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郯庐断裂带成生时代,是当前研究郯庐断裂带的重大分歧点之一。虽众说不一,但基本上有两种观点,巨大平移说(1)否认其存在于中生代之前,认为它自侏罗纪以来,大致经历了巨大平移(达740公里之巨)、张裂(裂谷形成)、挤压(裂谷消亡)三个发展阶段,而垂直运动说(2)则认为该断裂成生于前震旦纪。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都曾提出过不少的论据,这对提高人们对郯庐断裂带的认识,无疑是有益的。但就笔者对郯庐断裂带中段(山东地区的沂沭断裂带)所做的初步野外考察,认为前震旦纪成生观点,似有应再补充更多论据之必要,而中生代成生说在解释断裂两侧异地地质体相接方面,尚有许多难题。  相似文献   

2.
也许是魏格纳的假说过于迷人,也许是敌人的攻击过于激烈,大陆漂移说竟然声名鹊起,魏格纳也成为地学界声名赫赫的风云人物。  相似文献   

3.
康德—拉普拉斯的“原始星云说”是风靡世界的地球起源理论,该理论主张地球是从“原始星云”转化而来的。笔者对此理论明确提出质疑。阐述了南海化学元素的多样性及其来源,以及在星云中发生的合成元素的核过程,据此指出,地球全部海洋化学元素是在星体演化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核反应的综合产物,而绝非简单地从康德—拉普拉斯的“原始星云”中产生的;也就是说,是另一颗恒星或超新星聚变爆发形成的次生星云创造了地球。  相似文献   

4.
郯庐断裂带成生时代。是当前研究郯庐断裂带的重大分歧点之一。虽众说不一,但基本上有两种观点,巨大平移说否认其存在于中生代之前,认为它自侏罗纪以来,大致经历了巨大平移(达740公里之巨)、张裂(裂谷形成)、挤压(裂谷消亡)三个发展阶段;而垂直运动说则认为该断裂成生于前震旦纪。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都曾提出过不少的论据,这对提高人们对郯庐断裂带的认识,无疑是有益的。但就笔者对郯庐断  相似文献   

5.
进入70年代,海底扩张说引起各国地球科学家的重视。该说以地球活动论观点来解释地球的发展变化,因而该说一问世,科学家们又称它为新地球观。板块构造说认为,地球的最上层是由刚性岩石圈组成的,它主要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最上部的岩石层,厚度约100公里,也有  相似文献   

6.
蚊虫不爱DEET     
《海洋世界》2008,(9):9-9
在身上喷洒驱蚊剂,蚊虫便离你远去,何故?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者说,蚊虫逃离是因为它们极度厌恶化学驱蚊剂的味道。科学家们此次的研究对象是驱蚊胺DEET。DEET由美国农业部科学家研发。被认为是驱虫剂的“黄金标准”。它使全世界2亿人免受携带致病菌的昆虫的袭击。  相似文献   

7.
地球上的鲨鱼有近2亿年的历史了,可以说它是地球物种中的“老者”。鲨鱼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负面的,认为鲨鱼会无缘无故地袭击人类和船只,实际上多数鲨鱼并不凶残。说到鲨鱼,人们都认为它是个庞然大物,其实鲨鱼的体型大小不一,有长有短。当今最大的鲨鱼是鲸鲨,体长可达20米,重逾5吨,口裂宽大。姥鲨体形仅次于鲸鲨,体长10~20米。  相似文献   

8.
关于太湖的成因,地理界基本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传统观点,认为它是潟湖,即“潟湖说”;另一种新观点,认为它不是潟湖,而是构造湖,即“非潟湖说”。这两种说法,面对一些事实,各有解释不通的地方。如果今天的太湖是潟湖遗迹,那末,对于太湖湖底及其周围发现大批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历史时期的遗址、出土文物,就无法作出合理的  相似文献   

9.
《海洋世界》2008,(4):7-7
·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植物学教授大卫·山德斯曾提出“生物沉降”的概念。他认为,细菌在植物表面形成“小型团体”,它被风吹入大气后,“冰晶”在其周围慢慢形成。这些晶体越来越大,最后以降雨的形式落回地面。细菌在地面上继续繁殖,进入下一轮“由地入空”的循环。这个概念有25年历史了,但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福建、台湾、广尔、海南部分沿海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当你漫步任这广阔的海滩上,那层层墨绿、叠叠精翠便映入眼帘。它们一片连着一片,宛为一条绿色的绸带环绕海岸,点缀海滩,形成一道赏心悦日的风景线。它,就是人们常说的——红树林。  相似文献   

11.
试论苏北岸外浅滩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苏北岸外浅滩位于苏北新洋港——吕泗港之间的岸段外围,它是以弶港湾为中心向海呈幅射状展布的巨大砂体。南北长约200公里,东西宽近100公里,面积宽广,形态特殊,地形复杂,是南黄海西南部独特的地貌类型。关于浅滩的成因至今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海面上升过程中形成的水下阶地,有的认为是早期的残留砂体,还有的认为是两股沿岸流在琼港的相遇,水位抬高产生梯度流向海扩散而形成的辐射砂体。因此,进一步探讨它的物质来源、形成机理、发育过程及演变趋势,有很重要的地质意义。近几年来,我们对浅滩进行了海洋地质综合调查,为研究它的成因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太平洋的年龄一直是争论性极大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太平洋非常古老 ,它的历史有数亿年 ,可能超过1000Ma。另一种意见认为 ,它只是在不早于180Ma前的侏罗纪才开始形成。有关大洋古老的证据 ,首先是其周边的地质特征 ,形成于大洋或其相邻海区条件下的岩石(蛇绿岩套)见于所有的环太平洋区域。之外 ,还有一个有利于太平洋古老性的论据 ,即在这个区域缺失任何现代和过去任一时代存在大陆物质的特征。有关太平洋年轻说的证据是 ,海洋深钻无论何处都未揭露(包括年轻海洋中)老于中侏罗世的沉积层。最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断裂构造对珠江三角洲形成和发展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黄玉昆  夏法  陈国能 《海洋学报》1983,5(3):316-327
珠江三角洲是西、北江三角洲和东江三角洲的总称,实质上是两个没有成因联系的独立三角洲.但一般习惯上称它为珠江三角洲,如同习惯上把北江、西江和东江总称为珠江一样.关于珠江三角洲的性质、形成和发展问题,前人曾做过许多工作.长期以来,地质学者和地理学者认为它是一个“湾头三角洲”.即认为它是由玉木冰期的冰体消融引起海面上升,淹没河口,并被西、北江和东江带来的沉积物充填河口湾而形成三角洲.  相似文献   

14.
温硁开 《海岸工程》1994,13(1):31-35
为了解决孤东外海原油生产的运输、加快浅海油田的开发,对拟建外海油码头进行了探索。认为如果浅海原油生产具有相应的规模,或短期内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则建设外海油码头的经济性是可行的,特别是社会效益比较可观。可以肯定,它的建设能为孤东、孤岛、河口等地和东营港的开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海洋世界》2008,(6):7-7
听起来仿佛一个悖论——英国和巴西的气候专家们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说,亚马孙雨林受到了“干净空气”的威胁!亚马孙雨林的贮碳量占陆地生态系统碳总量的1/10;植物的蒸腾作用使雨林中的大量降水进入大气,因此亚马孙雨林在地球气候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篇文章认为,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工厂上方大气中的硫化物颗粒并非一无是处,它通过反射太阳光,  相似文献   

16.
海水溶解氧夏季垂直分布中的最大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海水溶解氧夏季垂直分布中的最大值,如同其最小值一样,为溶解氧垂直分布中的一个突出的现象。它不仅出现在大洋中,而且也存在于浅海。这一现象,不同的研究者所作出的解释是不同的。有认为是生物原因,有认为是物理原因,有的则认为其原因是综合性的。本文试图阐明海水溶解氧夏季垂直分布中最大值的形成机理。一、有关溶解氧最大值形成机理的几种论点  相似文献   

17.
油气有机成因说的发展日趋成熟,而油气无机成因说则几经挫折。随着地质勘探的不断深入和资料的不断积累,认为虽然有机成因油气资源占据着主导地位,但也不能排除存在着无机成因的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18.
沉积盆地内形成的自生矿物,如黄铁矿、海绿石、菱铁矿等是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研究它们的形态、成分、结构及构造,对于了解成岩作用早期的环境及变化,具有指相意义。在现代沉积物中,自生黄铁矿是最常见的矿物之一。人们对它的研究也比较早,研究的中心问题,集中于成因上。已有细菌化石说、胶体成因说和无机成因说。近  相似文献   

19.
自南黄海辐射状沙脊被发现,尤其是江苏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揭示了其全貌,并同时测得辐射状沙脊区存在辐射状潮流场(任美愕,1986)以来,对南黄海辐射状沙脊的成因,主要包括其形成的水动力条件、物质来源、形成机理与形成过程等,本领域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1)(李从先等,1979;任美锷,1986;李成治等,1981;周长振等,1981;万延森,1982;刘振夏,1983;刘振夏等,1983,1995;耿秀山等,1983;夏东兴等,1984;夏综万等,1984;杨长恕,1985;黄易畅等,1987;张光威,1991;赵松龄,1991;朱大奎等,1993;杨治家等,1995;朱玉荣等,1995,1997;张东生等,1996;李从先等,1997)。 南黄海辐射状沙脊的形成机理及形成过程是与其形成的水动力条件、物质来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持该区的辐射状潮流场是受海底地形与(或)局部弶港海湾形态控制而形成观点的学者,多认为辐射状潮流场形成的同时或之后会反作用于海底地形,逐渐将海底地形改造成辐射状沙脊1)(任美锷,1986;李成治等,1981;万延森,1982;张光威,1991),并且认为辐射状沙脊的形成需要几千年的时间1),或是一个历史过程(李成治等,1981),或经过最近一百多年的改造而形成(万延森,1982),或形成于距今4000年前以来(张光威,1991)。这种观点的本质在于认为辐射状沙脊的辐射状形态是由海底地形的初始辐射状形态决定的,辐射状潮流场的作用在于使具初始辐射状形态的海底地形的辐射状形式更好,即认为辐射状潮流场对辐射状沙脊辐射状形态的形成不起决定作用。认为辐射状潮流场是由东海传入黄海的前进潮波与山东半岛南部的旋转潮波相交汇而形成,并且认为辐射状潮流场有可能自全新世海侵影响本区,或自7000年前以来就一直存在(对古海岸时辐射状潮流场存在的认识只是推测,尚缺乏证据)的学者,多认为辐射状沙脊的辐射状形态是由该区潮流场的辐射状形态决定的(周长振等,1981;刘振夏,1983;夏综万等,1984;杨长恕,1985;黄易畅等,1987;朱大奎等,1993;朱玉荣等,1995,1997),即认为辐射状潮流场对辐射状沙脊的辐射状形态起决定作用。这两种观点根本对立。  相似文献   

20.
七里海有中国第一大潟湖之称,多数学者认为七里海外的海岸沙丘群是在滨外沙坝的基础上发育形成的。研究认为,七里海外的海岸沙丘群是在末次冰期时期风成沙丘群的基础上演化形成的继承性沙丘综合体。七里海也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潟湖,它没有形成海岸沙坝这一潟湖形成的过程,其前身是晚更新世末期由风暴活动形成的风蚀洼地。应加强七里海外海岸沙丘群的形成、发育类型及演化过程的研究,从多角度探究七里海外海岸沙丘群的演化机理和发育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