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辽中城镇群是我国三大城镇密集区之一,它是一个自上而下形成的倒“金字塔”型结构的城镇群。作者剖析了该城镇群发展中的问题,提出要加速小市镇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以沈大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要发展轴的辽中城镇群的改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国内日益兴起的"城镇群规划"热潮,正面临着几个方面的困境:"城镇群"相关概念在使用上的混乱局面、城镇群规划的实施体制及其自身的法律地位问题、城镇集群发展的模式存在一定的争议及我国城镇群发展所面临的"生态危机"。针对这些问题,应当系统梳理与城镇群有关的学术概念,明确城镇群的科学内涵,规范城镇群规划的性质、任务、内容,以提高规划的质量,发挥规划的作用;协调建设部等多个部门在区域规划层面上的职能分工,解决城镇群规划编制工作上的重复与矛盾;深入研究城镇群规划与现有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明确城镇群规划的法律地位,营造城镇群规划工作的制度环境;树立关于城镇群发展的"辩证认识观",防止盲目地走向一个极端;明确城镇群"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深入研究城镇群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3.
城镇密集地区与城镇群规划——实践与认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近年的规划实践和笔者参与这些工作过程中的思考,首先分析了中国城镇密集地区的类型、形成机制,以及在规划实践中对这些地区的认识,将中国的城镇群划大致划分成五种类型,即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以省会为中心的城镇群、中小城市城镇密集发展形成的城镇群地区等.随后对城镇群和城镇群规划问题做一些探讨.认为城镇群规划关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两个方面.一是促进职能提升,使城镇群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极核和发动机,保持健康的发展速度;二是促进模式转变,降低城镇群发展的资源环境影响,推动城乡、区域、社会、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城市安全和区域安全是城镇群规划的重要出发点.城镇群规划必须把握的技术方法要点是一定处理好规划编制与实施的政府事权关系.空间类型和结构分区.区域意义的城市、角色、地位识别战略性节点地区识别.区域与城际交通系统.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保护,并发挥规划师对战略问题认识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浙中地区在特定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已逐步发展成以多中心为主要特征的城乡融合的浙中城市群。通过分析浙中城市群的特征、问题、背景和机制,明晰在强县扩权体制背景下、在"温州模式"的经济模式下,县域强中心、区域多中心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的优越性。指出应将"小的是美好的"作为未来浙中城市群空间引导的核心理念,在浙江人多地少的宏观条件下引导城市空间的有机集聚,通过"TOD模式与串珠状发展空间、绿核与优质生活圈"等战略措施实现"城乡融合、整体融合"的空间引导目标。  相似文献   

5.
张湛鸿 《门窗》2012,(7):268+278
协调粤西各市构建"网络型城镇群"是应对区域竞争的战略需要。本文分析粤西城镇群协调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阐释了"网络型城镇群"的概念和特点,以此提出粤西地区构建"网络型城镇群"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李浩 《规划师》2012,(6):76-80
从内涵上看,世界城市与世界级城镇群具有内在统一性:城镇群发展催生世界城市,世界城市引领世界级城镇群的整体发展。根据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结合北京自身发展的现实状况,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必须树立明确的区域发展观念,通过京津冀联手打造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镇群,实现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和京津冀区域整体发展的互利双赢,这是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赖慧芳 《南方建筑》2006,110(6):13-14
本文对珠三角城镇群的发展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总结了珠三角城镇群过去成功发展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经过三十年城镇化与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国内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已初步形成相对成熟的城镇群体空间。与此同时,在中西部地区,城镇群尚处于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珠三角发展历程的回顾,归纳提出城镇群不同阶段的关注重点与应对策略,同时,文章以湖南邵阳东部城镇群为例,提出"双加速"阶段的城镇群要以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双路径",来应对区域外部的竞争与挑战,实现城乡区域的快速、持续与公平发展。  相似文献   

9.
该从城镇群概念及城镇群生态环境规划的必要性入手,探讨了城镇群生态环境规划的有关问题,包括城镇群生态环境规划的内容、规划程序、规划目标、规划实施对策等。并以温州苍南北部城镇群生态环境规划为例,说明了城镇群生态环境规划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桂中城镇群以柳州为核心,辐射带动来宾、河池(宜州)一体化发展,桂中城镇群将打造西南地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本刊编辑桂中城镇群发展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优势在哪里?两种产业之间又存在着哪些带动、互补关系?黄劲研究员桂中城镇群的发展优势,在于交通枢纽地位。一是全力推进柳州—来宾—梧州—广州、柳州—韶关、黔桂铁路增建二线、柳州—河池—重庆等铁路项目建设,畅通桂中城镇群连接珠三角和大西南通道,构建贯穿亚欧的"粤桂渝新欧"国际铁路大动脉,实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探讨了空间尺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层次的对应关系,认为在城市一区域这一特定尺度上,景观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宏观保护的关键层次,基于城市一区域整体环境的系统性和差异性以及生物流与过程,建立城市一区域框架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寻找“最优景观格局”就是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核心任务之一,并藉此总结出城市一区域尺度的两种空间类型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两种途径:第一种是针对城市基质的区域空间类型提出了“城乡景观格局优化途径”,该途径包括有“集聚间有离析”、“景观安全格局”,“绿色基础设施”3大模式及5大格局优化策略;第二种是针对自然基质的区域空间类型提出的“自然保护区途径”,该途径包含有“保护区圈层”与“保护区网”2大模式以及6大保护区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2.
基于城市公共游憩空间内涵界定和构建分类体系,运用POI数据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长沙市公共游憩空间的分布格局,研究发现:(1)长沙市公共游憩空间大致呈现"大分散、小集中"分布特征,不同类别游憩资源数量对比悬殊;(2)公共游憩空间分布呈现以五一广场为中心的"圈层式"结构特征,距离城市中心3~6km是游憩空间分布的"隆起带",且不同类别游憩空间分布形态差异显著;(3)各类游憩空间标准差椭圆均呈"西北—东南"偏转方向,但集聚态势与程度对比鲜明。社会游憩需求驱动、政府规划政策调控、"人文一自然"环境基底约束是长沙市公共游憩空间形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周素红  邓丽芳 《城市规划》2017,(12):17-25,81
城市规划者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空间结构本身的问题,更需要关注空间提供的服务和满足人的活动需求以及需求的公平性问题。居民日常活动时空关系研究为城市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广州市为案例,研究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关系,发现低收入人群存在明显的日常活动时空集聚现象,考虑在家因素的全天活动地主要集聚在老城中心区和新中心区外围,而排除在家的家外活动空间则与居住地关系密切,且活动范围较小。同时,低收入人群内部也存在一定的分化,围绕传统老城中心住区、传统工人新村、城中村和保障性住区等几类居住空间形成了低收入人群时空集聚区。影响低收入人群活动时空集聚的主要因素包括:城市社会空间格局、个人能力、时空可达性等。此外,不同低收入人群面临不同类型的时空排斥问题,需要在城市规划中分别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4.
毕波  吴晓雷 《规划师》2006,22(12):60-62
楼宇经济空间是楼宇经济发展的集聚功能区域,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产业核心,吸引其他相关产业集聚所形成的具有定空间集聚规模、较强竞争力、能够产生较高经济效益的功能空间。楼宇经济空旬作为城市重要的节点空间,具有依托性、集聚性、高效益、高效率、高端性等特点,在空间布局上主要受城市规划与空间扩展、经济活力与设施配套、交通条件、景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应通过强化集聚策略、专业化和特色化策略等,引导楼宇经济空间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文化消费场景已经嵌入居民日常生活,在 “公园城市”建设的背景下,文化消费空间与城市公园的关系 值得关注。利用空间计量模型,以成都主城为例,分析文化消 费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探索各类城市公园在文化消费空间集 聚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商业、交通和公园等因素会对其空间 集聚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城市公园是其空间集聚的重要因 素,不同类型公园的影响程度存在空间分异。在城市北部,处 于城市更新中的社区公园呈现出对文化消费空间的不稳定影 响;在城市南部,新建的综合公园更能吸引文化消费空间。结 果所揭示的文化消费空间与城市公园之间的共生关系是城市建 设趋向多元的表现,反映了人们的文化休闲活动对城市绿地景 观的空间倾向性,对公园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城市群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逐渐成为全球新的空间竞争主体单元。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我国也涌现出了众多规模不等的城市群,成为我国经济核心区。本文根据我国城市群发展实际,提出了划分城市群的新标准,并以此对国内城市群进行重新划分。同时以空间视角,对当前国内城市群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城市群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城市群具有明显的梯队结构。发展国内城市群,需要重视其内在固有的梯队特性,采用逐步推进、梯度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王慧  吴晓 《城市规划》2019,43(3):17-26
以南京市主城区展开实证,基于"分职业"(商业服务业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业)视角,从"就业集聚分区"和"就业中心体系"两方面,探讨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空间的分布特征,并进一步通过空间拟合解析其与城市就业空间的关联。结果显示:(1)商业服务业外来工就业集聚区大量集中于主城中南部核心区域,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外来工就业集聚区大量集中于主城北部边缘区域,二者叠加致使外来工就业总体呈现出明显的"核心放射+半环带"的空间分布格局。(2)商业服务业外来工呈单中心就业体系,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外来工无就业中心,两种职业人口共同集聚致使外来工总体呈现出一"主"一"次"、分具"单一"和"综合"特征的"双中心"结构。(3)商业服务业人员外来工就业集聚区呈现出较好的融合特性,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外来工就业集聚区则呈现出吸引和互斥的多重特征,致使外来工总体与城市就业空间呈现出融合与隔离并存的双重特性。(4)外来工分职业和城市分行业就业中心呈现出更多的相似性,商业服务业外来工就业与城市服务业还呈现出明显的分子力作用关系,但叠加之后,两者总体上呈现出了截然相异的空间体系,外来工就业在西北沿江地区形成了独立于城市就业结构的"非依附性质"的另类中心。  相似文献   

18.
探究公园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的分布关系及其演变 特征,是促进二者高效协同发展的基础。基于POI及土地利用 数据,借助核密度分析、双变量Ripley''s K函数等方法,以 南京为例揭示了2012、2016、2020年公园绿地、各城市功 能空间的时空关联关系及其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公园绿 地、各城市功能空间分布呈现古城聚集并向主城外围扩散趋 势;2)主城区范围内,分别以公园绿地视角观察功能空间、 以功能空间视角观察公园绿地,均呈现逐年减弱的聚集趋势, 且距离阈值、变化趋势双向趋同;3)古城区范围内,城市功 能空间在公园绿地周边聚集,除商业、居住空间聚集强度先增 加后降低外,其余均持续增强,而公园绿地在各城市功能空间 周边呈现逐年减弱的离散模式。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公园绿地 与城市空间演化理论,为二者高效协同和高品质人居环境营造 提供科学支撑和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方式。科学合理地规划产业集聚区绿地系统是绿地综合效益最大化的保障,也是产业集聚区健康发展的前提。本文以新野县产业集聚区为例,合理规划集聚区绿地系统,使绿地能够发挥生态效益、塑造产业集聚区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