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后日本,三种公共哲学最具有影响力,它们是立宪主义的民主主义与和平主义,经济发展和新民族主义.和平宪法存在天皇制等历史局限性和问题.和平宪法的现实主义因素有:对本国政府和军队的怀疑主义,原子弹受害经验,国家主权的自主限制,新国民原理等,和平宪法维护了日本战后60年没有发动过战争,防止了军国主义的复活,保持了"和平国家"的形象,战后的民主主义与和平主义没有国民的精力和国家资源使用到军事方面等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事实.  相似文献   

2.
雅斯贝尔斯对康德的著名文本《永久和平论》进行了一种人道主义或者说生存论的解释:要实现真正的和平,政治决断、社会理念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革命",即人心的决断。与格哈德把《永久和平论》解释为政治哲学主题和哈贝马斯解释为社会哲学主题相比,雅斯贝尔斯的人道主义解释更有价值,也更易于理解。  相似文献   

3.
和平和自由的关系是古老的哲学问题。在古希腊哲学思想中,人类共享和平和自由的“黄金时代”是指久已失去的状态;新斯多亚学派和新柏拉图主义把和平和自由归于自我,归于“心静”和“心和”;基督教封建哲学思想把和平和自由归于来世;新兴资产阶级则宣称,理性王国的统治带来了永久和平和自由。在研究和平和自由的关系方面,康德哲学是个高峰。康德的历史哲学既把人定为为自由作出决择并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有理性的存在物,又把人定为由具体实在的自然法则和因果关系而决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叶德兰 《浙江学刊》2005,(6):203-206
战争中及战争后侵害女性的直接暴力行为,不过是现存社会中对女性的各种暴力的一环而已,也正是女性主义长久以来所致力改变的情况之一.本文将回顾当前学者对和平及暴力内涵的讨论,并透过联合国于新世纪伊始所倡之"和平文化"与女性主义社会改革的愿景比较,来探索女性主义与和平进程的关连.  相似文献   

5.
区小莹 《探求》2007,15(5):34-38
目前,中美向外界提出两种不同的世界和平发展理念,分别是"和谐"与"民主"。本文主要通过对比这两种理念的根源、对和平的理解、实现和平的手段等方面,洞悉它们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从而有助于探索一种更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合思想与21世纪的人类和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和平问题是为全球化过程所引发的问题。二战后的新质全球化过程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威胁世界和平的基本因素,尤其是没有改变近代全球化以来的哲学上的笛卡儿的主体中心主义以及反映在政治舞台上的欧洲中心主义。笛卡儿的二分性主体中心主义是世界冲突的最深刻根源,要实现21世纪的世界和平,就要将二分性的哲学理念转变为中国传统的和合理念。换言之,中国的和合思想可以为21世纪的人类和平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和平理论研究的哲学基础远比和平应用研究这一更特殊的科学方法要复杂得多。尽管“和平理论研究”与“和乎应用研究”这两个概念在通常的讨论、甚至在学术讨论中并没有严格地加以区分,但和平应用研究是和平理论研究的一个分支,它包括将严格的科学研究方法应用于对战争、人性、社会冲突以及与和平有关的其他领域的研究。就它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而言,和平应用研究寻求通过在经验上可重复的,能产生相同结果的经验达到对各种现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和平发展"乃是"二战"结束之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普遍问题。自1949年新中国建国伊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确认了"和平发展"的战略思想。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宪法历经数次与时俱进的修改,"和平发展"战略实施模式也屡经历部宪法的制定和实施而有所调整。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历部宪法的条款及其背后的深刻含义,指出"和平发展"虽然仍未明确写入宪法,但是始终蕴含于宪法之中。本文认为,只有在适当时候,将"和平权"载入宪法,修订一部"和平宪法",才是为我国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9.
"和平发展道路"是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创新,是实现新世纪国家发展目标的战略选择。它基于"和平"的概念,它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和历史意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和谐的文化环境中,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建设独立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显而易见的。本文简要分析了"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世界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刘小林 《日本学刊》2006,6(5):16-27
本文从资料研究入手对当前日本和平运动与和平理念的状况予以客观的描述,在此基础上与以往冷战时期的和平运动与和平思想进行比较,以发现其内容与形式的变化,并对这些新趋向以及研究这些新趋向的意义做一些浅显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