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铝是世界上除钢铁以外应用最为广泛的金属。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铝的产量和消费量快速增长。“十五”期间,我国电解铝产量年均增长21.2%,消费量年均增长15.2%;“十一五”头两年电解铝产量分别增长19.9%和33%,原铝表观消费量分别增长22.1%和37%。过快的增长速度和国家节能减排的压力,  相似文献   

2.
据统计,我国(不合港、澳、台)现有模具企业已超2万家,从业人员约50万人。2003年模具工业总产值为450亿元,居世界第三位。“十五”头三年,我国模具工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7%。预计“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2~15%。目前,我国商品化模具已达50%,中高档模具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约60%。进口模具约占市场的20%,其中中高档模具的进口比例为40%。近年来,我国模具发展的重点在精密、大型、复杂、长寿命模具上,模具制造技术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3.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于2006年12月6~7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会议及中国机械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四届二次理事会议,会上总结了“十五”及2006年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表彰了“十五”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部署了“十一五”及2007年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的主要任务。全国机械工业标准化归口单位、有关行业协会、科研机构1.62个单位参加了会议。会上,全国磨料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荣获《“十五’’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相似文献   

4.
自“十五”以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迅猛发展。进入“十一五”时期,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势头不减,全国有色金属工业三强省河南、云南、湖南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同时,国民经济大省山东在有色金属领域异军突起,其2005年有色金属工业产值增幅达到71.3%,2006年同比增长61.97%。在山东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中,老国有企业继续焕发青春,而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更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模具工业》2009,35(6):70-71
1华东地区模具在我国模具产业中地位日益突出 近年来,我国模具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模具产值年平均增幅达15%以上,2007年总产值达817.27亿元,2008年前11个月模具行业总产值达908.66亿元,比2007年全年增长了11.18%。市场容量也在不断扩大,2008年1~11月市场容量达862亿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22.5%,是2000年的13.8倍。预计“十一五”末期,我国模具行业市场容量将达1400亿元。同时,模具行业生产规模不断提高,截至2008年底,我国共生产模具1290.45万副,比2007年的1212.6万副增长了6.42%。  相似文献   

6.
国网公司和南网公司规划“十一五”电网基建投资总额为1.5万亿元,2008.2010年均增长15%.20%。其中2008年规划投资约3000亿元,同比增长22%。实际上考虑到雪灾损失的修复和新建设备抗灾能力的加强,“十一五”电网投资规划还有上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明确了“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为各行各业科学制定“十一五”规划指明了方向。“十五”期间,湖南有色金属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拥有规模以上企业468家。2005年全省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达到125万吨,比“九五”期末增加42.6万吨,增长51.6%;销售收入410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335.5亿元,增长450%,形成了从采、选、冶到深度加工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在全国有色金属工业中继续保持着主导地位和重要影响。但湖南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如大而不强、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优、创新能力差、产业集中度低、矿业秩序混乱、环保压力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  相似文献   

8.
《工具展望》2005,(2):2-3
2004年工具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平稳的发展势头。工业总产值增长21.1%,工业销售产值增长26.8%,产品销售收入增长26.2%。但增长率仍略低于机床和机械工业的总体水平。主要原因是高端工具产品仍大量依靠进口。2004年工具进口增长率达到35%左右(此数据来源请参阅下文),高于国内工具产品的增长幅度。这说明国内工具市场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仍面临十分严峻的竞争形势。  相似文献   

9.
《中国贵金属》2007,(3):27-27
2007年1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司在北京组织召开《黄金工业“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论证会。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产品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模具生产向着信息化、数字化、无图化、精细化、自动化方面发展;模具企业向着技术集成化、设备精良化、产品品牌化、管理信息化、经营国际化方向发展。以2005年全国模具产值600亿元为基础,按“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12%~15%及2010-2020年期间年均增速10%左右测算,总量目标为:按年均增速12%推算,2010年约1000亿元,2020年约2600亿元。按年均增速15%推算,2010年约1200亿元,2020年约3100亿元。  相似文献   

11.
杨明 《中国有色金属》1996,(10):35-37,34
“八五”期间我省有色金属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以年均15.8%速度递增,1995年达10.58万吨;工业总产值(90价)达到了25亿,年均增长11.16%;销售产值及工业总产值现价双双突破40亿元大关,分别达41.47亿元,42.54亿元;固定资产原值也由“七五”末的16.71亿元,增长到36.49亿元。  相似文献   

12.
1994年,湖南铅、锌、锑等六种精矿含量居全国各省之首,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在全国居第三位。按照原定“八五”期间奋斗目标,到1995年,全省有色金属工业总产值达到43.76亿元,平均递增5.9%;十种有色金属产量35.5万吨,年均递增5.5%;各种精矿含量19万吨,平均递增1.8%。这些指标均提前一年,于1994年实现并超过。1994年全省有色金属工业总产值、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六种精矿含量分别比“八五”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3.
《模具制造》2008,8(3):I0001-I0001
到2010年,力争实现规模以上模具企业增加值16.7亿元,年均增速达到32%。《成都市模具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已正式编制完成。根据该《规划》,成都将努力建设成为西部领先的模具生产基地和中国模具产业第三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现代焊接》2012,(3):39-39
根据工信部近期下发的《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十二五”时期,全行业经济总量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总产值年均增长13%左右;到2015年,石化和化学工业总产值达14万亿元左右。专家认为,石化行业在“十二五”期间蕴含大量的产业机会,其前沿领域和重点发展领域有望成为新的投资热点。N2015年,全国炼厂平均规模超过600万吨/年,石油路线乙烯装置平均规模由每年54万吨提高至70万吨,  相似文献   

15.
《锻压机械》2010,(6):1-1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黄开亮在谈到中国机械工业发展的问题时指出,"十一五"时期,我国机械工业揭开了由大向强的序幕。但中国仍然只是制造大国,基础不牢,关键、核心技术和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16.
简要回顾 1.有色金属进出口贸易额一路攀升,规模加大。在经济持续发展的拉动下,“十五”期间,我国有色金属进出口贸易额出现大幅度增长。2005年主要有色金属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468亿美元,是2000年的3.3倍,年均递增率达26.8%。其中出口额165亿美元,是2000年的318倍,年均递增率为30.7%;进口额为303亿美元,是2000年的4倍,年均递增率为24.9%,已经成为世界有色金属产品进出口贸易大国,中国有色金属市场已成为世界有色金属市场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十一五”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时期。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又快又好地发展,本刊在这一期特别策划了“有色大省十一五”,通过有色大省河南、湖南、江西省的“十一五”规划,为其他省市提供有益的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中国贵金属》2007,(7):40-41
从陕西省黄金协会获悉,预计“十一五”期间,陕西省黄金工业产值和产金量将呈小幅增长的态势。到2010年,该省黄金产量预计将达到12.3吨,平均每年递增3.3%。  相似文献   

19.
《锻压机械》2012,(3):9-9
“‘十一五’期末,江苏省机床工具行业实现总产值989.45亿元,占全国机床工业的17%,出口交货值98亿元,占全国机床出口比重25.13%,产销量在全国连续多年排名第一。2011年,江苏机床工业在全球金融危机漫延、美元贬值、欧债危机加剧、国内外市场严重滑坡的大气候下,完成工业总产值1168.5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实现出口交货值116.4亿元,比‘十五’期末的2010年分别增长29.13%和18.78%。”在江苏省机床工具协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副理事长江建春如是说。  相似文献   

20.
《铸造纵横》2007,(4):21-23
“十一五”期间,巨大的铸造机械市场需求,使我国铸造机械行业仍可保持较高速增长,预计其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约在15%以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