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从主人公身份来讲,祥子和五龙在进城之前都是传统的农民。《米》和《骆驼祥子》的叙事借用了“农民进城”的模式,展现了淳朴农民被城市异化的过程。打破文本的界限,以互文性的视角来观照这两部作品,发现在小说的人物设置上,两部作品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在叙事中所担负的功能都具有明显的趋同性,甚至人物所代表的深层含义都存在着对应的关系。同时,两部作品都通过展示欲望(米、车)对人性的束缚,性的压抑来表现主人公的生命之痛。在人物生存状态上,祥子与五龙同样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在《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展现两位女主人公李平和潘桃的命运变幻,写出由乡进城和由城返乡的乡村女性命运变换,寄托了对她们生存和精神状况的忧思,这在当下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中敏锐地捕捉到了近代都市发展过程中的"乡下人进城"现象,在古典小说原有写作模式的基础上做了主题的扩展,增加了对"乡下人进城"后文化价值体系崩塌和心灵迷失堕落过程的记叙,揭露都市文化的畸形与病态,并为"乡下人进城"这一行为赋予城乡文明冲突的内涵,开创了近现代文学中"乡下人进城"叙事的新传统.  相似文献   

4.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围绕城市工作的开展进行了详细分析,被毛泽东称为进城前的一次"城市工作会议"。会议确立了城市工作在党内的重心地位,提出大家进城后必须以生产建设为重心,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这些建政思想为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5.
韩星明  余劲 《科技信息》2011,(6):117-118
我们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从其进城务工农民的现状出发,研究了进城务工农民市民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进城务工农民市民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影响其进程的障碍因素,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学对“乡下人进城”问题的探索,从上世纪20年代王任叔所作的《疲惫者》,到本世纪陈应松2000年创作的《夜深沉》一直持续不断,通过对这两个文本解读看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百年的历程中关于“乡下人进城”这一主题书写的某种呼应关系,即关于乡下人进城后命运的不断探索,以及一以贯之的人文关怀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赵敏 《科技智囊》2004,(9):48-50
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对于企业来讲,好比是早进城还是晚进城的问题,早晚都要进城。电力行业虽然是政府管制的行业,但谁提早关注到了这点,在以后的并购、重组中必定占有先机  相似文献   

8.
农民是我国社会的主体人群,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开始了近百年的现代化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民进城成为重要的社会现实。对此,关注这个题材的优秀作品老舍《骆驼祥子》和贾平凹《高兴》具有了超越时空的相同的意义。论文通过对比两部小说主人公逃离乡村、进入城市,最终被城市拒绝的悲剧历程,全面反思城乡文化的隔膜,批判城乡二元体制和权力主导下社会发展模式,期望通过“人本”、“平等”来化解城乡文化沟壑,实现社会和谐及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东西小说《篡改的命》是一部基于当代的社会新闻创作的文学作品。小说通过祖孙三辈人改变命运的方式反映出当前社会出现的城乡之间的差异。对以主人公汪长尺所代表的新一代的农村进城青年进行悲剧化的命运书写,表现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失衡问题、教育失信问题以及对自身的身份认同和价值归属的迷失。作者用中国的传统命运观念来进行社会问题寓言化的批判,引起学者和读者进行社会化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城市绿化中“大树进城”愈演愈烈的趋势,分析了其利与弊,提出了提高“大树进城”成活率,达到理想绿化效果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广东小城镇数量不断增加,但镇区人口不多.小城镇建设水平低,集聚功能差,就业机会和商机缺乏,致使农民进城的预期收益低于其进城成本,进城动力不足,深层次原因在于制度上的缺陷.改变现行的落后制度,吸引农民进城是今后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潍坊学院学报》2015,(1):111-113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逐年增多,其子女进城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然而许多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产生了厌学现象,影响到了他们的学业成就、生理和心理健康,甚至于导致辍学或违法乱纪问题。本文分析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厌学现象产生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张莹莹 《科技信息》2009,(21):183-183
《向苍天呼吁》展现了主人公从自我迷失到发现自我的探索过程。在承认美国黑人遭受的苦难经历并砖为其中一员后,主人公认识到基督教信仰对黑人的重要意义.并找到自我。  相似文献   

14.
杨承东 《科技智囊》2011,(1):I0004-I0008
2010中国十大管理实践之一 80、90后劳务工管理入选理由:80、90后“进城务工者”正在成为劳务工的主体,  相似文献   

15.
不同代际的进城务工人员行为特征具有差异性,分析进城务工人员的行为决策特征是制定差异性城镇化政策的基础。该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以三代进城务工人员的分工和专业化决策为切入点,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区位选择、行业选择和就业方式选择等三方面进行回归分析,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区位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等5个方面解释进城务工人员的行为决策。结论表明:年龄、与子女是否在同一个城市、工作所在地与户籍所在地距离、农地流转和社会保障水平、对城市生活的适应程度、自我认知和当地人的态度是影响进城务工人员行为决策的主要因素。应为不同代际的进城务工人员设计差异化的政策措施,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分工和专业化水平,推动新型城镇化合理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6.
张建林 《科技信息》2007,(10):128-128
本文从人类需求层次角度分析斯坦贝克的《菊花》中女主人公伊莉莎。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人就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伊莉莎在有了稳定、宽裕的生活后,还渴望有精神层面的满足,如被理解和欣赏。通过分析女主人公不同层次的需求,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小说的象征意义及主题。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三十年改革开放成果之一就是引发了千千万万“乡下人进城”,也使得乡下人“进城”成为围绕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一个跨时代话题。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之初的电影《陈奂生上城》和21世纪初的网络短片《顺利进城》的文本比较,试图跨越三十年的时空界限,来呈现、观照和反思这三十年来,前后两代“乡下人”/农民工“进城”形象的些许变迁和变异。  相似文献   

18.
鬼子的小说《瓦城上空的麦田》描写了三类进城的乡里人,这三类乡里人进城后都没能完美的实现他们的城市梦,他们或是被城市伤得体无完肤,或是成为城市边缘人、在城市中艰难求生,或是被城市异化,在现代理性之下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瓦城上空的麦田》在城市与乡村的现时悖论中显现出自己的价值,即揭示了乡里人走向城市时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9.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是当下的热点问题。从现实出发,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公正和平等、上学与上好学、进城与留守、教育责任与理想现实等要素进行理性思考,将会对更好地解决这一棘手问题提供某种路径。  相似文献   

20.
农民下山进城入谷本质上是走出去,农民下山进城入谷抓住了“三农”问题的要害。农民下山进城入谷的主要障碍是城乡隔离制度仍未根本松动;市场信息网络尚未形成;农民市场竞争力较低;管理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农民下山进城入谷的基本思路是:坚持正确的方针,遵循基本的原则.采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健全市场信息体系;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建立健全技能培训体系;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管理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