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罗柏生  张莉  邓小霞 《疾病监测》2010,25(3):220-221
目的了解重庆市北碚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特点。方法对重庆市北碚区2004-2008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2008年重庆市北碚区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3起,占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起数的96.36%,发病例数2116例。结论小学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好发场所;传染病暴发疫情是各类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类型,发生起数较多的疾病依次为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水痘。  相似文献   

2.
彭阳  么鸿雁 《疾病监测》2009,24(6):446-448
目的了解河南省南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现况、流行病学特点,为防制及有效处理突发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数据,使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直报5年来,南阳市共报告突发事件41起,一般事件23起,未分级事件18起,2004-2006年报告事件数逐年上升,随后逐年下降;共报告病例1100例,死亡18例;全市13个县(市、区)均有报告;传染病类突发事件共报告40起(97.56%),乙类传染病所致突发事件24起(占传染病类事件的60.00%);4-6月、8-10月报告突发事件较多;共有34起发生在农村(82.93%);突发疫情主要集中在学校和幼托机构(56.10%)。结论针对高发季节和高危人群做好突发事件的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 同时需要进一步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工作,以提高全市网络直报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05-2011年广东省江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中的学校事件,提供预防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策略。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1年通过网络直报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1年江门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共31起。以传染病疫情和食物中毒为主,其中传染病疫情又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事件主要发生在县级和乡级小学,春秋季学期均有高峰期,分别在春季学期的3-6月和秋季学期的11-12月。结论 应加强卫生与教育部门联防联控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和对策,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李未 《疾病监测》2012,27(2):121-123
目的 分析浙江省台州市2004-2010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为科学地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台州市86起网络直报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7年间台州市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6起,占68.8%,报告发病数3373例,死亡3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事件和食物中毒事件为主,分别占80.23%(69起)和8.14%(7起);事件分布在农村幼托、小学、中学55起(63.95%)。 结论 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高发以小学和农村学校为主。亟需加强教育和卫生部门的协作,落实学校传染病等事件防控的各项措施。  相似文献   

5.
2004-2008年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浙江省2004-2008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结果2004-2008年浙江省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000起,其中以传染病疫情为主,占85.5%,其次为食物中毒事件,占7.0%;3-6月是突发事件的高发期,学校是突发事件的易发场所,发生数量占总数的74.4%。结论为有效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应建立健全预测预警机制,加强应急保障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建设管理。  相似文献   

6.
黄淑琼  张鹏  蔡晶 《疾病监测》2014,29(11):911-915
目的分析网络直报10年来湖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网络直报系统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湖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结果 2004—2013年湖北省报告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的Ⅳ级以上事件910起,无Ⅰ级事件。其中Ⅱ级事件2起(2.2%),Ⅲ级事件78起(8.57%),Ⅳ级事件830起(91.21%);突发中毒事件占较大事件的79.49%;事件类别以传染病疫情为主,共791起(86.92%),其中丙类(54.27%)和其他类传染病事件(34.65%)比重较大;高温中暑类事件病死率最高(100%);其次是突发中毒类事件(4.29%);每年3—6月和9—11月是突发事件的高发期,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共发生717起(78.79%);各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存在差异。结论加强学校各类传染病疫情的预防与控制,是减少湖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加强健康教育与宣传,是减少中毒类事件危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林春燕  陈琴 《疾病监测》2017,32(6):486-489
目的 分析海南省海口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子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04-2015年海口市所有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5年海口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12起,发病3 583例,年均罹患率1.60%,年罹患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趋势检验2=293.722, P=0.001)。事件级别主要为一般事件(67起,占59.82%);事件类型以传染病类事件为主(85起,占75.89%),每年的3-6月以及9月至次年1月为突发事件的高发期。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86起,占76.79%),学生病例中86.62%为中小学生。结论 海口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类事件为主,学校是高发场所,应重点加强学校传染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甘肃省白银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及网络直报现状。方法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获取网络直报数据,运用Excel和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08年,全市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1起,发病5661例,死亡26例。其中,Ⅳ级51起(83.61%),Ⅲ级9起(14.75%),Ⅱ级1起(1.64%),无Ⅰ级。事件类型以传染病暴发为主,占83.61%,主要流行病种是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风疹、水痘;职业中毒占8.20%,其等级高,危害重。各县(区)中,靖远县(31.15%)、会宁县(27.87%)事件数最多;3-6月、10-12月为两个高峰期,占88.52%;学校为高发场所,占85.25%,学生占全部病例的93.98%。2004年以来,事件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均有较大提高,但发生-报告间隔时间一直超过1 d,与国家要求差距较大。结论提高突发事件报告的及时性,加强传染病防控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有效防范企业工人职业中毒,是当前卫生应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2006-2008年湖北省荆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湖北省荆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布及特征。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08年荆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结果2006-2008年荆州市共报告37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病例数为1213例,死亡10例;传染病占事件总数的81.08%。每年呈现2个波峰,第1个波峰为4-5月共发生16起,占事件总数的43.24%,第2个波峰发生在10-11月,占事件总数的21.62%。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26起,占事件总数的70.27%,发病888例,无死亡。结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为主,学生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发病人群,事件发生场所主要在学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宁波市近几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04-2011年宁波市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 结果 2004-2011年共报告学校突发事件124起,全部为Ⅳ级事件,罹患率为2.90%。事件类型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占99.19%。前3位病种是水痘、流行性感冒和流行性腮腺炎。突发事件报告主要集中在3-6月、10月至次年1月。小学是高发场所,占69.35%。罹患率以乡中学最高(7.18%),其次为市中学(6.86%)。 结论 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多发生于农村学校,应引起教育和卫生部门的重视,积极采取切实的防控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2006年南京市鼓楼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毅勤 《疾病监测》2008,23(1):46-48
目的 评价实行网络直报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现状,探讨影响直报质量的因素,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的报告水平与质量.方法 综合分析突发事件报告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结果 鼓楼区2006年报告的7起暴发疫情以流感、水痘、流腮等呼吸道传染病为主,高峰出现在春秋季.小学生是发生的高危人群,平均罹患率为3.49%.结论 应重点加强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加快制定切实可行的疫情报告标准及规范细则,进一步做好疫情监测、预测及报告,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12.
2006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质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郭岩  王丽萍  戚晓鹏  郭青  张春曦 《疾病监测》2007,22(10):665-667
目的 评价2006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质量,探讨质量综合评价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为进一步提高报告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子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获取2006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据;运用Oracle、SPSS软件作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结果 2006年全国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390起,其中69.09%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事件从发生到报告的时间为0.70 d,从接到报告到网络报告的时间为0.57 d,从事件发生到网络报告的时间为2.30 d,网络报告到事件结案的时间平均为20.58 d;各数据项的填写完整率均在80%以上;全国50.63%的县(区)报告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论 应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质量的评估,分析影响报告质量的关键因素,加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的管理力度,指导今后的信息报告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国医院感染导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规律及特点,为制订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4-201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全国医院感染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17年全国共报告66起因医院感染导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病例2 340例,其中医务人员485例。夏季是医院感染导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发期。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居前3位的传染病分别是流行性感冒、诺如病毒感染和麻疹,占报告事件总数的71%(47/66)。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居前3位的科室分别为精神科、康复科和内科。结论流行性感冒、诺如病毒感染等呼吸道及肠道传播传染病是我国医院感染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病种。开展包括健全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加强医护人员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及民众卫生防病知识健康教育、加强个人防护等在内的综合性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是减少医院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西藏自治区2004 - 201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搜集汇总西藏自治区2004 - 2010年电话、传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接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04 - 2010年西藏自治区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76起,其中以传染病暴发疫情为主,占96.2%,其次为食物中毒,占3.8%;4-6月和9-11月是突发事件的高发期,学校是突发事件发生的易发场所,发生数量占总数的76.5%。 结论 为有效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应建立健全预测预警机制,加强应急保障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建设管理。西藏自治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发生在学校,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需制定并采取应对措施,对其进行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5.
广西贺州市44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直健 《疾病监测》2007,22(10):671-673
目的 对贺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为预测、预报、预警和有效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搜集汇总贺州市2004-2007年5月发生的44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疫情和食物中毒多见,分别占事件总数的59.10%、31.81%,学校突发事件占总事件的45.45%.结论 传染病疫情和食物中毒防控工作刻不容缓,特别是农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及时有效控制,完善卫生应急机制,提高队伍素质,积极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