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用药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对糖尿病及并发症的症状改善有独特的疗效,但降糖作用尚不够理想,有待进一步研究提高。笔者现结合多年研究与临床实践,提出以下几个用药思路。1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 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愈虚则燥热愈甚,燥热愈盛则阴愈虚,阴虚与燥热之间互为因果。阴虚燥热常波及肺、脾、肾三脏。因此,中医治疗消渴病常以“三消”立论,治疗重在解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3,(3):408-411
总结刘文峰教授从医46年治疗消渴病的学术思想,中医传统的观点认为消渴病(糖尿病)发病病机为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主张从肺、脾(胃)、肾三脏论治。刘教授则认为消渴病的发生发展,尽管与肺、脾(胃)、肾三脏有密切关系,然而肝在此病全过程中居重要地位,而脾不散精是津液代谢失常的首要因素,故肝郁、脾不散精为糖尿病的始动因素。因此,提出了"从肝论治""从脾论治"消渴病(糖尿病)的理论,其理论是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补充和发展,从而亦为消渴病(糖尿病)的治疗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最早见于《素问·奇病论》。历代医家多认为消渴病的病位在肺、胃、肾三脏。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将其分为上、中、下三消或肺消、脾消、肾消,迁延日久则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笔者将从其病理产物火、浊、郁、瘀4个方面阐述消渴病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4.
试谈糖尿病从脾论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秀荣 《北京中医》1998,17(5):30-31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病,属中医的消渴病范畴。历代医家治疗多遵循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的原则;病机认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贯穿疾病的始终,每以寒凉、滋润之剂治之。近年来,随着对糖尿病深入研究及长期临床观察,糖尿病证与脾虚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5.
李玲  郑仲华 《中医研究》2005,18(7):16-18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消瘅""三消"等范畴.历代医家多认为消渴病的病位在肺、胃、肾三脏,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在临床上将其分为上、中、下三消,迁延日久则致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治疗上以滋阴、清热、润燥为大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模式的改变和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的病机也在不断地演化,许多医家提出了从脾胃论治消渴病的观点.本实验以"扶正气"为宗旨,通过健脾益气养阴的方法扶助脾胃、消导和胃,应用具有健脾益气养阴功能的"复脾汤",对实验大鼠进行治疗观察,以探讨其对实验大鼠体重、血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消渴"一病,今人多认识到"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之病机。从古籍文献看,该病也确为口渴善消所立,其病机与现代医学之糖尿病类似。然而,若将"消渴"病与糖尿病对应起来,每治糖尿病即从"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入手,投以养阴清热之品,是不恰当的。笔者结合临床实践及中医体质研究结果,从"脾损为本,湿浊为标"的角度论述了消渴病的另一病机,并认为此为现代消渴病之主要病机。临证从健脾运、化湿浊角度立法遣方,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7.
丁建国 《中医研究》2004,17(2):35-37
糖尿病(DM)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历代医家多认为其病位在肺、胃、肾三脏,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治疗上以滋阴、清热、润燥为大法.随着饮食结构、精神心理、社会自然等影响因素的不断变迁,消渴病的病机也在不断地演变.为了探索治疗消渴病的有效途径,笔者自1998年以来,从脾胃气阴两虚的角度、运用健脾益气养阴法、用自拟"健脾消糖汤"治疗糖尿病病人72例,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浅谈治疗糖尿病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的范畴,中医对消渴病的治疗是按“三多”症状的主次分为上、中、下三消,以三消分证施治,但由于在临床中有很多的糖尿病及并发症可无明显的“三多”症状,使三消辨证受到局限。因此,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就成为当前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的主要发展趋势。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遵循这种原则,将其治疗大法归纳为养阴清热、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三大类,并发现降糖新药翻白草,用于临床,取得理想疗效,现总结如下。1养阴清热法 阴虚燥热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发生消渴的重要病机,其基本病理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以阴…  相似文献   

9.
传统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多与肺、胃、肾密切相关,辨证多以阴虚燥热为纲,本文根据历代中医文献对消渴病的论述及济宁地区的生活习惯,结合临床实践和肝脾的病理生理特性、肝脾的相互关系,阐述肝脾在发病中的重要性,提示肝郁脾虚为2型糖尿病致病的重要病机,提出以疏肝健脾为法治疗2型糖尿病,结合现代生化指标初步解释治疗原理。举验案1例。  相似文献   

10.
消渴病传统多以三消立论,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进行治疗,但临床实践发现湿热内阻在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的不同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尤其是受现代生活方式及其饮食因素、地理环境等的影响,糖尿病的中医证候规律不再以阴虚燥热为主,而更多见湿热内阻之侯。笔者通过分析消渴病湿热证的成因及辨证以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传统中医认为,此病多属阴虚燥热,病位在肺、胃、肾,在辨证上亦以三焦辨证为主,传变顺序是上焦、中焦、下焦,治疗方法以益气养阴或者活血化瘀为主,然而运用于临床,治疗效果往往差强人意.路波主任医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突破传统三消分治的理论,提出了消渴病"四经传变,紧抓厥阴"这一观点,将盐酸二甲双胍片与自拟减味乌梅丸联合应用于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笔者有幸从师学习,现将老师中西医结合治疗消渴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多言其病机为阴虚燥热,病位以肾为核心,并将其分为三消,且遵循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的原则。王国斌教授不拘常法,另辟蹊径,整体审察,辨证求因,提出肝失疏泄,少阳枢机不利当属消渴病的重要发病机理之一,以疏肝调肝为治疗原则,运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正糖尿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属中医学"消渴病"范畴,至今仍被视为一种难以根治的"终生疾患"。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故临床多从阴虚燥热论治,而对辛香行散之品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未予足够重视。在此以中医理论及古今医家临证心得为依据,从消渴病基本病机入手,对辛味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独特作用略作探究,从而  相似文献   

14.
中医传统认为,消渴病(主要指糖尿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液亏虚,燥热偏盛,以阴虚为本而燥热为标。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提出了糖尿病中医病机的"三热论",即燥热、湿热、瘀热这一创新理论,该理论认为糖尿病的病机虽主要表现为阴虚燥热,但亦可由于过食膏粱厚味酿生湿热,燥热与湿热缠绵日久则脉络瘀阻,瘀而化热,三热交织,阴伤气耗,从而发展成为糖尿病发病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黄静  邹彦 《陕西中医》2003,24(9):845-845
糖尿病 ,中医多按“消渴”病进行辨证施治 ,历代医家均认为消渴病以燥热与阴虚为主要病机特点。但通过临床观察 ,笔者认为 ,脾虚也是糖尿病的病机根本 ,糖尿病以脾辨治 ,临床效果显著 ,现具体分析如下 :1 理论依据 脾位于中焦 ,主运化升清 ,统摄血液 ,主肌肉四肢 ,为气血津液  相似文献   

16.
目前多数人认为消渴病的病机关键为"阴虚燥热",但从历代医家文献中不难发现消渴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为脾肾阳虚为本、阴虚燥热为标,人参归脾丸、桂附地黄丸两方合用恰中病机,并从药物组成、文献、临床等方面证实两方合用对糖尿病有很好的降糖作用。  相似文献   

17.
理脾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运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钧 《中医药学报》2010,38(4):90-90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历代医家主张以"三消"辨治,阴虚燥热是其根本病机,通过临床,我们发现"三消"之表现,仅为糖尿病的一个方面,很大一部份糖尿病患者,具有神疲乏力、虚胖、不耐劳累等气虚症状,系脾失健运,精气不升,故采用理脾法治疗脾虚型糖尿病,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万健民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1):117-118
对消渴病发病的认识,传统多认为本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位在肺、胃、肾三脏。但结合古代医家论述及现代中医研究,从肝论治消渴为消渴病诊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为消渴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属中医“肾消”、“尿浊”、“虚劳”等范畴。对其病机认识多倾向于本虚标实之说,早期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随病程进展多阴损及阳、瘀血浊湿为患。基于长期跟师实践,笔者认为“消渴肾病”不论其病处何阶段,均存在“阴虚为本”格局,  相似文献   

20.
林兰教授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之一,属于中医消渴病变证范畴.其特点是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兼夹血瘀.临证中以中医辨证为纲,西医分期为目,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辨证为5型,病位侧重肝脾肾,抓目疾之根本,治以益气养阴、活血祛瘀,最终达到糖瘀同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