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心病心绞痛属瘀血阻滞心脉而致胸痹心痛。心脉瘀阻 ,血运不畅则导致心失所养 ,常可合并发生心悸怔忡等证。其治当以活血化瘀为法。血府逐瘀汤是王清任所创活血化瘀诸方中应用最广泛的一方 ,专用以治疗“胸中血府血瘀之症”,其方治与冠心病心绞痛病机相吻合。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张晓星教授认为 :冠心病心绞痛为本虚标实之证 ,本虚以阴虚、气虚、气阴两虚为多见 ;标实主要为血瘀、气滞 ,其次是痰浊。不论是血瘀、气滞、痰浊 ,还是阴虚、气虚 ,该病主要病机仍为心脉痹阻。张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常以血府逐瘀汤为主方随证加减 ,收到良好疗…  相似文献   

2.
苏虹  李仕林 《山西中医》2010,26(6):10-11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脏腑气血阴阳亏损、功能失调为本,以痰浊、血瘀、寒凝、气滞等痹阻心阳、阻滞心脉为标。笔者跟随张翠英教授临证观察,从痰瘀着手,以健脾祛痰,化瘀通脉为基本大法治疗胸痹心痛,效果良好,兹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胸痹指胸阳不振,气血痹阻而言,症以咳喘憋闷、胸背痛为主;心痛则由心之阴阳气血亏损、寒凝气滞、痰阻血瘀等形成,症以心胸疼痛为主,因两症常相兼出现,故概称为胸痹心痛.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其瘀血的形成,多由正气亏损,气虚阳虚或气阴两虚而致,加之本病具有反复发作、病程日久的特点,属单纯血瘀实证者甚微,多表现为气虚血瘀或痰瘀交阻等夹杂证候[1].在临床治疗胸痹心痛过程中,发现气虚血瘀证占很大比例,我科自2009年以来,采用中药保元汤合桃红四物汤治疗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60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的最常见类型。近十多年来,国内学者对冠心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冠心病的发生是由于年老体衰,脏腑功能虚损,阴阳气血失调,加之七情六淫的影响,导致气滞血瘀,胸阳不振,痰浊内生,使心脉痹阻而致病。毛氏[1]认为冠心病是由脾肾阳虚,心气不足,脾失温煦,痰浊凝聚所致。刘氏[2]认为肺气虚时,心气无力,血运不畅,瘀阻不通则心痛。陆氏[3]认为心绞痛主要由于肝气郁滞,痰浊中阻,寒凝血滞,心脉瘀阻所致。赵氏[4]认为始未无不与瘀密切相关。  现代研…  相似文献   

5.
陈香涛  张有为 《河北中医》2011,33(9):1327-1328
胸痹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与现代医学冠心病心绞痛相当。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明确提出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用药,其对于胸痹心痛的治法一直沿用至今,为后世医家所认可,对现代冠心病的治疗仍有指导意义。1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性缺血缺氧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厥心痛、卒心痛等病范畴.其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标实即邪实,其因素为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等,最终导致心脉瘀阻,不通则痛.绝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具有典型血瘀证的临床表现,故活血化瘀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且已取得了肯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也"。痰浊血瘀,心脉痹阻不通为基本病机,新病多以邪实为主,久病多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实证有痰阻心脉、气滞心胸、心血瘀阻证、寒凝心脉证;虚证包括心气亏虚、心阴不足、心肾阳虚证,以痰浊血瘀为主,并伴有阳虚。方剂治疗有归脾汤、袁氏镇心痛、邓氏冠心胶囊、调脾护心法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检索近10年冠心病中医辨证相关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中的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总结冠心病中医证型特点。结果证型排名前8位的为气虚血瘀、心血瘀阻、痰阻心脉、气滞血瘀、痰瘀交阻、气阴两虚、寒凝心脉和心阳不振。较常见的本虚证素为气虚、阴虚,标实证素为血瘀、痰浊。结论冠心病属虚实证素相互夹杂之证,证型以单证素和两证素多见。  相似文献   

9.
关于胸痹心痛之郁热伤络病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晓  姜萍 《中医杂志》2003,44(8):636-637
冠心病心绞痛一般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对其病因多认为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病机为本虚标实,实者有寒凝、血瘀、痰阻、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为心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据此辨治,有较好的效果。目前对冠心病的治法来源于长期的临床经验,随着生活水平及方式的变化,胸痹心痛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应该有新的变化。1 郁热伤络是胸痹心痛的重要病机之一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供血不全心脏病的简称。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厥心痛、真心痛、心痛、胸痹等证的范畴。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是以脏气虚亏为主,标实则以瘀血痰阻相关,兼以气滞寒凝等。 血瘀是冠心病最常见的标证之一。气虚又是血瘀之因。气虚则无力行血,而引起血瘀。血瘀影响气的流畅,而致心脉瘀滞。主要症状为心前区疼痛,痛有定处,胸  相似文献   

11.
对建国以来中医诊治冠心病学术成果进行系统调研,分析其中病因病机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命题,逐步归纳、提取核心概念,并对核心概念进行逻辑建构,形成冠心病病因病机概念体系。血瘀贯穿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始终,气虚、气滞、阳虚、阴虚、血虚、血瘀可导致血瘀。血瘀形成,瘀血内阻,阻碍气机,影响气血津液生化,又可加重本虚标实,使气、阳、阴、血虚者更虚,气滞、血瘀、痰浊实者更实。冠心病早期多为痰阻脉络、胸阳不展;而中晚期多为痰浊、血瘀相兼为病,痰瘀互结,痹阻心脉,热邪入侵或痰瘀湿浊蕴积日久内生热毒,热毒亢盛,痹阻心脉,败坏形体,损伤心络,或热毒生风,久病脉络空虚,血虚生风,络风内动,均为危重冠心病发生的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中风与胸痹心痛共病多属本虚标实,其病机关键为痰瘀内阻脉络。治疗上痰瘀同治;风痰瘀阻、心脉不畅证宜息风化痰、祛瘀通脉,痰热腑实、心脉瘀阻证宜清热祛瘀、化痰通腑,气虚挟痰、痹阻心脉证宜益气化痰、畅通心脉,阴虚挟痰、瘀阻脉络证宜滋阴化痰、活瘀通脉。  相似文献   

13.
试述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等范畴,属本虚标实之疾,本虚多属气虚,而标实则为痰瘀交结为患。由于气虚不运,气不行则血亦瘀滞,或因心阳不运,则脾阳不振,痰浊内生,痰瘀阻痹心脉发为胸痹。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320例证素分析和证候分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的证素及证型的变化及现状,为探讨中医证素分布及证型分类提供参考。方法对32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证素的分析及辨证分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证素分布频次由高到低分别为血瘀、痰浊、气虚、气滞、寒凝和阴虚;男性排前3位的证素分别是痰浊、血瘀、气虚;女性排前3位的证素为血瘀、气虚和痰浊;男女之间证素分布有统计学差异。(2)痰痹胸阳证、气虚血瘀证2个证型占所有证型的83%,前者以男性为主,后者女性为多;在痰痹胸阳证中男性比例为58%,气虚血瘀证中女性比例为66%。结论冠心病心绞痛病机以本虚标实为主,血瘀、痰阻、气虚是主要病变。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3,(4):707-710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中医辨证分型与血脂、C-反应蛋白(CR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为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化依据。方法:220例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气滞血瘀、痰阻心脉、心血瘀阻、阳气虚衰;3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脂四项、血清CRP及Hcy水平,分析各指标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证型分布呈现痰阻心脉>气虚血瘀>气阴两虚>心血瘀阻>气滞血瘀>阳气虚衰的趋势。(2)血清脂质水平: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痰阻心脉证>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阳气虚衰证;低密度脂蛋白痰阻心脉证>气滞血瘀证>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阳气虚衰证。(3)冠心病组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各证型组间CRP水平呈瘀阻心脉证>心血瘀阻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阳气虚衰证。(4)Hcy水平心血瘀阻证>瘀阻心脉证>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阳气虚衰证。结论:血清脂质、CRP、Hcy水平与冠心病中医证型存在相关性,可作为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辅助诊断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6.
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增加而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我国人群SA患病率呈持续增加趋势,已成为多发病、常见病.中医在防治SA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与特色.笔者现结合中医经典理论和多年临床经验,就SA的辨治作一探讨. 1 痰瘀虚是稳定型心绞痛的基本病机 SA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等范畴.《古今医鉴》说:"心痹痛者……素有顽痰死血."清代曹仁伯《继志堂医案》说:"胸痛彻背,是名胸痹,此痛不唯痰浊,且有瘀血交阻膈间."提示SA的发病与"痰"、"瘀"密切相关.SA患者多因饮食失节,脾胃运化转枢功能失调,痰浊内生,循经上逆,注入心中,致痹阻心阳,阻滞心气,心脉瘀滞,心脉不畅,发为胸痹、心痛;或痰浊上逆,损伤心阳,致心脉挛急闭阻,使心痛发作.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防治冠心病,临床研究成果丰硕,为促进和提高对冠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本文用普赖斯定律根据文章重要性和影响力筛选出核心作者58位,主要论文142篇,其中关于冠心病的病因病机观点有血瘀学说、瘀毒从化说、痰瘀学说、阳虚血瘀说、络病学说、心脾痰瘀相关说、热毒说以及络风说等。不同冠心病病因病机观点阐发的角度不同,但实质基本一致。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主要与痰浊、瘀血、毒、虚等有关,属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心、心脉,与肝、脾、肾、肺四脏有关,脏腑气血阴阳亏损,尤其是心气血阴阳不足为本,痰浊、血瘀、热毒为标,痰浊、血瘀闭阻心脉,热毒损伤心脉,致心脉不通或心脉失荣而发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标本互为因果,因虚可致实,因实亦可致虚。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心痛”等范畴,其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不足,标实为血瘀、气滞寒凝、痰浊等。在心绞痛反复发作时,心脉不通,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言:“心痹者,脉不通”,可见其主要病理基础为心血瘀阻。治疗当急则治其标,根据气为帅,气行则血行的理论,临床采用理气、活血祛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得了肯定疗效。通心络胶囊是运用中医络病理论研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活血祛瘀之功效,可用来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SAP),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我院2002年6月—2006…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研究近5年全国各大地区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分布规律。方法:检索2011年9月—2016年9月发表的有关冠心病的中医药研究文献,建立相关数据库,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9257例冠心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排名为: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证痰阻心脉证气阴两虚证痰瘀互阻证气滞血瘀证阴寒凝滞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阳气虚衰证。各地区证型分布为:东北地区气虚血瘀证和痰瘀互阻证多见;华北、华东、华中和西南地区气虚血瘀证和心血瘀阻证多见;华南地区痰阻心脉证和阴寒凝滞证多见;西北地区气虚血瘀证和痰阻心脉证多见。结论:近5年全国冠心病的中医证型多见于气虚血瘀、心血瘀阻、痰阻心脉证。该研究结果对临床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仍需更大样本更长时间的临床研究,不断完善冠心病的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相似文献   

20.
胸痹心痛多与寒邪内侵、情志失节、饮食失调、劳倦内伤、年老体衰等因素有关,总属本虚标实之证。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痹阻胸阳;虚为气虚、阴伤、阳衰,脏器亏虚,心脉失养。血瘀是病理关键,活血化瘀为治疗关键,理气、益气、温阳、痰瘀并治共用,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