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欣  刘冬 《山西建筑》2008,34(8):46-48
从窑洞形成的历史背景、分类、现状问题等方面着手,结合实际工程,以“整合”与“重构”的方法论为指导,“和谐发展”为目标,探讨窑洞在川道型城镇的民居发展模式,以便为进一步的全面保护和更新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唐相龙 《小城镇建设》2009,(9):26-29,44
我国黄土高原沟谷型小城镇由于地形结构的纵向延伸.城镇横向发展空间受限.由此出现了一系列不利于城镇健康发展的问题。因此.寻找一条拓展黄土高原沟谷型小城镇空间的可持续之路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构想将黄土高原地区最适宜的绿色民居建筑——爬坡式覆土窑洞移植到沟谷型小城镇的两侧山坡之上.借以拓宽城镇的横向发展空间。在如今黄土高原传统窑居迅速退化的背景下.建设新型覆土窑洞并与现代城镇完美共生。既达到了保护窑洞民居、塑造城镇特色的目的.又实现了黄土高原传统建筑“文脉”的延续和沟谷型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移植与共生:一种嬗变的生土民居保护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相龙  柴宗刚  芦菲 《华中建筑》2009,27(10):128-130
该文以我国黄土高原沟谷型城镇与爬坡式覆土窑洞的共生为例,试图证实我国现代城市与传统民居和谐共生的迫切性和可行性。笔者尝试将黄土高原地区最适宜的绿色民居建筑——爬坡式覆土窑洞移植到沟谷型城镇的两侧山体,借以拓宽城镇的横向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形地貌复杂,小城镇空间分布受到极大影响。通过实地调研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小城镇空间分布的地域特征及其形态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小城镇主要分布在海拔1100~1400m、坡度0°~5°的区域,即较完整塬面或河川川道区域;城镇空间分布趋水性及交通指向性特征明显;城镇多分布在中南部塬区及沟壑区,西北部及东部丘陵区城镇分布较少,呈南密北疏趋势;结合地形地貌,提出台塬型、川道型、山地型等三种城镇空间形态。针对小城镇空间分布特征,提出该地区各小城镇形成"小城镇群",分工协作、相互促进发展,并提出自然、社会、经济适应小城镇生态基质导向下的城镇空间有机生长的地域适应性发展模式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邢博 《现代装饰》2013,(11):116-117
巩义地处中原腹地,是河洛文化的发源地,当地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积累经验,创造了与黄土大地浑然一体的特色窑洞民居建筑。这些窑洞建筑表达着淳朴的乡村生活气息,不仅体现出本土特色,更生动地折射出传统特色,体现着民居艺术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在小城镇建设中,既要发展现代化城镇建设,又要保护好具有特色风情的古镇和民居,这也许是一道难题。令人欣喜的是,泰州市的许多古镇和民居被很好地保存下来,它引领我们走入民间建筑长廊,在历史与时代的新式对话中,感受到一种和谐之韵。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川道型小城镇的居住建筑是人类在与大自然不断抗衡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凝聚人们智慧的建筑形态。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剧,生活方式的变革.既有的居住建筑模式受到巨大挑战,成为提升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瓶颈。本文以陕西省志丹县立体窑洞设计与建造为例.探索新型地域建筑模式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白丹  闫煜涛 《华中建筑》2013,(12):161-164
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发展需要全面的认知其内容和存在状态,豫西地区窑洞民居作为中原地区传统民居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其所蕴舍的植物文化进行剖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分析豫西地区窑洞民居的自然环境、修建理念、风水文化和民风民俗等与植物文化相关的内容和组成,探索和总结了植物文化的存在形态和特征,为豫西地区窑洞民居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林道果 《城市建筑》2013,(16):272-272
本文通过分析陕北窑洞民居的发展现状,总结出传统窑洞在当前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在乡村旅游导向下的陕北窑洞民居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民居窑洞建筑的装饰色彩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传统民居窑洞建筑进行了色彩的分析,从窑洞的用材、门窗的装饰、建筑的外环境及建筑的形式方面进行了论述,通过窑洞民居建筑中的色彩的研究,对西北地区传统民居的继承与改造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燕萌 《城市建筑》2014,(12):240-241
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能将传统窑洞民居改进并提出合理化现代创新理念的拓展是当下与时俱进的主要方向,其建筑核心理念与建筑美学价值是当下最值得思考与探究的课题,这对传统窑洞民居文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铜川地区窑洞建筑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除了双坡面民居建筑外,还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靠崖窑、地坑窑、明锢窑等传统窑洞民居。该文从传承与保护传统窑洞为出发点,通过田野调研和文献分析,对铜川地区的传统窑洞民居进行了系统性的图像采集、数据测量、平立剖和三维结构图的绘制等相关工作,论证并总结出铜川传统窑洞民居的三种形制与结构特征和艺术形态特征。旨在为陕西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以及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韩炜 《城乡建设》2011,(5):67-69
自然环境不是建筑风格形成的唯一因素,.但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自然地理背景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很大。人们在长期与自然条件的适应中使传统民居建筑不断改善,最终形成了各种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色。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适应时代需求的、具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文脉的现代民居建筑文化,是有启迪和借鉴意义的。文章以碛口古镇传统民居窑洞为例,着重对当地自然条件进行了分析,探索和总结了由此对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色造成的影响及其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牛云 《新材料新装饰》2021,(4):60-60,64
文章分析了窑洞民居建筑的成因,阐述了窑洞民居建筑的艺术特色,包括窑洞民居建筑的形态与风貌、窑洞民居建筑中的艺术美,研究了窑洞民居建筑的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15.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晋东南采矿塌陷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窑洞民居,总结归纳晋东南窑洞民居的基本形式及特征。根据结果分析其现存的问题,试图从类型学的角度,立足于传统文脉延续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从窑洞民居室内湿热环境改造、室内外通风采光条件改善和建筑结构修复三方面入手,提出新建窑洞民居的保护与再生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6.
窑洞建筑是北方黄土地区的重要传统民居形式之一,以巩义市康店镇康北村为例,结合调研概述窑洞民居聚落与建筑的特点、价值以及现在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案例研究与实践经验提出一系列保护与发展方法,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CNKI数据库窑洞民居文献的数据信息,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了国内窑洞民居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了窑洞民居相关研究的发文时间分布、期刊载文量、研究机构及作者、研究热点前沿以及研究演化脉络等内容,以期能为我国传统窑洞民居的保护和传承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范家屯为例进行了装配式生态民居的设计,设计以东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作为指导,用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手法与传统技艺融合,希望借现代的设计手法对传统风貌进行演绎,并改善居民的生活,促进乡镇的发展。并对类似的吉林省特色小城镇的建筑设计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贵州省在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坚持为城镇寻找、确定和培育特色经济和支撑产业,作为其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主导动力。目前,交通枢纽型、旅游服务型、历史民族文化型等八类小城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20.
窑洞民居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民居类型,是一种以“减法”营造出的空间。在靠山式窑洞和下沉式窑洞中,窑洞的三面都被黄土覆盖,与自然融为一体。即使是采用“加法”营造的独立式窑洞,窑洞的侧面和背面通常不做装饰,因此,窑洞的正立面--窑面就成了窑洞民居艺术精华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