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水中颗粒态有机质是指悬浮于海洋中的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微粒,一般以0.45微米孔径滤膜过滤来区分溶解态和颗粒态,截留在滤膜上的为颗粒态物质。近年来在测定有机质时,则多用孔径为1—2微米的玻璃纤维滤膜来收集。海水中颗粒态有机质以无生命的有机碎屑为主,活物质(如浮游生物)仅为极少量。有机碎屑主要为海洋环境中的自生物质,来自海洋生物代谢产物和死亡分解的产物,如生物体碎片、粪粒、淀粉粒等。外来颗粒有机污染物如木纤维、叶碎片、花粉粒等主要在河口近岸,除特殊地区外  相似文献   

2.
黄河口海域有机氮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水中含氮化合物按其化学存在形式可分为无机和有机两大类,前者主要是 NO_~-、NO_2~-、NH_4~+;后者主要是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等。按其存在形态又可分为颗粒态和溶解态含氯化合物。海洋有机分析中,一般是采用能否被GF/C玻璃纤维滤膜截留来区分溶解态和颗粒态。能被截留的为颗粒态有机氮(PON),主要是生物体及其残骸碎屑中的含氮化合物。通过滤膜的为溶解态,包括溶解无机氮(DIN)和溶解有机氮(DON)。  相似文献   

3.
南沙群岛海域海水中胶体铜、锌、铅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海水中元素基本形态的区分通常是采用0.45μm孔径的滤膜过滤分离,但海水中那些并非溶解态的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变形性[1],并具有较小的粒度,在过滤时,基本上都进入了滤液而被算作溶解形态,这使得深入理解元素在海水中的形态分布及其海洋生态效应受到限制[2].  相似文献   

4.
胶州湾可溶态碳水化合物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中含有大量可溶态和颗粒态有机物质,它们主要来源于海洋生物的分解、分泌产物以及浮游生物的尸骸、碎屑等,近岸海水则又有河流带入陆地的复杂有机物(包括人造有机物质)。大洋表层水的溶解有机碳浓度为0.6—1.0mgC/1,深层水为0.5mg C/1|左右。颗  相似文献   

5.
浙江西沪港重金属铜的配位容量和形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0年6月10~14日在浙江省西沪港采集的海水样品,利用AA-800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技术和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样品中重金属铜的含量,获得铜在海水中受不同的有机配体控制.不同粒级的铜表观配位容量表明西沪港海水过孔径1.00μm微孔膜的(ACuCC)较高,为144.4nmol/dm3;过0.40和0.20μm滤膜的(ACuCC)分别为103.0和102nmol/dm3;铜的有机配体条件稳定常数的对数值在7.25~9.14之间.铜的总量为21.72nmol/dm3.铜全部为稳定溶解态,其中pH2酸溶态占95.0%,强有机结合态占5.0%.溶解态铜中有机结合态占过滤海水中总铜的61.6%.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基于离心超滤技术的近岸海水中络合态铁(Fe)粒径分级方法。经0.45μm滤膜过滤的海水样品,分别用不同孔径(3 k Da、10 k Da、30 k Da、100 k Da)的超滤膜离心超滤并脱盐。不同分子量范围的化合物富集于相应孔径的超滤膜上,以酸溶液提取出Fe,用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测定。在优化的条件下,方法检测限为0.10μg·L-1,线性范围0.25~10μg·L-1,4组不同孔径超滤膜测定同一份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6.4%~10.3%。本方法成功应用于福建九龙江口至厦门西海域水样的测定,结果显示各分子量范围内的络合态Fe含量随盐度增高而降低,且呈非保守分布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叙述采用240C型元素分析仪同时测定海水中颗粒有机碳和氮。用专制的过滤器过滤海水,此过滤器具有刻度和带有过滤头。直径25mmWhatman GF/C玻璃纤维膜作为滤膜。带有颗粒有机物的滤膜于室温下在真空干燥器中干燥。滤膜卷成圆筒状并塞入石英管中,然后加入三氧化钨作为催化剂。石英管放入我们改进的石英样品勺中,然后样品送入燃烧室。整个系统用氦冲洗90秒,然后冲以氧,样品在氧中静态燃烧并定量转换。生成的二氧化碳、水和氮用热导池检测器分别测定,含量由计算机直接显示。以乙酰苯胺作为标准试剂。本方法的检测极限碳为5μgC/1,氮为lμgN/1。  相似文献   

8.
习惯上,一般是把海水中的有机碳统分为两种级份,能穿过0.45微米的滤膜者叫溶解有机碳(DOC),为同一滤膜阻留者为颗粒有机碳(POC)。这种划分虽然在实践上是很方便的,但却不符合物理方面的定义。在海洋环境中,无论从数量、性质和作用等不同的角度看来,都不宜把胶体状态的有机碳归入溶解级份中去。因此传统的“溶解”和“颗粒”的界限已受到质疑。近年来,有人又提出了挥发性有机碳(VOC)的概念,对于这一概念,虽然目前尚缺乏一个被公认的严格定义,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海洋中的存在却是已知的事实。而用现  相似文献   

9.
第二章长江河口及其邻近海区的总化学耗氧有机质与营养盐1长江河口区总化学耗氧有机质的分布以及河口排污的影响分析1.引言长江输送入海的化学耗氧有机物质主要为碳、氮、磷和硫,其中有机碳是主要耗氧物质。有机碳可分为溶解态和颗粒态两类。一方面,有机碳是活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黄河口水中多环芳烃(PAHs)的季节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GF/F玻璃滤膜对黄河入海口8个站位水样进行过滤分离出颗粒态和溶解态多环芳烃(PAHs),利用GCMS-QP2010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丰水期、枯水期海水中多环芳烃浓度分别为473.7~1 190.1 ng/L,1 681.8~6 014.4 ng/L,同国内外河口及海湾相比,黄河入海口水相中多环芳烃污染较严重,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枯水期水相中多环芳烃浓度明显高于丰水期水相中多环芳烃浓度.丰水期水相中多环芳烃主要以溶解态形式存在,枯水期水相中多环芳烃主要以溶解态和颗粒态形式存在,丰水期和枯水期水中均且以萘、2-甲基萘和1-甲基萘污染为主.污染来源分析表明,枯水期黄河入海口表层水中PAHs主要来源于高温燃烧源,丰水期主要来源于石油污染和高温燃烧源.  相似文献   

11.
海水中的颗粒有机碳(POC)是联系海洋生命与非生命过程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其在全球碳循环的作用异常重要,准确获取海水中颗粒有机碳的含量是揭示其重要作用的前提。目前,元素分析仪测定POC是其准确测定最常用的方法,但元素分析仪分析海水中颗粒有机碳过滤的膜样时,存在包样困难、滤膜对反应管损坏严重、灰分难以清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仪器的正常使用。本文采用总有机碳分析仪固体进样装置建立了海水中颗粒有机碳的分析方法,优化了样品前处理过程,对玻璃纤维膜进行了空白校正,考察了酸化方式和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检出限为CL(C)=0.019%。对青岛近海三个不同采样站位海水样品POC的测定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95%~2.66%(n=12),结果重复性好,精密度高,经国家标准样品水系沉积物GDS-9验证,结果与标准值符合,表明方法准确可靠,能满足海水中的颗粒有机碳(POC)的准确测定要求。所建立的方法完全克服了常规元素分析仪测定POC的弊端,同时降低了仪器的维护成本。  相似文献   

12.
测得长江口及舟山附近海水中可溶态碳水化合物(DCHO)的浓度范围为142—22μg/L,颗粒态碳水化合物(PCHO)为42.9—71.5μg/L。其分布除表层DCHO有所不同外,其余各层的碳水化合物的分布均与叶绿素a相似,表明与生物量有直接关系。PCHO和叶绿素a的浓度在调查海区的东北处有较高值,表明可能是受长江水输入的影响。 在研究DCHO和PCHO的周日变化寸发现,在表层水中DCHO最大值在19:30,较晚于PCHO(15:30),而叶绿素a的高值在8:00和20:00。文章讨论了变化原因,同时也讨论了DCHO/PCHO和PCHO/叶绿素a的比值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3.
胶州湾碳水化合物组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活性灰色谱法和凝胶过滤法分离了胶州湾表层和底层海水中游离单糖、寡糖和多糖,并测定了其含量比例和分子量.3种糖在表、底层水中的含量差异不大.表层海水中多糖分子量大于5000占24%,氯仿萃取碳水化合物中分子量大于10000占99%.表、底层海水中的游离单糖、寡糖和颗粒物中单糖组分均由8种单糖组成.其中,甘露糖、葡萄糖等占优势,并且表层海水中的含量高于底层.还探讨了颗粒有机物分解过程的动力学.  相似文献   

14.
海洋沉积物/颗粒物是生源要素循环过程中的关键源与汇,沉积物/颗粒物一方面是海水生源要素的主要归宿,生源要素从溶解态经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转变为颗粒态,颗粒物质再沉降形成沉积物,另一方面,海洋沉积物/颗粒物经过微生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作用分解形成溶解态的生源要素,并释放到海水中再次被浮游植物利用,进入下一轮循环,所以,海洋沉积物/颗粒物具有异常重要的生态学功能。浮游植物是海水溶解态生源要素的利用者和海源颗粒态生源要素的初始形成者,浮游动物通过摄食浮游植物或其他有机颗粒物可释放出溶解态生源要素或形成更大的颗粒物,颗粒物沉降后形成的沉积物又通过底栖生物摄食-扰动-破碎等过程将颗粒生源要素释放进入水体参与再循环。生态系统不同类群的生物在颗粒生源要素的释放-沉降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又相互关联,其中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的摄食与代谢、微生物参与的分解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海洋沉积物/颗粒物生态学功能研究作为支撑海洋环境和资源的持续利用的科学基础,已成为海洋科学的前沿领域,必将获得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加深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海洋生态系统功能的认知,并为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文章综述海洋中碱性磷酸酶及其活性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展望。研究结果表明:碱性磷酸酶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细菌,通常根据滤膜孔径等进行分类,对于海洋碳、氮、磷循环和调节生物群落组成具有重要意义;碱性磷酸酶活性通常采用水解荧光模拟底物法定量研究,并在全球海洋范围具有一定的水平、垂直和季节分布特征,影响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典型环境因子包括太阳辐射、海水温度、河流输入、上升流、溶解态有机磷、溶解态无机磷、溶解态无机氮、金属离子以及病毒裂解、浮游动物捕食和排遗作用等。  相似文献   

16.
颗粒有机碳(POC)在海洋生态系统乃至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准确获取至关重要。目前,元素分析仪测定POC是最准确和常用的分析方法,但取样忽略了水体溶解有机碳(DOC)可能带来的影响。针对空白样品如何获取才能有效去除DOC影响的问题,本文设计比较了5种取样方法对POC测定结果的影响,以及滤膜对数据的影响。结果显示,1)5种样品取样方法所得的结果差异显著,不进行空白校正会对结果产生较大误差;2)文献和本文设计的空白样取样方法均出现了空白值大于样品值的异常情况;3)样品继续抽人工海水100 mL即可有效洗去滤膜上吸附的DOC;4)未过滤的滤膜450℃灼烧5 h后可以有效去除滤膜上吸附的碳,但是存放时间越久滤膜从空气中吸附碳的概率越大。本研究确定的人工海水法可以有效去除DOC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样品测定结果重复性、精密度高,可准确用于海水POC样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17.
海水中的碳水化合物与海洋有机体的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碳水化合物是光合作用产物,是细胞的主要组份,而且又是能量储存形式。研究碳水化合物存在数量和分布变化对了解海洋中生物物质的生化作用过程和地球化学过程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了解人类活动对予海洋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青岛地区大气沉降物中碳水化合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岛地区大气沉降物中溶解态碳水化合物平均浓度为3.3mg/L,明显高于河水与海水。1991年6-12月DCHO通过大气向海洋输送的通量为840.9mg/m^2,DCHO浓度与降雨量呈岁相关,且DCHO浓度及沉降量的季节变化明显。酸雨使得DCHO浓度升高,改变了碳水化合物在液固相间的分配。  相似文献   

19.
采集了中国东海(2009-12~2010-01)35个站位的海水样品,其中包括6个站位的垂直断面。用TPTZ方法测定了溶解态的单糖(MCHO)、多糖(PCHO)和总糖(TCHO)的浓度,对其水平分布和PN断面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到长江冲淡水和黑潮水的影响,表层海水中MCHO、PCHO和TCHO浓度的水平分布表现出由近岸向外海递减的分布趋势。PN断面由于受冬季东北季风的影响,水体混合强烈,使得MCHO、PCHO和TCHO浓度在垂直方向上分层无明显规律。对长江口外3个断面海水中TCHO浓度与环境因子做了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TCHO浓度与盐度和温度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与Chl-a浓度呈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几种不同类型的滤膜对叶绿素a荧光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修仁 《海洋学报》1983,5(2):254-256
测定海水中浮游植物叶绿素,通常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程序[1],采用Millipore微孔滤膜、使用分光光度法.在实际操作中感到该程序步骤繁琐,而且这种由纤维素酯类而制成的微孔滤膜,也常因在丙酮中溶解不完全,存在难溶的微细胶体颗粒,使叶绿素萃取液微呈乳白色而影响比色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