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研制有效防治棉花苗期立枯病、红腐病两种根腐类病害的种衣剂。【方法】 选用萎锈灵和咯菌腈原药为主要成分,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种衣剂配方对两种病原菌的抑菌力,采用室内发芽及盆栽试验验证其对棉苗的安全性及促生作用;并于室内及田间进行防病、增产比较。【结果】 萎锈灵:咯菌腈为7.2∶1.0复配比的种衣剂抑菌及棉苗促生效果最佳,且优于市售种衣剂20%甲枯·福美双。经室内盆栽接菌试验及田间验证发现7.2∶ 1.0复配比,防病及增产效果最好,其在室内对立枯病及红腐病的防效分别为87.19%、88.30%,在田间对两病的防效分别为75.79%、66.3%,增产效果达到9.11%。【结论】 萎锈灵·咯菌腈种衣剂配方以7.2∶ 1.0复配最佳,该种衣剂有效防治棉花苗期根腐类病害,并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2.
藜芦碱对棉蚜防治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植物源农药藜芦碱对棉蚜的防治效果,为施用该农药防治棉蚜提供依据。【方法】 以藜芦碱高、中、低3个剂量作为处理药剂,吡虫啉作为对照药剂,分别在药后1、3、7和14 d调查棉蚜虫口数,分析棉蚜防治效果。【结果】 在药后1、3、7和14 d时,藜芦碱低剂量防效分别为44.05%、73.91%、81.20%和82.24%;藜芦碱中剂量防效分别为56.57%、76.08%、82.01%和82.24%;藜芦碱高剂量防效分别为65.69%、80.02%、85.53%和87.22%;吡虫啉防效分别为60.03%、72.40%、77.05%和76.44%。药后1 d时藜芦碱中等和高等剂量防效和吡虫啉相近,在药后3 、7 和14 d时藜芦碱低、中等和高剂量防效均好于吡虫啉。【结论】 0.5%藜芦碱植物源农药持效期长,对棉蚜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使用量 85 g/667m2。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筛选开展防治小麦雪腐(霉)病的田间药剂,为新疆地区小麦雪腐(霉)病防治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的方法,调查各处理小麦雪腐(霉)病发生情况及1 m双行内小麦总茎数、发病茎数,测量小麦地上部鲜重和地下部鲜重。【结果】 9%氟环·咯·苯甲悬浮种衣剂200和400 mL/100 kg种子处理小麦返青总茎数分别为(220.33±9.82)和(202.67±7.84)株/0.3 m2,显著高于CK处理的返青总茎数,高于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处理的返青总茎数。9%氟环·咯·苯甲悬浮种衣剂200和400 mL/100kg种子处理小麦整株鲜重为(6.79±0.33)和(7.35±0.05) g/株,显著高于或高于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和CK处理的小麦整株鲜重。9%氟环·咯·苯甲悬浮种衣剂200和400 mL/100kg种子处理对小麦雪腐(霉)病的防效分别为78.03%和79.63%,显著高于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处理的防效,高于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处理的防效;各药剂处理对小麦生长发育无异常影响,无药害。【结论】 9%氟环·咯·苯甲悬浮种衣剂处理显著增加了小麦返青总茎数,显著提高了小麦根系生长,起到健苗壮苗的作用。9%氟环·咯·苯甲悬浮种衣剂按照200~400 mL/100kg种子拌种,可有效防治新疆地区冬小麦雪腐(霉)病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4.
棉田棉蚜飞防药剂筛选及农药减量增效药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筛选高效安全适用于无人机防治棉蚜的药剂和助剂,实现农药减量增效。【方法】采用田间喷雾法测定大疆MG-1P型植保无人机喷洒5种药剂及添加助剂后对棉蚜防效。【结果】药后1 d,200 g/L丁硫克百威EC对棉蚜的防效最高,达85.9%,80%烯啶·吡蚜酮WG防效次之,达75.1%;药后7 d, 22%氟啶虫胺腈SC防效最高,防效为96.2%,70%吡虫啉WG防效次之,为92.4%。施药后1~7 d,药剂减量20%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施药后15 d,减量20%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减量10%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结论】供试药剂中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和70%吡虫啉水分散颗粒剂对棉蚜防效最佳,且添加助剂后减量10%~20%对棉蚜的防效与常规药量相比二者防效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吡虫啉在棉花植株上的残留消解动态;测定在接触暴露途径下,吡虫啉对意大利蜜蜂的急性毒性。【方法】前处理采用改进的 QuEChERS 方法,用UPLC-MS测定吡虫啉在棉花叶片、花及土壤上的残留消解动态;采用点滴法测定吡虫啉对意大利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结果】吡虫啉标样的峰面积(y)与浓度(x)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4 010.25x+2 746.69,相关系数r为0.998 7,最低检测浓度LOQ为0.02 mg/kg。吡虫啉在棉花植株和土壤样品的添加回收率介于94.27%~101.63%,相对偏差率介于2.01%~3.85%,符合农药残留试验准则中对残留检测方法的要求。吡虫啉在棉花叶片、花及土壤的残留量半衰期分别是4.02、4.30和5.27 d,属于易降解农药。吡虫啉对意大利蜜蜂的急性毒性48 h LC50为0.064 9μga.i./bee。【结论】吡虫啉对意大利蜂的急性接触毒性为高毒,应关注其在新疆棉田使用时对传粉昆虫及其他天敌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添加增效剂对常用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噻虫嗪防治棉蚜的增效作用,为增效剂和杀虫剂的科学高效利用提供数据基础。【方法】采用田间小区喷雾试验,测定增效剂的适宜用量,对比分析杀虫剂田间常规用量减少10%、20%、30%后添加增效剂对棉蚜的防效。【结果】0.15% Fieldor Max EC对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噻虫嗪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适宜用量为450.0~ 675.0 mL/hm2;杀虫剂减量后配施增效剂对棉蚜防效增加或相当,药后1 d,70%吡虫啉WG和25%噻虫嗪WG减量10%~30%后添加增效剂,防效分别为65.5%~81.4%和62.2%~78.5%,减量10%和20%防效显著高于常规用量,减量30%防效与常规用量差异不显著;药后3 d,70%吡虫啉WG和25%噻虫嗪WG减量10%~30%后添加增效剂,防效分别为68.4%~85.2%和63.5%~79.6%,减量10%和20%防效显著高于常规用量,减量30%防效与常规用量差异不显著;药后7 d,70%吡虫啉WG和25%噻虫嗪WG减量10%~30%后添加增效剂,防效分别为59.2%~78.5%和56.5%~71.1%,减量10%和20%防效显著高于常规用量,减量30%防效与常规用量差异不显著。【结论】增效剂0.15% Fieldor Max EC对吡虫啉和噻虫嗪具有明显的减量增效作用,推荐使用量为450~ 675 mL/hm2;减少吡虫啉和噻虫嗪用量10%~20%后添加增效剂,对棉蚜防效显著高于常规用量,减量30%防效与常规用量差异不显著,利用增效剂减少杀虫剂使用量和提高防治效果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7种杀菌剂处理棉花种子防治苗期立枯病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7种不同杀菌剂包衣处理棉花种子,研究杀菌剂对棉花苗期立枯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棉花出苗率和发芽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复配杀菌剂比单剂杀菌剂防治棉花苗期立枯病的效果好。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对棉花立枯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平均防效达到90.3%,极显著高于100 g/L嘧菌酯悬浮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400 g/L萎锈·福美双悬浮种衣剂、350 g/L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和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的防治效果较好,2年结果均在80%以上;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较低,2012—2013年2年平均防效为66.1%。发芽率和出苗率结果表明,供试杀菌剂对棉花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影响不显著;在一定条件下,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400 g/L萎锈·福美双悬浮种衣剂、350 g/L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和100 g/L嘧菌酯悬浮剂包衣处理棉花种子后能够极显著提高棉花种子的出苗率。  相似文献   

8.
2013年做了几种药剂处理对花生田地下害虫和花生白绢病的田间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播种期每亩用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30 ml加40%萎锈灵·福美双悬浮剂40 ml加8%氟虫腈悬浮种衣剂25 g拌种;播种后每亩用50%乙草胺乳油100 ml加23%噻呋酰胺悬浮剂100 ml封闭处理;饱果期每亩用23%噻呋酰胺悬浮剂100 ml喷雾,对花生田地下害虫和花生白绢病防效较好,防效分别为50%、41.67%。对花生增产效果明显,较对照增产50.02%。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防治稻瘟病的田间药剂,为新疆水稻稻瘟病的科学防治提供指导。【方法】采用随机区组的方法,定点调查各处理稻瘟病发生情况,评价供试药剂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药后14 d,75%三环唑WP 225 g a. i/hm2处理和325 g/L苯甲·嘧菌酯SC 243.75 g a. i/hm2处理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效最高,分别为72.63%和71.77%;其次是2%春雷霉素SL 30 g a. i/hm2处理和500 g/L甲基硫菌灵SC 1 125 g a. i/hm2处理,对水稻稻瘟病防效分别为61.48%和61.27%。各药剂处理对水稻生长发育无异常影响、无药害。【结论】75%三环唑WP 225 g a. i/hm2处理、325 g/L苯甲·嘧菌酯SC 243.75 g a. i/hm2处理、2%春雷霉素SL 30 g a.i/hm2处理和500 g/L甲基硫菌灵SC 1 125 g a. i/hm2处理,可有效控制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危害,且对水稻生长安全,可在大田合理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噻虫嗪种衣剂在棉叶中的消解动态,评价其对棉蚜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QuEChERS-UPLC-MS/MS方法,定期测定棉叶中噻虫嗪的含量,田间调查噻虫嗪种衣剂对棉蚜防治效果。【结果】0.01~0.50 mg/L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在0.01、0.20、0.50 mg/kg添加水平下,噻虫嗪在棉叶中的平均回收率在93.4%~119.71%,相对标准偏差为0.34%~5.18%,方法检测限为0.001 mg/kg。噻虫嗪在棉叶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3.85~4.03 d。下部叶中噻虫嗪含量分别占各处理总浓度的59.42%~76.39%,噻虫嗪主要分布在下部叶片。出苗后30 d时,600 g/100kg处理防效最佳,仍可达87.90%。【结论】使用600 g/100kg浓度噻虫嗪种子处理,可较好地防治苗期蚜虫。  相似文献   

11.
化肥减量有机替代对新疆滴灌棉花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新疆滴灌棉花合理的化肥减施量和有机肥替代量,为棉花优质高产、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采用田间小区滴灌栽培试验, 化肥减量微生物菌剂替代对新疆滴灌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 与习惯施肥(CF)相比, 优化施肥减氮30%增施微生物菌剂(OPT+M-N30%) 处理的棉花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单铃数及衣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中棉花单铃数和籽棉产量分别提高16.42%, 5.09%。且OPT+M-N30%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及碱解氮含量均高于其余施肥处理, 较农民常规施肥增加了7.74%、5.97%、1.70%。【结论】 优化施肥减氮30%增施微生物菌剂处理有利于提高棉花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表现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脱叶剂喷施时间对棉花产量、品质以及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小区试验,分析脱叶剂不同喷施时间对棉花产量、纤维品质、脱叶效果及种子成熟度的影响。【结果】吐絮率50%时喷施脱叶剂,脱叶效果最佳,喷施脱叶剂后20 d,脱叶率达到92%。脱叶剂喷施过早,植株未老化,叶柄处离层不易形成,脱叶剂喷施过晚,后期的低温未能最大限度发挥药剂作用。【结论】脱叶剂喷施越晚,棉花衣分与单铃重越大,但喷施过晚,会导致棉铃在采收时无法吐絮,并且脱叶效果差,造成采收时含杂过大;种子中蛋白质含量过高,脂肪含量不足,种子不饱满,影响种子的生活力。新疆北疆种子棉在吐絮率达到50%时喷施脱叶剂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河西走廊地区棉蚜发生动态及植物源农药药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棉蚜田间种群动态消长规律,筛选得到高效、低毒的植物源农药,为棉蚜的绿色防控和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7、2018年在甘肃省敦煌地区棉田采用田间人工调查方法调查虫情,选用以植物源农药0.5% 藜芦碱可溶液剂、0.5% 苦参碱水剂、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8% 阿维菌素乳油等为主的10 种不同类型的杀虫剂开展田间防治棉蚜药剂筛选试验。【结果】 2017、2018 年棉蚜种群的发生动态趋势基本一致,每年从5月上中旬棉蚜即迁入棉田持续为害至棉花收获前,有两个相同的高峰期,分别为6 月上中旬和 7 月中下旬,但不同年份间发生程度存在差异,2017和2018年最高峰值三叶虫量分别为平均8 713.3和1 880.0头/百株,化学农药 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持效性最好,药后14 d防效达90.22%,两种植物源农药0.3%印楝素乳油和0.5%苦参碱水剂防治效果较好,药后14 d 的防效分别为84.41%和85.06%。【结论】 河西走廊敦煌棉区棉蚜田间年发生动态有两个高峰期,棉蚜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为7月上旬;植物源农药0.3%印楝素乳油和0.5%苦参碱水剂可用于棉蚜的绿色防控药剂,也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相似文献   

14.
新疆棉田根际土壤真菌荧光PCR技术定量及其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新疆棉花黄萎病病株根际土壤真菌数量的时空动态变化,及棉花根际土壤真菌与黄萎病病原菌数量的相关性。【方法】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新疆不同植棉区及其不同生育时期棉田根际土壤真菌总量和棉花黄萎病病原菌数量进行测定,分析棉花黄萎病病株根际土壤真菌数量在不同植棉区和不同生育时期的变化趋势,及棉花根际土壤真菌与棉花黄萎病病原菌数量的相关性。【结果】新疆不同植棉区的棉花在不同生育期其病株根际土壤真菌数量表现出不同变化趋势。哈密棉花病株吐絮期根际土壤真菌最大值达 6.16×104 copies/g FRW;库尔勒棉花病株根际土壤真菌在苗期达到最大为4.23×104 copies/g FRW;阿拉尔棉花病株根际土壤真菌在苗期至蕾期逐渐增加,随后逐渐减小,在吐絮期达到最小值为1.41×10-4copies/g FRW。北疆精河和东疆哈密棉花根际土壤真菌数量与黄萎病病原菌数量的PCC分别高达0.989和0.993,呈显著正相关。南疆图木舒克棉花根际土壤真菌数量与黄萎病病原菌数量的PCC为0.880,呈正相关。【结论】新疆棉花黄萎病病株根际土壤真菌含量较高,在不同采样区和不同生育期,其根际土壤真菌总量均呈波动性变化。从棉花的四个生育期(苗期、蕾期、花铃期、吐絮期)来看,棉花病株根际土壤真菌数量最大值出现在吐絮期。新疆棉花病株根际土壤真菌数量的空间变化是东疆大于南疆大于北疆。在不同生态区,棉花根际土壤真菌和棉花黄萎病病原菌之间表现为正相关,而在不同发育期则表现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新疆绿洲干旱区不同棉种主要综合性状,综合评价南疆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棉花品种,为南疆品种选择和提质增效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以新疆南疆棉区历来选育的有代表性的16个品种为材料,分析新疆干旱绿洲区栽培下棉花农艺形状、品质、根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等主要性状相关性和聚类分析。【结果】 各品种铃重为4.5~6.5 g,单株铃数和产量10-108-3最多,铃数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最大,其值为0.93。籽指与籽棉重、纤维重为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92、0.538,衣分与种子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32。各品种马克隆值为4.62~5.73,比强度与马克隆值呈负相关,与伸长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总根长与果节始节、果枝数、伸长率呈显著正相关,生育期与子叶节高度、果枝数呈负相关关系,与果节始节、比强度、伸长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不同密度龙葵对棉花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龙葵设为0、10~30、30~50、50~70、70~90和 90~110株/m2 6个密度处理,分别在棉花苗期、蕾期和花铃期测定棉花株高、主根长及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MDA含量、CAT活性、SOD活性和POD活性。【结果】 在棉花蕾期和花铃期棉花株高、根长和叶绿素含量均随龙葵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在棉花蕾期时龙葵对棉花叶片MDA含量、CAT活性、SOD活性和POD活性影响最大。其中龙葵种群密度为50~70株/m2时对棉花MDA含量以及CAT、SOD和POD活性影响最大,分别为0.05 mg/g、5.53 U/g、10.96 U/g和7 893.24 U/g。龙葵种群密度为0、10~30和30~50株/m2时对棉花株数和单株结铃数影响不显著,且龙葵种群密度为0和10~30株/m2时,对棉花铃重影响不显著。【结论】 龙葵种群密度控制在30株/m 2 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