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由于来油组分的不断改变,原油的日输量与温度、粘度之间不可能建立准确的数学模 型,使得加热泵站不论用控制温度加热输送工艺,还是用控制粘度加热输送工艺,都不可能根据生 产任务准确地确定加热原油的温度,或加热后出站原油的粘度,这就给调度工作带来不便。由于出 站油粘度稳定和流量稳定是等效的,由此提出用流量传感器代替粘度传感器组成自动控制系统来 控制加热炉温度,以实现控制粘度加热输送工艺。根据原油的日输量能够准确地计算出原油的流 量,能极大地方便生产调度工作。分析了使用流量传感器的主要优点:可省去采样管道的设计和施 工;不必购置专用的流量传感器;如果输送途中环境温度下降,使管道中原油粘度增大、流量减小 时,泵站的流量传感器会反应出流量减小,并通过自动控制系统提高加热炉温度,使输油更加安全。 可靠。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输油管道进泵原油组分的变化,引起原油运动粘度产生偏离设计值的波动,该波动具有随机性,是无法预测的,造成这种变化不大而缓慢波动的因素较多。原油粘度波动会影响输油工况的稳定,降低离心泵效率,影响降粘剂的最佳用量和原油最佳加热温度,为此,提出了将进泵原油粘度控制在设计值的输油工艺及在加热和不加热输送中的实现方法。将在线粘度传感器安装在泵附近的采样管中,随时检测进泵原油的运动粘度,看其是否与设计值一致,若有偏离,则通过调节器使执行单元动作,调节降粘剂掺入量或加热温度,使粘度控制在设计值,从而稳定了输油工况,有效地利用了降粘剂和加热的作用,保证了安全输油,降低了输油成本。  相似文献   

3.
管输过程中控制原油粘度的必要性及实验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输油管道进泵原油组分的变化,引起原油运动粘度产生偏离设计的波动,该波动具有随机性,是无法预测的,造成这种变化不大而缓慢波动的因素较多,原油粘度波动会影响输油工况的稳定,降低离心泵效率,影响降粘剂的最佳用量和原油最佳加热温度,为此,提出了将进泵原油粘度控制在设计值的输油工艺及在加热和不加热输送中的实现方法,将在线粘度传感器安装在泵附近的采样管中,随时检测进泵原油的运动粘度,看其是否与设计值一致  相似文献   

4.
控制流量实现管输原油的工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明  徐长安 《油气储运》1997,16(8):10-12
通过建立原油流量与温度间的数学模型,分析可知,当原油流量一定时,管道中原油的温度与原油的物理,化学特性密切相关,提出了控制原油流量实现管输原油的工艺,其特征是用流量控制系统控制加热炉加热管道中原油的温度,使出站的原油流量等于给定值。对流量控制系统与温度控制系统及粘度控制系统进行了比较,给出了流量控制系统的流程框图。流量控制输油工艺可用于原油的冷输,即通过控制流量来调节掺入干线中的稀释剂,降粘剂或降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输送原油的管道,由于输送介质的凝固点高、粘度高、含蜡亦高,基本上都采用加热输送方式。在泵站输油工艺上,均采用旁接油罐、“先泵后炉”流程。即泵站接收上站来的原油,先进输油泵增压,再进加热炉提温后输往下站(见图1)。 “先泵后炉”流程的设计基点是:①输油泵的工况要求,即泵体工作温度不能过高,否则原油汽化易产生汽蚀,损伤叶轮和机械密封,影响泵正常运转;②加热炉原油通过量低于  相似文献   

6.
加热输送的原油管道,其运行费C_(ost)(指电费C_E与油费C_o之和)与输油温度T_d(出站)、T_s(进站)的关系曲线是锯齿形分布。根据这一分布规律,采用一定的优化方法可使布站工作得到改善,从而避免了水力坡降线法布站粗糙且计算工作量又大的缺点。文中详细地介绍了锯齿形曲线的产生及其实用意义,应用锯齿形曲线布站的方法及电算程序框图。同时还分析了管径、输量、管长、油品粘度,运行压力、油价和电价对锯齿形曲线分布规律的影响,对合理选择输油温度及经济运行有一定的适用意义。  相似文献   

7.
太阳能加热输送原油系统应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凝点高、粘度大的原油在输送过程中必须进行加热与保温,以保持原油的良好流动性,用太阳能替代部分常规能源来加热输送原油可以减少大量的能源消耗.根据原油加热输送过程的工艺条件及特点,设计了一套太阳能加热原油输送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性能指标,应用表明,该系统可以使原油温度提高25~30℃,年均节省天然气9×104m3.  相似文献   

8.
2007年1月7日庆铁老线实现了庆俄原油(大庆原油与俄罗斯原油)等温顺序输送工艺。大庆原油属石蜡基高凝、高粘原油,通常采用加热输送工艺。俄罗斯原油属中间基含硫低凝、低粘原油,通常采用常温输送。在理论与实践上进行了庆俄原油混油量计算与监测、混油浓度及流变性的变化规律、混油对差温顺序输送庆俄原油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得到了俄油混兑比例与混兑温度、站间混油长度、混油中俄油的浓度、夏季的输油温差等重要结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库鄯管输原油粘度、密度逐年增大和重质油含量不断上升而导致管输设备效率降低、主泵机组工艺参数发生变化、输油成本增加和运行维护难度增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采取增加轻质油的掺入比或将稠油单独处理、添加GY-3降凝剂和增设中间加热站等相应措施,可有效改进原油物性,提高输油效率、降低输油成本.  相似文献   

10.
卜文平 《油气储运》1998,17(7):16-17
加剂低输量管道存在着加剂站出站管道防腐层老化、中间加热站加热炉对流管的低温腐蚀、加剂后冷油头引起输油干线压力升高等问题。提出了相应措施:①加快加剂输油加热站出站管道防腐层大修进度。②加热处理站加热炉更新改造。③尽量避免冷油头出站,防止中间冷油掺入。④加强运行加热炉的巡回检查及停炉期间炉管检测。⑤严格原油改性剂的质量评定工作。  相似文献   

11.
赵帆  毛婉茹 《油气储运》1996,15(8):10-13
在长输管道输送的原油中添加降凝剂并加热到一定温度,可以降低原油的凝点和粘度,从而改善原油的低温流变性。在管输原油中添加减阻剂,则可改变管中轴流的流态,减少沿程的摩损失,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添加降凝剂综合处理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低输量管道中,取得显著的效益。  相似文献   

12.
原油分子筛非临氢浅度裂化改质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施成耀  梁磊 《油气储运》1999,18(3):50-53
介绍了原油分子筛非临氢浅度裂化改质降凝减粘新工艺由小试到中试的研究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在小试基础上放大1000倍的中试试验结果和小试试验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该工艺放大试验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可以进一步扩大成工业试验和生产。改质原油用于现有管道输油生产可降低输油温度,减少燃耗,尤其可以解决低输量管道的输送问题。原油分子筛改质工艺流程简单,操作简便,投资低,降凝减粘幅度大,改质油性质稳定,内含潜在的经济  相似文献   

13.
孙建刚  赵文峰  李庆杰 《油气储运》2014,(6):662-664,679
参考国内外应用成熟的稠油降粘工艺,结合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的加工技术,提出了风城稠油掺柴降粘外输方案。重点研究了风城稠油特性,掺柴后的混油特性,掺柴工艺流程,不同输量下管道运行的水力、热力条件,以及最小启输量、最大输量及安全停输时间等。结果表明:掺柴后的混油在一定温度下表现出牛顿流体特性;掺稀工艺满足事故工况和投产初期低输量运行要求,低黏度下满足设计输量的最小掺柴质量分数为20%,高黏度下满足设计输量的最小掺柴质量分数为25%,且低黏度和高黏度下管道外输量适应范围较大。风城超稠油外输管道的顺利投产,可为我国今后设计线路更长、输量更大的稠油外输管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提高原油管输效率的物理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明  陆品 《油气储运》1999,18(7):14-17
提出了三种降低原油热输能耗的控制方法,即温度控制法,粘度控制法和流量控制法,并分别阐述了这三种控制方法的工作原理及特性。对这三种控制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控制流量法能直观地反映原油的实际输量和管壁的结蜡状况,可以达到节省燃料油,提高管输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东部油区已进入了低产阶段,导致管道低输量或超低输量运行,给管道输送带来了不能满足热力工况而产生的难输问题。虽然采取了热处理及降凝剂等方法,对原油进行了改性,降低其凝固点和粘度,改善了流动性,但是,由于原油的改性处理有局限性,一是降凝减粘幅度有限,二是改性原油存在时效性问题,所以仍不能彻底解决原油管输的困难。为此,提出了对管输原油进行一次改质初加工,降低原油的凝固点和粘度,从根本上改善了原油的低温流动性。移植“分子筛非临氢降凝工艺”,并选用了三种不同种类的原油进行分子筛降凝减粘试验,取得了初步效果。将该工艺应用到原油管道输送,需在输油管道的首站增设一座原油分子筛降凝减粘装置。  相似文献   

16.
郑猛 《油气储运》2008,27(4):25-28
在稀油开采过程中,油井结蜡是影响油井正常生产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室内及现场试验表明,降凝防蜡冷输剂能够明显降低原油凝点,具有优良的改善原油低温流动性的特性,能够起到很好的油井防蜡效果,达到油井井筒防蜡及管道降凝低温输送的要求。在茨78块通过井口套管连续定量点滴加药,利用防蜡降凝冷输剂优良的蜡晶分散和改善原油低温流动性的功能,实现整个区块油井的井筒防蜡,井口至计量站、计量站至转油站、转油站至联合站输油管道全线降凝低温输送,从而实现井筒防蜡管道降凝低温输送一体化。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在重油开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采油技术近几十年已在世界各地投入应用 ,是一项投入少 ,产出大的采油技术。应用微生物方法开采重质原油 ,是微生物技术在采油领域的延伸 ,也是人们对重质原油开采的一种新的尝试。就其机理来说 ,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微生物能够利用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等重组分 ,对重油进行降解 ,使得重油粘度变小 ;或者 ,微生物能够在繁殖过程中产生表面活性物质 ,使得重油能够很好的乳化分散 ,降低原油的粘度 ,从而有利于原油的采出  相似文献   

18.
李江  侯晓辉 《油气储运》2000,19(6):12-14
库鄯管道投产后对首站、减压站及来站的工艺进行了一系列优化和改造,包括首站由两台输油泵运行改为一台运行、在减压站加装了第三个减压阀、在来站加装自装车流程等。这些优化和改造为库鄯管道的安全、平稳、高效运行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保障,同时也为新建管道的设计和设备选型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