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8 次基础教学课程改革自新世纪启动,至今已进行了十余年,可以算进入了“后新课 改”时期。“后新课改”时代要求重视学校的组织文化建设,课堂教学诊断采用教育专家引领、学校领 导支持、教师同行帮助、执教教师为主、所教学生配合、家长协助为干预的机制,其本质是一种课堂 文化的干预行动,具有人本性、发展性、教育性、诊断性与功效性等特征。搞清诊断主体、分清诊断类 型与层次、掌握诊断技术、遵循操作过程是课堂教学诊断研究的关键要素,通过对课堂物质文化、课 堂制度文化、课堂行为文化和课堂精神文化的诊断,采行分层分类诊断、主体协同诊断与建章立制 等策略,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文化课堂就是将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结合学科教学而创设的感染、浸润、激励学生的特定环境和活动方式,具有高效性、生命性、审美性和创造性等特征。广场路小学在文化课堂的建设过程中,构建出"尚真"学堂的"14335"教学原则体系、"三维四段"课堂教学模式和实践策略,让课堂成为学校的文化落脚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3.
海洋文化所承栽的有效课堂本质特点:容纳开放、质疑探究、自主合作:海洋文化所承栽的有效课堂的基本特征是:把握“三个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科(课程)性质”。一个基本立足点:“生成课堂文化”:海洋文化所承载的教育课堂实施模式定位为四个基本环节:感知——寻求——探究——延伸。海洋文化课堂的终极目标:生活性——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发展性——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生命性——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  相似文献   

4.
学校教育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文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质,是重建学校文化,重建课堂文化的改革。正因为如此,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也就是如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文化。“文化”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课堂文化”同样有着丰富的内涵。而在本文中所提到的“新课堂文化”指的是一种“以生为本、关注参与、重视体验、多维开放”的课堂文化。在人本主义的基本理念下“,新课程文化”倡导采用对话、互动、生成型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强调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新课堂文化”的研究作为一个区域性的课题,2003年被杭州市科学规划办确定为市课程改革专项课题。本课题研究的特征在于不求系统,唯求有所突破,通过区域推进、各校选点、专题研讨、案例征集等多种形式展开。  相似文献   

5.
教学应践行本真之课堂精神,切实以展现课堂教学的清晰化为根本,科学地运用“四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层层递进,让学生以学为乐、乐于求学,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感和幸福感,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以本真课堂为开端,在教学实践中融入“四学”模式理念,从四个方面深度解读“导学”“自学”“互学”“查学”的成效性,为丰富学生文化涵养、促进文化传承助力。  相似文献   

6.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质量视角下学校课堂教学管理机制的建构应该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以整体的课堂教学变革为目标。学校通过建构聚焦“生动课堂”的“四常态”听课制度,基于“学习单”应用的“生生互动”课堂学习样态,由“课堂观察量表”导引的教学反思行动机制和前伸后拓的“三环式”课堂教学研讨模式,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龙洁 《教师》2015,(13)
针对学校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学校领导的校长以学校香樟文化为立足点,带领教师积极开展“绿色课堂”内涵及流程的实践与探索,逐步构建绿色课堂的理念体系和操作体系,以此实现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同时也历练了校长教学领导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智慧课堂是教育信息化趋势和“双减”政策实施下进行的课堂教学实践,它能让课堂动态更加开放、课堂互动更加高效、合作探究更加深入、个性学习更加凸显、教学关系更加和谐。川大附中初中部通过以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智慧课堂建设落地,以“未来班级”项目研究探索智慧课堂模式,以核心问题教学文化引领智慧课堂实践,以教学科研课题助推智慧课堂发展等路径积极进行智慧课堂教学改革,生成了“三入三出”教学操作模式,这种教学操作模式能在较大程度上实现“双减”提质增效的根本目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速高品质学校的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重视课堂文化,整体提升学校文化的品质 在当下学校文化建设的语境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是“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而较下位的课堂文化则较少被提及.尽管如此,课堂文化建设依然实质性地存在并进行着.比如,长期以来,基于素质教育追求的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就具有文化建设的意义.尤其是十多年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育教学观念更新、行为改变、评价探索为基本路径,向有悖于现代课堂价值追求的惯习痼疾发起挑战,其实质就是引领课程文化、课堂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韩佩玲 《江苏教育》2013,(10):26-28
听课是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变听课为观课,采用课堂观察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性。在实践中,可以从“明确质量标准”“掌握课堂观察技术”“开发课堂观察量表”“培养课堂观察合作体”等方面培育诊断性观课系统,结合课堂观察的过程管理,形成学校独特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方式,使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管理走向精细化,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是学校培养人的主要载体,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质量.而学校的办学质量又取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取决于在课堂中所创设教学环境“真实”、“合法”、“有效”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心,课堂教学是改善教育效果的关键,因为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是教师传播文化、启迪智慧、教会做人的平台。学校管理者抓住了课堂.就抓住了学校工作的“牛鼻子”。纵观教育界.不少名校长坚持行走课堂,做出了成绩,树立了表率。众多校长纷纷仿效,或兼课,或听课,或包级跟班,深入教学第一线,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如行走的随意性和过场性。如何让行走课堂的效果达到最大值?记得泰戈尔诗言:“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我想,校长行走课堂,亦需如水般行进,方可使行走课堂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3.
为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具有特色,同时充盈正直的文化品位,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打造文化课堂。文化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校文化,实现常规课堂与学校文化的相互融合。打造文化课堂是学校文化特色的体现,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文化课堂的实现要以自发生成的学校文化为基础,以教师对常规教学的熟练把握和教师自觉的文化意识为前提条件。优质的文化课堂是学校文化共性与不同学科个性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4.
新教学文化是新的儿童观下的教学文化,它根植于课堂实践,指向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新教学文化”凸现学校文化,贯穿课程文化,融合地域文化,从溯源寻根到愿景构想,再到实践创生,呈现的是校本化的教学规范、教学主张、教学策略、教学思想……新教学文化是学校文化发展中的新生长点,是新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聚焦。  相似文献   

15.
课堂是学校最基本、最主要的教学单位,课堂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第一级台阶。然而,不少学校的管理焦点放在课堂之外,因此,课堂教学管理文化的重塑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为此,需提倡绿色生态课堂教学管理。绿色生态课堂教学管理的特征是生命性、问题性、开放性、过程性,实施过程中需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师与生的关系、时间与效率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必然与偶然的关系,应把握学生学习心理,调节课堂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是学校培养人的主要载体,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质量.而学校的办学质量又取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取决于在课堂中所创设教学环境“真实”、“合法”、“有效”的程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课堂一直是学校教育全过程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学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突破口。课堂教学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呢?我的做法是实行课堂目标教学。目标教学是以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和“掌握学习”理论为借鉴,以班级群体教学和个别教学...  相似文献   

18.
校长教学领导力是校长管理学校、引领学校发展的重要能力和力量。课堂是学校主要的教育载体,课堂教学是一种以提高个体生活质量、生命价值和意义为旨归的特殊的生活实践过程,是一个让生命走向圆满、更加精彩的过程。课堂文化建设最终指向课堂价值取向的哲学追求,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遮放民族中学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和雅互动课堂”为例开展研究。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学生的学情特点,在初中七年级生物课堂中开展“和雅互动课堂”的实践研究。通过规范小组建设、融入少数民族文化、精制导学案、转变教师观念、建全评价机制等方式规范“和雅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成绩得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有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20.
提升中等专业学校思政课堂教学质量,既是教育界热议的重点话题,也是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的重要抓手。中等专业学校思政课教师应追求思政课堂的有用、有趣、有效,达成“三有”课堂教学目标。“三有”思政课堂通过优化教学策略,让思政课堂“有用”;通过激趣教学,让思政课堂“有趣”;通过融入实践展示,让思政课堂“有效”。“三有合一”,可以有力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