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邢台震情窗口的遥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邢台震情窗口的成组震兆与中国大陆及边邻大地震整体链式活动的对应关系,指出该“窗”具有遥联性的特点,它可能为我国大陆及边邻活动大形势作中期遥联预报或其它有关的研究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文末对这种遥联现象的物理成因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地震进口窗:试论中国大陆及边邻强震活动关联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对我国边邻三个“地震进口窗”内M_s≥7.0级地震与中国内陆的部分M_s≥6.0级地震活动的时、空关系简述后,讨论了如何利用这种关系来预报中国内陆M_s≥6.0级地震的时、空问题,以期为大形势的趋势预报提供有益的参考.文末也对“地震进口窗”的物理意义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利用相关函数分析方法对1900年以来缅甸转换构造区、滇西南旋转构造域和兴都库什中深源地震区的7.0级以上地震与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的其它各地震活动区7.0级以上地震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缅甸转换构造区、滇西南旋转构造域和兴都库什中深源地震区的地震活动与其它各地震活动区的地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这一结果对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强震的预报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如实记述了1995年度中国大陆及边邻MS≥7.0地震活动的时、空演变与华北(φN30°~φN42°,λE105°~λE125°)地震活动等有关的试验预报的实况。对过去的预报办法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陆近期强震能活跃起来吗?:关于地震趋势的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德富  黎令仪 《地震》1994,(3):10-15
本文对我国近几年强震活动趋势估计出现高预报和低活动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从全球和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反相关关系以及1985年以来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基本特点和自律节奏分析得出:(1)中国大陆近期连年发生7级以上强震的活动期尚未到来;(2)目前的低水平活动状态不会突变;(3)近期的趋势应注意西藏,四川,云南的地震活动增强。  相似文献   

6.
甘东南及其邻区地震活动性短期预报方案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国栋  代炜  严武建 《高原地震》2007,19(3):10-12,28
根据甘东南及其邻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历史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尤其是中强地震前前兆小震活动特点,提出了适合于甘东南及其邻区的地震短期预报方案。这对开展该地区的预报工作,特别是对开展该地区的短期震情跟踪工作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文旭  谢智 《华南地震》1997,17(3):34-39
采用“八五”地震预报攻关研究成果--地震算法复杂性C(n)值及地震强度因子Mf值时间扫描,对河南及邻区12次中等以上地震进行单项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应率达80%,显示出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中所说的“欧亚带”不包含有我国大陆。利用“欧亚带”强震的频度低(N<1次/年)可以预报我国大陆高潮期的开始(对应率为3/4),又可以利用我国大陆地震高潮期的开始预报“欧亚带”地震活动的增强(对应率为4/4),所以我国大陆强震和“欧亚带”强震之间是互有影响的,有一个大区域应力场把它们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9.
利用辽宁及邻区1970—2018年的地震观测资料,研究"海城地震窗"地震活动对辽宁及邻区M_S≥5.0地震发生是否存在一定的触发作用。选取海城地震窗550 km范围内M_S≥5.0地震作为震例,以地震发生前1个月至5年时段,海城地震窗M_L2.0和M_L3.0地震的平均月频次作为背景指标,地震窗震前1个月内M_L2.0和M_L3.0地震的月频次作为临震指标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1个震例中,有5个地震震前1个月存在M_L2.0和M_L3.0地震频次不同程度增加现象。分别以地震窗内M_L≥3.0地震月频次高于1倍均方差、M_L≥2.0地震月频次高于1倍均方差作为异常标,用R值评分方法对异常进行效能评估。结果表明,该异常特征具有一定的预报效能,对地震预报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泽皋  孙佩卿 《内陆地震》1992,6(2):121-130
通过研究我国一些震情窗口成组震兆与大陆及边邻Ms≥7.0级地震的整体链式活动的对应关系,指出这些窗口的成组震兆具有远程遥联的特点。对这种特点的深入研究将有可能为我国大陆及边邻地区地震活动的总体大形势作出估计。  相似文献   

11.
对1988年以来新的强震活动期间四川及邻区强震活动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大震危险性的主要判定依据和川西及邻区的大震危险区,并对各区的大震趋势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大同-阳高地震的余震与华北北部较大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啜永清  刘巍  彭美煊 《地震》1999,19(4):379-386
对大同-阳高6. 1级中强震群余震频度的起伏变化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序列的频度变化与华北北部的较大地震对应较好,频度和强度的特征对未来震中的判断也有一定帮助,可作为监视华北北部地区地震活动的“窗口”。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中南部地区地震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湖南省中南部地区作为研究区域,以编制《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基础资料和近年来在湖南省中南部所作的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资料为基础,根据近年来对中强地震衰减关系的研究结果,以及1970年以来现代仪器记录得到的地震资料确定的研究区域背景地震活动水平及其参数,对湖南省中南部地区进行了新的地震区划研究。结果表明,考虑了中强地震衰减关系,并重新考虑背景地震活动水平后,湖南中南部地区地震区划结果与现行区划图相比,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达0·05g的区域显著增加,其中包括邵阳、湘潭、吉首、怀化等重要城市。研究结果与近年来湖南中南部地区发生的中小地震的高震害特征比较吻合。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地震活动主要以6级以下中强地震活动为主的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地震区划研究以及编制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河北廊坊地区的设定地震灾害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700年以来的历史地震烈度资料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地震地质资料来确定设定地震(Scenario Earthquake),然后利用模拟强地面运动确定了廊坊地区的强地面运动灾害.研究结果表明,按照目前的地震活动趋势,廊坊地区出现大于或等于地震烈度8度的周期大约是600年.也就是说,在未来50年廊坊地区出现地震烈度8度的超越概率为8%.为此,本文建议廊坊地区应该考虑0.3g峰值加速度(Ⅷ度)作为基本地震工程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15.
2011年1月安徽安庆4.8级地震烈度与房屋震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1月19日安徽省安庆市Ms4.8级地震发生后,笔者在第一时间深入地震灾区,开展了地震烈度调查和地震灾害评估工作.本文基于现场调查结果,对此次地震的构造背景、烈度分布及房屋典型震害进行了分析,并对经验教训进行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16.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发生7.3级地震,打破了中国大陆6年多的7级地震平静,成为我国近期较为显著的一次地震事件.综合分析MS≥4.0余震分布、震区断裂性质以及等震线长轴方向等资料,认为郭扎错断裂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据Harvard震源机制解分析,这次地震是在近NS向力的作用下,郭扎错断裂发生略带走滑分量的拉张破裂所致.通过地震前震区附近地震活动特征分析发现,于田地震发生在1996年以来新疆南部及邻区7级地震有序分布的空段;震前震区附近有4级地震空区形成,空区持续91个月后发生了2006年9月12日皮山5.8级"信号震",其后1.5年发生于田7.3级地震.  相似文献   

17.
1303年9月17日山西省洪赵县地震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弄清元大德七年癸卯八月六日(公元1303年9月17日)山西洪赵县大地震的情况,于1967年7月至1967年11月作了2次野外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叙述了此次地震的概况,分别对Ⅹ度、Ⅸ度、Ⅷ度、Ⅶ度烈度区的范围、自然概况、人员伤亡情况等进行了描述,对此次地震的震中、烈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绘出了此次地震的等震线示意图。认为该次地震的震中应在山西洪洞—赵城一带,震中烈度为Ⅹ度,震源深度为8km。  相似文献   

18.
刘贤伦 《内陆地震》1994,8(1):43-51
根据1985年4月~1988年10月38次极远震资料,着重分析了乌鲁木齐台不同震中距极远震震相特征,提出了单台分析方法以及分析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对部分疑难震相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9.
缑兰兰  苏建 《内陆地震》1997,11(4):345-349
分析认为公格尔山地区计算机测定地震参数精度不太明显的直接原因是使用BLOC86定位程序时初定深度选取不当,根据地震活动图像显示,说明该地区不适合选取固定的初定深度,可以参考的地震波的不同形态来选定相应的初定深度。  相似文献   

20.
1999年11月29日辽宁岫岩-海城MS 5.4地震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9年11月29日辽宁岫岩-海城5.4地震是继1975年2月4日海城7.3地震后又一次作出成功预报,并取得减灾实效的地震,本文简述了该地震预测预报及震后应急的整个过程,综合叙述了地震各种参数及震害情况,并对“九五”期间建立起来的辽宁地震信息网络和辽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在这次地震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