性CAVB患儿中18例安装起搏器,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术后17例,重症心肌炎患儿1例.随访12例,其中1例右心室双出口患儿安装心外膜起搏器,随访5 a时因电极移位、起搏无效猝死.结论 部分先天性CAVB患儿需安装永久起搏器;而获得性CAVB以治疗原发病为主,治疗无效而符合起搏器安装指征者需安装起搏器,起搏器是治疗房室传导阻滞安全、有效的方法,随访需关注起搏器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临时心脏起搏在儿科的应用:附1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玲  姜鹃 《临床儿科杂志》1997,15(5):329-330
为评价临时心脏起搏技术在儿科的应用指证和疗效,对10例曾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6例获得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Ⅲ°AVB)伴阿斯综合征(ASS)发作的病儿,心脏起搏后,ASS发作迅速纠正,4例在15~96小时恢复窦律。另4例为房扑,在电转复前为避免意外,心内起搏备用。作者认为婴儿和儿童暂时获得性Ⅲ°AVB伴ASS是安置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的指证,只要掌握治疗时机,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昏迷患儿的病因、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96例危重昏迷患儿的病因及预后相关关系。结果 颅内感染是小儿昏迷的常见病因,昏迷患儿常伴有惊厥,病因明确的浅昏迷患儿不良预后率较病因不明及深昏迷患儿明显减低。结论积极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对减少小儿昏迷的发生率极为重要,Glasgow≤4分往往提示预后很差,对浅昏迷者应积极处理包括病因处理和对症处理,尽量避免昏迷加重。  相似文献   

11.
920803 新生儿红斑狼疮1例报告/蔡祝伟…∥上海免疫学杂志。-1991,11(6)。-363,367 患儿女,其母患干燥综合征,产前检查发现胎心70次/分。生后第一天EKG示Ⅰ°AVB;第二天为Ⅱ°AVB,2~3:1传导,4个月后,EKG为Ⅲ°AVB。血清中存在特异  相似文献   

12.
儿童尿失禁是儿童常见疾病。它涉及一系列广泛疾病,不但可能引起上尿路损伤、远期肾功能受损,有时还会影响患儿的性格和心理健康。准确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有助于改善这些患儿的预后,目前评估外科治疗疗效的证据等级多为Ⅲ级,外科治疗儿童尿失禁仍然存在挑战,本文着重对儿童尿失禁的常见病因和外科干预原则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儿童心源性晕厥病因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收治的45例晕厥患儿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分为心律失常组和其他组,前者包括心肌炎、扩张性心肌病及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后者包括法洛四联征、肺动脉狭窄、肥厚性心肌病、心包积液、右房粘液瘤。结果 45例患儿中以心律失常为主29例(64.44%)。其中完全性房室型传导阻滞(CAVB)18例,二度Ⅱ型房室型传导阻滞(AVB)2例,室性心动过速(室速)3例,心动过缓和心房扑动各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和未下传房性期前收缩各1例;其他16例(35.56%)。包括法洛四联症8例,肺动脉狭窄、肥厚型心肌病、心包积液和右房黏液瘤各2例。病毒性心肌炎致CAVB、心动过缓和室速者予抗病毒、营养心肌、异丙肾上腺素、大剂量维生素C100~200mg/(kg·d)、早期、大量、短程应用地塞米松1~2mg/(kg·d),部分患儿用人血丙种球蛋白;8例疗效不佳者安置临时起搏器,1例安置永久性起搏器。45例治愈38例(84.44%),好转3例(2.22%),死亡4例(8.88%)。结论 心源性晕厥是儿科急症,应及时处理,适时安置临时起搏器预屠好。  相似文献   

14.
慢性心律失常儿童病因、治疗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慢性心律失常的病因、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2003年9月-2006年10月收治的40例48 h~12岁患儿均有头晕、晕厥、阿-斯发作、心源性休克等临床表现,2次以上心电图(ECG)证实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33例、窦性心动过缓5例、病窦综合征2例,并持续3 d.先天性CAVB无临床症状未行治疗,对病毒性心肌炎导致的CAVB、窦性心动过缓、病窦综合征,予抗病毒、能量合剂等治疗的同时,静脉予大剂量维生素C、异丙肾上腺素、大剂量地塞米松,部分患儿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对上述治疗效果不佳的8例安置临时起搏器,其中2例安置永久性起搏器.结果 治愈28例,好转9例,死亡3例.其中治愈和好转患儿中6例均安置了永久性或临时起搏器.结论 早发现、早诊断、早期正规治疗并及时安置临时起搏器预后好;延误治疗的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所致CAVB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发生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其处理。方法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儿童医院心血管科2002-09—2006-03经导管介入治疗VSD 108例,其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患儿共计22例,动态观察22例患儿封堵术前心电图(ECG)以及封堵后发生心律失常ECG的变化及其处理。结果22例中2例在术中反复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被迫中断;8例患儿术后3d内出现加速性交界性或室性自主心律伴干扰性房室分离,经治疗后均转为窦性心律,其中2例患儿1个月后才恢复窦性心律;6例患儿术后3d内出现束支传导阻滞,经治疗后3例恢复正常,3例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束支传导阻滞;5例患儿术后3d内发生高度AVB,其中3例经使用激素、维生素C、果糖及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和临时起搏器治疗后,均在1周内恢复窦性心律,另2例患儿经治疗后,1例于10d后转为窦性心律,1例于术后2年时仍有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左前分支阻滞;1例患儿术后1个月随访发现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结论术后早期出现的心律失常多能恢复,而后期出现的传导阻滞多为器质性损伤。对已经出现传导阻滞的患儿关键是早期治疗,适当延长术后观察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发生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其处理。 方法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儿童医院心血管科2002 09—2006 03经导管介入治疗VSD 108例,其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患儿共计22例,动态观察22例患儿封堵术前心电图(ECG)以及封堵后发生心律失常ECG的变化及其处理。 结果22例中2例在术中反复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被迫中断;8例患儿术后3d内出现加速性交界性或室性自主心律伴干扰性房室分离,经治疗后均转为窦性心律,其中2例患儿1个月后才恢复窦性心律;6例患儿术后3d内出现束支传导阻滞,经治疗后3例恢复正常,3例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束支传导阻滞;5例患儿术后3d内发生高度AVB,其中3例经使用激素、维生素C、果糖及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和临时起搏器治疗后,均在1周内恢复窦性心律,另2例患儿经治疗后,1例于10d后转为窦性心律,1例于术后2年时仍有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1例患儿术后1个月随访发现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结论术后早期出现的心律失常多能恢复,而后期出现的传导阻滞多为器质性损伤。对已经出现传导阻滞的患儿关键是早期治疗,适当延长术后观察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儿童反复咯血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以提高儿科医师对小儿反复咯血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收集1996 年1 月至2013 年2 月39 例反复咯血患儿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对其起病年龄、病因、咯血量、影像学改变、治疗方法及随访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 例反复咯血患儿中,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16 例(41%),肺血管畸形8 例(21%),肺动静脉瘘7 例(18%),支气管扩张症3 例(8%),肺结核和肺囊性纤维化各2 例(5%),肺肿瘤1 例(3%)。肺部增强CT 扫描和肺动脉-支气管动脉造影发现35 例患儿肺部有不同程度的影像学改变。反复咯血患儿以Ⅰ度(51%)和Ⅱ度(28%)咯血为主,Ⅲ度(21%)咯血少见。39 例患儿根据不同病因经相应的治疗后咯血均得到有效控制,随访0.5~5 年,除3 例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患儿失访外,其余患儿均未再次发生咯血。结论 反复咯血患儿的病因以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为主,肺部增强CT 扫描和肺动脉-支气管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反复咯血患儿病因的重要方法,应根据患儿不同的病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外伤性儿童纵隔气肿的病因、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4例非外伤性纵隔气肿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因是否明确,分为病因不明的自发性纵隔气肿组和病因明确的纵隔气肿组;根据年龄,分为6岁组和6~18岁组。分别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64例非外伤性儿童纵隔气肿中,自发性纵隔气肿19例,年龄(14.90±2.00)岁,男性占84.2%;病因明确纵隔气肿45例,年龄(4.26±4.45)岁,男性占55.6%,常见病因包括下呼吸道感染、哮喘和支气管异物等。自发性纵隔气肿患儿胸痛症状更突出,而病因明确的纵隔气肿患儿呼吸困难、咳嗽、皮下气肿更多见。自发性纵隔气肿患儿予卧床休息、吸氧、止咳化痰、预防感染等保守治疗;病因明确的纵隔气肿患儿予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及时行纵隔排气、皮下穿刺排气及胸腔闭式引流排气。所有患儿预后均良好。6岁患儿35例,均为病因明确的纵隔气肿,病因以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最多见;6~18岁患儿29例,其中19例为自发性纵隔气肿。结论不同年龄段儿童纵隔气肿的病因不同,需积极寻找病因,尤其是6岁患儿;有明确病因的非外伤性纵隔气肿治疗关键是积极治疗原发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临床表现或伴有心电图异常儿童做Holter检查,发现潜在心源性危险因素并给治疗。方法 310例临床表现或伴心电图异常儿童做心电图、Holter及其他相应检查。结果 确诊心脏疾患211例,无心脏病变99例。心电图异常表现为早博、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速、ST-T改变及窦性心动过缓。Holter发现心电图示室性早搏患儿出现阵发性室速、RonT现象;Ⅰ度AVB出现Ⅱ度AVB现象;Ⅲ度AVB出现阵发性室速;窦性心动过缓出现窦停博现象。所有危险因素在药物干扰后复查Holter症状消失。结论 Holter在心律失常检查优于心电图,可发现致命性心律失常,也可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20.
射频消融术治疗小儿间隔部位心动过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ang HS  Zeng SY  Shi JJ  Li H  Ou X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4):291-293
目的 通过回顾 98例心动过速患儿在间隔部位的放电消融过程 ,总结儿童间隔部位射频消融术的经验。方法  98例心动过速患儿 ,平均年龄 ( 8 1± 2 3)岁 ,体重 ( 2 8± 9)kg ,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 6 2例、间隔部位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 2 5例、Koch三角内房速 (AT)3例和左室间隔部室性心动过速 (ILVT) 8例。常规行心内电生理检查 (EPS)和射频消融术 (RFCA)。右侧消融可视情况使用Swartz长鞘 ,帮助固定到位温控射频导管。在窦性心律时采取“能量滴定”和“时间递增”法放电消融。即放电时可采用逐渐增加输出功率及放电时间的方法。结果  98例全部成功消融 ,终止了心动过速。 11例 ( 11% )术后复发性心动过速 ,10例再次行射频消融术也成功终止了发作。并发症 :1例后间隔部AVRT术中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AVB) ,不能恢复正常心律 ,2周后放置心内膜永久起搏器。结论 儿童间隔部位范围狭小 ,心内膜层薄 ,房室结较脆弱 ,术中稍有不慎 ,易造成不可逆转的Ⅲ度AVB。所以在儿童间隔部位行EPS和RFCA要慎重。采用如下操作方法可减少儿童病例射频消融术中的失误 :( 1)操作轻柔 ;( 2 )窦性心律放电 ;( 3)采用“能量滴定”和“时间递增”法 ;( 4 )加用Swartz长鞘固定射频导管 ;( 5 )采用温控导管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