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RCEP的签订为推进区域合作和促进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提供了良好契机.基于1999-2018年中国与RCEP伙伴国的数据,通过分析中国对RCEP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贸易品种结构以及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运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实证研究影响中国对RCEP国家开展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因素及出口贸易潜力.结果表明,中国对RCEP国家农产品出口呈现逐年增长之势,中国与伙伴国的经济规模、双方是否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两个因素对中国贸易出口额的提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中国对14个伙伴国开展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潜力较大,未来经贸合作空间广阔.为促进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中国应加快做好RCEP生效实施有关工作,完善与RCEP实施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强对RCEP中与农业相关的内容培训,同时探索农业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在不断深化与RCEP伙伴国进行农产品贸易的同时,针对各国的资源禀赋特点,有选择地与伙伴国开展农产品贸易.  相似文献   

2.
从整体上看 ,二战以来世界农产品贸易有了较大发展 ,但发达国家的出口贸易增长较快 ,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对较慢。从农产品贸易结构看 ,不同商品的出口增长有较大差异 ;世界农产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引导世界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变化 ,从而引导各国农业产业结构及农业政策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从国家视角出发,在构建贸易投资便利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测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基础上,利用拓展引力模型实证分析沿线国家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对中国出口贸易流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与GDP、人口、对外投资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等因素相比,贸易投资便利化对中国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更大。同时贸易投资便利化各分项指标对中国出口均产生显著影响,其中运输和基础设施指标影响程度最大。对于不同区域,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对中国出口均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东盟农业合作及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农产品流通不仅是实现农产品"惊险的跳跃"的重要手段,而且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及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由于目前广西农产品流通范围小,存在重国外市场,轻国内贸易;重局部交易,轻全局流通;重差异产品贸易,轻相似产品互通等贸易结构失衡问题,因此,要大力发展农产品贸易,保障农产品流通通畅,必须不断完善农产品国内外、区内外及产业内外贸易体系。  相似文献   

5.
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全面提升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落实中央“绿色”发展理念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利用SBM模型的ML指数法测算各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基于吸收能力的视角,结合面板门槛模型对贸易开放如何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产品国际贸易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贸易开放的绿色技术溢出存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农业研发投入水平四种吸收能力因素的双重门槛效应.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三门槛下,贸易开放的绿色溢出效应的动态吸收能力正向调节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绿色生产率效应.但在农业研发投入水平门槛下,农产品国际贸易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关系.据此,提出优化农产品贸易结构、推进产业对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提高农业研发投入效率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成本的实际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贸易成本是决定贸易格局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在融入双边"冰山"贸易成本的多边一般均衡贸易模型基础上,本文运用改进的引力模型测算了1986-2006年中国与东盟一些原成员国与新成员国的双边贸易成本.结果发现,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的双边贸易成本都明显下降了.中国与原成员国的贸易成本都已经低于50%,而与新成员国的双边贸易成本仍然还在50%以上.这充分说明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的相互开放程度高于新东盟成员国.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中2006—2016年间HS1992级6分位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贸易便利化与农产品出口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能有效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质量的升级.并且,随着收入水平、地理位置、产品类型等的不同影响有所差异,即贸易便利化水平对农产品出口中低收入水平国家、亚洲国家、"一路"沿线国家、动植物油脂的出口产品质量正向作用效果更为显著.稳健性分析表明农产品出口质量受海关效率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8.
国际农产品的贸易过程,客观上是一个农产品出口国的冲击与农产品进口国的抵制相互交织的过程。来自农产品进口国的抵制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抵制、农业产业保护政策抵制和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抵制。我们应当认真研究这一问题,正确评价“入世”后世界农产品对我国农业的冲击,从而采取相应对策,促进我国农业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桥头堡战略的背景下,从云南省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规模与水平出发,采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贸易互补性指数对云南与东盟国家2000~2010年农产品贸易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并深入分析了云南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商品结构,结果显示,云南与东盟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各自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双边贸易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并提出了桥头堡战略下促进云南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不断深入的同时,贸易结构趋同化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担心.中国-东盟农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结构的趋同化,不仅会阻碍自由贸易区贸易创造与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而且可能导致中国在与东盟及美日的经贸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必须通过校正中国-东盟农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结构,抑制贸易结构趋同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早期收获"计划对我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喻国华 《学术论坛》2006,(6):100-103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成为了国际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特别是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日益巩固,互惠互利的效益日益显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也进展顺利.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早期收获"计划给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只有积极应对才能趋利避害,不断提升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由于农产品贸易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显著,农产品环境贸易措施为各国广泛采用.深入分析国外农产品环境贸易措施的形成与发展,对于正确理解其内涵并有效利用此类措施以维护我国环境与农业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文基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数据,运用修正后的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模型)分四个阶段就中国对东盟蔬菜出口贸易波动因素开展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需求因素在出口贸易增长过程中促进作用逐渐增强;竞争力因素对出口贸易波动的影响逐步减弱;结构因素在出口增长中主要起着促进作用,但强度逐步减弱。  相似文献   

14.
选取2001-2011年广西与东盟地区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对影响广西与东盟产业农业内贸易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内人均GDP、外商直接投资、劳动资本比、经济一体化程度都能极大地促进广西与东盟地区区域内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而广西与东盟区域内的人均GDP差异是导致农业产业内贸易滞后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绿色贸易壁垒对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贸易壁垒是俄罗斯当前维持本国农产品贸易顺差的主要手段,对中国出口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产生了显著影响。依据2010—2017年中国与俄罗斯农产品贸易数据,分析描述中俄农产品贸易的规模与趋势、中俄农产品进出口的贸易比重与贸易结构,采用以VAR模型实证检验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额的影响强度,结果显示,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额产生持续的抑制作用,并且短期内这种抑制作用较为明显,之后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弱。中国对俄农产品贸易出口领域,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法律体系,同时完善农产品出口问题应对机制,依托"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加强中俄贸易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空间计量模型和面板门限回归模型,研究了人民币双边实际汇率变动和邻近效应对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49个国家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双边实际汇率变动对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产生显著影响,调节作用因目的地收入水平不同而存在门限效应,只有当目的地经济增长率较高时,调节作用才会充分体现出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贸易受邻近效应的影响,且邻近效应整体表现出聚集性,各分区域邻近效应均显著,但不同区域分别表现出聚集性或竞争性。政策含义在于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时,应客观评价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于出口贸易的调节作用,同时应注意区域贸易布局平衡,减弱区域贸易竞争效应,促进贸易关系良性发展,配套政策应注重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是世界农产品贸易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成为了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大国,但是我国农产品贸易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并不是贸易强国。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结构特别是市场结构的基础上,采用竞争力指数(TC)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分析比较了近十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与日本、美国、欧盟和东盟这四大农产品贸易国或地区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及变化趋势。得出结论是中国、日本、欧盟、美国、东盟这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占世界农产品总贸易额的70%左右,其中中国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都处于弱势,且在不断地弱化。提出以有效地调整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利用农产品贸易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来创造和扩大我国农产品的贸易的比较优势,提升我国农产品的贸易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的重点主要是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农产品贸易互通及农业信息共享等。由于广西与东盟产品既相似又互补,而且地理位置相近,因而广西农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与重大机遇。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广西应构建特色农业生产结构,以粮食为根本,大力发展优势种植业;以畜牧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水产业;以主食为主导,大力发展特色加工业等。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福建省的贸易总量和贸易结构进行了分析,再通过竞争力指数及引力模型的拓展对福建省的出口竞争力以及贸易流量和贸易潜力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福建出口总体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特别是机电产品和农产品,但福建在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力相对薄弱.ECFA和CAFTA成为影响福建进出口贸易的最重要的区域贸易协定,福建与台湾、东盟贸易潜力巨大;福建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存在贸易不足的现象——特别是日本、新加坡和香港,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最后根据上述结论并结合实际情况对福建省的贸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04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启动以降低关税为核心的早期收获计划以来,中国与东盟双边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交往日益频繁,经济合作快速推进.东盟各国历来都是福建传统的贸易伙伴,东盟既是福建省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区之一,同时也是福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地区.然而,产业结构相似、出口产品雷同、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激烈、相互投资规模小等问题正困绕着福建与东盟各国的合作;福建要进一步开拓东盟市场应采取利用好侨胞优势、利用边境贸易机遇、着重加强在能源性产业上的合作、优化出口分工避免重复布局和恶性竞争、加大互补性领域产品的进出口、大力发展与东盟的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