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并与病理对比,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影像及病理结果。结果脊柱骨巨细胞瘤以骶椎发生率最高,病变可侵犯单一或多个椎体,骶椎病变均侵犯多椎体。CT可见椎体呈中心性骨质破坏10例,偏心性骨质破坏8例,8例病变内可见骨嵴或骨性间隔。12例伴有软组织肿物,合并椎体压缩骨折10例,4例增强扫描呈中-重度强化。MRI扫描显示病变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低信号或混杂为主,STIR呈不均匀高或稍高信号。结论脊柱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与MRI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立华  袁慧书 《放射学实践》2015,(10):1036-1039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腱鞘巨细胞瘤和骨巨细胞瘤影像表现异同点,以提高对此两种肿瘤的认识。方法:对7例病理确诊的腱鞘巨细胞瘤和30例骨巨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比较分析,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的异同点。结果:7例腱鞘巨细胞瘤中5例位于颈椎以小关节为中心,2例位于胸椎椎体:3例呈膨胀性骨质骨破坏,5例骨破坏区周围见硬化边;30例骨巨细胞瘤中10例位于颈椎、14例位于胸椎、6例位于腰椎,18例呈膨胀性骨质破坏;27例肿瘤主体位于椎体,3例位于附件,2例骨破坏周围可见硬化边;肿瘤骨破坏部位有统计学差异、骨质破坏形式二组无统计学差异;硬化边形成与否具有统计学差异;4例腱鞘巨细胞瘤在T2WI上呈等低信号、3例呈混杂信号;5例进行增强扫描:1例呈中等强化,4例明显强化;20例骨巨细胞瘤在T2WI呈等低信号,8例呈混杂信号,2例呈稍高信号;21例进行增强扫描:8例呈明显均匀强化,12例不均匀增强,1例轻度强化;二组肿瘤的MRI信号、增强特点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腱鞘巨细胞瘤和骨巨细胞瘤骨破坏形式、MRI信号及增强无统计学差异,而病变部位及硬化形成与否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活动脊柱骨巨细胞瘤(giant-cell tumor,GCT)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活动脊柱GCT的影像学表现,患者均行X线及CT检查,11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行全身骨显像及局部SPECT-CT检查,对其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本组16例,病变位于颈椎4例,胸椎7例,腰椎5例。X线及CT表现为椎体侵袭性溶骨性骨质破坏,病灶呈膨胀性生长12例,7例内可见骨嵴分隔,椎体压缩塌陷伴病理骨折7例,11例椎体周围伴有软组织肿块。MRI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T2WI以等或低信号为主7例、高低混杂信号4例;8例相应脊髓受压;增强扫描6例呈均匀明显强化,5例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局部SPECT-CT及全身骨显像表现肿瘤为环状放射性核素摄取增加,中央部位摄取减低呈"炸面圈征"。结论:活动脊柱G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瘤内粗短骨嵴分隔、T2WI中等或偏低信号及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呈"炸面圈征"是其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X线摄影、CT和MRI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骨孤立性浆细胞瘤患者的X线摄影、CT和MRI资料,并对其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骨孤立性浆细胞瘤中,脊柱11例,长管状骨3例,扁骨2例,不规则骨1例。X线摄影及CT检查:不同程度膨胀、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不清楚。10例周围见少许硬化边。8例见骨嵴影,2例椎体内骨嵴迂曲、硬化构成“微脑征”。8例骨皮质呈虫噬样或穿凿样,2例呈“花边征”。11例周围形成软组织肿块,8例合并病理骨折。MRI检查:T1WI 2例呈等低信号,4例呈等信号,1例呈等高信号;T2WI 4例呈等高信号,3例呈高低混杂信号。2例MRI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骨孤立性浆细胞瘤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将X线摄影、CT及MRI相互结合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骨盆骨巨细胞瘤影像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潘诗农  李琦  吴振华 《放射学实践》2008,23(12):1358-1361
目的:分析骨盆骨巨细胞瘤X线平片、CT及MRI征象,探讨其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总结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9例(包括7例复发)骨盆骨巨细胞瘤患者的X线平片、CT、MRI表现。结果:①X线平片表现:囊状骨质破坏15例,单纯溶骨性破坏8例,"多房性"骨质破坏6例。②CT表现:18例呈囊样膨胀性骨质破坏,11例呈单纯溶骨性破坏,未见骨膨胀扩张征象;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均出现轻度至中度的强化。③MRI表现:6例MRT1WI上均呈等信号、低信号,T2WI上呈低信号、等信号、高混杂信号。结论:骨盆巨细胞瘤的影学表现为膨胀性溶骨破坏,与长骨巨细胞瘤比较除膨胀更为显著外,余无明显差异;骨盆骨巨细胞瘤诊断需综合运用X线平片、CT及MRI并与临床表现相结合,且能够提高骨盆骨巨细胞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结合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表现,加强对脊柱椎体破坏性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分析1例胸椎嗜酸性肉芽肿病人的CT及MRI表现,同时就脊柱椎体破坏伴周围软组织影的影像诊断文献予以复习。结果 CT示T7椎体呈楔形,其内可见溶骨性骨质破坏,T6、T8椎体前缘局部皮质不规则,可见骨质破坏;周围软组织呈明显梭形增厚;诸椎间盘信号正常,椎间隙未见变窄。MRI平扫示T7椎体呈楔形,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T2WI抑脂序列呈高信号,周围可见软组织影包绕;T6、T8椎体于T2WI抑脂序列上信号略增高。MRI增强示T7椎体呈均匀强化;周围软组织影呈均匀强化,强化方式与病变椎体一致。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符合骨的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结论脊柱嗜酸性肉芽肿椎体破坏多位于椎体中部,典型表现为"扁平椎"或"铜板椎",椎间盘不受累,增强扫描椎旁软组织明显强化,信号改变及强化方式与病变椎体一致等影像特点是鉴别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脊柱骨巨细胞瘤(GCT)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由病理证实的脊柱GCT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17~69岁,平均32.6岁)。所有病例拍摄病变节段X线正侧位片,22例行CT检查,16例有MRI检查。结果发生于颈椎1例,胸椎10例,腰椎6例,骶椎13例,其中术后复发7例,肺转移1例。X线平片表现为侵袭性溶骨破坏及椎体压缩改变;CT主要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和较大软组织肿块;其MRI表现T1WI多为低等信号;T2WI为高低混杂信号特点。结论结合X线平片、CT、MRI等影像检查可对脊柱GCT做出明确诊断。CT和MRI可提供更多信息,对临床分期、手术方案制订及术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15例经临床、实验室检查或病理证实的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分析其CT及MRI表现。结果:15例共31个椎体受累,2个椎体病变11例,单个椎体受累2例,多个椎体受累2例,L4椎体受累最多见;CT示病变椎体骨质破坏,主要发生在椎体边缘,表现为小类圆形或斑片状低密度区,慢性期骨破坏区周围可见骨质增生硬化,7例增生的骨质出现部分"虫蚀样"破坏,椎体边缘呈"花边状";11例伴相邻椎间盘破坏,椎间隙变窄;9例出现椎旁脓肿。MRI示椎体破坏区T1WI呈低信号,T2WI及T2WI压脂呈高信号,骨质破坏区由于肉芽组织增生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周围骨质硬化区T1WI、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 :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查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总结7例富于巨细胞的骨肉瘤(GCRO)的影像学表现,并探讨其与典型骨肉瘤、骨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GCRO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GCRO病变大部分发生于长骨干骺端,个别病例发生于不规则骨。X线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长骨病变呈偏心性生长,骨内病变纵径大于横径,少见骨膜反应,未见肿瘤骨形成。CT及MRI平扫显示软组织病变替代正常骨组织,骨外肿块较大;MRI信号混杂,T2WI见低信号边界,周围骨髓及软组织水肿明显,T1WI显示骨质破坏病变内不规则斑片状高信号骨髓组织残留。增强见丰富肿瘤血管,肿块实质成分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 GCRO影像学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与典型骨肉瘤及良性骨巨细胞瘤有区别,与恶性骨巨细胞瘤鉴别困难。  相似文献   

10.
骨巨细胞瘤影像学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骨原发性肿瘤,本文通过对文献的复习,系统地介绍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X线、CT和MRI的表现特点,认为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典型的X线表现为长管骨骨端偏心性、膨胀性、皂泡样、达关节软骨下骨边界清楚的溶骨性骨质破坏;典型的CT表现为骨端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连续性完整或栅栏状中断,肿瘤的边缘可有程度不等、断续的骨质硬化,肿瘤内可见有短小的骨嵴;典型的MRI表现为长骨骨端偏心性、达关节软骨下骨的异常信号区,T1WI为中等信号,T2WI为中、高信号混杂,可出现液一液平,肿瘤的边缘有一相对比较规则的、由于周围骨质硬化引起的T1WI及T2WI均为低信号的线状影;影像学检查对于骨巨细胞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后随访均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脊柱原发性骨肿瘤CT和MRI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脊柱肿瘤的CT和MRI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分析49例脊柱肿瘤的CT和MRI表现,包括成骨细胞瘤、骨髓瘤和骨肉瘤各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ABC)3例,血管瘤和淋巴瘤各5例,骨巨细胞瘤多位于椎体,呈溶骨性破坏;成骨细胞瘤和骨肉瘤CT呈骨性密度,MRI信号较低,后者伴软组织肿块;22例脊索瘤伴骶前包块,11/16例CT上出现钙化,9例在T2WI有条状低信号纤维结构和高信号粘液基质。骨髓瘤(1例)、淋巴瘤在T1WI和T2WI分别呈略低信号和较高信号,1例骨髓瘤在T2WI呈高信号。结论;CT和MRI可清楚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和范围,两者结合,多数肿瘤可以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胸椎骨巨细胞瘤的 X 线、CT 和 MRI 影像学特点,提高本病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胸椎骨巨细胞瘤患者的 X 线、CT 和 MRI 资料并对其回顾性分析。7例行 X 线检查,6例行 CT 检查,7例行 MRI检查。结果9例胸椎骨巨细胞瘤中,8例单椎体发病,1例同时累及左侧第9后肋。X 线检查:6例呈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呈膨胀性骨质破坏;3例边界清楚,3例病变椎体变扁,4例周围见软组织肿块形成。CT 检查:5例呈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呈膨胀溶骨性骨质破坏;3例边界清楚并可见少许硬化边,4例内见骨嵴影,5例周围见软组织肿块,椎附件、硬膜囊及脊髓不同程度受累及。MRI检查:T1 WI 低信号 5例,等信号2例;T2 WI 等信号 1例,高信号 4例,高低混杂信号2例。结论胸椎骨巨细胞瘤较为少见,应充分分析影像学特点,对提高诊断、指导临床手术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影像学表现,23例均摄X线平片和CT平扫。4例行MRI检查。结果:23例ABC发生于长骨18例,骨盆5例。ABC平片表现常为偏心性膨胀性骨破坏;CT平扫可见膨胀的骨壳内缘呈清晰弧形压迹,其中骨壳完整12例,断缺11例。病灶密度不均,19例可见蜂房样低密度影或液-液平面,15例出现软组织肿块;4例MRI主要表现为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大小不一高信号囊腔或液-液平面,3例增强扫描,2例无明显强化,1例轻度强化,囊间隔在T1WI、T2WI及增强后均为低信号。结论:X线平片简便经济,但对内部结构的显示有一定限度,CT和MR对内部结构及软组织的显示明显优于前者,对ABC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18例,其中X线平片检查16例,CT检查10例,MRI检查4例。结果 颅骨6例,表现为圆形。类圆形骨质破坏伴颅板内外软组织肿块;脊椎5例,椎体不规则破坏,边缘硬化,楔形变,椎旁软组织肿块。严重者椎体压缩呈盘状;肋骨2例,穿凿样或膨胀性骨质破坏;肩胛骨1例,斑片状骨质破坏伴周围广泛增生,有骨膜反应;股骨4例,膨胀性或溶骨性骨质破坏伴骨膜反应。MRI表现,T1WI呈低或等信号,STIR高信号,增强明显强化,18例中正确诊断12例,诊断准确率66.7%。结论 通过影像学检查,并结合临床,大部分骨嗜酸性肉芽肿术前能够正确诊断。CT较X线平片能更好的显示病变结构及邻近软组织的改变。MRI能够精确显示病变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颅底骨源性肿瘤的CT、MRI影像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颅底骨源性肿瘤的 C T 、 M R I 表现并与病理对照,探讨 C T 和 M R I 对该类疾病的诊断价值与限度。方法: 收集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底骨源性肿瘤23 例( 软骨肉瘤5 例、软骨瘤2 例、转移瘤3 例、脊索瘤8 例、骨巨细胞瘤2 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 例、骨化性纤维瘤2 例) ,全部病例均行 C T 和 M R I 检查( 其中11 例行增强 M R I 检查,7 例行增强 C T 检查) 。结果:大部分肿瘤边界清晰, M R I T1 W I 呈低或等信号, T2 W I 呈不均匀高信号,且 T1 W I 低信号区在 T2 W I 上随回波时间延长信号仍呈低信号而提示钙化。 C T 上显示不同程度骨质破坏及钙化。 M R I 显示斜坡、岩骨破坏较敏感。结论: C T 能准确显示骨质破坏情况及钙化程度, M R I 在显示病变的范围方面要优于 C T ,两者相结合是诊断颅底骨源性肿瘤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骨巨细胞瘤MRI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附9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MRI对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及对其良恶性评估方面的意义.方法男4例,女5例,年龄14~68岁,平均32岁.其中胫骨上端5例,股骨远端2例,桡骨远端1例,肩胛骨1例.全部病例有平片对照,7例有CT对照.9例术后均行病理检查.结果所有病例在T1WI上均呈等、低信号,T2WI上均匀高信号5例,呈不均匀高、等、低信号4例.有骨皮质破坏5例,3例无骨嵴,2例显示关节及软组织受累.3例信号不均匀者大体病理呈暗红或棕褐色,5例信号较均匀者呈棕黄或黄色.结论MRI、CT、X线比较(1)在骨皮质破坏和骨嵴的显示方面,CT优于MRI.(2)显示骨外软组织及关节的受侵情况,MRI优于CT及X线.(3)在定性诊断方面MRI无明显优势,但术前评估肿瘤范围方面MRI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颅骨骨巨细胞瘤(GCT)的CT、MRI征象, 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颅骨GCT的CT、MRI表现, 5例患者均行普通CT平扫,2例行CT增强扫描;3例以颞骨破坏为主的病例,均行颞骨MRI平扫、增强扫描及HRCT扫描及听骨链、面神经计算机重建.结果 5例均单侧发病, 右侧4例、 左侧1例.CT平扫显示广泛的膨胀性骨质破坏、残存骨嵴及骨包壳.肿瘤信号多变,在T1WI呈低-等信号;在T2WI肿瘤呈不均匀的高信号,病灶周边T2WI呈现特征性的低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结论 颅骨GCT的CT平扫显示广泛的膨胀性骨质破坏不伴硬化边、残存骨嵴及骨包壳,T2WI病灶周边低信号是本病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颞骨HRCT扫描及听骨链、面神经CPR重建为术前评估听小骨、面神经受累情况,为临床制定治疗策略提供更准确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8.
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分析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I表现,探讨CT和MRI的诊断价值和限度。资料与方法搜集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12例颅底软骨肉瘤,均行CT及MRI平扫。其中8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 11例CT上可见不同程度的钙化,MRTlWI呈低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1例CT表现为囊性低密度,伴有高密度点状出血灶,T1WI呈以低信号为主夹杂高信号出血灶,T2WI呈均匀高信号,边界清晰。8例MRI增强扫描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信号及密度改变与病理相符。结论 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相符。CT和MRI是诊断颅底软骨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