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检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及CEA变化水平,探讨其对判断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65例晚期NSCLC患者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与CEA水平变化。结果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与CEA水平均高于Ⅲ期,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肺癌化疗后CR、PR、SD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化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肺癌化疗后病情进展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t=2.16,P<0.05);肺癌化疗后CR、PR组患者的CEA水平明显降低,PD组患者的CEA显著升高。结论晚期NSCLC患者化疗前后CEA含量的变化可有助于评价疗效,联合D-二聚体检测可有助于早期发现疾病进展,对评估患者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静 《智慧健康》2022,(30):156-160
目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应用血浆D-二聚体检验判断病情进展与疗效评估中临床价值分析。方法于本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筛选8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另于同期本院进行健康体检者中随机选取80例作为对照研究对象纳入对照组中,两组研究对象均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应用免疫比浊法)。对比疾病不同时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判断急性白血病患者应用血浆D-二聚体对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评估的应用价值。结果治疗后未缓解组及缓解和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显著(P<0.05),缓解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未缓解组(t=7.319,P=0.000),缓解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t=12.068,P=0.000),未缓解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t=20.409,P=0.000);治疗后缓解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治疗前(t=6.335,P=0.000),未缓解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治疗前(t=3.755,P=0.000),未缓解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t=15.714,P=0.000),缓解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t=1.799,P=0.074),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白血病患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干预后白血病患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缓解组比观察组未缓解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观察组缓解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观察组未缓解组,组间对比分析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可将血浆D-二聚体水平作为判断疾病变化的重要依据,可通过动态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患者疾病进展进行准确判断或是作为评定治疗效果的有力依据,应用价值显著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3.
刘亚杰  马晓波 《现代养生》2023,(10):745-748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水平与肿瘤性质及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2月于医院就诊的71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病理诊断情况分为恶性肿瘤组245例、良性肿瘤组230例、非肿瘤患组即对照组240例。通过STAGO全自动血凝仪进行FIB和D-二聚体水平测定,比较三组的FIB和D-二聚体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FIB和D-二聚体水平与恶性肿瘤及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恶性肿瘤组、良性肿瘤组、对照组D-二聚体、FIB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恶性肿瘤组患者D-二聚体、FIB水平高于良性肿瘤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转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及FIB水平高于未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恶性肿瘤有关系(P<0.05),血浆D-二聚体及FIB水平升与肿瘤转移有关系(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估恶性肿瘤患者病情发展及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从而有助于更好地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为临床上预防血栓形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检测20例正常对照女性与20例宫颈癌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1天、3天、7天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宫颈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含量术前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术后1天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术前,其中术后1天、3天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处于血栓前状态,手术能促进宫颈癌患者凝血和纤溶水平的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检测对临床上预防血栓形成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定量检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与高凝状态的关系,为慢性心力衰竭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散射免疫比浊法分别定量检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Ⅱ~Ⅳ级)组(n=60)血浆D-二聚体含量;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及左心房内径;并对心衰患者组按有无房颤、基础病因、病程、心腔内径等不同进行分组,分别比较各亚组组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心衰合并房颤组较心衰并窦性心律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P〈0.05);(2)不同疾病构成组间比较,血浆D-二聚体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不同心衰病程患者组间比较,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4)不同左心室内径患者组间比较,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无明显相关性(r=0.124,P=0.346);(5)不同左心房内径患者组间比较,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无明显相关性(r=0.190,P=0.141)。结论(1)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较心衰并窦性心律患者,高凝状态更为严重;(2)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内径及左心房内径与高凝状态均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手术前后血浆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香港VNIONHONEST酶联免疫吸附(定量)测试盒,测定103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手术前后血浆D-二聚体浓度.[结果]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转移组与非转移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经t检验有统计学差异.手术、化疗后D-二聚体值经配对t检验显示,与手术、化疗前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病理学组织分化程度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预测肿瘤临床分期、转移、放疗及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90例不同病情的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选择同期我院儿童保健科健康体检儿童30例,D-二聚体采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结果:急性期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D-二聚体含量在轻症组与重症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病情越重D-D升高越明显,D-D升高与病情呈正相关(P<0.01)。预后不良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恢复期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下降,接近对照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定量测定有助于早期、准确地判断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分析外周血D-二聚体及单侧子宫动脉血流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比较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来淮安市淮阴医院就诊的健康孕妇140例,妊娠期高血压42例,轻度子痫前期68例,重度子痫前期48例,于患者妊娠10~14周和30~34周时测量外周血D-二聚体浓度,妊娠20~24周时测定分析子宫动脉血流频谱,对比分析四组患者的外周血D-二聚体和单侧子宫动脉血流.结果 四组患者10~14周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30~3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0、-2.98、-6.32、-5.61,均P<0.05).健康孕妇组10~14周和30~34周检测外周血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妊娠期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6、-2.55,均P<0.05).妊娠期高血压组两次检测外周血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轻度子痫前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2、-3.42,均P<0.05).轻度子痫前期组10~14周检测外周血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重度子痫前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P<0.05).轻度子痫前期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30~34周时,与重度子痫前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P>0.05).健康孕妇组S/D比值明显低于妊娠期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和重度子痫前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4、-5.26、-5.74,均P<0.05).妊娠期高血压组患者S/D比值明显低于轻度子痫前期组和重度子痫前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0、-2.91,均P<0.05).轻度子痫前期组患者S/D比值明显低于重度子痫前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P=0.04).结论 外周血D-二聚体与子宫动脉血流能够反应患者妊娠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与肺腺癌患者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并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152例肺腺癌初治患者。按肺癌的国际TNM分期,分为肿瘤早期组43例,局部晚期组59例,晚期组(远处转移组)50例,选择健康体检者45例为对照组。通过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各组D-二聚体的水平情况,计量资料用x珋±s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早期患者组、局部晚期组、晚期组血浆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早期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腺癌恶性程度越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提示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预防DIC和血栓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性疾病患者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普外科住院患者120例,其中甲状腺良性疾病患者60例和甲状腺癌患者60例,采用Sysmex CA7000全自动凝血仪测定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甲状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甲状腺癌患者和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癌患者中,男性与女性、年龄≤44岁与年龄44岁、不同病理类型之间、肿瘤直径≤1 cm与直径1 cm、单侧与双侧、有腺外侵犯与无腺外侵犯、有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Ⅰ期~Ⅱ期与Ⅲ期~ⅥA期患者D-二聚体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结节性疾病患者处于非高凝状态,血浆D-二聚体与甲状腺癌临床病理无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周盛杰  刘启波 《现代保健》2014,(16):116-118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CRP、TSGF、CEA、NSE、SCC、CA125、Cyfra21-1血清水平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肿瘤科肺癌患者112例、肺良性疾病71例和健康志愿者100例,检测三组人群CRP、TSGF、CEA、NSE、SCC、CA125、Cyfra21-1的血清水平,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肺癌组CRP、TSGF、CEA、NSE、SCC、CA125、Cyfra21-1血清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以及良性肺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肺病组血清CRP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两组TSGF、CEA、NSE、SCC、CA125、Cyfra21-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各指标的灵敏度及准确度优于单项检测。结论:C反应蛋白与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肺癌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贝伐单抗联合培美曲塞+顺铂化疗方案在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40例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给予贝伐单抗联合培美曲塞+顺铂化疗的观察组和给予培美曲塞+顺铂化疗的对照组,观察化疗后近期疗效指标、肿瘤内分泌指标以及远期疗效指标。结果:①观察组患者的整体缓解情况优于对照组,客观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82,x2=5.992;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VEGF-B、VEGF-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VEGF-A、VEGF-B和VEGF-C水平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63,t=6.094,t=5.892;P<0.05);③观察组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83,x2=7.273, x2=6.274,P<0.05)。无进展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52,t=7.883;P<0.05)。结论:贝伐单抗联合培美曲塞+顺铂化疗方案有助于促进肿瘤缓解、降低VEGF水平、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及延长整体生存时间,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管抑素基因对Lewis肺癌小鼠移植瘤生长、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C57BL/6j小鼠肺癌模型,30只荷瘤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阳离子脂质体对照组、血管抑素基因(PAng)治疗组,每组10只。以阳离子脂质体为介导,将血管抑素基因的重组质粒直接注入移植瘤内,每周3次,共5周,每周测瘤体大小1次,第7周末处死所有小鼠,观察瘤体大小变化、肺表面转移灶数、小鼠生存期等。结果:治疗组小鼠移植瘤生长速度减慢,瘤体缩小,肺内转移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活动能力、饮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均无明显改变,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血管抑素基因可有效地抑制Lewis肺癌移植瘤的生长、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变化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8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中稳定期患者43例(COPD组),急性加重期患者46例(AECOPD组),选取同期4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均采集静脉血进行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检测,观察比较三组的观察指标含量及阳性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OPD组、AECOPD组的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增高,且AECOPD组更为显著,而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AECOPD组的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检测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AECOPD组明显高于CO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COPD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病情评估及预后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测定45例RA患者,2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他RA相关实验室指标RF、ESR、CRP。结果:RA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A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RF,ESR,CRP有相关性。结论:RA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有助于判断RA疾病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16.
范涛 《现代保健》2014,(22):37-39
目的:探讨影响肺癌肿瘤实性区的CT强化程度与肿瘤分期及病理类型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200例行胸部CT增强扫描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肿瘤实性区的CT强化程度与肿瘤T分期(T1/T2/T3/T4)、病理类型(小细胞癌/鳞癌/腺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关系。结果:200例肺癌肿瘤实性区的CT强化程度的范围为1.652~4.193,平均(2.529±0.592)。T1期31例、T2期60例、T3期39例、T4期70例,平均CT强化程度分别为(2.145±0.334)、(2.288±0.445)、(2.625±0.589)、(2.767±0.659)。T1和T2、T3和T4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和T4明显高于T1和T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细胞癌42例、鳞癌58例、腺癌100例,平均CT强化程度分别为(2.208±0.484)、(2.567±0.485)、(2.680±0.641);鳞癌和腺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细胞癌明显低于鳞癌和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E水平范围是8.02~109.73 ng/mL,平均(28.423±20.473)ng/mL,经线性相关分析CT强化程度与NSE水平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随着肿瘤T分期的增高肺癌肿瘤实性区的CT强化程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非小细胞肺癌的CT强化程度高于小细胞肺癌;肺癌肿瘤实性区的CT强化程度与NSE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椎旁神经根组织在肺癌合并带状疱疹神经痛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将62例肺癌合并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观察组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椎旁神经根阻滞治疗;对照组给予加巴喷丁联合椎旁神经根阻滞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无显著差异,治疗后1-4周,观察组患者VA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85,t=8.566,t=6.659,t=8.751;P〈0.05);观察组有效31例(占96.8%),对照组有效25例(占80.6%),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7,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椎旁神经根治疗肺癌合并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有效率为96.8%,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情况,探讨VEGF及MMP-9在NSCLC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23例肺良性病变组织、30例NSCLC癌旁正常肺组织及111例NSCLC组织中VEGF及MMP-9的表达水平。结果NSCLC组织中VEGF及MMP-9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肺良性病变组织和NSCLC癌旁正常肺组织(P〈0.05)。VEGF和MMP-9的表达随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P〈0.05);在腺癌中MMP-9的阳性表达率高于鳞癌(P〈0.05)。VEGF和MMP-9的阳性表达率随TNM分期增高而升高(P〈0.05),VEGF的阳性表达率随肿瘤增大而升高(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VEGF和MMP-9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存活1 a以内、1-3 a的患者VEGF和MMP-9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存活3-5 a者(P〈0.05)。结论VEGF和MMP-9可能在NSCLC的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评估NSCLC的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腔积液肿瘤标志物CEA、NSE和CYFRA21—1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的血清和胸腔积液CEA、NSE和CYFRA21—1水平。结果(1)肺癌组CEA、NSE和CYFRA21—1胸腔积液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胸腔积液组(P〈0.01)。(2)肺癌组CEA、NSE和CYFRA21—1胸腔积液水平明显高于血清水平(P〈0.05)。(3)肺腺癌的CEA、小细胞肺癌的NSE、肺鳞癌的CYFRA21—1血清及胸腔积液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病理类型肺癌(P〈0.01);CEA对肺腺癌、NSE对小细胞肺癌、CYFRA21—1对肺鳞癌的的诊断灵敏度明显高于其他单项肿瘤标志物(P〈0.01)。(4)胸腔积液CEA、NSE、CYFRA21—1单项检测对肺癌诊断灵敏度明显高于血清(P〈0.05),CEA+NSE+CYFRA21—1诊断灵敏度明显高于单项肿瘤标志物(P〈0.05)。结论胸腔积液CEA、NSE和CYFRA21—1联合检测有助于肺癌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检测血浆抗凝血酶(AT)活性(A)、血浆抗凝血酶(AT)抗原(Ag)、蛋白S(PS)、血浆蛋白C(PC)以及D-二聚体等凝血易栓指标对诊断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2例抗凝血酶缺陷症患者作为疾病组,再根据PS、PC水平将疾病组进一步分为单纯AT缺乏组、AT联合PS缺乏组、AT联合PC缺乏组和AT、PS、PC全缺乏组;同时选择60名健康查体人员作为健康对照组。用发色底物法检测两组AT∶A、PC及PS活性;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两组AT∶Ag及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AT缺陷症组AT∶A和AT∶Ag水平明显减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8,t=-6.118;P〈0.01);AT联合PS、PC缺乏患者的PS、PC水平明显减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97,t=-3.065;P〈0.01);AT缺陷症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58,P〈0.01)。结论:AT缺陷是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主要遗传性危险因素,检测其相关凝血指标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对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起到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