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盛锋 《新医学》2001,32(5):267-268
1 引 言病毒性心肌炎是小儿心血管常见疾病之一,是指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间质炎性渗出和心肌纤维变性或坏死,导致心功能障碍和全身症状的疾病。由于病毒性心肌炎的轻重程度、临床表现差异很大,造成诊断的困难,尤其对轻症患儿的诊断和治疗,目前还有较大的争议。2 病原及发病机制能引起心肌炎的病毒有:柯萨奇病毒A4、A16、B1至B5,埃可病毒9、11和22,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风疹病毒,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合胞病毒,肝炎病毒,疱疹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人类免疫…  相似文献   

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引起的自限性疾病。累及全身各器官.临床表现多样。常感染儿童及青少年,疾病早期发热明显。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红皮病在临床上实属罕见。红皮病多损害内脏,常以肺炎多见.其次为败血症及心、肝、肾损害。2007年1月我科收治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红皮病病人。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4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资料。结果 4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均治愈。结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注意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上感期极易误诊。治疗则以针对EB病毒的药物阿昔洛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实施精心的基础护理、对症治疗、心理护理和出院指导。结果:18例患儿全部痊愈出院,平均住院14d。结论:及时、有效、积极、精心的护理,可减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疾病恢复,减少住院日。  相似文献   

5.
孔祥珍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4):1286-1287
目的 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护理.方法 对收治的6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进行密切观察及护理,及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痊愈62例,1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变涉及全身各系统,病情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易发生多脏器功能受损而危及生命,有效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4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应用更昔洛韦治疗的临床分析,进一步了解更昔洛韦对本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04年2月至2006年11月确诊的4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选择更昔洛韦治疗,5ml(kg.次),每12h1次,疗程2周,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3例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无论从热退时间、咽峡炎消失、异型淋巴细胞降低等均有显著效果。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护理对策。方法对6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实施一系列护理措施如心理护理、高热时的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做好床旁隔离,防止交叉感染等。结果经过精心护理后均获得满意疗效,60例患儿除发病时存在并发症外,未出现新的并发症。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无特殊治疗方法,只能给予一般对症治疗,而精心的护理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周兰梅 《现代护理》2006,12(30):2898-2898
目的促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康复,减少并发症。方法在病程期间,给予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针对临床症状,进行相应的对症护理。结果9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经过2周左右的治疗和护理,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并发症发生,康复出院。结论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针对临床症状进行相应的对症护理,能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袁小晴  苏雨霞 《全科护理》2016,(25):2626-2627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惠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前12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作为对照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后12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作为观察组,观察组在临床路径指导下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比较实施临床路径前后病人的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满意度、相关知识知晓率.[结果]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总费用少于对照组,病人的满意度及相关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减少病人的住院时间、费用,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相关知识知晓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促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康复,减少并发症.方法 在病程期间,给予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针对临床症状,进行相应的对症护理.结果 9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经过2周左右的治疗和护理,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并发症发生,康复出院.结论 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针对临床症状进行相应的对症护理,能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EBV-DNA 检查在不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应用价值,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方法:取 16例急性扁桃体炎,14例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例不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外周血标本,用 PCR法检测 EBV-DNA。结果:2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DNA阳性17例,其中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阳性率达 78.5%,不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阳性率高达100%,而急性扁桃体炎16例,阳性率仅25%。结论:PCH法检测EBV-DNA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起确诊作用,且可帮助医生更好认识不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利确定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思维导图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家长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6月124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家长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2019年7月至9月122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家长为观察组,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健康教育。出院前对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掌握程度和护理满意度进行测评,患儿出院后1个月电话随访其服药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儿家长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健康教育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护患沟通、健康教育、护理技术护理满意度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同时出院后患儿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将思维导图应用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家长健康教育中,可提高其健康教育掌握程度和护理满意度,同时提高患儿服药依从性,值得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13.
李燕  陈题  谢映红 《妇幼护理》2023,3(21):5108-5110
目的 观察综合护理对 EB 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我 院收治 86 例 EB 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接受常规护理的患儿 43 例均纳入对照组,接受综合护理的 患儿 43 例均纳入研究组。对比两组的白细胞计数与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家长健康知识知晓度,家长焦虑情绪与抑郁情绪以及 临床有效率。结果 研究组的白细胞计数与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家长健康知识知晓度,家长焦虑情绪与抑郁情绪以及临床有效 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EB 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可以改善患儿病情,家长心理状况及认 知水平得到改善,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婴幼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4例分析郑可,周光延100050北京友谊医院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由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文总结了我院儿科1980~1991年12年间收治的婴幼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4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  相似文献   

15.
总结2006年~2009年收治的6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护理经验,主要包括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呼吸道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绝对卧床休息、发热护理、饮食护理、输液护理和防止交叉感染.认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情复杂,患儿易发生多脏器功能受损而危及生命,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40例病毒性脑膜脑炎脑脊液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膜脑炎的脑脊液细胞学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40例住院的病毒性脑膜脑炎病人的临床症状、脑脊液细胞学进行分析。标本经自然沉淀法或玻片离心法制片,常规采用迈格姬染色。必要时行CSF细胞学动态观察。结果:脑脊液细胞学分析异常者为98%,主要表现为:①早期:CSF细胞学可见一过性中性粒细胞升高。②急性期;CSF细胞学特征是大量的淋巴细胞伴以少量单核细胞及单核样细胞,可见转化型淋巴细胞、淋巴样细胞和浆细胞均为免疫活性细胞。③亚急性期:仍可见多量的小淋巴细胞,转化型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与激活型单核细胞比例增高,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偶见嗜碱性粒细胞。④恢复期:以圆细胞为主的棍合细胞反应。此期仍可见白细胞吞噬细胞,但中性粒细胞少见。⑤慢性期:激活的单核细胞、激活的淋巴细胞及吞噬细胞增多为主,可见少量的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少量的嗜碱性粒细胞。结论:①脑脊液细胞学对病毒性脑膜脑炎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②可以间接反映病人的免疫功能并可以估计预后,临床观察脑脊液中免疫活性细胞出现早,比例高的病人恢复较快、预后较好。③本组2例病毒性脑膜脑炎的脑脊液细胞学中均出现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出现提示可能与病情转入慢性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护理措施。方法:抽取2013年10月~2015年12月入住我院的72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患儿均采取整体护理,分析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评分。结果: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33%,平均住院时间为(12.12±1.43)d,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评分为(90.96±3.64)分,护理效果较显著。结论: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采取整体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患儿出现并发症的机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改进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反应性淋巴细胞增高(10%)与EB病毒衣壳蛋白Ig M(EBVCA-Ig M)抗体阳性率、白细胞(WBC)分类的关系,为临床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双盲法分别镜检,判断反应性淋巴细胞。选取反应性淋巴细胞增高(10%)的患儿8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EBV-CA-Ig M抗体,采用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WBC分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效能。结果反应性淋巴细胞10%的患儿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占81.3%、细菌感染占18.7%;反应性淋巴细胞20%的患儿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占100.0%。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淋巴细胞百分比[(65.76±12.39)%]明显高于细菌感染患儿[(41.57±18.79)%](P0.05)。EBV-CA-Ig M抗体、反应性淋巴细胞、WBC总数、淋巴细胞百分比及单核细胞百分比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4、0.688、0.658、0.848、0.482。结论 EB病毒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因,但部分患儿可出现EBV-CA-Ig M抗体阴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反应性淋巴细胞增高(20%)可用于筛查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提高该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16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小儿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实验室检查结果受发病时间、患儿年龄等因素的影响。结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需要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20.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4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是EB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缺少特异的症状体征,特别是在少年儿童中,极易漏诊和误诊。现将我院2005/2008年收治的46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