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坐-站训练对亚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44例亚急性不能独立完成坐-站转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2例,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辅助下坐-站转移训练;观察组患者采用患足置后下辅助坐-站转移训练。训练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2组患者的平衡功能、AL-080平衡功能评估系统测试2组患者训练前后坐位静态下压力中心点的轨迹长(SLsi)、坐位稳定极限下压力中心点的最大面积(SAsi)、训练后独立完成坐-站转移时间(T)、双下肢负重差异(ALD)、足底压力峰值(Fmax)以及站立静态下压力中心点的轨迹长(SLst)、站立稳定极限下压力中心点的最大面积(SAst)。结果:训练2周后,2组SLsi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SAsi及BBS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 观察组完成坐-站转移所需的时间、健侧下肢负重及AL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侧下肢负重、Fmax及动态SAst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SLs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坐-站转移训练能更好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提高,且采用患足置后下坐-站转移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功能、坐站转移能力及双下肢负重对称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15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为研究对象,依据训练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75例。两组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常规组予常规双足平行位行坐站—站坐训练,观察组予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对比两组平衡功能,坐站转移能力,步态对称性。结果:两组干预2个月末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压力中心轨迹包围的最大面积(CoP-SA)较干预前升高,观察组高于常规组;坐位静态下压力中心点的轨迹长(CoP-SL)较干预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干预2个月末5次坐立测试(FTSST)、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水平较干预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常规组;观察组干预2个月末独立完成坐站、独立完成站坐时间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干预2个月末健患侧支撑比值、患健摆动比值、步长偏差水平较干预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常规组;观察组由坐到站、由站到坐下肢负重的不对称性(WBasym)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可调节脑卒中偏瘫病人步态对称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改良坐-站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2组患者于生命体征稳定后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常规坐-站转移训练,实验组患者则辅以改良坐-站转移训练(即在患足置后情况下进行坐-站转移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评定法下肢部分(FMA-L)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同时使用AL-080型平衡功能评估系统对2组患者坐-站转移所需时间、下肢负重差异(ALD)及人体重心在冠状面上摆动幅度(COGX)进行评测,并观察其差异性。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其BBS评分、FMA-L评分、坐-站转移所需时间、ALD及COGX均显著改善(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其BBS评分[(47.5±5.3)分]、FMA-L评分[(22.4±7.3)分]、坐-站转移所需时间[(3.01±0.61)s]、ALD[(17.24±5.35)]及COGX[(2.87±0.52)cm]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改良坐-站转移训练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提高,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黄杰  谢凌锋  肖锋  程群  尤春景 《中国康复》2016,31(5):339-341
目的:观察动态人体重心监测下的坐-站转移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动态人体重心监测下的坐-站转移训练。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Tecnobody本体感觉评估系统对其静态平衡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2周后,2组患者的BBS评分、Tencnobody本体感觉评估系统测得的重心移动距离与重心描绘面积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上述评定的改善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人体重心监测辅助下的坐-站转移训练能够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的四肢体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站-坐转移下肢负重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实验组,3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在4种肢位下完成站-坐转移,对受试者完成站-坐转移的时间、双下肢负重、人体重心点在冠状面上的最大摆动幅度(COGX)进行比较。结果:不同上肢体位下脑卒中偏瘫患者站-坐转移的所需时间、下肢负重及COGX的差异不显著(0.05P0.1)。不同足位下脑卒中偏瘫患者站-坐转移的时间、下肢负重及COGX有差异,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足置后,脑卒中偏瘫患者完成站-坐转移时双下肢负重的不对称性要明显小于健足置后(P0.05);而当健足置后时,脑卒中偏瘫患者完成站-坐转移的稳定性要明显优于患足置后(P0.05)。正常人在不同四肢体位下其站-坐转移的时间、下肢负重及COGX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不同上肢体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站-坐转移的稳定性及下肢负重无明显影响;不同足位能显著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站-坐转移时稳定性及下肢负重,患足置后可视为一种潜在提高患侧下肢功能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肢位及椅子高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下肢负重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分别在双手叉握(GA)及双手交叉胸前(CA)两种上肢位及两种不同高度的椅子(高椅及标准椅)上完成坐-站转移测试,采用AL-080型步态与平衡功能训练评估系统对受试者完成坐-站转移的时间、双下肢负重、双下肢负重不对称性(IOA)及人体重心点(COG)在冠状面上的摆动幅度(COGX)进行测量,探讨其不同差异。结果:姿势GA时,除坐-站转移所需的时间外,健足平均负重、患足平均负重、IOA及COGX与姿势CA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椅子上完成坐-站转移时,与标准椅子相比较,健足平均负重、患足平均负重及IOA无明显差异,而坐-站转移所需时间以及COGX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脑卒中偏瘫与右侧偏瘫相比较,坐-站转移所需时间、患侧下肢负重、健侧下肢负重、IOA及COGX均无差异(P〈0.05)。结论:不同上肢位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的下肢负重及稳定性;椅子高度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强化蹲-起训练及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能力及步态对称性 的影响。方法: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强化组,各25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 并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强化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强化蹲-起训练。训练前、训练6周后分别采用5次坐立测 试(FTSST)评估坐站转移能力,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评估坐-站-步行能力,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 系统评估步态对称性参数(包括步长偏差、健患侧支撑比值及患健侧摆动比值)。结果:训练6周后,2组患 者FTSST、TUGT测试结果,步长偏差、健患侧支撑比值及患健侧摆动比值均显著低于同组训练前(均P< 0.05),且强化组低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强化蹲-起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有效改善恢复期脑 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能力及步态对称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强化患侧下肢负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与功能性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和平衡训练法,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入负重率生物反馈下强化患侧下肢负重的训练方法。以上平衡训练两组均进行30min/d,6d/周,共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用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改良功能性前伸测试(MFRT)评定平衡与步行功能。结果:6周治疗后,两组的BBS和MFRT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TUGT较治疗前缩短(P<0.01);观察组的BBS、TUGT和MFRT值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P<0.05)。结论:在常规平衡训练基础上,负重率反馈下强化患侧下肢负重的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与功能性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坐一站转移训练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肌电生物反馈参与的坐一站转移训练。治疗前后比较2组患者患侧大腿的肌电值百分比及5m起立一行走时间。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患侧下肢肌电值百分比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1);2组患者的5m起立一行走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观察组更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改善效果优于单纯传统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足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稳定性及下肢负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6例(实验组)和健康人36例(对照组),2组受试者均需在双足(BF)踝背屈10°、BF踝背屈10°时患足置后(PFP)或非优势足置后(UFDP)、BF踝背屈10°时健足置后(NPFP)或优势足置后(DFP)3种足位下完成坐-站转移测试,采用AL-080型步态与平衡功能训练评估系统对受试者完成坐-站转移的时间、双下肢负重差异(ALD)、人体重心点(COG)在冠状面上的摆动幅度(COGX)进行测量,探讨其不同差异。 结果BF踝背屈10°时,除坐-站转移所需的时间外,健足平均负重[(59.12±2.71)%]、患足平均负重[(40.88±2.71)%]、ALD[(18.24±5.41)%]及COGX[(3.58±0.76)cm]与PF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PFP时,上述所有指标与PF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F踝背屈10°时各指标比较,除坐-站转移所需时间外,剩余指标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UDEP比较,BF踝背屈10°时所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增高或降低(P<0.05),DFP时,除坐-站转移所需时间外,剩余指标与UDFP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种足位下所有指标与实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FP时(r=0.753、P=0.00)、BF踝背屈10°时(r=0.798、P=0.00)、NPFP时(r=0.814、P=0.00)ALD与COGX之间呈高度正相关性,对照组UDFP时(r=0.764、P=0.00)、BF踝背屈10°时(r=0.824、P=0.00)、DFP时(r=0.838、P=0.00)ALD与COGX之间亦呈高度正相关性。 结论不同足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稳定性及下肢负重的影响较大,患者双下肢负重的对称性越高,其姿势稳定性越好。  相似文献   

11.
[Purpose]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whether a task-oriented training program improved balanc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performance, and self-efficacy in stroke patients. Twenty patients with stroke were recruited from a hospital in Cheongju, Korea. [Subjects] Ten of the subjects were assigned to an experimental group that participated in the task-oriented training program, and the other 10 were assigned to a control group that received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therapy. [Methods] In the two groups, balance was measured with the Berg Balance Scale (BBS), ADL performance with the 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 and self-efficacy with the Self-Efficacy Scale (SES), before and after 4 weeks of training. [Result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pretest and post-test results show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BBS, MBI, and SES scores. There were also significant between-group differences in the BBS, MBI, and SES scores.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 task-oriented training program can be an effective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balance ability, ADL performance, and self-efficacy in stroke patients.Key words: Stroke, Task-oriented training, Self-efficacy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辅助踏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采用常规个体化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FES踏车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MOTOmed下肢踏车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Tinetti量表、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评分法(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FAC等级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Tinetti量表、FMA下肢评分、MBI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FES辅助踏车系统和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均有助于脑卒中早期下肢功能的恢复,而FES辅助踏车系统对下肢功能的改善效果优于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2年5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进行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偏瘫康复综合治疗后增加一般肌力训练,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核心肌群训练,采用Berg平衡量表和Pro-Kin平衡测试仪评定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结果 Berg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Berg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erg评分均有显著提高,但治疗组的提高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两组患者治疗前运动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均有显著减少,但治疗组减少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肌群力量训练结合常规康复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凝视稳定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5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凝视稳定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静态和动态平衡功能,动态步态指数(DGI)评定动态平衡功能,Balance-B平衡评定与训练系统评定静态平衡功能和跌倒风险,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中下肢部分(FMA-LE)评定下肢运动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定步行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BBS、DGI、FMA-LE、FAC和MBI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且观察组均更高于对照组(P<0.01,0.05);2组患者X轴和Y轴重心偏移、X轴和Y轴重心移动平均速度、重心移动总轨迹长和跌倒风险系数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均更低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凝视稳定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静态和动态平衡功能,降低跌倒风险,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偏瘫体操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体操组,均接受常规PT、OT训练(采用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共8周。体操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偏瘫体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评测法(FMA)评定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比较两组患者的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和MB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体操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优于康复组(P<0.01)。结论偏瘫体操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3个月和6个月后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两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康复组加以运动疗法,对每例患者在入组时、病程3个月和6个月分别用Fugl-Meyer测试平衡功能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测试ADL能力。结果:康复组3次平衡功能积分分别为2.71±2.42、8.74±2.02、10.28±2.35,MBI分别为20.66±13.45、67.72±18.90、80.55±16.33,对照组平衡功能为3.44±2.89、7.27±2.20、8.44±2.79,MBI为27.24±16.18、57.36±19.67、70.69±23.30;两组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的变化均数比较康复组6个月后平衡功能和ADL恢复优于对照组(P<0.001)。平衡功能和ADL呈正相关(r=0.79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6例,分成治疗组23例及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BWSTT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AC、FMA、BB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AC、FMA、BBS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患者FAC、FMA、BBS评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BWSTT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及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了Armeo Spring上肢运动反馈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 方法 52例偏瘫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每日1次作业疗法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每日1次Armeo Spring上肢运动反馈的作业疗法训练,2组治疗时间均为5个月,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对2组患者上肢和手的主动关节活动度测量(AROM)、改良Barthel 指数(Modify Barthel Index,MBI)、Fugl-Meyer 评定量表(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 scale,FMA)和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STEF)进行评价。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MBI、FMA和WMF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BI、FMA和WMFT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BI、FMA和WMFT较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结论 通过上肢运动反馈训练联合常规康复可明显改善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