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对 QWEQ型稠油降粘剂的室内评价和现场应用 ,解决了塔河油田超深井因稠油粘度太高而难以采出的问题。以较少的加药量实现了较好的乳化效果 ,实现了井筒降粘以及地面管输变的问题。QWEQ型稠油降粘剂对塔河油田有较好的适应性及较好的降粘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 QWEQ型稠油降粘剂的降粘性能和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2.
针对塔河油田稠油的特性,合成了SMSA-N五元共聚物油溶性稠油降粘剂,确定了最佳单体配比和聚合反应最佳条件。对降粘剂进行了室内评价,结果表明,当加药浓度为1.0w6%时,降粘率可达到60%以上,可减少稀油用量30%,且在50℃以上仍然具有较好的降粘效果。  相似文献   

3.
稠油降粘技术在采油工艺上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高粘稠油开采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开发研制了CJ-128稠油油溶性降粘剂。通过管流实验的测定,对比分析了该降粘剂的降粘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添加CJ-128降粘剂比例增大,降粘幅度也加大。同时,随着稠油含水率加大,其降粘幅度减小。用CJ-128稠油降粘剂采油,井下油温不低于50℃时,每采1吨油,只需加入5%即50kg的降粘剂。由于降粘剂与稠油互溶,所加入5%的降粘剂与稠油一起可全部采出地面,一方面可直接增加5%的采油产量,另一方面降低了采油成本。  相似文献   

4.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由于埋藏深,油藏内温度高,在地层条件下具有较好的流动性。而开采中,沿井筒流动过程,由于温度降低,粘度增大,原油流动性变差,必须采取井筒降粘工艺才能使原油采出。本文在塔河油田稠油特性基础上,介绍目前采用的稠油降粘工艺。其中稠油降粘工艺主要包括物理降粘、化学降粘和复合降粘。  相似文献   

5.
针对稠油中的胶质、沥青质含量高、粘度大、开采过程困难等问题,为了提高泵效和油井的动液面,选用合适的降粘剂降粘。目前国内外稠油降粘的方法主要是物理法降粘和化学法降粘。物理法降粘中包括超声波降粘、磁降粘、微波降粘、升温降粘等;化学法降粘中包括乳化降粘剂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水溶性降粘剂降粘等。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化学法降粘中降粘剂降粘技术的使用。主要从稠油降粘剂的种类、性质、降粘机理、影响因素、性能评价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最终找出最佳的降粘剂降粘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针对塔河油田高粘稠油开采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开发研制了RHS-1稠油乳化降粘剂。通过实验的测定,对比分析了该降粘剂的降粘效果。降粘效果的室内及现场实验表明:添加RHS-1降粘剂可有效降低岩心膨胀,提高岩石孔隙率,驱油效率可提高19%,渗透率可达37.9×10-3μm2,当活性剂浓度为3000 mg/L,RHS-1表现出较好的湿润性能,日均采油量提高,该降粘剂能够提高低渗透油藏的渗透率,是一种效果好,使用方便,成本合理的稠油开采用降粘剂。  相似文献   

7.
稠油化学降粘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分析了稠油的组成及稠油高粘度形成机理。综述了稠油化学降粘技术(乳化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井下水热催化裂化降粘、微生物法降粘等)的研究与应用,并对其降粘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探讨了油溶性降粘技术和乳化降粘技术存在的问题,指出油溶性降粘剂的研究思路:在降粘剂分子中引入稠环芳香基团、具有表面活性基团、含氟表面活性剂基团,以提高降粘效果。  相似文献   

8.
稠油开采用耐高温抗盐乳化降粘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耐高温抗盐乳化降粘剂S -5 ,该剂是一种磺酸盐型聚合物表面活性剂 ,可用于乳化降粘法开采稠油 ;评定了该降粘剂在高温处理前后的降粘效果以及该降粘剂在硬水中乳化稠油的能力 ;讨论了降粘剂相对分子质量对其降粘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枝状油溶性稠油降粘剂的合成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合物稠油降粘剂的空间规整度和网络结构都有利于破坏稠油的网络结构,降低稠油粘度。从这一点出发,设计合成出一种枝状结构的油溶性聚合物降粘剂。优化反应条件,综合降粘剂的降粘降凝效果和聚合物溶解性,得到枝状骨架的最佳加量为1‰,丙烯酸十二酯、苯乙烯和马来酸酐的单体比为5∶1∶4。并将得到的枝状降粘剂对塔河JT-2、胜利G8和辽河3-SX稠油进行了降粘对比,发现枝状降粘剂对胜利稠油有最好的降粘效果,降粘率达到了69.2%。  相似文献   

10.
塔河油田稠油油藏具有埋藏深、地层温度高的特点,地面原油粘度高达2000000mPa.s(50℃)。超稠油在地层条件下流动性好,在井筒举升过程中随着温度的降低在3000m左右逐渐失去流动性,需要井筒降粘措施才能采出地面。在前期开展的化学降粘和电加热降粘工艺等研究基础上,开展了电加热配合油溶性降粘复合工艺研究,利用电加热杆与油溶性降粘工艺有效组合,提高井筒温度场,进而提升降粘剂性能。累计开展现场试验3井次,平均节约稀油率达到50.92%,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针对塔河油田12区超稠油的性质,进行了超稠油掺苯乙烯焦油降黏实验及黏度预测模型的研究。采用苯乙烯焦油和柴油对超稠油进行不同掺稀比的降黏实验,用非线性宾汉模型进行流变数据拟合,并将实验测得的混合油黏度与预测模型进行匹配。结果表明:超稠油掺混20%苯乙烯焦油的降黏效果与超稠油掺混10%柴油的降黏效果相同,降黏率大于97%,掺稀比越大、温度越高,混合油黏度越低。混合油的流变模型符合非线性宾汉模型,呈现出一定的剪切稀释性。当超稠油与苯乙烯焦油的黏度比低于1.76×104时,混合油黏度可采用Cragoe修正模型和双对数修正模型Ⅱ进行计算,双对数修正模型Ⅱ对苯乙烯焦油与超稠油混合油的黏度预测效果最好,平均相对偏差为9.4%。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塔河油田原油粘度高、开采难度大的问题,开发了破乳降粘剂SD-10A。SD-10A对塔河稠油有较好的破乳效果,出水快、水清、油水界面齐;同时,对中高含水量稠油降粘效果良好,有利于稠油的破乳降粘开采,对其后续破乳脱水有利无害。工业试验结果证明SD-10A在塔河油田的推广及应用十分可行。  相似文献   

13.
李建波  杨海燕  钟小芳 《应用化工》2012,(3):445-447,452
针对新疆塔河油田稠油特点,通过正交实验,得出了油溶性降粘剂SWLY-1的最佳合成条件为:丙烯酸十八醇酯∶苯乙烯∶马来酸酐∶丙烯腈为10∶2∶3∶2,引发剂加量为1.05%,在甲苯中70℃下反应6 h,降粘率可达88.2%,这将有助于提高塔河油田稠油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14.
塔河稠油降粘技术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塔河高粘稠油为研究对象,测试分析掺稀前后和加醇前后的流变特性和粘温特性,评价降粘效果,探索塔河稠油降粘机理。结果表明:掺2#片区稀油的高温降粘效果较为显著;实验分析确定45℃为稠油降粘的最佳加剂温度;加醇降粘效果与"醇型-浓度"有关;异构醇降粘效果较正构醇差。塔河稠油复合降粘是溶剂化、乳化、氢键重组等多种机理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针对河南油田稠油降黏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油溶性降黏剂配方的研究。通过室内筛选评价,制得油溶性降黏剂复合体系,并考察了温度对降黏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该体系对河南油田杨浅19区块的稠油在30~80℃范围内的降黏率可达到98%以上,且普适性较广。  相似文献   

16.
针对内蒙探区锡14块超稠油从配伍性、降粘效果、热稳定性等方面入手,利用旋转测定法对乳化降粘剂进行评价,筛选出适合于锡14块超稠油的最佳降粘剂JN-02,330℃高温处理后仍有较好的降粘性能。并对应用参数进行考察,降粘剂最优添加质量分数为1.5%,乳化温度对降粘效果有较大影响,锡14块超稠油的有利乳化温度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17.
以塔河某稠油为样,在优化条件下进行降黏实验研究。试油40g,降黏剂WWS质量分数0.4%,碳酸钠质量分数0.2%,加水量20mL(矿化度5 000mg/L),实验温度65℃,搅拌下反应80min,稠油的黏度从65℃时的5 620mPa.s降至180mPa.s,降黏率达到96%以上,改善了稠油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温度、油水比和乳化降粘剂R-1,R-2的用量对河南G7412井超稠油HN降粘效果的影响,利用正交实验法研究了R-1和R-2对超稠油HN的降粘效果,两种降粘剂的最佳使用条件为:温度在70℃,用量为0.9%,油水比为4∶6,R-1的降粘率可以达到99.88%;温度在90℃,用量为0.9%,油水比为7∶3,R-2的降粘率可以达到98.92%。红外光谱结果表明,超稠油HN加入R-1后降粘效果明显是由于减少杂环或胺基形成氢键的数量,从而降低了胶质与沥青质之间的缔合度。  相似文献   

19.
在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下,以甲苯为溶剂,合成了苯乙烯(St) 顺酐(MA)二元共聚物。探索了单体配比、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溶剂用量等合成条件对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并对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共聚物进行酯化改性,用于塔河稠油的降黏研究,试验发现特性黏数在85 mL/g左右,MA质量分数为30%时,降黏效果最好,降黏率为4408%。要得到上述产品的适宜条件为:反应温度为70 ℃,引发剂用量为油质量的02%,溶剂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60%,n(St)∶n(MA)为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