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治疗决策及其与临床预后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再灌注治疗结果及近期预后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方法作者将1999年至2002年间收住的46例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患者按有无右心衰及心源性休克进行危险分层:A组为无右心衰组(32例),接受溶栓处理与直接经皮介入治疗(PCI);B组为右心衰或同时合并心源性休克组(14例),均接受直接经皮介入治疗;运用多因素回归模型对不良心血管事件及住院死亡率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的关系作回归分析。结果46例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病人中42例作了冠脉造影检查,造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IRA)为右冠状动脉者35例,IRA为回旋支者9例,IRA为前降支者2例;单支病变者15例,双支病变者21例,三支/多支病变者10例;住院期间有11例发生心绞痛,其中行直接PCI组9例,均为较重的三支病变患者;住院期间溶栓治疗组与直接PCI组各有1例在住院期间发生再梗死,均行紧急PCI干预;住院期间死亡3例,其中溶栓组1例,直接PCI组2例;B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高于A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右心衰合并心源性休克、女性、年龄、多支病变均为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死亡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急性右室心肌梗死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率较高,心脏功能、年龄、性别及血管病变严重性对其具有重要影响;直接PCI在降低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特别是合并右心衰或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住院死亡率方面优于溶栓疗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的临床疗效.[方法]132例AMI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其中75例患者直接行冠脉造影术和梗死相关动脉介入治疗(急诊PCI组) 57例行静脉溶栓(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梗死后冠脉再通率、心绞痛发生率、左室收缩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平均住院天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别.[结果]急诊PCI组冠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 平均住院天数、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总病死率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AMI患者采取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能及时有效的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实现心肌再灌注,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其效果优于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取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高度AVB患者36例和不合并高度AVB患者116例,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特点(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CK峰值以及主要不良事件(包括右室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低血压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胸前导联ST段压低出现率及住院死亡率)的差异性。结果相比较于不合并AVB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高度AVB组患者年龄、CK峰值显著增加(P0.05),胸前导联ST段压低、右室梗死、心力衰竭及低血压休克发生率明显升高,住院死亡率亦明显增加,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AVB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能够显著增加近期住院死亡率及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行冠脉造影术和梗死相关动脉介入治疗(急诊PCI组);3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急诊PCI组冠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总死亡率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安全性高、死亡率低、血管再通率高、住院天数短,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吴瑕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6):3808-3809
目的:比较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共136例,分为早期药物保守治疗组和介入治疗组。随访患者1~24个月的心绞痛复发率、再次入院率和再次介入治疗率或血管搭桥术,以及心源性死亡和(或)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结果:介入治疗组心源性死亡和(或)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较药物治疗组显著降低,介入治疗组在心绞痛复发率、再住院率方面同药物保守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均〈O.001)。结论: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显著改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右室心肌梗死(ARVI)并心源性休克的治疗措施。方法对78例ARVI患者作回顾性分析,有23例ARV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将其治疗进行分析。结果(1)23例ARV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治愈12例,死亡11例;(2)无再灌注治疗者死亡率80%;(3)静脉溶栓者血管再通率545%,死亡率54.5%;(4)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支持下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者血管再通率85.7%,死亡率14.3%。结论直接PCI是ARVI并心源性休克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2医院2005年9月至2007年2月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27例,观察血流动力学改变、急诊介入治疗特点、住院期间及术后1个月的病死率、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心功能恢复状况。结果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30min后血流动力学即开始改善,2~6h达血流动力学稳定。27例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均成功完成急诊介入治疗,无术中死亡,住院期间死亡2例,随访1个月死亡1例。术后1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和室壁运动评分均较术后第1天显著改善。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的急诊介入治疗能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中及住院期间死亡原因。方法1999年3月至2005年6月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3例,死亡27例,回顾性分析其死亡原因及临床特征。结果死亡27例,病死率4.3%,年龄51~91岁,(69±18)岁。三支病变16例.二支病变10例.单支病变1例。合并陈旧心肌梗死10例,糖尿病9例.高血压病19例,肾功能损害4例,陈旧性脑梗死6例。死亡原因:心源性休克9例,无复流6例,心脏破裂2例,急性血栓形成2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颅内出血2例,穿刺处出血致休克1例,急性心包填塞1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死亡原因有多种,心源性休克、无复流为主要死亡原因。高龄、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等可能为死亡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与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预后,评估在基层医院开展静脉谱检治疗,实现早期再灌注的有效性。方法对131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溶栓组),98例接受急诊介入治疗(急诊组)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平均年龄、发病到就诊时间、就诊到干预时间、TIMI血流情况、治疗后1mo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等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溶栓组从就诊到干预时间显著早于急诊组(P〈0.01),溶栓治疗后进行PCI患者的发病到就诊时间、就诊到干预时间显著早于急诊组,TIMI3级及TIMI3级和2级血流均显著高于急诊组(P均〈0.01)。两组患者治疗后1mo内,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亚急性血栓、再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等主要MACE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更快地实现早期再灌注,宜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宋娟  喻明  刘宗军 《临床医学》2008,28(11):55-57
目的分析影响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2年1月1日至2007年9月1日入住本院的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104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住院期间死亡患者21例,平均年龄(76±8)岁。存活患者83例,年龄(69±12)岁。对所有入院患者空腹血糖及血脂代谢、肾功能等生化指标进行检测,部分患者接受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部分患者因血管病变较重或拒绝行PCI术而仅进行了冠脉造影检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死亡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死亡组和存活组之间年龄、空腹血糖(FPG)、血清肌酐(Scr)、心功能分级以及是否接受PCI治疗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死亡组年龄、FPG及Scr值均显著高于存活组,存活组接受PCI治疗者多于死亡组(P<0.05),且死亡组心功能分级普遍低于存活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是对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间死亡患者的发生有显著影响的因素;而性别、年龄、空腹血糖虽然不直接促成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死亡,但它们对发生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有明显影响。结论年龄、空腹血糖可以影响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患者的心功能,从而可能间接促成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死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30例患者接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24例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6例溶栓治疗均成功.7例死亡,其中3例发生泵衰竭而死亡,4例出现恶性心律失常而死亡,存活率为76.7%.结论 IABP对血流动力学状态有明显改善,减少心肌梗死再发生率,为PCI治疗赢得时间,有益于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住院的56例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IABP辅助下行急诊PCI治疗及近期随访的临床资料。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示:单支血管病变8例,双支血管病变15例,三支血管病变25例,并左主干病变8例。56例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全部再通,51例血流达到TIMI3级,5例患者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急诊介入术中死亡2例,介入治疗术后住院期内死亡17例。住院期间总死亡率为34%(19/56)。在随访至30d时行心脏彩超检查,左室射血分数均值为(0.37±0.11)。期间1例死于心衰;6例心绞痛复发;9例有心功能不全表现。无证实的亚急性血栓形成,无靶病变血管重建治疗或再次心肌梗死。结论:AMI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PCI治疗,能改善心源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异常,有效地恢复梗死区心肌再灌注,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不同治疗方法的预后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8倒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心源性休克溶拴治疗10例,有效4例,无效6例,有效率40%,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治疗18例,有效16倒,无效2例,有效率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艾(P<0.05).结论:早期的溶栓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使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再灌注是避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与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发病24 h内初发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316例,根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将其分为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 176例与对照组(Hcy 10μmol/L) 140例,收集患者病史、化验检查、心脏彩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等住院资料,分析2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死亡、心脏破裂和联合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型高血压是初发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不良危险因素。结论 H型高血压是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不同血管再通治疗中的疗效和短期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10 8例接受IABP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 ,分别分析了溶栓治疗组、介入治疗组和冠脉搭桥 (CABG)手术治疗组患者的基本特征和血流动力学情况 ,并比较IABP治疗对住院病死率和 30d病死率的影响。结果 患者的基本特征包括年龄、冠心病的危险因子等在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但手术治疗组的男性患者显著少于其它两组 (P <0 0 5 ) ;IABP治疗前血流动力学状态各组间也无显著性意义 ,住院病死率和 30d病死率手术治疗组均显著低于溶栓组和介入组 ,分别为 18 9%、 6 2 8%和 6 0 7% ,16 2 %、 6 0 5 %和 6 0 7% ,P值均 <0 0 0 1。结论 IABP支持下进行CABG治疗可显著减低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近期死亡率 ,且显著优于溶栓治疗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34例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观察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梗死动脉再通率、治疗后6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2h胸痛症状缓解率、2hST段回落幅度≥50%、冠状动脉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P<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6.42%(11/67)、2. 99%(2/67),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 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心肌梗死史、血管梗死部位(下壁)、静脉溶栓时间(>2h)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P<0. 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梗死血管再通率,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年龄(≥60岁)、心肌梗死史、血管梗死部位(下壁)、静脉溶栓时间(>2h)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植入材料、靶血管病变特征、术前状态、炎症因子及急性期蛋白均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接受支架材料介入治疗后的效果有影响,为验证紫杉醇涂层支架临床应用后材料及宿主的相关反应,实验观察了接受紫杉醇涂层支架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外周血热休克蛋白70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①连续性入选2004-12/2006-03在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7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全部病例均置入紫杉醇药物涂层支架。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症状发作平均(34.1±16.2)h的外周血单核细胞热休克蛋白70阳性表达水平。②所有患者随访至术后6个月,出现心源性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再次血运重建术和继发心衰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者为近期预后不良组,无上述情况者判定为近期预后良好组,用logistic多元回归法分析术前状态、靶血管病变特征、植入支架的各项参数及外周血热休克蛋白70水平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关系,并以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结果:68例患者完成随访进入结果分析。①外周血热休克蛋白70水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在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外周血热休克蛋白70独立于其危险因素,能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近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OR值为0.904,P<0.05)。结论: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应用紫杉醇涂层支架临床治疗近期效果评估中,外周血热休克蛋白70水平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近期心脏事件发生率较高,说明外周血热休克蛋白70可能成为判断紫杉醇涂层支架介入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独立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治疗女性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的对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134例女性ACS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n=68)和对照组(n=66),对照组常规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替罗非班组加用替罗非班治疗.观察两组48 h和30 d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出血以及血小板减少等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用药后48 h两组均无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发生病例.用药后30 d,替罗非班组有3例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其中2例心绞痛,1例全因死亡;对照组有10例心脏不良事件,其中5例心绞痛,3例再发心肌梗死,2例全因死亡.替罗非班组于对照组相比,用药后30 d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4.4%vs 1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替罗非班治疗是降低女性ACS患者非介入治疗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独立因素(OR=0.40,P<0.01).两组总的出血发生率(8.8%vs 3.0%)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1.5%vs 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显著改善降低女性ACS患者心绞痛及心梗的发生率,并不增加其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介入和保守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方法选择住院确诊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60例,根据治疗策略分为早期介入治疗组80例(介入组)和早期保守治疗组80例(保守组)。介入组立即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依据造影结果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保守组予保守治疗1周后行PCI。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术后1周介入组和保守组LVEDV、LVESV和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周比较,术后6个月介入组与保守组LVEDV、LVESV均明显降低,LVEF明显升高(P0.05);术后6个月介入组LVEDV、LVESV明显低于保守组,LVEF明显高于保守组(P0.05)。介入组住院期间心绞痛发生率、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梗死复发再住院率和随访期间心源性疾病病死率均低于保守组(P0.05)。结论早期介入改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效果显著,且住院和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病人急诊行介入治疗时联合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泵的护理。[方法]对1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病人急诊介入治疗时联合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泵治疗,同时加强对病人术前、术后护理及健康教育。[结果]13例病人周围循环改善、尿量增加、血压升高、心功能逐渐恢复,2例病人心肌梗死面积广泛,抢救无效死亡,1例病人拔管后12h内外出CT检查,穿刺处出血,积极补液治疗后血压不能维持死亡。[结论]加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病人急诊行介入治疗时联合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泵的护理,是病人救治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