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通过查阅大量古代本草文献,对陈皮"陈久者良"进行历史溯源,结合现代研究对其含义进行阐释。结果表明陈化过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传统工艺存在耗时长、质量不稳定等问题。针对传统工艺的不足,结合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探讨黑曲霉加速陈化的工艺并进行可行性分析,为陈皮的陈化工艺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研究陈皮"陈久者良"之黄酮类成分增加的原因。采用显微与分子鉴定方法对陈皮样品表面分离纯化真菌进行鉴定;应用HPLC对陈皮霉变前后芸香柚皮苷、陈皮苷、川陈皮素与桔皮素4种黄酮类成分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定量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陈皮霉变前后总黄酮含量变化;应用逆向思维对筛选出的真菌进行反接培养,筛选出与黄酮类物质变化密切相关菌株。最终从8批次陈皮样品中共分离鉴定出25株真菌,分属于2属5种,分别为普通青霉、朱黄青霉、桔青霉、黄曲霉和黑曲霉,同时,陈皮霉变后黄酮类成分含量增加,其中主要影响黄酮类成分增加的菌株为黑曲霉。因此,陈皮"陈久者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其黄酮类成分的增加与表面污染黑曲霉等真菌的代谢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3.
不同年份新会陈皮总黄酮及橙皮苷含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不同年份新会陈皮总黄酮和橙皮苷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陈皮总黄酮的含量;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陈皮中橙皮苷的含量.结果 不同年份新会陈皮贮存期越长.总黄酮含量和橙皮苷含量越高.结论 总黄酮是陈皮有效成分之一,橙皮苷则是陈皮总黄酮的主要成分,实验结果验证古人所述陈皮"陈久者良"有一定的道理.  相似文献   

4.
广陈皮是陈皮的道地药材,是"陈久者良"中药材的典型代表。贮藏是影响其道地性的关键技术环节。为保证广陈皮质量,以《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为指导,通过对广东新会的实地调研提出应对广陈皮采收,初加工,贮藏库的规格、管理、贮藏过程中的变质现象和包装的技术操作进行规范,针对虫蛀、霉变和泛油现象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期指导广陈皮的规范化生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贮藏年限广陈皮黄酮类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HPLC法对10批不同贮藏年限广陈皮药材中的橙皮苷(1)、川陈皮素(2)、3,5,6,7,8,3′,4′-七甲氧基黄酮(3)、橘皮素(4)和5-羟基-6,7,8,3′,4′-五甲氧基黄酮(5)5种黄酮类成分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10批不同贮藏年限广陈皮药材中橙皮苷的含量均在35mg/g以上,符合药典标准(≧35mg/g);5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随贮藏年限的延长有一定增加趋势。结论:陈皮"陈久者良"这一说法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具体原因尚待进一步确证。  相似文献   

6.
广陈皮的外观颜色客观量化及其陈化年份判别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依据色度分析原理对广陈皮外观颜色进行客观量化研究,为广陈皮的陈化年份鉴别建立新方法。方法:采用色彩色差计对广陈皮外观颜色进行客观量化研究。采用非参数检验、秩相关检验法和判别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陈化年份与L*(明度值),a*(红绿分量值),b*(黄蓝分量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年份广陈皮的色度值有显著性差异,且L*,a*,b*与陈化年份之间分别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建立了基于L*,a*,b*的广陈皮陈化年份的数学判别模型,陈化年份=-43.637L*+5.351a*+42.430b*+30.790。结论:建立的客观量化方法稳定可行,为广陈皮的陈化年份鉴别提供了一种客观量化方法,可避免因传统人为鉴别方法所带来的误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陈皮表面分离的优势真菌对主要药效物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平板涂布法从陈皮表面分离纯化得到优势菌株,结合显微与分子鉴定方法进行鉴定,采用HPLC法和UV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陈皮的主要药效成分。结果:从陈皮表面分离到优势菌为黑曲霉和黄曲霉;陈皮反接黑曲霉与黄曲霉后药效成分发生了改变,二者的改变存在差异,且不同黑曲霉菌株影响药效成分的改变也具有差异,其中1株黑曲霉菌株对陈皮药效成分改变最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总黄酮、橙皮皮苷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产生了5个明显的新化学成分。结论:真菌代谢转化与陈皮药效物质变化具有相关性,在陈皮陈化过程起重要作用,其生长代谢消耗药效物质,产生成分改变。从微生物转化角度阐释陈皮"陈久者良"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8.
陈皮即橘皮,橘皮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陈皮之名始见于《食疗本草》,后世亦多沿用此名。陈皮之沿用,是因传统认为橘皮入药以陈者为佳。如《名医别录》谓:“陈皮疗气大胜,以东橘为好,西江者不如,须陈久者为良”。《汤液本草》谓:“橘皮以色红日久者为佳”。为使后学者皆知陈皮等药以陈者为佳,李杲在《药性赋》中编成六陈歌一首。而学医者多将背诵药性赋为入门捷径,致使后学医者无人不知六陈矣。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一种新会陈皮陈化方式的判别方法。【方法】 以不同来源、不同陈化年份、不同处理方式等49批陈皮样品为研究对象。根据陈皮高温加速陈化会发生Maillard 反应的特点,建立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 QDa质谱检测器联用测定5-羟甲基糠醛含量的方法;制定可以有效判别出高温加速陈化陈皮的5-羟甲基糠醛含量限度;在此基础上,引入色差分析仪对陈皮外观色泽进行客观的数据量化,分析非高温加速样品的总色差值?E变化范围,制定可以有效判别出煮茶染色加速陈皮的?E值限度。【结果】 不同来源陈皮的5-羟甲基糠醛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自然陈化陈皮5-羟甲基糠醛含量均< 0.25 mg·g-1,高温加速陈化陈皮的5-羟甲基糠醛含量均≥ 0.25 mg·g-1,而煮茶染色处理样品的含量也小于0.25 mg·g-1。结合总色度值?E 进一步研究发现,自然陈化陈皮的?E 值均> 68,而煮茶染色加速陈皮的?E 值均 ≤ 68。【结论】 以双指标 5-羟甲基糠醛含量≥ 0.25 mg·g-1、?E ≤ 68可作为判定加速陈化陈皮的依据。该判定方法同时控制外观色泽及含量限度,可以准确、客观地对陈皮陈化方式进行判别。  相似文献   

10.
王俊美 《光明中医》2012,27(1):164-165
本文对与"二陈汤"有关的容易误导临床医生的三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指出对"治痰通用二陈"应结合历史背景和中医治痰的法则来灵活对待;乌梅在二陈汤中的独特配伍作用不容忽视;二陈汤中半夏、陈皮"陈久者良"的说法值得肯定,但应辨证看待,"二陈"并非越陈越好。以上观点对初学者正确理解二陈汤和临床医生正确运用二陈汤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