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基于SEIR的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传染病动力学的SEIR模型,本文建立了适用于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型。该模型基于社交网络用户的行为特征,分析了社交网络的传播机理和网络参数对信息传播过程的影响,得出了动力学演化方程组,刻画了信息传播过程随时间的演化规律。仿真实验的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能正确地反映社交网络上的信息传播的趋势,较为准确地描述信息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2.
顾亦然  王锁萍 《电子学报》2010,38(4):894-0898
 复杂网络理论为恶意软件传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针对恶意软件的实际传播机制,提出一种新的离散概率DP-SI模型, 该模型可适用于任意网络拓扑。同时提出了一种节点信息网络模型方法,为大规模复杂网络及复杂网络上的传播动力学的仿真,以及离散传播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有效的研究平台。仿真结果表明本模型比传统模型更接近现实,对恶意软件的控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当下疫情多发需及时管控的背景下,对传染病进行定量研究其传播规律并建立传染病模型,可以为预测、控制、防范传染病大规模传播提供可靠的信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利用微分方程理论针对假设的多种情境下建立传染病动力学SIRS模型来模拟传染病的传播过程及规律,并利用微分方程组针对多种不同情况使用MTALAB得出数值解。当初始潜伏者为密闭环境下工作人员及其它人员的情况下,分析得出其只对传染病传播期有影响,在传染病病情稳定后S、I、R三类人群的比率不变。在工作人员适当防护条件下改变了在公共场所内不同人群感染者的有效接触率,达到有效控制疫情传播方便及时管控的效果,因而得到了与实际贴切的模型,并且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4.
章荣丽  韩波 《电子测试》2014,(21):34-35,30
研究网络中计算机病毒传播的动力学转移特点,建立一个描述网络计算机病毒传播的数学模型。基于模型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考虑,用例于模型系统的各个控制参数,以之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模型系统的可行性和系统控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纯P2P原理的蠕虫传播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兴睿  姚羽  高福祥 《通信学报》2006,27(Z1):53-58
提出一种潜在的蠕虫传播方式--基于纯P2P原理的蠕虫传播方式,利用分片传输机制达到自主、快速的传播能力.根据纯P2P传播方式的特点,提出使用SEI和SEIR模型来建立蠕虫自由传播和受控传播过程的传播动力学模型.介于无尺度网络被公认为最接近于实际的网络拓扑,对两个模型进行了基于无尺度网络拓扑结构的仿真,仿真实验结果有力地支持了提出的两个传播动力学模型.通过数值计算和仿真实验结果的分析,认为随着蠕虫体的增大,基于纯P2P原理的蠕虫将具备更强大的传播能力和良好的隐蔽性,更容易被攻击者采用,是未来蠕虫防御方法研究应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传播预测模型是网络规划和频谱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在分析了现有模型不足的基础上,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及其传播预测模型的构建,并对该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应用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的混合传播模型。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良好的非线性逼近能力和泛化能力,非常适用于特定地区传播损耗的预测。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处理,验证了此方法能够更真实地反映该区域的无线电波传播环境,得到更高的预测准确度。  相似文献   

7.
室内场强预测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羽  罗汉文 《通信技术》2002,(11):27-29
在数字移动通信网络工程建设中,希望对网络覆盖区域的接收信号场强进行预测,尽可能减少大量的实测工作。首先介绍场强预测理论,然后根据工程实际应用,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几种室内传播模型;最后在实际环境下,利用TEMS模拟测试对Chan传播模型和衰减因子传播模型进行比较,提出了较为实用的衰减因子模型,以利于工程实践中对室内场强传播的预测。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例分析,详细介绍了传播模型的选择因素;几种常用经验、半经验模型的特点;传播模型对覆盖估算结果的影响,从而体现传播模型选择和模型参数校正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徐瑾辉  马超 《电子世界》2014,(17):18-19
在各类社交网站是信息传播的有利平台这一现实条件下,我们利用该实际问题与传染病传播模型的相似性,以及其本身传播方式与树状图的共性,结合以常微分方程为主体算式的计算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因此,本文建立了以传染病传播模型为基础,以实际应用问题为背景的模型改良。通过运用以上改良的模型,我们建立起了一套完整计算"从第一人发布信息起,在有限日的时间内,获取消息的人数"的算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介绍了移动通信中传播模型的概念和几种常用的传播模型,论述了模型校正的必要性,并详细介绍了模型校正的步骤,同时对模型校正中可能出现的误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结合GSM全向基站的传播模型校正实例,简要介绍了无线传播模型的种类和校正原理,以及无线传播模型校正的基本流程。  相似文献   

12.
从平面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无线共享通信及安全机制等固有特征出发,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上的恶意软件传播动力学进行研究。首先,使用随机几何图建立平面无线传感器网络模型;然后,基于元胞自动机理论建立恶意软件SI(Susceptible—Infected)传播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无线传感器网络固有特征和传播特征,模型建立引入MAC机制和随机密钥预分布方案。分析和仿真表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空间局域化结构特征、无线信道共享机制和安全管理应用主导了传播增长效果,限制了恶意软件传播速度,降低了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大规模流行恶意软件的风险。文中提出的模型能够描述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恶意软件传播行为,为建立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防御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现代电子技术》2019,(23):172-176
为了提高音乐传播效率,设计一种基于智能体的音乐传播模型,模型主要由音乐传播环境类、音乐传播智能体类两种智能体类构成。音乐传播智能体类的属性主要分为传播意愿程度、传播机率、再传播机率、传播次数和自身等级;音乐传播环境类的属性即为音乐传播智能体类的参与度。两种智能体类主要通过音乐信息传播交互规则实现音乐传播。研究发现,音乐信息价值越大,音乐传播智能体的数量越多,则音乐传播智能体间的音乐信息传播速度越快;音乐信息价值较大,传播群体的传播意愿程度也会出现明显的上升。与同类传播模型相比,基于智能体的音乐传播模型的传播效率较快,使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电离层对短波传播的作用、短波在电离层中传播的特性以及影响短波传播的主要参数等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短波传播预测方法,包括ITU-R P.533模型和电路传播预测中基本参数的选择等,最后简单介绍了几种常见的短波传播预测软件.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多个城市传播模型校正结果,对各城市传播模型的参数进行了研究归纳,给出了2GHz频段传播模型普遍适用的K值参数推荐值,这对传播模型的校正工作和规划仿真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首先简单介绍了WiMAX的概念和技术特点,然后分析了其组网方式,并结合实际组网数据,对组网过程中遇到的关于传播模型的选取和链路预算计算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流行病的传播动态特性以及网络拓扑结构异质性和入院收治率对流行病传播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无标度网络的SEAIRH流行病传播模型.首先为了具体分析疾病传播动力学行为,利用平均场率方程求出了流行病传播的基本再生数R0.其次,为了详细地了解流行病的传播情况,求出了流行病传播的无病平衡点和地方病平衡点,即当R0<1时,...  相似文献   

18.
人工神经网络是由大量基本元件-神经元(细胞)构成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近10多年来,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工作十分活跃,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已成为涉及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数学、物理、生物学等领域的交叉前沿学科,对各种工程学科的发展正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已有数十种模型,其中常见的有霍普菲尔德神经网络模型(HNN)、细胞神经网络模型(CNN)和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模型等3种。简要介绍了这3种模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利用射线跟踪法预测室内电波传播模型的方法。该模型基于电磁场传播的物理模型,根据几何光学与一致绕射理论计算复杂电磁环境下信号的直射、反射和绕射多径传播,获得特定场景下信号覆盖强度、多径传播延时等数据,为室内基站优化和信道模型提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王巍  李锐光  周渊  杨武 《通信学报》2013,34(Z1):11-91
突发话题传播建模与预测的主要目的是对网络中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紧急性突发事件的后续传播进行控制。目前微博网络中的话题传播与预测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病毒传染模型、消息传播模型以及话题传播模型的深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微博粉丝关系、用户活跃度和影响力的话题传播模型,将微博用户集合划分为感染用户、易染用户和免疫用户,分析感染用户和易染用户的粉丝关系,预测下个时间窗口内被感染的用户规模。沿用话题传播模型研究中的“内外场强”概念,通过研究发现“内场强”和“外场强”有特定的比例关系,基于用户群的规模大小,分别提出基于用户和节点规模的话题传播预测算法。相关实验表明,基于用户的算法预测更为准确但是时间复杂度较高,基于节点规模的算法则更适合大规模数据集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