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015年4月13日,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联合弘道书院举办了一场以“治道与政体”为主题的致公论坛,这也是弘道书院今年着力推广的“儒学与政治学系列对话”的第一场。此次对话的四位嘉宾对于中、西政治思想研究各有专长。围绕这一主题,四位嘉宾各抒己见,交相驳难,就理解中国政治的传统视野和现代资源展开了一次中西之间的激烈碰撞。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的深层矛盾使得基于沟通理性的公共交往实践被寄予厚望,中国转型亦要求在深化改革中实现政治—社会体系之结构与功能的协调与匹配。故而,协商民主先为汉语学界所瞩目,后为中央政府所提倡,成为有待深化与圆成的政治理念。其实践之成败,除却政治决断与历史机缘,更需以深厚的文明传统作为根本。传统中国源远流长的政治协商实践,尽管属精英性质,却完全值得在当代中国协商民主实践中加以酌量与融会。有鉴于此,2016年6月5日,弘道书院邀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公共政策与全球事务系主任何包钢教授、清华大学政治学系谈火生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姚中秋教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任锋副教授,以“儒学义理与中国协商政治传统”为主题展开思想对话。对话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举行,由清华大学政治学系苏鹏辉博士担任主持。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中韩儒学研讨会综述苏哲1996年8月12日—13日,由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第二次中韩儒学研讨会在济南举行。来自中韩两国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围绕着“中韩儒学与现代化问题”这一主题,与会学者进行了多方研讨,提交论文20余篇。儒学是中韩两...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中国学术研究中,经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而经学研究同样越来越受到重视。回到传统中国文明之中,经学既是学术研究的中心,也是传统政治、生活的价值源头。要全面理解中国何以成为中国,离不开经学。然而,百余年来,传统学术崩溃,西来学制建立,经学被割裂到文、史、哲等相关学科之中,而从文、史、哲的眼光看到的经学,已经只能得其一隅之偏,而无法窥其全体大用。因此,有必要重新反思经学瓦解的过程,以寻找经学重建的道路。基于此,弘道书院邀请姚中秋、任锋、张龑、陈壁生四位老师举行了一场对话:“重建经学,必要吗,可能吗?”本场对话围绕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陈壁生的新著《经学的瓦解》进行,就经学重建的必要性、可行路径等方面展开讨论。本刊撷要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社会科学论坛》2012,(9):106-126
2012年6月2日,春秋书院在上海衡山举行了“社会重建与以法治国”学术研讨会。上海的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历史学界等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改革未来发展的主题,从社会的基层设计和以法治国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研讨。为此,本刊选登部分学者的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文章重点探究和阐析当前西方儒学中新比较主义(New Comparativism)的趋向,揭示其如何构成西方儒学的一场重要思潮运动。“新比较主义”不断从新对话、新语境、新历史、新文本的角度关注全球和地区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试图通过不同文化差异的“并置(Juxtapositions)”和比较来理性客观地建构意义及其有效范式,并审思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即不断地从新的角度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框架下进行比较。在考察这一趋势时,关注和讨论一些有争议甚至令人困惑的焦点论题。新比较主义思潮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它开辟了当代西方儒学发展的新阶段,可以将孔子思想更广泛、更深入地延伸到西方知识界的其他人文领域,甚至普通民众之中。  相似文献   

7.
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人能弘道"被视作君子的行为,是德性生命的在世方式。实际上,"人能弘道"还蕴含着对话逻辑,它以"孝悌"的亲子之爱为出发点。"人能弘道"的对话意识是生命最本真的意识,沉沦在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可以借助"慎终追远"的方式,唤醒这一本真意识。"礼"是"人能弘道"的具体对话形态。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生命回归本然状态,还提升了生命的创造力,为理性文化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致思方式。  相似文献   

8.
徐庆文 《东岳论丛》2011,32(11):99-102
儒学在两千余年的发展中,道统与政统相互作用,共同起到儒学的弘扬、光大和振兴的作用。从地域上说,道统起源于鲁儒学,政统是在齐儒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儒家道统与政统的分野体现了弘道与取势的分别,也体现了对"内圣"与"外王"的不同侧重。在儒学发展的过程中,道统借助于政统的势来弘道,政统以道统作为学理基础。儒学的重振与复兴,需要道统与政统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9.
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新革命”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取代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统治地位,是西方政治学领域中的一场“新革命”。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在对行为主义政治学进行批评、修正和补充的过程中,主张价值与事实的统一,主张政治学科“政治化”,重斯肯定传统方法在政治学研究中的地位,积极倡导对公共政策的研究。这场新革命适应了西方社会政治现实的需要,代表了西方政治学发展的新趋势,对我国政治学的学科建设,也有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薄洁萍 《云梦学刊》2009,30(4):21-21
讨论中国传统学术与当代学术的关系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可以大体梳理一下中国传统学术的发展脉络。据相关学者考证,先秦时期除了作为最早学术分类的“六艺”外,还存在着“孔门四科”这样的分科性学术门类。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是孔子教授门徒的四种学术科目。钱穆说:“言语如今言外交,外交政事属政治科,文学则如今人在书本上传授知识。但孔门所授,乃有最高的人生大道德行一科。”到明清时代,开始由考试科目或书院讲授科目.逐渐向近代意义上的学科演化,形成了所谓“儒学四门”——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与经世之学。曾国藩明确将“孔门四科”与“儒学四门”联系起来,他说:“为学之术有四:日义理,日考据,日辞章,日经济。义理者,在孔门为德行之科,今世目为宋学者也。考据者,在孔门为文学之科,今世目为汉学者也。辞章者,在孔门为言语之科,从古艺文及今世制义诗赋皆是也。经济者,在孔门为政事之科,前代典礼、政书,及当世掌故皆是也。”(以上考证参见左玉河《从“孔门四科”到“儒学四门”——对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一种简略考察》)  相似文献   

11.
孔子有志于弘道,而其弘道途径却有两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哪一条是直线,哪一条是曲线呢?孔子的回答是“无可无不可”。能仕则弘道在朝,不能仕则弘道在野。但孔子的弘道精神却是一以贯之的。  相似文献   

12.
2017年4月25日,应尼山书院邀请,中国儒家学者、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黄玉顺先生与美国儒家学者、维思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哲学系教授安靖如先生共聚济南大明湖畔,以"中美儒学对话:生活儒学与进步儒学"为题举行对话,共同探讨世界儒学发展方向。安靖如先生是西方儒学代表人物之一,提出"进步儒学"(Progressive Confucianism)理论,以表达对儒学发展方向、理路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他把儒学理解为一个活的、发展中的传统,强调进步儒学最重要的方法论概念是"有根的全球哲学",即儒学的发展必须既是源自儒家传统的(有根的),又是敞开的(全球的)。黄玉顺先生所创立的"生活儒学"理论,意在发掘儒学所蕴涵的某些能够穿越时空、超越历史地域的观念。生活儒学突破"形上→形下"的观念架构,揭示"生活存在→形而上存在者→形而下存在者"的观念层级,强调回归生活本身及其仁爱情感,重建儒家的形上学和形下学,使儒学能够真正有效地切入当今世界的社会生活。对话过程中,两位儒家分别阐述了各自理论的创构背景、方法架构和核心观念,并且以儒学与自由主义的关系为中心进行深入地互动交流,在展现了各自独特的思想个性的同时取得了广泛共识。特别是在儒学发展之"有根的"立场和现代性的价值取向上,"进步儒学"与"生活儒学"可谓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江南一带书院鼎兴,嘉兴地处苏杭腹地,地方上的书院活动兴盛,虽不是最具代表性,但其发展过程是江南书院历史走向的一种缩影。嘉兴地方上书院的萌发、发展和成熟都不是江南书院中最早的,这与南宋政治文化中心的迁移、辐射密切相关,其集中萌发于宋代,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不可否认的是,明清时期嘉兴地方书院仍是江南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几经起落,其发展和历史走向经历了“抑制—扶持”的反复过程,究其成因可归结于“专制统治与人才培养”之间阶段性矛盾的一种调和机制,它是时代境遇下“专制与取才”矛盾调和物,其对地方上人文环境发展、对人才培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今年5月11日至13日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举行了钱穆(宾四)先生百龄纪念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台、港和中国大陆的42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有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四位院士许倬云、余英时、严耕望和金耀基,有钱先生任教北大时的老学生何兹全、柳存仁,西南联大时的老学生李埏,江大时的老学生刘家和,新亚书院的老学生孙国栋、逯耀东等。钱师母胡美琦及钱先生的男女公子钱行、钱逊、钱易也参加了会议。会议高度评价了钱先生一生的学术成就和创建新亚书院的贡献,并就钱先生的史学、经学、子学、儒学和教育思想展开了讨论。在最后的晚宴上,钱师母向与会学者赠送了“钱穆诞生百年纪念邮票”。  相似文献   

15.
《四川社科界》2005,(10):54-55
第一届“儒家伦理与东亚地区公民道德教育论坛”,于2005年11月18日至22日在四川省宜宾市隆重召开.此次论坛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与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联合主办,宜宾学院和宜宾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承办,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宜宾市教育局、宜宾学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宜宾学院唐君毅研究所、宜宾唐君毅学术思想研究会协办。第四届“中华美德教育行动师资培训班”同时开班。  相似文献   

16.
中西哲学的互诠与世界哲学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乐哲(Roger T.Ames)先生是一位中西比较哲学的名家,其著述颇丰。最近他的《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文明对话丛书”之一,彭国翔编译,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出版,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机会让我们能够全面系统地理解其中西哲学比较的代表观点和思想。因为本书汇集了作者不同时期各种论著中的精品,由本人亲自挑选。在编译者的帮助下成为有机的系统,让主题更为突出,也更切近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7.
叶祝弟  阮凯 《天府新论》2015,(5):156-160
2015年是新文化运动100周年,这既是中国文化从震荡走向自省的百年,也是价值重估、观念重构的百年。为了纪念新文化运动100周年,2015年6月19—21日,《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上海东方青年学社等单位在上海联合举行“新文化运动百年价值重估”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瑞典、中国台湾、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180多位知名学者,围绕“新文化运动价值重估”、“儒学转型与新文化运动”、“‘启蒙’的百年流变”、“新文化运动反传统主义与激进主义反思”、“学衡派与文化保守主义”、“新文化运动中的世界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与个人主义”“文学、启蒙与现代性问题反思”、“中西文化融合与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与公共理性”等主题进行了深度的讨论和研究,会议取得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返本开新,是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基本路径。现有研究已经从学科、范式等视角,较为系统总结了百年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分析时代议题如何因应实践需求进行自我更新,同样是思考中国政治学百年历程的重要途径,也可以揭示出中国政治学发展中“变”与“不变”的节律。自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政治学先后经历了从现代建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等不同发展阶段,在不同时期形成了学科的主要议题。这些议题既展现了政治学自身的理论关切和独特的知识建构方式,也体现了中国政治学始终与中国政治发展命运与共,相互给予。中国政治学已经走过百年历程,并逐渐构建起回答中国之问、开展国际对话的知识体系。中国政治学应该更加自觉地回应时代要求,在不断更新、完善和发展中建构学科自主性。  相似文献   

19.
“朱陆异同”是中国儒学史上一个经久不息的话题。从批判地理学的视野来看,一方面,朱陆异同论是朱陆学术思想在自然地理空间中通过跨越地理距离进行横向接触的结果,它有一个由鹅湖寺向江西及至全国以及东亚、全球扩散的地理过程;另一方面,朱陆异同论是朱陆求道精神在人文空间中通过超越地理距离进行垂直交感的结果,它使朱陆异同论在鹅湖书院、白鹿洞书院等教育祭祀场域形成了特别的纪念形态。从朱陆思想所蕴含的空间旨趣出发,朱陆异同论的地理过程体现了“道问学”的状态,而其纪念形态则显现出“尊德性”的状态。这项研究可以拓展思想史研究的空间议题。  相似文献   

20.
阙天舒 《晋阳学刊》2011,(6):141-142
2011年6月11日至12日,"比较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华东政法大学隆重举行。这是国内第二届以比较政治学为主题举办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国内部分高校和研究机构的60多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学者围绕比较政治学研究的逻辑与方法、比较政治学研究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