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句子的主语可以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主动者,即通常所说的主动句(或者叫主动式);也可以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即通常称之谓被动句(或叫作被动式).所谓被动,就是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这种被动式的叙述句,我们称之谓被动句.例如:(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例(1)“兵”是被“挫”的,“地”是被“削”的,主语都是后面动词所表示的被动者,受事者.这便是被动句.例(2)有“为”作被动的标志,“父母宗族”成为被戮的被动者、受事者.这也是被动句.  相似文献   

2.
我们知道现代汉语里的被动句常用介语“被”字去表示。被动句的主语是受事,即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这个“被”的宾语是施事。“被”字强调被动性,说明主语受到什么遭遇,并用它表示某种不如意的事,这是汉语里被动句的特点。只不过古汉语里极少用“被”字去明显的表示被动。本文所说的被动表示法是指借助一定的表示被动的字而造成的句法。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表示法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有形式标志和无形式标志两种。具体内容如下: 一、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于……”式: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①是孔丘逐放鲁君,曾不用于世也。——(《盐铁论·利议》)②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于臣。——(《韩非子·喻老》)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古文教学中,经常会见到“……有……者”结构,不少书中称之为定语后置句,认为“有”字前面的内容是实际上的中心词,“有”和“者”之间的内容才是定语成分。在列入中学中文库的《实用文言语法表解》(蔡镇楚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就举了许多例子加以说明,试选一例: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孟子·公孙丑上》)(按:原书析句符号即如此,下文将改用规定符号)。  相似文献   

4.
童区寄者,柳州荛牧儿也。《文言语法》:表示提示和停顿的语气词“者”字,其中一种用法是用在判断句的主语之后,这种句子一般是不用“是”义诸动词的,此句即例。《古汉语虚词》:“者”字作为语气词,表提示。其中一种用于判断句,主语用“者”提示,谓语用“也”终结,而不用系词。这句可译为“一个名寄的儿童是郴州砍柴草和牧牛羊的小孩”。《古汉语虚词》:“也”有时用“……者,……也”的格式。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墟所卖之。《文言语法》:“布”在此句中是名词作副词用。有些名词和名词语用如副词的,或者表示操作的工具和方法,这类用法可以加“以”字来解释它。这句的“布囊其口”可译为“以布囊罩其口”。(评笺)“布”是名词,在此用作状语,表示动词谓语“囊”的工具。“囊”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罩”的意思,“蒙”的意思,“掩”的意思皆可。寄伪儿啼,……力上下,得绝,《文言语法》:“力”是名词,在此作副词用。“力上下”可译为“用力地一上一下”。《文言词语汇释》:“力”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上下”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试论“所……者”式中“者”字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者”这一结构形式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形式,我们姑且称之为“所……者”式。对这种格式中的“者”字的作用,一般的古代汉语语法论著和教材很少论及,虽有少数几家谈到它,但也只限于提出结论性的意见。吕叔湘先生所著《文言虚字》指出“者”字“具有称代作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认为“‘者’字指代行为的对象,‘所’字起着指示行为对象的作用。”南开大学古代汉语教研室编辑的《古代汉语读本》认为:“如果‘所’字所指代的动作行为的对象不必明言或不可明言,可以用一个指示代词‘者’字代替,这时,‘所’字也只起指示作用。”尽管各家对为什么要加“者”  相似文献   

6.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析》一文(载《语文知识》1993年第12期)的作者,对该句的语义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点:一、此句的“者”字,“不是传统的‘的人’、‘的事’、‘的地方’等,而是表示假设的语助词,译为‘假如有人……”’二、“句中的‘之,却  相似文献   

7.
主语不是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而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这种句式叫做被动句。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多用“被”字,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则复杂得多。请看《史记·屈原列传》中的一段文字:(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兵挫地削,为天下笑。前两句是用介词“于”表示被动,第四句是用介词“为”表示被动。  相似文献   

8.
《三国志·华佗传》有“以医见业”句,郭锡良《古代汉语》和方一新《中古汉语读本》都解释为套用处置式的被动句,“被人看作以医术为职业”,许敬生《医古文》解释为“以医建立功业”。通过古籍搜索,发现除《三国志》和《后汉书》两书中的《华佗传》外,没有“见业”或“以医见业”的组合。尝试着进行匹配模式“以……自业”“以……为业”的对比分析,认为“以医见业”属于“自业”“为业”的句式和语义范畴。“见”为“自”字之误,该句当作“以医自业”,解作“把行医作为自己的职业”。  相似文献   

9.
陶潜《五柳先生传》。按“不”字为一篇眼耳。“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重言积字,即示狷者之‘有所不为’……王夫之所谓“言“无’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第四卷第一二二八至一二二九页)“不”字句全是否定之句。和《五柳先生传》相反的一篇文章,就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假如以“也”作结的作为一句,全文共计二十句。这二十个“也”字句全都是肯定之句。  相似文献   

10.
“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初语三册《冯婉贞》)句中的“所”字作何义释?课本未注。诸多释译评点资料均众口一辞地将句中的“所长”、“所短”看作是“所”字结构,与现代汉语中的“的”字结构相当。其实不然。“所”字在古汉语中作代词用,它只能同动词或动宾短语组  相似文献   

11.
“所”作为代词,位于动词前与“之”组成所字词组时,所字称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支配性限制的人、事、物。当所字位于介词前与“之”组成所字词组时,所字称代的是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原因、工具、条件、方式方法等等,这时所字称代介词介绍的对象.所字的称代内容理论上清楚易晓,然而接触到纷繁万变的文言文句,却往往使人费解.《例说》(载《语文教学通讯》1984年第11期)作者认为《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诺,恣君之所使之.”一句的“所”是名词,应解作“意”.这实际是把代词所当成名词来解释了.诚然“恣君之所使之”一句中的“所”不能与后面的“使之”直接结合构成所字词组,然而由此判定所“非代而名”却也失之武断。“所”之所以是代词,是因为“所”在句子里有其称代的内容,在“恣君之所使之”一句里,“所”称代“使之”的方式方法。先秦文言文里似“恣君之所使之”这样结构的句子并不乏见。例如: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六册《墨池记》第三节……“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教师备课手册》将此句译为: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把它高高地悬挂在门前的楹柱之见。笔者认为此译文不合理。  相似文献   

13.
湖北荆门郭店楚简《缁衣》第九章引《诗》,学者以为是《小雅·都人士》,但用字、用词、用韵、句数、结构、内容与《礼记》所引、《毛诗》迥然不同,也不见于汉代服虔所言逸诗。而《毛诗·都人士》首章与后四章在内容表达、主题思想、结构逻辑又难以统一。因而“三家则亡”,“毛氏有之”,不过是郑玄所见文本的一家之言。《礼记》引诗是对旧本的增益改换,后世《毛诗》学者将其中《缁衣》“子曰”文字写入诗序,也将诗句移入《毛诗》文本,成为《毛诗·都人士》首章。但有学者指出郭简为“节引”,“鲁、齐、韩三家诗没有《毛诗》的首章六句,当属脱漏”,也是值得再探讨的。  相似文献   

14.
被动句是从主谓语之间的关系上说的。当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出现在主语位置上充当句子主语时,我们就说整个句子是被动句。这一点古今汉语是一致的,但古今汉语的被动形式却很不相同。例如:郤克伤于矢。(《左传·鞌之战》)这是用介词“于”放在谓语动词后面,引入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矢”,使受事主语“郤克”具有明显的被动性质的例子。  相似文献   

15.
“今”探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写到廉蔺交欢一段时,其中有“今两虎共斗,其势不倶生”一句.对于该句中的“今”字,有人误解为“现在”之义,其实不然.清人王引之的《经传释词》说:今,犹“若”也.杨树达先生也在《词诠》“今”字条下云:“假设连词王念孙曰:今犹‘若’也。树达按此乃说一搴竟,改说他端时用之.”“今”字作为假设连词,往往用于偏句开头,可译为“假使”“如果”之娄,“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作  相似文献   

16.
《荔枝蜜》煞尾处:“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此句之“立”字,总让人心生疑窦。《现代汉语词典》道出“立”之确切情态:“使竖,使物件的上端向上。”上端向上是“立”这动作的根本标志。《荀子·君道》:“犹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曲木横在地上,绝无歪影、正影之事,立之则不同,故后世有“身正不怕影子歪”之说。《左传·宣公二年》:“华元逃归,立于门外。”此处左氏丘明亦未用“踞、坐”诸词;时至今日,我们仍称“立正”。可以断定:A①竖、上端向上,②相对地不发生位移是“立”这一动作的最基本要素;B自古至今,“立”之原始义不曾更改。常识证明:分秧可以“立”着分,而插秧是“立”不得的,否则,在当时就  相似文献   

17.
荀子《劝学》篇中“蟹六跪而二螯”一语,遗后世千古之谜,古今学者多有诠释,学界多循金元时期李治之论,一般认为其中的“六”字乃“八”字之误。李治在《敬斋古今(黈)》中云:“蟹八足而二螯,天下人无不识者……荀子大儒而谓蟹六跪而二螯……荀子之误,至损八足而六之……许叔重尝撰《五经异义》,当时号为博物,而亦以蟹为六足者,非不识蟹,循荀子之说而忘记其所以为误耳。”然而,试观李治之论,殊觉尽多臆断,难经推敲;  相似文献   

18.
1.句末的“所”现在一般都将“勤而无所”的“所”看作所字短语的省略式,认为它和“所求”、“所需”、“所能”、“所思所感”、“所作所为”的“所”一样,都是辅助性的代词。殊不知,所字短语的省略式,省略的都是“所”而不是所字后面的动词,如“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国语·勾践栖会稽》。括号处为省略的“所”字,下同),“此百世之()怨,而赵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句法和语境两个方面考察分析了《韩非子·五蠹》中的“铁銛短者及乎敌”之句,认为该句为被动句,而不是主动句。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第四册《信陵君窃符救赵》“得选兵八万人”的“选”字教材未加注释,一般参考书都译作动词“挑选”,将原句译作“挑选兵士八万人”。这种译法,“得”字没有着落,不妥。《诗经·齐风·猗嗟》:“舞则选兮,射则贯兮。”郑玄笺:“选者,谓于伦等最上。”《汉书·武帝纪》:“《诗》云:‘九变复贯,知言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