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有卒中危险因素患者对脑卒中症状的认知及脑卒中发生时的急救意识。方法选取2012-07—2014-07收治的230例具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自编问卷对其行脑卒中症状认知及急救意识的调查,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分析影响其对脑卒中症状认知及急救意识调查的相关因素。结果 230例患者中认为高血压、高脂血、高胆固醇、年龄、卒中史、高盐高脂饮食是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较多,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45.22%、28.70%、28.26%、27.39%、23.48%、16.09%;另外有少数患者认为心理压力、情绪激动、天气、跌倒及季节也是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分别占3.91%、3.04%、3.48%、2.17%、5.22%;脑卒中病史、高血压、高脂血、冠心病、2型糖尿病、文化程度、人均收入是影响有卒中危险因素患者对卒中症状及急救意识认知情况的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表明,有卒中危险因素患者对卒中症状及急救意识认知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是脑卒中史(OR=3.353)、文化程度(OR=2.756)、高血压(OR=2.249)、冠心病(OR=1.878)等。结论具有脑卒中高危因素的患者对脑卒中危险因素、卒中的风险、卒中症状和卒中发生时的急救意识较差,为提高其对脑卒中风险和急救意识的认知水平,需要加强对其健康教育和宣传。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的有效性早已经被循证医学所证实,但国内外缺血性卒中的溶栓率普遍较低,发达国家的溶栓率仅能迟到3.8%~10.2%,我国更是显著低于国外,2006年我国一项七城市卒中患者溶栓率的调查显示仅为2.7%。溶栓率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是院前延误。减少院前延误,增加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机会,需要公众、社区医生和急救医务人员的紧密配合,共同努力。通过对公众的教育及对社区医生和急救医务人员的培训,期望能达到公众对脑卒中症状能够早期识别,紧急呼叫急救系统。社区医生和急救人员对患者进行快速正确的院前鉴别和筛检,将可疑脑卒中的患者转送至最适合的医院,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的有效性早已经被循证医学所证实,但国内外缺血性卒中的溶栓率普遍较低,发达国家的溶栓率仅能达到3.8%~10.2%,我国更是显著低于国外,2D06年我国一项七城市卒中患者溶栓率的调查显示仅为2.7%。溶栓率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是院前延误。减少院前延误,增加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机会,需要公众、社区医生和急救医务人员的紧密配合,共同努力。通过对公众的教育及对社区医生和急救医务人员的培训,期望能达到公众对脑卒中症状能够早期识别,紧急呼叫急救系统。社区医生和急救人员对患者进行快速正确的院前鉴别和筛检,将可疑脑卒中的患者转送至最适合的医院,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卒中单元中最佳的护理模式和临床护理指南。方法 2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实验组各1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于脑卒中后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及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h后即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结果 2组患者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恢复程度更加明显。结论采用卒中单元护理,可最大限度减少脑卒中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恢复至最佳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研究背景急性缺血性卒中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甚至引起血管性痴呆,早期识别血管性认知损害、积极寻找相关因素、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可以减少甚至防止认知功能进一步减退,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共314例,分别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评价认知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情绪状态。结果与脑卒中后无认知功能障碍组相比,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组患者受教育程度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P=0.000,0.008),而HAMD评分和NIHSS评分增加(均P=0.000),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P=0.002,0.005);其中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NIHSS评分、HAMD评分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均P<0.05),Barthel指数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P<0.05);影像学分型以皮质型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左侧大脑半球缺血性脑血管病为主(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受教育程度低、糖尿病病史、HAMD评分、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脑卒中后认知损害与社会人口学因素、脑卒中部位、抑郁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血糖控制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影响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生存质量相关因素进行前瞻性研究,为提高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恢复期的生存质量提供帮助。方法选取2010-11—2011-10大庆龙南医院神经内科符合实验录入标准的脑卒中住院患者100例。入院后详细询问病史,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并做相关检查。采用脑卒中影响量表评定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抑郁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改良兰金量表评定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结果配合完成调查100例,经单因素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脑卒中次数及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生活自理能力、是否接受康复治疗及卒中后抑郁对患者发病后3个月生存质量有影响。结论积极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及早进行康复护理干预,促进神经功能康复,重视脑卒中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生存质量,做好脑卒中二级预防工作以减少卒中次数是提高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及其主要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在本院住院确诊为脑卒中患者769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18分及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结果 PSD288例,发生率为37.45%,且与卒中性质、部位、程度、生化指标异常等密切相关。动态观察卒中患者CRP水平有助于早期发现PSP。结论预防性抗抑郁剂应用和抗抑郁剂治疗PSD,不仅减低PSD发生率,且有助于PSD和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鄂尔多斯地区脑梗死(CI)患者院前延误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登记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因CI入院的患者,采用问卷和访视调查方法调查院前延误(从卒中症状出现至做出就医决定)和运送所需时间(从做出就医决定至到达医院),记录卒中现场情况、认识行为和社会人口学变量等,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方法研究院前延误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490例,其中147例(30%)发病2h内做出就医决定(早期就医决定组),343例(70%)发病2 h后做出就医决定(延误决定就医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以意识障碍起病、既往因脑卒中曾住院治疗、发病现场认识到卒中、发病现场有家属或同事、症状进行性加重、患者或家属或同事知晓溶栓治疗对院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否使用120救护车对院前时间有显著性影响。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时有家属或同事或既往因脑卒中曾住院治疗是促进早期决定就医的独立影响因素,而症状较轻或夜间发病是造成就医定延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就医决定延误是本地区CI院前延误的主要原因,家属或同事或既往因脑中曾住院是减少决定延误的重要因素,普及本地区居民卒中知识、增加使用救护车及改善本地区医院布可能使更多脑梗死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急性脑卒中患者误吸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根据纤维鼻咽喉镜吞咽功能检查(FEES)的结果分为误吸组和无误吸组。对可能影响脑卒中后误吸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误吸的发生率为51.2%,36.9%的误吸患者为无症状性误吸。年龄、脑卒中史、病变部位、卒中严重程度和意识障碍严重程度是卒中后误吸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误吸是脑卒中急性期的常见问题,发生率很高,年龄、脑卒中史、病变部位、卒中严重程度和意识障碍严重程度是卒中后误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住院脑卒中患者糖代谢异常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等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且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为了做好预防工作,我们对住院脑卒中患者进行危险因子调查,以探讨脑卒中患者糖代谢异常状况,现报道调查的基本概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并发脑卒中相关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8-08—2012-08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0例脑梗死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脑梗死并发脑卒中相关肺炎感染率为10.0%;脑梗死并发脑卒中相关肺炎与年龄、吸烟、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既往卒中、意识障碍、大面积脑梗死相关,与性别、高血压、高血脂无明显关联;感染菌以革兰氏阴性菌发生率高,占69.51%,真菌性发生率最低。结论脑梗死并发脑卒中相关肺炎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要致病菌,年龄、吸烟、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既往脑卒中、意识障碍、大面积梗死为卒中相关肺炎的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应加强防护,减少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河南省农村地区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康复锻炼依从性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从河南省18个城市管辖范围内的农村地区抽取596例脑卒中患者,调查其一般资料、卒中相关知识和态度、主动行功能锻炼的依从性。结果 农村脑卒中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水平堪忧,平均知晓率仅为48.9%,对疾病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也严重不足,且仅有17.8%的患者参与功能锻炼依从性处于高水平,82.2%处于中低水平,知识水平高、态度积极、文化程度高是功能锻炼性的积极影响因素,而遗留并发症多及无配偶会导致患者依从性较差。结论 河南省农村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康复锻炼依从性较低,从村医或当地卫生医疗机构处可获取的资源较少,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建议今后或可通过培训家庭照顾者、建立远程康复指导体系以及开展农村大学生公益社会实践等,以期提高农村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脑卒中部位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01-2013-01在我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0例,根据卒中部位分为4组,对概念形成能力和记忆功能进行评分.结果 概念形成能力由低到高依次为左丘脑卒中、左基底节卒中、右丘脑卒中、右基底节卒中患者和对照组患者(P<0.05).左丘脑的长延迟记忆最差,其余脑卒中患者的长延迟记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脑卒中患者即时记忆、CFT回忆和再认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部位卒中对于认知功能影响不同,左丘脑卒中最易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组织化卒中医疗模式对出血性脑卒中的近期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组织化卒中医疗模式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的近期效果。方法:将符合标准的81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组织化卒中治疗组(A组)及常规治疗组(B组)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意识障碍程度、并发症及近期临床疗效的差异,并对经济社会效益进行分析。结果:A组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意识障碍程度评分及近期临床疗效方面,均明显优于B组(均P<0.01),并发症的发生率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且组织化卒中医疗组每提高患者的一个功能单位,所需的花费较常规治疗组患者明显减少。结论:组织化卒中医疗模式治疗出血性脑卒中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5.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脑卒中患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在流行病学上也远远高于普通人群的发病率.OSAHS及脑卒中都可以发生认知功能障碍,两者并存有可能加剧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及影响恢复,研究和了解OSAHS对卒中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对卒中相关认知障碍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出现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因素,并应用回归分析说明各因素的作用。方法应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自评焦虑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等调查了100名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应用SPSS中的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被调查者中有58人同时出现焦虑、抑郁。焦虑抑郁症状的出现与患者家属的年龄、患者的住院次数、患者的家庭收入和患者家属对于精神分裂症的了解相关。结论患者家属的年龄越大、家庭收入越低,以及对疾病的了解越少,家属越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症状,三者中以家庭收入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7.
43例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观察127例脑卒中住院患者抑郁发生情况,将并发抑郁组与未并发抑郁组就年龄、性别、居住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卒中类型以及卒中部位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抑郁发生率与病程的关系、抑郁严重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关系.结果 2组性别、年龄、卒中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病变部位、独居丧偶者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生与脑损害部位、病情严重程度、病程及家庭社会关系等多因素有关,提示对于具有抑郁高发因素的脑卒中患者应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18.
为了了解急性脑卒中就医时间(从起病到影像学确诊后开始治疗时间),联合江苏省苏南、苏北四家医院,对3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就医时间观察分析。结果:患者就医时间以江苏省人民医院最短,南京市第一医院次之,徐州铁路中心医院第三,兴化市第一医院第四。320例患者6小时内就医者仅占20%,且缺血性卒中6小时内就医者不足15%;患者文化程度高低与其就医时间呈负相关。结论:江苏地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85%失去了起早期治疗机会,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送诊医院内外的延误。进行广泛社区科普教育,建立社区急救网络,加强院内急救“绿色通道”,是开展趁早期治疗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卒中与无TIA发作脑卒中患者临床预后,探讨体内缺血预适应对脑组织保护机制;方法选择首次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340例,按有无TIA发作分为TIA组和无TIA组,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再梗死率,并分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程度;结果与无TIA发作组比较,既往有与此次脑梗死相关TIA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TIA作为体内缺血预适应可诱导一系列内源性保护机制减少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脑卒中患者卒中恢复期血清BDNF含量与卒中后抑郁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住院确诊为急性脑卒中患者76例,男45例,女31例;年龄34~82岁,平均57.64岁;脑梗死43例,脑出血33例。于病程2周后采用17项版本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入组患者进行抑郁程度评分,并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BDNF蛋白含量。根据量表测评结果将入组患者分为脑卒中后抑郁组(PSD组)和脑卒中后非抑郁组(非PSD组)。结果本组患者中发生PSD 42例,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55.26%,其中轻度抑郁30例(39.47%),中度抑郁患者8例(10.53%),重度抑郁患者4例(5.26%);非PSD组34例。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提示PSD组患者血清BDNF含量较非PSD组患者明显降低(P<0.001)。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血清BDNF含量的表达变化与脑卒中后抑郁程度呈负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为-0.347,P=0.024(双侧)。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在脑卒中恢复期血清BDNF含量显著降低,且脑卒中后抑郁程度与脑卒中恢复期血清BDNF含量呈负相关关系。提示脑卒中患者血清BDNF含量在预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