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治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核心体现和保障,其制定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五个自治区的自治条例迟迟未能出台,自治州、自治县已制定的许多自治条例又未能充分体现民族和地方的特殊性。自治条例目前的状况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制定自治条例不仅仅是民族自治地方的重任,更是我国宪政框架内的重要课题。自治条例的制定背后有着深刻的宪政困境,自治条例处于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博弈、法律体系定位以及本地方各民族关系的重重复杂围城之中,若想突破围城仍需艰苦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所确定的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要求尽快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符合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各项工作都必须服务于这个总的战略目标。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经济问题应该立足于我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从经济发展战略高度来把握它的经济实质,研究它的发展规律,确定它的主攻方向和将要采取的政策措施,积极促进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面高涨。 一 民族自治地方在我国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它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总问题中的一部分。当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政党和政府必须采取一切办法给予经济文化上落后的少数民族以经常的、真诚的和真正的无产阶级帮助。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大力扶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建设,加强共产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国内所有民族都进入社会主义先进民族行列,使所有的兄弟民族  相似文献   

3.
西部大开发是使我国经济和社会在21世纪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伟大战略,也是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快速发展、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应大力发展教育、加强法治建设尤其是民族自治法制建设,并在西部大开发中正确处理好上级国家机关同民族自治机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长期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确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现固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民族  相似文献   

5.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属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认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具有民族性、政治性与公共性三大属性,其中:民族性是通过发展民族关系、自治机关民族化、自治权以及政府过程等方面反映出来;政治性与民族性结合,在处理民族政治关系和构建民族政治秩序中表现出来;公共性与民族性融合,通过管理主客体、公共权力、价值取向和公共利益等方面体现出来。民族性是最为突出的属性,是政治性、公共性的内核,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属性是民族性、政治性、公共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民族团结是民族关系的理想状态,民族自治区域内的民族关系直接影响着这一理想状态的实现程度。民族自治地区通过立法活动,制定民族团结促进和长久保持的法律制度,依法协调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基本保障,制定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团结促进条例,是构建民族团结保障机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民族自治地方由于受历史和现实的影响,其利益主体日趋多元且复杂化,在极端宗教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日趋合流的背景下,民族自治地方的利益矛盾与冲突日趋严重,并在特定区域和时期愈加凸显出来。研究并关注民族自治地方利益协调与整合机制问题,对于及时疏导民族利益关系,有效化解民族矛盾与纠纷,实现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稳定和政治文明,并进而实现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从195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标志着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全纳入法制轨道。《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在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是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二是民族自治地方教育、科技、文化等项事业蓬勃发展,三是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壮大,四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发展,五是民族地区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四川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有14个世…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正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管理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求民族自治地方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不断改革和完善行政管理,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 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正确发挥行政职能,维护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充分保障各民族参与管理国家和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民主权利,促进经济、文化、教育等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市场经济发展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管理来说,首先是带来了发展机遇。 1.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民族自治地方科学的行…  相似文献   

10.
《立法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立法行为法治化时代的到来,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作为整个社会主义立法体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新时期,迫切需要将其纳入统一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中加以规范。作者依据法理学原理,结合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实践,对目前开展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规范化工作的必要性、内容、方法及其意义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探讨。  相似文献   

11.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权力机关依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结合民族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制定的、仅在本区域内具有法的效力的规范性文件。认真研究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原则及特点,对于指导立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一、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原则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国家结构  相似文献   

12.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首要任务是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证明,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行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发展进步的生命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财政是国家行使其政治、经济职能的重要工具。在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同样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的目的,就是要保障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维护国家的统一;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调动各族人民在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其中核心问题一是要切实保障少数民族享有充分的自治权利;一是要切实帮助少数民族大力发展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尽快改变民族自治地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落后面貌,逐步消除民族间  相似文献   

14.
陈建樾 《兰州学刊》2014,(10):23-32
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民族之间的团结不仅关系到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也关系到民族关系的发展与和谐;对于边疆民族地区而言,民族团结与民族关系的和谐还关系到边防的巩固和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在多民族省区中,云南拥有世居民族、特有民族、跨境民族、人口较少民族和国定扶贫县等5项“全国之最”;除此之外,云南省内的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70.2%,共有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及197个民族乡。云南是老一辈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长期观察和研究的地区,也是中国民族识别和民族工作的重点地区,云南的民族工作由此具有较为突出的特点和特色,总结并从中发掘、整理、归纳规律性的经验,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民族立法是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完善各项民族立法,对于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 立法是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完善民族立法是健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是切实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前提。一个民族自治地方有了完善的立法,才能将《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权利进一步具体化,制度化、法律化;才能使民族区域自治——这一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严肃性,权威性;使之不会因领导人的改变或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完善民族立法,还可以进一步把自治地方和非自治地方的  相似文献   

16.
顺文 《天府新论》1998,(5):91-94
1984年5月颁布并于10月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我国民族法制建设的一座里程碑。它实施十多年来,不仅维护了国家的整体利益,而且保障了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对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特殊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确立,这部诞生于改革初期,带有强烈计划经济体制色彩的法律,已不能适应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需要。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工作列入了立法规…  相似文献   

17.
加强民族法律清理促进民族立法和谐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清理是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保证法律体系自身科学、统一、和谐,如期实现立法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我国法律清理工作已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民族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为完善民族立法,应加强民族法律清理工作,建立科学的民族法律清理制度,及时修订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在不同法律授权的民族自治地方,变通立法应条款彼此协调,保证民族自治立法形式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现在,全国人大民委会和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都在抓紧时间创建民族法。搞好民族立法是件人事,用法律的形式把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固定下来,用法律的形式来保障少数民族的利益,是我国少数民族长期以来的愿望,也是健全我国“法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建国之初,我们搞了点民族立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保障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成份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决定》等。  相似文献   

19.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基本权利,建立了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协调关系.对促进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形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学术界对该制度进行自治机关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和法制建设的研究基础上,文章进一步从平等、发展、地方自治三个方面阐释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近20年来我国散居民族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俊 《学术探索》2011,(5):64-69
散居民族是相对于聚居民族而言的,指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以外的少数民族,或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以内,但不是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散居民族工作是我国整个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20年来,国内学术界已有相关论著从散居民族的概念、概况、政策法规、权益保障、散居民族工作、民族乡工作、城市民族工作等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各地在民族工作实践中也积累大量的经验,促进了散居民族的平等、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