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生的贝壳     
在海边,有一个拣贝壳的小男孩儿,每拣一只贝壳,他都认为不是最好看的,就把它扔掉。黄昏来临,其他孩子都拣了满满一篮子美丽的贝壳,而他却愁眉不展,篮子里空空的。 在生活里,有许多人就像那个小男孩,为追求自己认为最美好的,结果到头采,竟一无所获。人们  相似文献   

2.
张×,男,37岁。1975年7月14日初诊。患者自诉于74年秋某日,在劳动中偶然发现自己的皮肤有甜味。该患除平紊喜饮酒外,并无其他异常征象,误认为有糖粘于局部皮肤上,遂不以为然。至75年春节,家人发现他吸过烟蒂发甜,人们舔他的皮肤,周身皮肤都发甜,且经常腹泻,心中烦乱,身倦乏力,方知有病。辗转经各医院系统检查化验,排除了糖尿病及其他可疑的疾病。但却难以确诊,且无良好的治疗方法。嗣后求中医治疗半年,皆以其有腹泻而施以补药,均未收效而邀余诊治。余诊见患者面黄  相似文献   

3.
人们喜欢称陈赓为“乐天派将军”,他的乐观开朗甚至玩笑和恶作剧,在血雨腥风的年代里,是同事和战友们精神的调剂和安慰。而外表粗犷的他却并不掩饰内心的细致,对妻子儿女总有特殊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念和柔情。他的夫人傅涯在北京灵境胡同的那个院子里回忆说:“转瞬之间,离我而去已44年了。  相似文献   

4.
传说很早以前,有个经营药材的商人,经常到外地收购药材。有一次,他收购了一袋子药材,在路上遇到大雨,他千方百计把药材保护住,尽量不叫雨淋湿,却使自己感受了风寒,病倒在一家客店里。他只觉得头晕目眩、眼闭鼻塞、浑身不适,不得不躺倒在客店的床上。但他心里清楚,盛药的袋子不能丢,因为那是他赖以生活的本钱。为了不让人偷去,他把药袋一直枕在头下,不料两天以后,他身上出汗,眼睛明亮,鼻子也通气了。没出三天,他的病竞不治而愈。  相似文献   

5.
引起哮喘病的原因有很多,如花粉、灰尘等刺激性物质,但除了这些物理刺激因素外,更多的是由心理因素引发的。例如,一位身体一直很健康的小学生,从没因吸入粉笔灰而哮喘过,可有一次老师喊他到黑板前演算,他站了一会儿却算不出来,此时他感到鼻子里吸入了粉笔灰并开始出现哮喘。从此以后,只要他一见到黑板,无论他站在什么地方,都会引起支气管哮喘发作。这就是典型的心因性哮喘。  相似文献   

6.
大度读人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 读人,比读用文字写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在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雨伞悄悄地先走了。 ——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  相似文献   

7.
一天,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里失窍,被贼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罗斯福,劝他不必太在意. 然而,没想到罗斯福却在给朋友的回信中说:"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了我部分的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相似文献   

8.
张学良一生的传奇故事,我们大多都很熟知了。然而,有一个问题还是能引起我们的探究兴趣,那就是:遭遇了那样多的变故后,他的一腔冲天豪情和热血都只能在心中澎湃……而他却仍旧能创造生命的奇迹。我们无法确知究竟,那么就只有从他101年的生命轨迹里去探寻。 自本期起,我们将连续为您刊登一些张学良生命历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或许您会有所发现,并助您益寿延年。  相似文献   

9.
一位文人下海,他给自己确立了商海奋斗的目标:每年5万,每5年一个台阶。经商第1年,他经常是在身无分文的境况下闯荡。有一次,口袋里装着仅有的10元钱去和1个老板谈1个项目,为这个项目他精心准备了1个月。正当老板听得入神,开始对他的方案感兴趣的时候,却来  相似文献   

10.
古籍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胸怀大志,欲"扫除天下"固然可贵,然而以不扫屋来作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表现,却也是舍本逐末,即便心有远志,势必劳而无功了。对于个人的健康而言,道理亦是如此。颐养天年几乎是世人的一致追求。在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11.
老父过日子节俭得近乎吝啬。淘米只淘一遍,淘米水还要洗菜,不管菜有多脏,他也只洗一遍,特别洗到大蒜、青菜,那藏在叶梗内的泥往往都洗不净。晚上房间里只要开电视就不开灯,说是有荧光屏的光照亮就够了。抽水马桶形同虚设,从来舍不得放水箱里的水冲洗大小便,而是用那积存的洗菜水、洗脚水,弄得卫生间里的味道很难闻。更要命的是夏天洗内衣,他竟然用洗澡后的脏水洗,洗后还舍不得放水汰,穿在身上都散发出一股味道,他自己却若无其事。  相似文献   

12.
18岁那年,他离开农村老家到县城去读高中,学习紧张而忙碌,每个月只能在月末回家一次,每次只能住一天。在这短暂的一天里,终日忙碌的母亲,总是放下所有的农活,变着花样为他做饭。短暂的停留之后,返校的时间到了,他远行的背包里,很快又有了干净的衣衫,从院子里采摘的新鲜水果。母亲会推出自行车,踏着乡间小路,陪着他从村子走到小镇,他再  相似文献   

13.
都说作家特别敏感,气功理论“权威”柯云路甚至认为,艺术工作者的“形象思维”和特异功能者的“特异思维”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相近而微妙的联系。著名作家崽崽,应该是一位“形象思维”比较发达的人了,然而,在他的思维里却没有丝毫“特异”的成份,相反,特异功能在他看来无异于怪力乱神。  相似文献   

14.
刘远(化名)从1岁多时由于双手抽动被发现缺钙,补了1 4年的钙.14年后,他突然晕倒,并伴有口吐白沫、双手抽动症状.在医院查头颅CT显示,小脑出现指甲大小的白色区域,而白色区域就是小脑发生钙化的部分.本该补到骨头里的钙,却沉淀到小脑里,造成小脑钙化. 经查实,刘远的低钙是由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造成的,反复低钙又经过反复补钙,却因为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导致钙离子异常沉积,本该沉积在骨骼上的钙全都沉积在孩子的小脑里,最终形成小脑钙化.要治疗刘远的低钙,就必须先治好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然后再进行补钙.  相似文献   

15.
一个长年窝居在深山里的赤脚医生,一个从不引人注意,却让深山里的百姓安康的人,如今站在人民大会堂全国传统医药学术临床成果交流大会中,他的一篇《综合疗法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引起了医学界权威人士、专家们的广泛关注。他就是黑龙江省双鸭山林业局林七星河源林场主治医师杨士民。他以多年经验探索出的特色针灸疗法,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引起医学界专家们的瞩目。因此,在这次学术交流大会中,他的论文获得了惟一的一个特等金奖。而在现场临床表演,他的1.6尺蜈蚣针法,让在场的博导、医学权威专家们不得不用惊奇的目光打量着这个个头不高,貌不惊人…  相似文献   

16.
吴昊 《东方养生》2011,(12):76-79
1879年,一艘轮船,驶向中国,甲板之上,一位青年,刚过26岁,却壮志满怀,万里归来.海风吹过,他望向祖国神州大地,回想在英国的岁月,仿佛弹指一挥间.此番重归故土,不仅心潮起伏,他自问学贯东西,大丈夫建功立业,此时他更想即刻踏上故园,一展报国图强的梦想.然而血气方刚的严复,还未曾明白,等待他的仍是那暮气重重的大清皇朝.  相似文献   

17.
有位中学生,平时成绩虽然不是出类拔萃,却也属优良之列.可是在一次期中考试时语文爆出了"冷门",他非但作文没有作好,而且连简单的基础知识也答不出.此情况虽出老师、同学的意料之外,却也在他本人的预料之中.事后老师向他了解情况时他说,隔天复习功课开"夜车",一直开到晚上12点钟,把复习的内容都背出来了.可是,第二天早晨爬不起来,还想睡.  相似文献   

18.
子瞳 《东方养生》2014,(2):64-69
如果你没听说过斯坦.李,那你至少听说过钢铁侠、绿巨人、蜘蛛侠、神奇四侠、X警……吧?事实上,这些风靡全球的超级英雄们全都来自斯坦.李之手,这个刚刚过了91岁生日的老头!现在,他仍然像个热血沸腾的青年,雄心勃勃地想要再创作几个狠角色来,让全世界不停惊叫!通常来说,那些凭借自我奋斗而最终成名的人总是有一个并不富裕的童年,斯坦·李也一样。1922年,他出生在纽约的一个小公寓里,他的父亲是个裁缝。在他出生后的几年,美国经历了漫长的经济大萧条,他的父亲就只能零星地揽点活干。受生活所迫,小小的斯坦·李只好跟着父母频繁搬家。9岁时,他的弟弟出生,一家四口便挤在一室一厅的小公寓里——兄弟俩享受着唯一的卧室,父母却只能睡在客厅的折叠式睡椅上。  相似文献   

19.
梓漪 《养生大世界》2004,(12):11-11
2000年12月11日,一位年仅37岁的中年男子,因癌细胞扩散离开了人世。在死亡前的最后时刻他全身尽是肿瘤,人工呼吸机已无法工作,浮肿的脸庞已极度变形,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100天里,写下了数十万字的生命留言,却没有作一声呻吟,他就是——陆幼青。关于他的遗作,我了解的并不多,但我相信在疾病还没到来之前,他和我们芸芸众生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为了自己的目标奋斗。我们除了佩服他的勇敢外,还应该从他的遗言里看到他平静而真实的思考,他不是在袒露死亡降临时的恐惧,更多的是探讨活着的价值。我们很难理解面对死亡和痛苦…  相似文献   

20.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75岁本应该是儿孙满堂,安享天伦之乐的年龄,然而,有一位老,他却离开了家人,从台湾回到故土,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段求学之路。他就是河南省中医学院2003届博士生李耀。这位白发苍苍的“新生”,在校园里格外地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