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分析宁德市AIDS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血液中CD4+T淋巴细胞在不同阶段的计数,了解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8月至2011年12月治疗3个月以上、依从性良好的患者,分析治疗后不同时段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评价疗效。结果 128例中,在访118例,儿童2例,接受治疗3个月以上且能规范监测80例,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逐渐上升,基线期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127.0个/mm3,第3、6、9、12、18和24个月分别上升到216.7、244.7、305.1、324.3、329.1、372.2个/mm3。结论宁德市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治疗后免疫功能恢复明显,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建议符合治疗条件者应及早进行规范抗的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解2011—2015年湖北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收集2011—2015年接受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的年龄15岁及以上的患者相关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描绘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CD4^+T淋巴细胞恢复曲线,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病毒载量成功抑制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有8 237例对象纳入研究,平均年龄(40.76±14.17)岁,主要以性途径传播为主,其中同性性传播39.61%,异性性传播55.78%,所有治疗患者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M(QR)为227(100~323)个/μL,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恢复成功的有32.17%,统计分析显示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越高,治疗后成功恢复的比例越高(χ~2=1 251.09,P<0.000 1),不同基线CD4^+T淋巴细胞分组的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恢复成功的中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120.45,P<0.000 1),8 237例研究对象接受治疗后,病毒学抑制样本数(≤400拷贝/m L)占87.3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婚姻情况、感染途径、文化程度、基线CD4值、初始治疗方案、CD4^+T淋巴细胞恢复情况是病毒载量成功抑制的因素。结论湖北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的开展对患者免疫重建、病毒载量的抑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影响治疗效果评价指标的因素较多,建议继续采取扩大检测、扩大治疗、加强服药依从性教育等政策,进一步提高全省的抗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阜阳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为抗病毒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国家免费提供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对符合治疗条件的1061例艾滋病患者提供规范抗病毒治疗,定期随访病人体重、检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59.51%的病例体重增加;治疗随访12个月,采用不同治疗方案,随治疗时间的延长,不同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的患者CD4^+T淋巴细胞平均计数增加均超过136个/μl,随访24个月,平均计数增加均超过150个/μl;治疗满36个月存活率为87.28%。结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activeantiretroviraltherapy,HAART)方案效果肯定,患者的免疫功能得到重建,达到控制死亡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杭州市2011—2018年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基线CD4 +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趋势、晚治疗比例及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2011—2018年中国疾控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杭州市4 224例HIV/AIDS患者信息,根据启动治疗时CD4 +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和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新绛县艾滋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效果,为今后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将治疗满1年以上的49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治疗过程中的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和病毒载量值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患者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与基线相比,治疗6、12、24、36个月平均增长分别为125个/mm^3、172个/mm^3、194个/mm^3和228个/mm^3,多数患者的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累计治疗满12个月存活并坚持治疗的比例达到了91.84%,治疗取得了明显效果。不同治疗方案对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基线的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低或治疗前出现临床症状者,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的增幅缓慢。结论HAART对新绛县艾滋病病人疗效显著,提高了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济南市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情况,为进一步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国家艾滋病网络直报系统有关患者抗病毒治疗随访记录和相关检测信息,分析治疗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治疗方案、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等相关信息。结果 2004-2012年济南市累计治疗218例艾滋病患者,治疗后生存时间中位数为18个月,QL~QΜ为7~32个月,治疗后前3个月内CD4+T淋巴细胞数月均增加41.09个/μl,治疗1年后117例(84.2%)患者的病毒载量被抑制。基线CD4+T细胞计数水平不同,生存曲线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治疗前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对治疗效果,尤其是生存时间影响较大,选定治疗时机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后对CD 4+T淋巴细胞计数的影响,评价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在泉州市疾控中心接受抗病毒治疗满1年以上的HIV/AIDS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CD 4+T淋巴细胞、HIV病毒载量以及因服药引起的副反应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与基线比较,患者CD 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治疗3、6、9、12、15、18个月后均有增长,以6个月内增速较快,7~15个月增长趋于平缓,到第15个月平均增加了133个/μL,第18个月平均增加183个/μL;多数患者病毒载量低于检测限。结论抗病毒治疗能明显改善艾滋病病人免疫状况,CD 4+T淋巴细胞计数上升明显,重建病人免疫系统,延缓艾滋病进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淮安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实施免费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2005—2013年在淮安市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的资料,分析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以及治疗后病毒抑制率。结果共214例HIV/AIDS接受抗病毒治疗,在治194例,死亡20例。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平均值为(170.1±117.3)个/μl,治疗后3、6个月和1、2、3、4、5年与治疗前相比,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有增加(P0.05)。治疗1年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基线平均增加146.7个/μl,病毒抑制率为81.48%。有94例更换过抗病毒治疗药物,换药原因主要为药物不良。结论淮安市HIV/AIDS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重建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和评估南平市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效果。方法收集整理病人治疗前的基线资料和治疗后的随访资料,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用药方案和生存情况,对不同水平病人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增加的程度进行分析比较,同时比较治疗满1年的病人治疗前、治疗满3、6、9和12个月时的CD4+T淋巴细胞均值。结果治疗对各组CD4+T淋巴细胞升高均有效,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越高治疗效果越好。治疗后第1年CD4+T淋巴细胞平均增长176/mm3,治疗3个月CD4+T淋巴细胞上升显著,治疗6个月、9个月、12个月时CD4+T淋巴细胞维持稳定上升状态,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南平市HAART效果明显,有利于降低AIDS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安吉县HIV/AIDS免费抗病毒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数据管理系统"导出安吉县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HIV/AIDS 53例病例资料,比较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数,并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抗病毒治疗前、治疗6个月和治疗12个月后HIV/AIDS的CD4+T淋巴细胞数分别为(239.4±138.4)、(348.2±168.6)和(372.9±184.1)个/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IV/AIDS年龄≥40岁治疗效果是40岁的4.88倍,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组是200个/μL组的6.10倍。结论经免费抗病毒治疗后,HIV/AIDS免疫重建效果明显;抗病毒治疗时年龄≥40岁和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者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录入在案的内江市2011-2015年首次进行抗病毒治疗的315例HIV/AI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一般人口学特征信息、治疗方案、漏服情况、临床分期、基线及治疗不同时间后的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水平,使用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根据治疗1年后CD4细胞计数是否升高100 cells/μl分为升高组与非升高组,采用探索性病例对照研究记录相关信息,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可能影响CD4细胞计数升高的因素进行卡方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15例研究对象中有289例随访满12个月,157例治疗12个月后CD4细胞计数升高100 cells/μl,基线CD4细胞计数、临床分期、漏服情况与抗病毒治疗后CD4细胞计数升高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临床Ⅲ期、漏服是危险因素,基线CD4200 cells/μl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基线CD4细胞计数、临床分期、漏服情况是影响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CD4淋巴细胞计数升高程度的相关因素,在临床实践中应加强重视,科学有效地发挥抗病毒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盐城市2005-2015年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HIV)/艾滋病病人(AIDS)的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 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盐城市2005-2015年HIV/AIDS的生存、死亡信息,采用寿命表法分析患者的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可能影响生存时间的因素。 结果 共有670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病例纳入本次研究,截止到研究结束时,有48例病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占7.16%。抗病毒治疗后患者1~5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0.93、0.91、0.91、0.88和0.88。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首次确诊HIV阳性时年龄25~<50岁组的死亡风险低于年龄≥50岁组(HR=0.350,95%CI:0.196~0.625,P<0.001),相对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mm3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50~<200个/mm3组、≥200个/mm3组的病例死亡风险均降低(HR=0.447,95%CI:0.216~0.925,P=0.030;HR=0.286,95%CI:0.148~0.552,P<0.001)。 结论 首次确诊HIV阳性时的年龄和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影响HIV/AIDS的生存时间,提示扩大HIV监测检测覆盖面,早诊早治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并比较山东省项目地区和非项目地区艾滋病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效果。方法记录项目县和非项目县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和病人治疗前、治疗1、3、6个月,1、2、3年时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用t检验和ANOVA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项目县和非项目县接受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得到提高,除治疗3个月时项目县和非项目县CD4^+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始治疗和其他随访时间项目县均高于非项目县。结论HAART治疗有利于HIV感染者和病人免疫重建,项目县长期治疗效果好于非项目县。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HIV/AIDS病人的生存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法,收集南平市2009—2014年392例HIV/AIDS病人人口学、随访、治疗和死亡信息,用寿命表法和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392例HIV/AIDS病人第1、2、3、4和5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0.86、0.85、0.84、0.81和0.8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接受抗病毒治疗者风险较低,确诊时年龄越大死亡风险越高。结论尽早发现HIV感染、定期检测CD+4T淋巴细胞、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有利于延长病人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人死亡主要因素,提高抗病毒治疗质量,降低病死率。方法采用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数据库相关数据,对当地历年抗病毒治疗病死人员基本信息、生存时间、CD4淋巴细胞计数用SPSS 18.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2005-2012年共计1 722名艾滋病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其中因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141人,累计病死率为8.19%;死亡的患者平均生存452 d,40.42%(57/141)在抗病毒治疗第1 a死亡。死亡患者基线CD4淋巴细胞计数分组比较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地抗病毒治疗病人病死率呈上升趋势,死亡主要发生在治疗的第1 a,基线CD4淋巴细胞计数与病人生存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中影响CD4+T淋巴细胞增长的因素。方法按《广东省艾滋病诊疗管理工作指引》对广东省某市192例艾滋病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治疗随访;在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血检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检验可能影响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的各种因素。结果本次共调查艾滋病患者192例,男女比例为2.3∶1,平均年龄41.3岁,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192.00±118.11)个/μL,治疗后为(282.15±145.14)个/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年龄、BMI指数及漏服情况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中CD4+T淋巴细胞的增长有影响(P〈0.05或P〈0.01),年龄越小、BMI指数越高、漏服次数越少的患者细胞计数值越高(β=-24.02、26.30、-31.56)。结论增加依从性、全面改善营养状况、鼓励坚持治疗有利于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的增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治疗艾滋病(AIDS)的效果,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HAART治疗99例,观察治疗组和非治疗组的死亡差异和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结果]1991—2005年,2007、2008和2009年确诊为AIDS的治疗组病死率低于非治疗组;治疗后病人外周静脉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增加(189±191)个/μl;治疗死亡组开始治疗时基线CD4+T淋巴细胞平均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存活组。[结论]HAART可增加患者CD4+T淋巴细胞,帮助免疫重建,降低病死率。应加大AIDS筛查力度,及早发现病人,加强随访和监测,适时启动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浙江省台州市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自然变化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996-2011年台州市报告发现的无抗病毒治疗史或接受抗病毒治疗前至少有过两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的HIV感染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描述CD4+T淋巴细胞计数自然变化速率,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412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月均自然变化速率中位数M=-2.9(IQR:-9.7~1.6);286例(69.4%)HIV感染者末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低于首次;130例(31.6%)HIV感染者末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首次水平下降≥30%,即显著下降。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下降与年龄、职业、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及首末次检测时间间隔存在关联。结论浙江省台州市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自然变化总体平缓,但部分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快速下降且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定期随访检测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密切观察变化速率,以评估其病情进展并适时启动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9.
襄樊市艾滋病病人抗病毒治疗疗效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襄樊市2003年以来进行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150名病人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应用国家免费提供的抗病毒治疗药品,对符合治疗条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病人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对该地区150例病人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包括治疗随访体检结果、CD4+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VL)和血检结果等数据。结果84.7%的病人能够耐受治疗,治疗过程中16人死亡,死亡率为10.7%。病人在抗病毒治疗6个月后,90%以上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CD4+T细胞计数显著升高,CD4+T细胞均数由基线的85.9个/mm3升至381.9个/mm3;2008年期间治疗一年以上接受病毒载量检测并返回结果80人,75人低于检测线,病毒抑制率为93.7%。结论适时开展规范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可以明显降低病人死亡率,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维持较高的依从性可以取得很好的抗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后的依从性、免疫学变化和生存情况.方法 选择闻喜县2004年7月1日至2006年底所有纳入免费抗病毒治疗项目,且年满18周岁的HIV/AIDS纳入研究分析,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0.5、1、2、3、6、9……个月均接受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监测服药依从性、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和生存情况等.结果 病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6.5个月[四分位距(IQR):15.5~20.8个月].经抗病毒治疗前,病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值为154个/μl[四分位距(IQR):81~212个/μl];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不同程度升高,治疗初3个月增长幅度最大,从基线水平的154个/μl上升到220个/μl(P<0.001),随后增长减缓,保持在相对稳定水平.相比基线CO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μl的病例,<100个/μl的病例治疗初3个月该细胞计数增长幅度更大.病例治疗后第3、12、24个月累计生存率分别为0.94、0.88和0.87,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做多因素分析发现,控制初始治疗方案(NVP组和EFV/IDV组)变量后,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比较,≥50个/μl的病例存活时间更长,死亡危险比(HR)为0.21(95%CI:0.06~0.68).结论 抗病毒治疗对HIV/AIDS具有较好的免疫学治疗效果;患者治疗后生存时间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