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调查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的现状,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3个月二级预防药物的依从性与1年卒中复发的关系。 方法 研究纳入18岁以上的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药物依从性被定义为随访期间规律服 用所有出院时所带的二级预防药物。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出院3个月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的影 响因素及出院3个月药物依从性与1年卒中复发之间的关系。 结果 研究共纳入2768例病例,平均年龄为(62.3±11.4)岁,女性988例(35.7%)。3个月随访 时,药物依从者2016例(72.8%),非依从性者752例(27.2%),药物依从性最高的是抗血小板药物 (95.3%),随后是降糖药物(90.9%)、降压药(90.2%)和降脂药物(85.4%),抗凝药的依从性最 低(73%)。糖尿病史(OR 1.40,95%CI 1.14~1.73,P =0.0016)和降糖药物使用史(OR 1.43,95%CI 1.14~1.79,P =0.0022)可能是药物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但校正年龄、性别后两者对药物依从性的影 响均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年龄、性别、医保类型、吸烟、疾病史、家族史等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 结果显示3个月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是出院1年的卒中复发率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OR 0.36,95%CI 0.14~0.91,P =0.0301)。 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个月药物依从性良好是1年卒中复发率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质性研究探讨患者服药的动机和障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一医院神经内科出院的TIA患者270例,根据服药依从性分为依从性佳(116例)和依从性差(154例)两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药物依从性,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IA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以受访者资料饱和为标准纳入10例TIA患者,采用质性研究法对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采用Giorgi资料分析法提取和归纳主题,探讨TIA患者服药行为的内在影响因素。结果 TIA患者出院后对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抗血栓药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的依从性分别为69.36%、57.38%、78.95%、69.91%、68.32%。受教育程度低、卒中病程、发病次数≥2次、卒中自我效能低、无自我感知照护需求是TIA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差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从质性访谈资料中共提取出五大主题:疾病相关知识欠缺及二级预防意识淡薄、担心药物不良反应、经济负担加重、负性情绪、家庭与社会支持不足。结论 TIA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较差,影响其服药依从性的因素主要包括患者自身因素、药物种类、医疗体系的支持、社会及家庭的支持等。受教育程度、病程、卒中自我效能及自我感知照护需求等因素在TIA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中起到重要作用。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2): 12-17]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及影响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的因素,为规范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2007年8月~12月期间连续收入北京21家医院神经内科病房的缺血性卒中及TIA患者,对其中复发性卒中54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41例复发性卒中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比例为58.4%,降压药、降糖药和他汀类药治疗比例分别为82.3%、85.3%和14.2%。年龄≥60岁(P=0.011)、退休(P=0.021)、脑卒中史(P0.001)、心绞痛史(P=0.001)、心梗史(P=0.037)及高血压史(P=0.016),是抗血小板依从性的促进因素。结论复发性卒中二级预防现状不容乐观,药物干预危险因素治疗依从性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与血栓前状态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年龄≥60岁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10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110例和老年健康体检者(对照组)40例,检测3组血压变异性、D‐二聚体、vWF、P‐选择素水平。结果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血压变异性、vWF、P‐选择素水平均高于高血压组和对照组(P<0.05),3组24 h SBPV与vWF、P‐选择素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显著增高,血压变异性增大使内皮损伤和血小板激活,产生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拟初步探讨let‐7f与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及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神经重症IC U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标本(128例),并收集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人群、脑出血患者作为对照。将血清标本进行miRNA提取、反转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以检测血清中let‐7f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血清let‐7f在大面积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中表达较正常人群显著下调( P<0.05);在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中的表达水平较正常人群无显著性差异。血清let‐7f在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转化患者中表达较正常人群显著上调( P<0.05),但较脑出血患者无显著性差异。血清let‐7f在脑出血患者中的表达水平较正常人群显著上调( P<0.05)。血清let‐7f在非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的表达水平较正常人群显著上调(P<0.05),但低于脑出血患者。血清let‐7f表达水平与肺部感染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let‐7f与脑出血或脑梗死合并出血呈高度正相关性,其次与梗死面积呈负相关。结论血清let‐7f表达水平对于大面积前循环脑梗死的诊断及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遗症期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01—2014‐02入院的脑梗死后遗症期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早期康复训练。分析2组患者效果以及认知度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吞咽困难康复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93.3% v s.50.0%),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认知度改善率显著优于对照组(96.7% vs.63.3%),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后遗症期吞咽困难患者行早期康复训练,明显提高康复效果,改善患者认知度,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卒中高危人群对脑卒中防护知识、态度及行为的现状,为今后开展早期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03—2013‐06我院门诊中符合标准的326例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脑卒中防护知识、态度及行为的现状问卷调查。结果326例调查对象脑卒中预防知识总分(10.14±2.98)分,脑卒中防治态度总分(11.48±3.78)分,脑卒中防治相关行为总分(8.93±3.37)分,防护知识得分与防护态度得分之间呈正相关( r=0.423,P<0.05);患者对脑卒中的防护知识与行为的得分存在正相关( r=0.387,P<0.05);患者防护态度与行为得分存在正相关( r=0.343,P<0.05),男女之间的防护知识、态度及行为得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居住城市的调查患者防护知识、态度及行为得分均高于农村的调查者(P<0.05);文化程度比较高的调查对象知识、态度及行为得分高于文化程度低者(P<0.05)。结论对于居住在农村、文化水平较低的患者应重点进行早期预防干预,积极开展有关脑卒中相关防护知识的教育活动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二级预防药物的应用情况,为改进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89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二级预防药物的服药率.结果 在89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有632例,合并糖尿病者有220例,既合并有高血压又合并糖尿病者有177例.入选的899例患者中,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者占91.9% (826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脑梗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服用调脂药物者占77.2%(694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脑梗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2例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中服用降压药者占95.4%(603例);220例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服用降糖药者(包括使用胰岛素)占84.5%(186例);177例既合并有高血压又合并有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中均用药者占83.1%(147例).结论 住院期间脑梗死患者抗栓药物服用率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用药尚不令人满意,临床医生应对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治疗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不同血糖水平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 MetSyn)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61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依据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或)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查看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有无狭窄分为狭窄组、非狭窄组。按照IDF的诊断标准明确MetSyn各组的发生率,根据糖耐量试验(OG‐TT)分为伴糖尿病(DM)、高血糖和糖耐量正常的MetSyn ,分析不同血糖水平MetSyn与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结果狭窄组老年脑梗死患者MetSyn的发生率61.36%,高于非狭窄组的50.00%(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etSyn增加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的风险(OR=1.56,P<0.05);但在调整MetSyn各组分危险因素,MetSyn与之无相关性(OR=1.07,P=0.731),而与之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次是DM、高血压、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OR分别为1.62、1.58、1.56,P均<0.05)。不同血糖水平MetSyn分别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伴DM 的MetSyn与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OR=1.74,P<0.05);伴糖耐量正常的 MetSyn、伴高血糖的MetSyn不增加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风险(OR=1.80、0.084,P=1.34、0.189)。结论 MetSyn通过DM、HT、低HDL‐C血症等增加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风险,而不是其独立的危险因素。伴DM 的MetSyn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和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以我院神经内科2012‐01—2013‐12收治的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试验组,同期体检健康者180例为对照组,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急性脑梗死发作24 h、3 d、1周、2周血清CRP水平,分析其和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急性发作24 h、3 d、1周、2周内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CRP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P<0.05);脑梗死患者CRP水平和梗死灶大小呈正相关(P<0.05);127例神经功能恢复良好,53例恢复不良,CRP水平和mRS评分呈正相关(r=0.277,P<0.05),恢复良好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恢复不良患者(P<0.05)。结论血清CRP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病情评估以及预后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轻型卒中90 d预后及与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的关系。 方法 连续纳入2014年8月-2015年7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轻型卒中患者,发病90 d时随访其二级预 防药物依从性、卒中复发情况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定义mRS评分≤2 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分别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早期神经功能恶 化、90 d内卒中复发、用药依从性对轻型卒中90 d预后的影响。 结果 发病90 d时成功随访轻型卒中患者292例,预后良好率为81.6%,90 d内卒中复发占10.4%。轻 型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占8.2%,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预后不良率为58.3%,显著高于无早期神 经功能恶化组的14.9%(P<0.001)。复发组预后不良的比例为86.7%,显著高于无复发组的6.7%(P <0.001)。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卒中复发促进不良预后发生。轻型卒中患者90 d内抗血栓和降血脂 药物依从性良好者所占比例分别为83.5%和78.1%,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与预后无显著相关。 结论 轻型卒中90 d预后较好、复发率较低。轻型卒中90 d不良预后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及卒中复发 相关;而与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以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血管病患者56例,其中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6例,急性脑梗死40例。对照组为21例健康体检者。所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经头CT血管造影(CTA)检查或颈部血管超声证实存在不稳定斑块,且发病机制考虑与不稳定斑块破裂有关。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血清MMP‐9、IL‐6和IL‐10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中MMP‐9、IL‐10水平分别为(137.10±69.38)ng/mL和(39.16±32.82)pg/mL,TIA组患者血清中MMP‐9、IL‐10水平分别为(119.79±65.54)ng/mL和(33.00±21.36)p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5.42±36.81)ng/mL和(19.83±12.16)pg/mL〕;脑梗死组患者血清MMP‐9及IL‐10水平均高于TIA组(均P<0.05)。各组间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MP‐9和IL‐10水平升高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破裂以及脑梗死灶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河北省南和县农村卒中患者应用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和降压药物的服 药依从性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 本研究使用群组随机对照试验“南和县实用创新型脑卒中防治项目”的基线调查数据。该横 断面调查于2017年7月抽取位于5个镇的50个村,每村抽取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卒中患者开展问卷 调查及体格检查。问卷主要信息包括:社会人口学信息、患病史、社会支持、服药依从性等。患者服 药依从性根据Morisky Green Levine量表评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抗血小板药物、 他汀类药物和降压药物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1299例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5.7±8.2岁,男性746例(57.4%)。服用抗血小板类、他汀 类、降压药物的患者分别占依照诊断史估测应服药人数的72.0%(852/1184)、28.4%(340/1197)和 91.1%(1030/1131)。服药患者中,药物依从率分别为63.0%(537/852)、63.5%(216/340)和62.6% (645/1030)。多因素分析显示,自我感知照护需求低的患者(OR 0.58,95%CI 0.45~0.75,P<0.001), 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好;有卒中复发史患者(OR 2.09,95%CI 1.17~3.71,P =0.013)服用他汀类 药物依从性差,无吸烟史患者(OR 0.43,95%CI 0.19~0.97,P =0.043)服用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好。 年龄较大(OR 0.97,95%CI 0.95~0.99,P =0.004)、服2种以上药物(OR 0.54,95%CI 0.39~0.75, P <0.001)、自我感知照护需求低(OR 0.58,95%C I 0.40~0.84,P =0.004)及无吸烟史患者 (OR 0.63,95%CI 0.41~0.84,P =0.046)服用降压类药物依从性好。 结论 河北省南和县农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合理用药率较低,服药患者依从性不佳,服药依从性 与患者年龄、吸烟史、卒中复发史、服药数量、自我感知照护需求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02—201‐07邯郸市第二医院收治的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奥扎格雷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评价2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76.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治疗后2组NIHSS及ADL评分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肯定,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大连西部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180 d后二级预防药物和行为修正的依从性现状及依从性下降原因。方法 调查2014年4月1日~2015年1月31日符合入组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对于抗血小板药聚集药物、他汀药物、降压药物、降糖药物、抗凝药物治疗的使用率、戒烟行为修正率并随访180 d。结果 入组患者中使用他汀等药物及抗凝药物依从性偏差,分别是50.1%和40.4%; 不同药物二级预防依从性下降的原因不同; 180 d后随访发现急性脑梗死发生率为6.4%。结论 医生应关注患者有明确循证医学依据的二级预防药物及行为修正的依从性,并了解其下降的原因,采取针对措施提高患者药物治疗及行为修正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脑卒中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61例 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30 例和观察组131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采用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脑卒中后6 个月内出现PTSD症状的患者对照组44 例、观 察组42 例。护理后,观察组抑郁、焦虑症状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 < 0.05),睡眠质量改善率高于对照组 (P< 0.01),服药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 0.05),脑卒中一年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循证 护理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PTSD 患者的抑郁、焦虑及睡眠障碍症状,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促进脑卒 中二级预防并降低脑卒中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烟雾病(MMD)患者血清let‐7c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实验组选择MMD患者29例,对照组选择正常健康人群29例,脑出血15例,大面积脑梗死20例,非大面积脑梗死18例,神经免疫性疾病31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血清let‐7c表达水平。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表明,MMD患者血清let‐7c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非大面积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神经免疫性疾病患者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烟雾病患者中血清let‐7c表达上调,为其诊断提供潜在的新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情况,为卒中二级预防工作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前瞻性地连续纳入乌鲁木齐地区缺血性卒中患者242例,记录患者从住院开始到出院12个月内的服药情况、停药原因.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12个月时抗血栓药物服用率为55.8%(135/242),民族(OR=4.007,95%CI=1.768~9.080)、文化程度(OR=2.953,95%CI=1.493~5.840)、支付方式(OR=0.189,95%CI=0.060~0.594)、血脂异常病史(OR=0.424,95%CI=0.217~0.831)与依从性相关.患者在出院12个月时调脂药物的服用率为59.9%(145/242),文化程度(OR=3.613,95%CI=1.844~7.082)、支付方式(OR=0.254,95%CI=0.091~0.711)、血脂异常病史(OR=0.340,95%CI=0.179~0.648)与依从性相关.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在出院12个月时降压药的服用率为71.9%(138/192),合并糖尿病患者出院12个月降糖药物的服药率为64.8%(59/91).抗血栓药物、调脂药物依从性差主要原因为症状改善停药、认为无须服药等.降压药物、降糖药物依从性差原因主要为检查指标好转、认为无须服药等.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普遍偏低,提醒临床医生应对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加强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012‐06-2014‐05我院独立行微血管减压手术的100例面肌痉挛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50例患者单独行M VD手术;实验组50例患者在神经内镜辅助下行M VD手术。对2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2组手术均获得成功,实验组痊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4.0%)显著低于对照组(36.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应用于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临床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低,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齐拉西酮与奥氮平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用药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01—2013‐11我院收治的1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观察组应用齐拉西酮药物治疗,对照组应用奥氮平药物治疗,治疗6周后,分别评价其PANSS(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CGI‐S(临床总体印象‐疾病严重程度量表)、不良事件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PANSS减分率(60.78±15.82)%及治疗有效率72.31%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CGI‐S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体质量增加变量明显低于对照组,QTc间期改变量、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月经紊乱、失眠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奥氮平疗效更高,齐拉西酮药物不会引起体质量上升,但后者对QTc间期改变影响较大,临床实际用药时要综合考虑二者的优劣选择最佳治疗药物及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