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到一株嗜杀酵母Sa2,对Sa2的嗜杀特性及其和出发菌株(酿酒酵母1445)的生长发酵特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嗜杀酵母Sa2既对麸皮中的主要杂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又不影响小曲根霉菌的正常生长;其最适生长发酵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6.5,Sa2与出发菌株相比表现出较好的耐酒精和耐糖特性;用Sa2发酵籼米酒醪酒精度可达15.2%vol.嗜杀酵母Sa2可以用于低碳模式(生料或生熟料混合)生产小曲.  相似文献   

2.
张涛  杨冠  张凤英 《中国酿造》2013,32(1):152-156
该文对以籼米为原料,纯种根霉曲作糖化剂,嗜杀酵母(Sa2)曲作发酵剂的小曲酒的生产工艺进行了探讨,并对影响小曲酒的出酒率和品质的因素(糖化温度、糖化时间、纯种根霉曲添加量、嗜杀酵母曲添加量、加水量和发酵时间)作了研究.确定了籼米小曲酒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纯种根霉曲加曲量0.4%,糖化温度30℃,糖化时间1d,加水量120%,发酵时间4d,嗜杀酵母曲种加曲量0.8%.  相似文献   

3.
嗜杀酵母能够分泌嗜杀毒素杀死特定的微生物。将嗜杀酵母作为工业生产用菌株,可以有效防止生产过程中的杂菌污染,净化发酵体系,保证发酵的正常进行;嗜杀毒素还可以制备成为抗真菌剂,用以抵制病原酵母及类酵母等微生物的侵染。综合论述了嗜杀酵母的分类学地位及生物学特性,嗜杀毒素产生和作用的机理,并阐述了环境因素对嗜杀酵母菌自身及其分泌嗜杀毒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嗜杀酵母发酵苹果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筛选得到的S1嗜杀酵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其最佳发酵苹果酒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糖度25%,酸度2 g/L,发酵温度为20℃,接种量6%为其最佳工艺条件.发酵果酒澄清透明、具有苹果香气、酒体醇厚,酸甜协调.S1嗜杀酵母分泌的嗜杀毒素的活力与发酵温度和发酵基质pH值有关,在25℃、pH 4.2时毒素活力最高.(孙悟)  相似文献   

5.
研究从水果中分离酵母菌约70株,经过筛选获得了5株嗜杀酵母,建立了切实有效的嗜杀酵母的筛选技术路线和方法.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糖发酵、嗜杀酵母显微鉴定等实验,鉴定这5株嗜杀酵母均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通过发酵实验,筛选到1株适宜啤酒发酵、性能良好的嗜杀酵母菌株.  相似文献   

6.
以海南坡稻山兰为主要原料,在传统手工酿造山兰甜酒的工艺基础上添加嗜杀酿酒酵母作为发酵剂能保持山兰甜酒原始的酒醇甘甜微苦风味,维持独特的米脂芳香。控制和净化发酵醪中的酵母品质,在发酵过程中保持酒味纯正,使糖化与发酵得到同步,发酵力得到加强,酒味更加醇厚。同时发酵环境得到净化,发酵时间缩短,生产效率提高。嗜杀酵母发酵剂令山兰甜酒出现苦味物质的时间提前,同时相对传统工艺生成较高浓度的高级醇,可采取定时移除酒液的方法解决。  相似文献   

7.
嗜杀酵母能够分泌毒素蛋白抑制或杀死敏感细胞,在发酵生产中利用其特性可以净化环境,提高产品的质量。文中介绍了嗜杀酵母的分布、作用机理以及嗜杀酵母质粒的提取和选育,并概述了嗜杀酵母在酿酒工业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PEG诱导原生质细胞融合技术,进行糖化酵母单倍体H-3(2)-2菌株与优良嗜杀啤酒酵母5-24菌株的原生质体细胞融合实验。在对融合亲本不做任何遗传标记的情况下,将糖化酵母的糖化酶基因(STA)转移到嗜杀啤酒酵母中,获得1株高发酵度嗜杀啤酒酵母F-35-88菌株。对融合子F-35-88菌株分析表明,融合子遗传性状稳定,不仅具有较强的糊精利用能力和较高的发酵度,而且具有嗜杀活性,对于干啤酒的生产及提高成品酒的生物稳定性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
嗜杀酵母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前言 由于嗜杀酵母所具有的杀死同族的排它特性优于一般的抗生物质,因此,在我国的葡萄酒和啤酒酿造中已开始得到应用,特别是在设备较差、卫生条件不易控制的中、小型酿造企业,更显示出了使用嗜杀酵母能净化发酵体系,保障纯种发酵的优越性。为了便于推广运用生物技术培育的优良嗜杀葡萄酒酵母和嗜杀啤酒酵母,笔者根据有关资料  相似文献   

10.
利用细胞质导入法选育优良葡萄酒嗜杀酵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核融合缺陷菌株嗜杀酵母5045(Kar1-1)的嗜杀质粒导入葡萄酒酵母1450(Screujsjae)中,已获成功。利用这种方法,我们选育出了具有1450细胞核和5045细胞质基因的嗜杀酵母R-58。通过萄萄酒酿造实践表明,该融合嗜杀株不仅具有抗野生酵母的能力,而且能酿制出优质葡萄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