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2013—2014年对潮白河北京段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分布进行了采样调查,共检出底栖动物4门9纲16目48科。利用3种基于底栖动物的评价指数对各采样点的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潮白河北京段水质总体为"健康"等级。底栖动物指数与水质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底栖动物指数与COD、总氮、总磷、氨氮等水质因子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青山水库底栖动物群落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6年10月-1997年7月对青山水库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进行了4次采样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16种,其中寡毛类5种,水生昆虫7种,软件动物2种,蛭类和线虫各1种。青山水库底栖动物群落密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变化为库出口>库中心>进口。湖区底栖动物群落占优势的各类为:刺夹长足摇蚊(Tanypus punctipennis)、花翅前突摇蚊(Procladius choreus)和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调查结果表明,目前青山水库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指示该水体已属富营养型,但从生物量上分析,目前青山水库应属中营养。  相似文献   

3.
于2013年5月至10月对密云水库上游河流中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以下简称底栖动物)进行了采样调查。结果表明,采集到的底栖动物隶属于4门10纲16目45科,其中以节肢动物种类最多,占总数的80%,且水生昆虫占总数的67%,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节肢动物门蜉蝣目蜉蝣科的昆虫,出现频率达87%;从分布来看,白河流域采集到的底栖动物种类最多、密度最高,而潮河流域采集到的底栖动物生物量最大;以底栖动物为指示生物的水质评价结果显示,密云水库上游河流中50%采样点的水质为Ⅰ级(清洁),其余50%为Ⅱ级(轻微污染),水质整体较好,与现场生境调查和水质监测的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4.
富春江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3、6、9、12月,对富春江水库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4次采样调查.鉴定结果表明,富春江水库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20种,平均密度为375.10 ind/m2.从群落结构上看,数量上寡毛类占优势,生物量则明显由软体动物占优势.底栖动物群落密度和生物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及早春高,夏季低.底栖动物空间分布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用大型底栖动物对武汉南湖水质的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3年6月至2004年5月季度性调查武汉南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并对水质理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由寡毛类和水生昆虫组成,密度为4 437个/m2,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和刺铗长足摇蚊;大型底栖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elef多样性指数表明南湖水质为中等污染状态;历年夏季水体中主要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进一步描述了近年来南湖富营养化的加剧进程.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河流生态缓冲带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质和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浦阳江干流为研究对象,通过底栖动物野外采集、水质分析和河岸带土地利用解译,分析其干流河流生态缓冲带土地利用类型与河流水质和底栖动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3-N)和总磷(TP)与林业用地呈负相关,但与农业用地显著...  相似文献   

7.
2017年对西湖9个点位的底栖动物进行季度调查,共采集到3门7纲25种底栖动物。底栖动物年均密度为280.3个/m~2,主要类别为水生昆虫、寡毛类、软体动物,优势种为羽摇蚊(Chironomus plumosus)和圆田螺(Cipangopaludina)。空间分布上,不同湖区的底栖动物组成存在不同,在主湖区(少年宫、外湖心)底栖动物主要为水生昆虫,摇蚊幼虫为绝对优势种,而湖西区(西里湖、茅家埠、金沙港、乌龟潭、浴鹄湾)底栖动物主要为软体动物。季节变化上,底栖动物密度分布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寡毛类全年采样出现频次较低,作为耐污染种,这表明西湖水环境质量变好。西湖的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H’)年均值为1.27,西湖水质为轻污染,其中茅家埠、金沙港和乌龟潭点位H’较高,与所在湖区生长大量沉水植物,生境更加稳定有关。H’与加权营养状态指数(TLI(∑))在对西湖个别点位水质评价结果上存在差异,鉴于西湖底栖动物生境易受外界影响导致群落波动较大,因此认为TLI(∑)的评价结果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8.
2013年9月对邛海进行了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及水质调查。结果表明:(1)邛海优势浮游植物有5门16种,优势浮游动物有4大类7种,优势底栖动物3大类6种,分别以具星小环藻(Cyclotella stelligera)、毛饰拟剑水溞(Paracyclops fimbratus)、克拉伯水丝蚓(L.claparedianus)为常见种。(2)浮游植物种类与生物量上升,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优势藻类向绿藻转变,由清水性种类向喜营养性种类演替,喜高营养盐耐污物种容易采集,底栖动物中普遍性检出耐污性强的克拉伯水丝蚓。(3)邛海湖区处于中营养水平,存在一定的富营养化风险。  相似文献   

9.
热排放对湘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湘潭电厂温排水对湘江湘潭电厂江段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以下简称底栖动物 )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的影响表明 ,在强增温区底栖动物不能生存 ;自然水温在 2 6℃以下的季节里 ,中、低增温区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比自然水体要丰富 ,多样性指数值相应增高 ;突然停止温排 ,增温区内喜温动物有可能受冷冲击而死亡。  相似文献   

10.
热排放对湘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湘潭电厂温排水对湘江湘潭电厂江段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以下简称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的影响表明,在强增温区底栖动物不能生存;自然水温在26℃以下的季节里,中、低增温区底栖动物各类和数量比自然水体要丰富,多样性指数值相应增高;突然停止温排,增温区内喜温动物有可能受冷冲击而死亡。  相似文献   

11.
西湖引水治理后的底栖动物群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5年1月-1996年12月对西湖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进行了连续监测与研究,共发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26种,其中寡毛类6种,多毛类1种,水生昆虫9种,蛭类,线虫和无节蠕虫各1种。  相似文献   

12.
通过连续两年对常州市19条"清水工程生态修复"示范河道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以下简称底栖动物)的调查,了解市区河道底栖动物群落现状及发展趋势,同时从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的角度评价各河道生态修复的效果,并利用污染生物效应指数(BPI)评估河道水质及生态变化发展趋势。结果发现,各调查河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指标与污染生物效应评价结果相互印证,保持高度一致性。2011年各河道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完整性、种群多样性均较2010年有所提升,BPI则较2010年有所下降。说明在这些河道实施的生态修复工程具有一定成效,有望实现城市河道水体生态循环系统的全面恢复。  相似文献   

13.
利用底栖动物研究京杭运河徐州段的水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潘立勇 《污染防治技术》2005,18(4):12-13,37
通过分析京杭运河徐州段4个断面底栖动物的种类、密度,及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来研究京杭运河徐州段水质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研究了奉化江4大支流及干流下游底泥样品中碳、氮、硫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关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奉化江干流下游的产甲烷基因mcrA丰度显著高于上游,甲烷氧化基因pmoA的丰度在支流下游、支流汇合处、干流下游均较高;富营养区域采样点底泥中氨氧化细菌硝化基因amoA(AOB)丰度显著高于氨氧化古菌硝化基因amoA(AOA),而其他采样点的AOA丰度大于AOB;干流下游底泥样品中反硝化基因nosZ丰度显著高于上游;居民区附近采样点底泥中存在较多硫氧化菌(soxB基因)和硫酸盐还原菌(dsrB基因)。相关性分析发现,pmoA与TN极显著正相关,AOB与NO-3极显著正相关,而nosZ与总碳(TC)、TN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分别于2004、2010、2014、2018年对曹娥江河口段上浦闸内、新三江闸处、曹娥江大闸内、曹娥江大闸外4个采样断面的水质与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用Margalef丰富度生物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曹娥江大闸建成前后水质的变化,并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相似文献   

16.
对浦阳江流域26个点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共采集到浮游动物25属47种,其中轮虫25种,原生动物14种;另外,还有枝角类和桡足类。原生动物优势种为湖沼砂壳虫(Difflugia urceolata),其次为普通表壳虫(Arcella vulgris);轮虫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和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枝角类优势种为透明薄皮溞(Leptodora kindtii);桡足类优势种为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taihokuensis)。水质理化指标监测结果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水质健康评价结果大体一致,均显示浦阳江流域干流水质健康状况整体好于支流,干流和支流下游水质均存在富营养化倾向。但具体到点位水质状况评价时,两种评价结果略有差别,表明水质理化指标评价和生物指标评价均有偏向性,在进行河流水质健康整体评价时,最好将两者相结合,以全面了解河流整体水质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7.
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是指成熟个体3~5毫米以上的无脊椎动物,在水体里主要包括水生昆虫及其动虫、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的寡毛类和多毛类、甲壳动物与某些线虫等。由于这些动物不太活动或固着不动,又个体较大,生活史也比较长,因此被认为是用来进行水质监测和水质评价的理想生物,也是进行残毒测定和毒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近年来利用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进行残毒测定和毒理学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受人们十分重视的方法。现将国外最近三年的研究概况分作三个部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采集了铜陵顺安河(包括其支流钟仓河、新桥河、红星河)的7种鱼类样本,测定了鱼体中7种磺胺类抗生素的浓度水平,并根据磺胺类药物的最高残留限量(MRL)和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对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鱼样中7种磺胺类抗生素的检出率为27%~100%,其中,磺胺甲噁唑=磺胺氯哒嗪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磺胺二甲氧嘧啶磺胺甲氧哒嗪。鱼体中7种磺胺类抗生素的总平均质量浓度为46.99~291.46ng/g,其中在粗唇鮠(Leiocassis crassilabris)体内含量最高,鳊(Parabramis pekinensis)鱼体内最低。不同生态习性和食性鱼体中磺胺类抗生素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底栖鱼类中上层鱼类,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采集鱼样中磺胺类抗生素总量的超标率达到60%。7种磺胺类抗生素的日平均摄入量为0.03~0.35ng/g,磺胺类抗生素ADI贡献率为0.06%~0.69%(质量分数),小于1.00%,膳食安全性影响低。  相似文献   

19.
三峡水库泄水期香溪河库湾营养盐动态及干流逆向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研究水库干流对支流库湾营养盐动态的影响,于2009年春季三峡水库汛前泄水期,通过监测分析了库湾水流特点及叶绿素a、总氮、总磷和溶解性硅酸盐的时空动态。研究发现:三峡水库汛前泄水期,库湾水体表现为分层异向流动,干流水体以异重流形式倒灌入库湾;特定的水流特性为泄水期库湾营养物质运移提供了水动力基础,水库干流对库湾营养盐的补给及水华暴发范围有明显逆向作用;受干流影响,氮和硅自河口至回水末端呈递减趋势,磷主要受上游来水影响,空间分布趋势与氮、硅相反;叶绿素a浓度峰值向上游移动,水华范围向上游收缩,河口处叶绿素a浓度的时间均值明显低于回水末端,表明三峡水库泄水期香溪河库湾下游水体水华受到干流逆向影响的抑制。  相似文献   

20.
选取贵州草海重污染湖区,利用改性粘土钝化剂开展底泥原位钝化技术示范,对示范区内外主要水质参数、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等进行了对比监测与研究。结果表明:示范工程实施一年后钝化区水体氨氮(NH_3-N)和总磷(TP)含量分别降低至对照区的29%和23%,水体溶解氧含量达9 mg·L~(-1)以上,透明度显著增加;钝化区水体藻类总丰度降低40%以上,蓝藻所占比例大幅下降;钝化区沉水植物生长繁茂,水体自净功能明显增强,已形成草型清水生态系统。钝化区与对照区水体浮游动物、底栖水生生物种群及丰度无显著变化,表明钝化剂未对动物生长造成不良影响;原位钝化技术具有快速提升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含量、抑制底泥污染物释放、降低水体营养盐含量及抑制藻类生长等特点,且实施方便、成本低廉,在湖泊底泥污染治理和水体富营养化防治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