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锁骨下静脉置管异位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锁骨下静脉置管的异位原因,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应用计算机医学影像归档与传输系统(PACS)对我院2002年1月~2008年7月443例行锁骨下静脉置管住院患者的X线胸片图像资料进行复习,并分析静脉置管的异位情况及相关因素.结果:本组资料中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总异位率为14.0%(62/443);不同年份异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年龄段患者中,1~20岁异位率最高, 41~60岁异位率最低;男、女性置管异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锁骨下静脉置管异位率明显高于左锁骨下静脉.62例异位导管分布情况:导管尖端异位于右侧颈内静脉57例(91.9%),左侧颈内静脉、右侧头臂静脉各2例(各占3.2%),右侧锁骨下静脉1例.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异位率显著高于左侧.异位于同侧颈内静脉者占导管异位的95.2%(59/62),其中右侧置管381例,异位于同侧颈内静脉57例,异位率15.0%,占右侧导管异位的96.6%(57/59);左侧置管62例,异位于同侧颈内静脉2例,异位率3.2%,占左侧导管异位的66.7%(2/3).结论:导管异位是锁骨下静脉置管的常见并发症,年龄≤20岁是危险因素之一;导管异位多误入同侧颈内静脉,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的异位率和同侧颈内静脉误入率均高于左侧,提示临床宜选择左侧锁骨下静脉穿刺以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MDCTV)对评估双腔带Cuff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术后,导管相关功能障碍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110例双腔带Cuff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术后慢性肾衰竭患者,均接受胸部MDCTV检查。观察静脉导管术后相关的CT特征,包括导管置入位置、导管尖端位置、血栓形成情况及相应位置、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情况、侧支循环形成。结果 MDCTV示Cuff导管主要从右侧颈内静脉置入(102/110,92.73%),其次是左侧颈内静脉(5/110,4.55%)、右侧锁骨下静脉(2/110,1.82%)以及右侧头臂静脉(1/110,0.91%)。导管尖端主要位于右心房(57/110,51.82%)和上腔静脉(47/110,42.73%),少数在下腔静脉内(6/110,5.45%)。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术后血栓发生率为58.18%(64/110)。不同导管尖端位置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64例)留置导管时间明显长于非血栓组(4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主要发生于上腔静脉(41/64,64.06%)、右侧头臂静脉(23/64,35.94%)及右侧颈内静脉(14/64,21.86%),少许见于左侧头臂静脉(3/64,4.69%)、左侧颈内静脉(3/64,4.69%)和右侧锁骨下静脉(2/64,3.13%)。中心静脉发生狭窄或闭塞者共68例(68/110,61.82%),其中有22例累及多条静脉,其主要发生于右侧头臂静脉(45/68,66.18%)及右侧颈内静脉(28/68,41.18%)。结论 MDCTV技术可以较全面地评估中心静脉留置的带Cuff双腔导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引导下左侧颈内静脉置管判定皮下隧道长度的方法方法 4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2例为实验组,左侧颈内静脉穿刺留置导管鞘,DSA引导下置入血管内造影导管,使导管头端位于右心房中上部,在体外标记造影导管出导管鞘位置,撤出造影导管,测量导管进入体内的长度。根据这个长度确定带CUFF透析导管皮下隧道长度。22例为对照组,粗略根据体表骨性标记物确定带CUFF透析导管皮下隧道长度。结果实验组22例患者左侧颈内静脉置管后导管尖端均位于右心房中部或者中上部,皮下隧道无过长或过短情况发生。对照组导管尖端14例位于心房中部或者中上部、7例位于心房下部,1例位于上腔静脉近心房处。所有患者术后当日或者次日透析,血流量均在250ml/min以上。术后6个月内,44例患者当中3例导管尖端明显上移,其中女性2例,男性1例。39例导管尖端轻度上移,2例无明显上移,对照组1例CUFF脱出更换导管。结论 DSA引导下预先置入血管内造影导管测量的方法可以较准确地确定左侧颈内静脉置管皮下隧道长度,左侧颈内静脉带CUFF导管置入术后多有管尖轻度上移现象。  相似文献   

4.
对我院1998-09-12深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总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深静脉置管298例次,其中,右侧颈内静脉置管270例次,左侧颈内静脉置管15例次,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10例次,股静脉置管3例次.  相似文献   

5.
深静脉置管行血液净化治疗临床病例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目的总结血液净化治疗患者留置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的经验,探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净化治疗中的应用以及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并发症的防治.方法2004年2月~2005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行临时性单针双腔静脉导管留置术血液净化治疗病例223例,其中颈内静脉置管193例(右181例,左12例),右锁骨下静脉置管21例,股静脉置管9例(右8例,左1例).分析不同置管方法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处理方法.结果置管术中的常见并发症有:误穿动脉8例(3.6%),皮下血肿10例(4.5%),穿刺部位渗血3例(1.3%).置管术常见远期并发症有:导管相关感染28例(12.6%),导管栓塞9例(4.0%),导管意外脱落5例(2.2%),血流量不足(血流<180ml/min)21例(9.0%).带管时间3~155天.结论临时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是建立血液净化治疗血管通路的一种方便快捷方法,操作技术简便,并发症低,并能提供稳定血流量,是建立血液净化治疗临时性血液通路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6.
3种途径深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3个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本文通过对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出现的并发症、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进行分析,以寻找最佳的深静脉置管的血管通路.方法 分析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我院血液净化室对90例需要行血液净化治疗病人先后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30例,颈内静脉置管30例,股静脉置管60例.结果 导管留置时间:锁骨下静脉13-116(30±9)d,颈内静脉16-103(26±11)d,股静脉2-60(15±8)d;穿刺成功率:锁骨下静脉90%,颈内静脉93%,股静脉98%;感染的发生率:锁骨下静脉10%,颈内静脉6.7%,股静脉16.7%.结论 深静脉置管有快捷、方便、安全的优点,导管留置时间锁骨下和颈内静脉差异无显著性,但比股静脉明显延长;穿刺成功率股静脉优于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感染率股静脉高于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  相似文献   

7.
190例次涤纶环深静脉留置导管应用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目的 探讨涤纶环深静脉留置导管血液透析的使用和退出原因 ,提高置管成功率。方法 分析置管方法与血流通畅情况、随访留置导管的使用和并发症 ,记录导管使用终点。结果 ①实施深静脉留置长期带涤纶环导管术 1 90例次 (1 93根导管 ) ,其中 1 2例次为再次置管 ;经颈内静脉入路 1 4 9例次 ,成功率 97%,经锁骨下静脉 30例次 ,成功率 96 %,经颈外静脉切开插管 1 3例次 (成功率 81 %) ,上腔静脉置管成功率 99.5 %,1例经股静脉 ;②导管使用期限 :平均 (1 4 .3± 1 0 .5 )个月 ,使用留置导管时间分别为 :>84月 1例 ,>4 8月 4例 ,>36月 5例 ,≥ 2 4月 2 5例 ,≥ 1 2月 5 4例次 ,≥ 6个月 38例次 ,4 0例次 <6个月 (大部分在继续使用 ) ,2 3例失访。观察导管使用终点 96例次 ,约占 5 0 .5 %,导管退出时平均使用时间 (9.8±7.5 )个月 (3~ 4 6 )月 ;退出原因 :死亡 6 7例 ,其余为感染拔管、导管拔脱、血流不畅和肾移植。在导管使用终点 ,91 .7%(88/ 96 )的导管功能良好 ;③导管透析充分性 :1 1 4例患者的透析后尿素下降率平均 70 %,平均Kt/V达到 1 .5 5。与内瘘透析患者Kt/V =(1 .5 0± 0 .33) (n =30 )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④右颈内和右锁骨下置管效果相似 ,左侧颈内和左锁骨下置管血流不畅发生率高 ;⑤感染 4 0例  相似文献   

8.
锁骨下静脉上位置管与颈内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中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锁骨下静脉上位置管与颈内静脉置管建立临时性血液透析通路的优缺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98例急需血液透析患者先后采用锁骨下静脉上位置管68例,颈内静脉置管30例.观察两种插管途经的穿刺成功率、完成插管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血流量及Kt/V值等.结果锁骨下静脉上位穿刺成功率94.1%,显著高于颈内静脉80.0%(P<0.01),完成插管时间亦优于颈内静脉(P<0.05);锁骨下静脉上位插管的留置时间明显长于颈内静脉插管(P<0.05),锁骨下静脉上位置管的血流量不足、感染及导管堵塞发生率均低于颈内静脉置管(P<0.05),两部位插管的Kt/V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相对而言,锁骨下静脉上位插管是一种更理想的临时性血液通路.  相似文献   

9.
中心静脉留置双腔导管血液净化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留置双腔导管的效果和退出原因,延长其使用期限。方法随访血液净化患者留置导管的使用情况和并发症,记录导管使用终点。结果实施中心静脉留置导管135例次,其中13次为再次置管,经颈内静脉入路20例次(成功率98%),股静脉103例次(成功率100%),锁骨下2例次(成功率100%)。置管成功率100%。导管使用期限平均(10.5±8.4)个月,使用留置导管时间分别为:>12个月1例,>10个月7例,>6个月28例次,≥3个月15例次,<3个月54例次(大部分继续使用)。观察导管使用终点65例次,约占46%,导管退出时平均使用时间3~12个月。结论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进行血液净化可达到充足的血流量和充分透析,需良好的导管留置技术及护理以提高导管的使用效果,减少感染率;老年患者的并发疾病导致死亡是导管终止使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静脉血栓的解剖分布及其形成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及预防狭窄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有右颈内静脉置管史的127患者的CTA(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血管成像、置管时间、置管次数、血脂、血红蛋白、血白蛋白等相关影像学资料、置管相关数据和实验室指标,根据影像学资料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统计血栓组患者血栓的解剖位置分布并对2组进行比较。结果根据CTA结果分为血栓组66例,非血栓组61例。血栓组中颈内静脉血栓形成者43例,右无名静脉狭窄者15例,锁骨下静脉狭窄者4例,上腔静脉狭窄者4例;血栓组的导管留置时间、血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血胆固醇水平高于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7.5±290d比131.6±83.7d,t=5.489,P=0.01;2.49±0.81mmol/L比2.11±1.03mmol/L,t=2.210,P=0.040;4.05±1.26mmol/L比3.89±0.69mmol/L,t=2.350,P=0.040);血栓组与非血栓组在性别、年龄、血白蛋白、血红蛋白、置管次数及高密度脂蛋白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右侧颈内静脉置管相关血栓依次最常见于颈内静脉、无名静脉、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对于无内瘘使用禁忌证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右颈内静脉导管的长期留置;降低导管留置时间、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血浆胆固醇水平可能有助于减少或延缓中心静脉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