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K-ras基因突变谱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相关性,为进一步阐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30例,进行K-ras基因突变检测,分析K-ras基因的突变类型及频率,探讨K-ras基因的突变谱与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灶位置、转移位置、病灶形态及TNM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3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者14例,突变率为47%,其中12密码子突变9例,突变率为30%;13密码子突变者5例,突变率为17%。突变表达谱在性别、年龄、原发部位、肝脏转移灶部位、病灶形态、TNM分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ras基因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中突变率较高,以12,13号密码子突变最为常见,突变类型及频率在性别、年龄、原发部位、肝脏转移灶部位、病灶形态、TNM分期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KRAS基因突变是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治疗抵抗的重要预测因子,本文系统评价比较配对的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原发灶和转移灶KRAS基因状态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通过PubMed和CNKI数据库检索所有符合检索条件的文献,末次检索日期为2010年5月30日,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一步筛选。采用Meta分析方法比较mCRC原发灶和转移灶中KRAS基因突变之间的差异。结果 11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553例患者配对有原发灶和非淋巴结转移灶。原发灶中KRAS基因的突变频率与转移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62%vs.37.25%,OR=0.93,95%CI0.73~1.19,P=0.57)。原发灶和转移灶KRAS基因突变不一致率为7%(0~14%)。结论 mCRC患者原发灶和转移灶中KRAS基因突变具有高度一致性,无论原发灶或非淋巴结转移灶KRAS基因突变都可作为EGFR单克隆抗体治疗选择靶标的组织来源。由于转移淋巴结KRAS突变的高度异质性,转移淋巴结并不适合用作突变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RC)患者应用扩增阻碍突变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法检测KRAS、NRAS、PIK3CA及BRAF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60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除组织,采用ARMS法检测KRAS、NRAS、PIK3CA及BRAF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KRAS基因突变23例,突变率为38.3%;NRAS基因突变1例,突变率为1.7%;PIK3CA基因突变4例,突变率为6.7%;BRAF基因突变3例,突变率为5%。检出双突变2例,分别为PIK3CA与KRAS突变,PIK3CA与BRAF突变。有淋巴结转移患者KRAS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31)。KRAS、NRAS、PIK3CA、BRAF基因突变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在结直肠癌患者中,KRAS基因突变率最高,且多发生于有淋巴结转移患者,NRAS、PIK3CA、BRAF基因突变率较低。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KRAS、NRAS、PIK3CA、BRAF基因联合检测,为临床个体化靶向治疗提供更准确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组织KRAS、NRAS、BRAF和PIK3CA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因素及MMR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扩增阻碍突变系统(ARMS)和免疫组化法对122例结直肠癌石蜡组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2例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NRAS、BRAF和PIK3CA基因突变率分别为48.4%(59/122)、4.1%(5/122)、5.7%(7/122)和5.7%(7/122)。检出KRAS与PIK3CA双突变病例3例,BRAF与PIK3CA双突变1例,未发现BRAF与KRAS或NRAS基因同时突变病例。女性患者KRAS突变率高于男性患者(P0.05),低分化腺癌KRAS突变率高于高、中分化腺癌(P0.001)。女性患者、有淋巴结转移者和MLH1蛋白表达缺失者与男性患者、无淋巴结转移和MLH1表达者比(P0.05),PMS2蛋白表达缺失者比表达者的BRAF突变率更高。黏液腺癌PIK3CA突变率较其他肿瘤组织学类型高(P0.05)。结论该4种基因在结直肠癌的突变率依次为KRAS、 BRAF、PIK3CA、NRAS,不存在4种基因全突变及3种基因突变。BRAF与KRAS、NRAS基因突变存在相互排斥现象。KRAS、BRAF、PIK3CA基因突变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发性结直肠癌患者肝转移肝切除后的生存状况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48例多发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病灶数≥4个)接受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统计患者的生存状况,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48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5.4%,术后中位生存期为34.5个月,1、2、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8.7%、64.4%、46.5%、27.9%;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为7.1个月,1、2年累积无病生存率分别为33.8%、14.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癌T分期、肝转移灶数目、转移灶最大直径、是否行新辅助治疗、肝转移切除范围、肝转移复发是否再次切除是多发性结直肠癌肝转移肝切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转移灶数目(OR=3.483,95%CI 1.492~7.021,P=0.001)和肝转移切除范围(OR=2.994,95%CI 1.093~6.372,P=0.002)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于超过4个转移灶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手术切除甚至复发后再次切除仍可以使患者生存获益,肝转移灶数和肝切除范围是的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NRAS、BRAF、PIK3CA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及MMR蛋白、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结直肠癌组织的临床病理特征,应用扩增阻碍突变系统(ARMS)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40例结直肠癌组织KRAS、NRAS、BRAF、PIK3CA基因突变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MMR蛋白、p53蛋白表达情况;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KRAS、NRAS、BRAF、PIK3CA基因突变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MMR蛋白、p53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14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检测出KRAS基因突变者64例(45.7%),NRAS基因突变者6例(4.3%),BRAF基因突变者13例(9.3%),PIK3CA基因突变者5例(3.6%)。KRAS/BRAF基因双突变者6例,KRAS/PIK3CA基因双突变者4例,NRAS/KRAS基因双突变者1例。KRAS基因在右半结肠、左半结肠、直肠的突变率分别为54.5%、78.4%、24.2%(P=0.0000),在PMS2缺失者中的突变率显著低于无PMS2缺失者中(0 vs 49.6%,P=0.0043)。高分化腺癌、年龄≤30岁者中PIK3CA基因突变率高于中、低分化腺癌、30~60岁及>60岁者(P<0.05);在p53野生型中PIK3CA的突变率显著高于p53突变型(12.9%vs 0.9%,P=0.0087)。NRAS、BRAF基因突变在不同性别、年龄、直径、肿瘤原发部位、肿瘤分化程度、区域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组织学类型、p53突变及MMR蛋白表达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中,KRAS基因突变率最高。KRAS、NRAS、PIK3CA与临床病理参数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时机的选择及预后分析。方法 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120例分为同期进行肝肿瘤切除组84例,再次手术切除肝内病灶组36例,观察两组近期、远期效果。结果同期肝肿瘤切除组、再次手术切除肝内病灶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远期1、3、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同期肝转移患者术前进行详细、周密的检查,掌握患者基本情况,原发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状态及与周围关系,制定周密的手术计划,同时进行原发灶、转移灶是安全可靠的,避免了延期手术中部分患者由于肿瘤进展失去了切除转移灶的时机。  相似文献   

8.
结直肠癌患者无远处转移者术后5年生存率已超过70%,而伴远处转移患者其5年生存率仅为10%~20%,其中肝转移是其主要的致死因素之一。在同时性肝转移中仅有20%~35%的结直肠癌患者适于手术治疗。无论是异时性肝转移患者还是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经合理治疗,其5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由此可见,结直肠癌患者出现肝转移后,其生存率及预后均较差。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是一个多步骤且复杂的过程,多种基因、信号通路及关键分子在转移过程中发挥诱导及调节作用。因此,了解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发生机制对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及改善患者的预后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近期国内外有关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机制方面的研究文献作一综述,以期为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机制方面研究及为其临床诊治、预防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65例结直肠癌患者BRAF,KRAS,NRAS和PIK3CA基因突变及其病理特征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的265例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PCR扩增–直接测序法检测BR AF基因(15外显子600密码子),KR AS基因(12,13,61密码子突变),NRAS(2号与3号外显子的12密码子、13密码子与61密码子常见的12个突变位点)及PIK3C A(第9,20外显子)基因的突变状态,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265例患者中存在BRAF基因突变率为6.8%(18/265),KRAS基因突变率为32.1%(85/265),NRAS基因突变率为5.7%(15/265),PIK3CA基因突变率为11.3%(30/265)。NRAS基因和KRAS基因突变与年龄有关(P0.05),与性别、原发部位、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术后复发转移均无关(P0.05);BRAF,PIK3CA基因在原发部位为右半结肠患者中的突变率明显升高(P0.05),但与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术后复发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NRAS,PIK3CA基因在中国结直肠癌患者中的突变率较低。KRAS,NRAS基因突变与年龄相关,BRAF,PIK3CA基因与肿瘤原发部位相关,联合检测这些基因的突变情况可以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5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先采用生存分析Kaplan-Meier法对15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Cox回归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115例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7.9±2.8)个月,其累积一、二年生存率分别为(40.4±6.7)%及(22.5±6.0)%。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转移部位、肝转移灶数目、最大肝转移灶大小、原发肿瘤病理类型、原发肿瘤分化程度、原发肿瘤浸润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无肝外转移、腹腔内种植及针对肝转移灶治疗方式10个因素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预后有显著影响。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原发肿瘤分化程度、最大肝转移灶大小、原发肿瘤浸润深度、有无肝外转移及针对肝转移灶治疗方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结论 原发肿瘤分化越差、原发肿瘤局部浸润越深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远期生存率越低,最大肝转移灶大小〈5 cm的患者预后较≥5 cm的患者好,同时合并有肝外其他脏器转移的患者预后差,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采取积极的治疗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远期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