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究围手术期中强化他汀治疗对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后的炎性因子以及肾功能方面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菏泽鲁心医院、济南市中心人民医院等院于2013年12月—2016年3月接受肾动脉狭窄手术治疗的患者28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平均分成实验组和观察组,在手术前后分别观察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以及反映肾功能的指标,并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围手术期中采用强化他汀治疗的实验组患者的CRP、IL-6的值、炎性因子水平分别(5.17±2.07)、(25.58±3.96)和(163.67±5.31),而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中的CRP、IL-6、血肌酐值在手术后的值分别为(6.35±1.95)、(32.12±4.73)和(169.75±5.19),手术后CRP、IL-6的值,血肌酐值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围手术期中强化他汀治疗有助于对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后炎性因子及肾功能的改善,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
何景良  崔进国 《医学综述》2013,19(18):3422-3424
目的 评价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或闭塞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3月至2011年8月入住的53例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闭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53例患者接受综合性介入治疗,即对于大动脉炎肾动脉闭塞(RAO)患者,首先采用肾动脉穿通术,开通成功后接受肾动脉形成术或肾动脉支架植入术.对于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RAS)患者,首选肾动脉形成术进行治疗,对于效果不理想者采用肾动脉支架植入术.随后对介入治疗成功率以及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血压和肾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3例RAO患者中,30例行肾动脉穿通术成功后接受了肾动脉形成术或肾动脉支架植入术;3例肾动脉穿通术未成功;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0.9%.20例RAS患者,16例成功接受了肾动脉形成术;另外4例肾动脉形成术不理想,随后接受了肾动脉支架植入术;成功率为100%.综合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为94.3%.随访结果显示,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相对于术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而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相差不大(P>0.05);血清肌酐水平在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下降到手术前的80%左右,肾小球滤过率也显著升高(P<0.05),而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相差不大(P>0.05).结论 采用综合介入治疗法治疗大动脉炎肾动脉患者的疗效显著,可在今后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伍松姣  何劲松  莫云秋  黄洁 《广西医学》2006,28(11):1706-1708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素6(IL-6)与冠心痛合并肾动脉狭窄(RAS)的价值。方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246例患者同时进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根据肾动脉造影结果分为肾动脉正常组131例,肾动脉病变组59例,RAS组56例。以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IL-6,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结果RAS组血清IL-6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肾动脉正常组和肾动脉病变组(P〈0.01);肾动脉病变组的IL-6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肾动脉正常组(P〈0.01);RAS患者Hs-CRP与IL-6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冠心病并RAS存在炎症反应,IL-6和Hs—CRP是冠心病并RAS的重要危险因素及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肾动脉狭窄患者在卡托普利抗高血压及介入支架治疗前后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DM)水平的变化.方法 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66例肾动脉狭窄患者的血压按1999年WHO/ISH第4次修订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分为1、2、3级,36例肾动脉狭窄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患者接受了卡托普利治疗,其中27例治疗后血压降至正常,9例3级高血压患者治疗后血压降至2级,经接受介入支架治疗后血压降至正常;另30例接受了介入支架治疗,治疗后血压均降至正常,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对照组及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ADM浓度.结果 肾动脉狭窄患者血浆ADM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随着血压级别的升高,血浆ADM浓度也随之明显升高,在卡托普利及介入支架治疗后,血压及血浆ADM浓度明显下降.结论 肾动脉狭窄患者血浆ADM浓度明显升高,ADM在肾动脉狭窄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一定作用,并且在卡托普利抗高血压及介入支架治疗后血压及ADM浓度明显下降,说明这两种治疗方法在肾动脉狭窄的治疗中及ADM对血压的调节和肾功能的保护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喻贤珍  刘楠  曹佳  陈鸿 《当代医学》2011,17(30):101-102
目的探讨肾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32例患者,其中男22例,女10例,CTA、MRA或动脉造影证实单侧肾动脉狭窄28例,双侧4例,共36支肾动脉,肾动脉狭窄程度均〉70%。局麻下选一侧股动脉穿刺,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明确肾动脉狭窄位置,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围手术期护理主要观察患者血压、肾功能的变化,规范使用抗凝、降血脂药物药物。结果所有肾动脉狭窄患者经支架治疗后,高血压病情明显好转。结论对于肾动脉狭窄所致的高血压病,肾动脉支架治疗是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的疗效分析。方法 30例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患者。8例行肾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22例行肾动脉支架植入术。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术后16例患者血压恢复正常,10例改善,总有效率86.7%。CTA随访36~148d,中位随访96天。随访期间支架通畅率100%。3例行肾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者再发肾动脉狭窄,复发率37.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首选肾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肾功能状况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患者行肾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血压控制的影响.方法 41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患者入选本研究.根据术前肾功能状况将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组(19例,eGFR≥60 mL/min)与肾功能异常组(22例,eGFR<60 mL/min),比较两组患者支架植入术前及术后随访6个月时血压变化及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降压的幅度.结果 41例肾动脉狭窄患者(44处病变)均成功进行了经皮肾动脉支架植入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显著性下降(P<0.01);与肾功能异常组比较,肾功能正常组术后6个月收缩压的降压幅度[(24.5±8.6)mmHg vs (17.3±11.3)mmHg,P<0.05]及舒张压的降压幅度[(15.5±7.5)mmHg vs (10.5±6.4)mmHg,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肾功能无明显受损的患者早期行支架植入术,更易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引起的高血压.  相似文献   

8.
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自1999年8月至2001年6月对12例疑为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患者行DSA检查,发现肾动脉狭窄9例,对其中6例行肾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成型术(PTRA)并2例支架置入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诊断肾动脉狭窄方面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决策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于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行MSCTA肾动脉CTA检查的患者31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回顾性分析其肾动脉重建图像,并对其预后进行随访。结果31例受检者中,共发现肾动脉狭窄患者10例,其中4例为两侧起始段重度狭窄,3例为左侧肾动脉狭窄,3例为右侧肾动脉狭窄。随访:10例患者中,6例行支架植入术,顽固性高血压于术后均有所改善。结论肾动脉CTA可以发现不同程度的肾动脉狭窄,并对其治疗方法的选择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的发病情况、相关因素、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0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出现血压升高及肾功能损害、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并经动脉造影证实为移植肾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移植肾动脉狭窄的发病率为2.1%,其中7例有急性排斥反应病史。行球囊扩张术9例、支架置入术1例,除1例治疗无效外,其余患者术后高血压均有改善,血肌酐下降。单纯行球囊扩张术的9例病人中,2例出现再狭窄,行支架置入术后肾功能改善。结论移植肾动脉狭窄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用于筛查,移植肾动脉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介入治疗为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肾动脉支架置入(PARAS)的安全性及对肾动脉狭窄(RAS)血压和患侧肾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09例RAS患者行PTRAS。男63例(58%),女46例(42%)。年龄18~79岁,平均为(61±5)岁。病因分别为肾动脉粥样硬化89例(81.7%),多发性大动脉炎15例(13.7%),肌纤维发育不良3例(2.8%),移植术后狭窄2例(1.8%)。随访12~48个月,平均24±2个月,观察测定患者血压、分肾肾小球滤过率(SKGFR)及降压药的应用情况。结果109例149条肾动脉行PTRAS后管腔直径狭窄从74%~100%(84.2±11.8)%降至0%~25(6.5±5.3)%,管腔最小直径从0~1.6mm(1.2±0.8)mm增至4.8mm~7.5mm(5.8±0.8)mm。技术成功率98%(107/109)。2例肾动脉残留狭窄35%。无肾动脉破裂及夹层发生。收缩压由术前平均165±25mmHg降至随访时平均141±20mmHg(P〈0.01),舒张压由术前平均95±12mmHg,降至随访时83±10mmHg。(P〈0.01)。高血压治愈13例(12%),改善61例(56%),无效37例(34%),总有效率(68%)。降压药物种类由术前3.2±1.0种降至术后2.3±1.1种(P〈0.05)。SKGFR总体升高,由术前平均31±13ml/min,升至术后平均35±14ml/min,(P〈0.01)。分肾肾功能改善55例(37%),稳定81(54%),恶化13(9%)。PTRAS的并发症总计(11/109,10%),5例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其中2例为可逆性。1例出现股动脉穿刺点假性动脉瘤,5例出现股动脉穿刺点出血。结论PTRAS对RAS安全有效,有助于患者控制血压,减少口服降压药,维持和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2.
彭婧  韦拔雄  廖红兴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0):27-28,封3
目的探讨肾动脉狭窄的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9例肾动脉狭窄标本进行光镜观察。结果1例(3.4%)为动脉粥样硬化,2例(6.9%)为纤维性增生,26例(89.7%)为大动脉炎。结论通过本研究提示,在我国肾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大动脉炎。肾自体移植术时送检的髂内动脉可呈现大动脉炎早期的病理改变,手术的远期疗效有必要进一步追踪观察。  相似文献   

13.
汤曾耀 《医学综述》2012,18(13):2049-2051
肾动脉狭窄(RAS)与心血管疾病,如难治性高血压、发作性一过性肺水肿、反复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等密切相关。RAS也是引起缺血性肾病,导致肾功能不全及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影响。早期诊断、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艳  洪涛  赵春玉  薛林  高炜 《中国医刊》2004,39(11):28-29
目的探讨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与冠心病、肾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254例患者冠脉造影的同时行肾动脉造影.结果合并肾动脉狭窄的冠心病者较单纯冠心病患者冠脉多支病变(58%∶27%,P<0.05)及临床表现急性冠脉综合征者多(86% vs 72%,P<0.05);肾动脉狭窄组中轻度血肌酐升高者增多(33% vs 11%,P<0.05),60%的单侧肾动脉狭窄者狭窄侧肾脏缩小,肾动脉狭窄程度与分肾肾小球滤过率之间无相关性(r=-0.208, P>0.05).结论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与冠心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肌酐轻度升高可能是肾动脉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5.
陆兆华 《河北医学》2012,18(4):440-442
目的:探讨经皮肾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植入术治疗肾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采用经皮肾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植入术治疗64例肾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采用保守治疗的64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患者血压下降例数和肾功能改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肾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植入术治疗肾动脉狭窄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水平,改善患者肾功能,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6.
于素芹  葛方东  张延勋 《医学综述》2007,13(22):1740-1742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是一慢性缺血进展性肾病(CIRD),是中老年人终末期肾病(ESRD)常见原因之一。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周围血管病和慢性肾衰竭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患病率。临床上常表现难治性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和肺水肿,部分患者可无症状直至出现ESRD,容易误诊。经肾血管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多数患者病情可缓解,但预后往往较差。充分认识和重视引起的慢性肾脏病,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更好地保护肾功能,减少和延缓ESRD的发生和进展,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FF)评价肾动脉支架植入术对动脉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治疗效果的意义。方法: 对42例肾动脉狭窄患者,共52条肾动脉行肾动脉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re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PTRAS), 分析患者健侧肾和患侧肾(分肾)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分肾肾有效血浆流量(effective renal plasma flow,ERPF)和分肾肾滤过分数的变化,术前与术后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变化,观察患者血压(收缩压)和服用降压药种类的变化。结果: 52例肾动脉支架植入手术全部成功,术前患侧GFR明显低于健侧(t=-3.989,P=0.000),ERPF明显低于健侧(t=-4.926,P=0.000)。两侧总体FF值相当(t=1.273,P=0.207),术后患侧肾GFR有所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11,P=0.164),术后患侧肾ERPF明显增高(t=-4.954,P=0.000)、FF降低(更趋近于正常值,t=3.274,P=0.002)。术后健侧GFR明显降低(t=2.569,P=0.000),ERPF明显降低(t=3.889,P=0.001),FF无明显变化(t=-0.758,P=0.454)。术后患侧GFR低于健侧(t=-3.283,P=0.002),ERPF低于健侧(t=-3.351,P=0.001),但两侧FF值相当(t=-0.361,P=0.719)。术前FF相对正常的患肾,术后FF值变化较小(t=0.799,P=0.430);术前FF明显升高的患肾,术后FF值较术前降低(趋向正常值,t=5.299,P=0.000)。患者术后总体血肌酐较前明显下降(t=2.505,P=0.016),但对于单侧肾动脉狭窄患者,其血肌酐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8,P=0.299);而对于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血肌酐较术前明显下降(t=2.518,P=0.030),患者术后血压(收缩压)较术前明显下降(t=8.945,P=0.000),服用降压药物种类较术前明显减少(t=5.280,P=0.000)。结论: 对于肾动脉狭窄患者,分肾FF是了解肾缺血病理生理进程的有益指标,术前FF显著增高或FF相对正常,应视为肾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