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鲁山寒武系第二统辛集组为一套风暴作用影响下的含磷和海绿石的碎屑岩沉积,主要由中厚层石英砂岩及极薄层泥岩与砂岩互层组成。遗迹化石发育在交错层理砂岩以及极薄层泥岩与薄层砂岩互层的层面上。Skolithos sp. 属于风暴衰减期的Skolithos遗迹相机会种(r-选择)遗迹化石,它们以短小的垂直居住潜穴及低遗迹分异度和丰度为特征。Palaeophycus tubularis,P. striatus,Taenidum sp.,Gordia marina,Planolites montanus,P. beverleyensis等属于风暴间歇期的Cruziana遗迹相均衡种(K-选择)遗迹化石,以水平进食、觅食潜穴为主,遗迹分异度和丰度中等。早寒武世风暴衰减期,频繁的风暴事件不利于研究区机会种遗迹化石的保存,同时风暴间歇期持续时间短、风暴停息期不发育,造成均衡类生物殖居窗口期短暂,亦不利于对沉积底质的连续殖居。这种特殊的风暴沉积以及早寒武世造迹生物较差的掘穴能力,导致研究区遗迹化石种类及数量远不及寒武纪以后的风暴沉积。  相似文献   

2.
河南西峡盆地上白垩统马家村组沉积厚度巨大,达1 960 m,由辫状河沉积、曲流河沉积和湖泊沉积组成。在河流与湖泊沉积中,发育丰富的遗迹化石,共6种类型,分别为Skolithos linearis、Cylindricumichnosp、Palaeophycus tubularis“J”形潜穴、垂直分枝潜穴和垂直螺旋潜穴。从形态分析,大多数为居住迹,按照遗迹化石产出岩层的岩性、扰动特征和残留遗迹等总体特征,将所发现的遗迹化石层划分为两类遗迹组构,即软底组构和僵底组构。前者主要发育在纹层状极细砂岩和粉砂岩中,潜穴密度大,属种单一,包括Skolithos组构和Palaeophycus组构;后者主要发育在厚层泥岩中,潜穴密度较大,类型稍多,包括由Cylindricum ichnosp、垂直分枝潜穴J形潜穴和垂直螺旋潜穴所组成的遗迹组构。与报道过的其他地区陆相遗迹化石的对比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沉积中的组构特征在白垩纪有明显变化,而浅湖沉积中的遗迹组构表明造迹生物的扰动能力显著加强。  相似文献   

3.
豫西济源地区中三叠世油房庄组遗迹组构及其环境解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河南济源地区中三叠世油房庄组发育了一套滨浅湖相的砂泥岩沉积,在该组上段紫红色与黄绿色砂泥岩沉积中发现了大量的遗迹化石。其中高能砂质滨湖沉积中识别出6种遗迹组构:斑状生物扰动组构、Skolithos isp.-Planolites montanus组构、Skolithos verticalis组构、Planolites beverleyensis组构、Skolithos isp.组构和Palaeophycus annulatus 遗迹组构,它们可归入陆相Skolithos遗迹相;极浅湖泥岩夹粉砂岩沉积中识别出3种遗迹组构: Skolithos linearis遗迹组构、Taenidium barretti遗迹组构和植物根迹组构,它们可归入陆相Scoyenia遗迹相。  相似文献   

4.
山西灵丘地区产有十分丰富和壮观的管状岩,即Skolithos潜穴化石,它们可与国外产同类化石的一些典型地区相媲美。化石产于一套以紫红色砂岩为主的碎屑岩系中,文中称云彩岭组。云彩岭组位于前寒武系雾迷山组或高于庄组与寒武系毛庄组之间,前人将其归于新元古代早期的青白口系。笔者根据基本潜穴化石Skolithos linearis的对比研究,将其归为早寒武世早期,具体层位在昌平组(府君山组)及其相当层位之下,因而是华北地区已知层位最低的寒武纪地层。根据该类化石的指相意义和上下层位相标志的研究,云彩岭组为一向上变浅的岩系,属三角州相沉积。  相似文献   

5.
阴家润  张周良 《现代地质》1996,10(4):427-436
宁夏石嘴山石炭系纳缪尔期的砂 泥岩互层中赋存有低分异度的遗迹化石群落,但这套岩系中的砂岩层和泥岩层各具有不同的遗迹种。PlanolitesmontanusRichter仅限于保存在砂岩的下层面,形成表生迹;它们的造迹生物是泥质沉积物中潜穴生存的、营沉积摄食方式的蠕虫类。仅限于砂岩上层面的遗迹化石是Monocraterionningxiaensis(n.ichosp.),系本文新建立的一个遗迹种,均为底生迹。其造迹生物是营悬浮滤食方式的蠕虫类。导致这两种遗迹化石交替出现的因素是半咸水条件和沉积物粒度的变化。这两类造迹生物都属于在高环境压力下所形成的爆发性繁衍的机会种群,并由此指示着具有最低生物分异度的、其含盐度在05%~09%的中盐度域的沉积环境,同时也表明这一时期古气候潮湿温暖并伴之以周期性的大量降水  相似文献   

6.
发育于内蒙古东乌旗地区的泥鳅河组,属于早中泥盆世沉积,厚度约1000m,主要发育泥岩、粉砂岩和灰岩沉积,粉砂岩中常常发育大量腕足类和珊瑚生物化石。首次在本区发现风暴沉积和Beaconites遗迹化石:风暴沉积由下至上包括粒序层理段、平行层理段、丘状交错层理段和浪成波纹层理段4个层段;Beaconites遗迹化石具管壁和内部水平“V”字型的回填纹构造。通过对岩相、生物化石、风暴沉积和Beaconites遗迹化石的研究显示,东乌旗地区泥鳅河组为浅海相沉积。  相似文献   

7.
豫西登封地区寒武系第三统馒头组三段发育了一套含大量生物成因构造的碳酸盐岩风暴沉积。风暴沉积标志包括冲刷面构造、砾屑灰岩及各类交错层理,生物成因构造包括微生物成因构造-叠层石及后生动物扰动构造-各类垂直潜穴。该区风暴沉积包括3种沉积序列:序列1由侵蚀底面、砾屑灰岩段和交错层理段组成,代表了风暴高峰期和衰减期形成的原地型风暴沉积;序列2由侵蚀底面、砾屑灰岩段和泥岩、泥灰岩段组成,为风暴高峰期和间歇期形成的近源型风暴沉积;序列3由侵蚀底面、交错层理段和叠层石灰岩段组成,反映了风暴衰减期和间歇期形成的远源型风暴沉积。这些风暴沉积代表了不同风暴作用留下的多期不完整风暴沉积记录。  相似文献   

8.
西秦岭北带泥盆纪遗迹群落在浊积岩系中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重点研究内容是:1)舒家坝组时代的厘定和层序叠置关系;2)遗迹群落总体概况以及各遗迹属确定的依据;3)浊流沉积作用控制遗迹群落的形成及其分布特征。通过本文研究不难看出,舒家坝组的43个遗迹化石属可划分为两大类。一是形成于浊流间歇期缓慢沉积的泥岩层面,主要为“深水型”遗迹分子;另一是产于浊流突然事件来临及其后快速堆积的砂岩内,包括“浅水型”和“穿相型”分子。就其分异度和丰度而言,虽均以前者最高,但这两类遗迹化石组合共生在一个沉积剖面,这恰是浊积岩系(复理石相)遗迹化石分布的独有特征。  相似文献   

9.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滨浅湖沉积中的遗迹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滨浅湖沉积中动物遗迹化石共鉴定出6个遗迹属8个遗迹种,其中1个为未定种。包括Taenidium barretti、Taenidium satanassi、Beaconites coronus、Cystichnum curvativum、Palaeophycus isp.、Planolites montanus、Skolithos verticalis和Skolithos linearis等。这些遗迹化石主要是无脊椎动物的进食迹和居住迹,呈全浮痕或半浮痕保存。根据组合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可识别出两个遗迹化石组合:1)Taenidium—Beaconites遗迹组合,主要由具新月型回填纹构造的进食迹组成,反映了周期性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滨浅湖沉积环境;2)Skolithos linearis遗迹组合,主要由居住潜穴组成,代表了三角洲平原—前缘沉积环境。生物扰动根据扰动特点,可分为三种类型,即1)均一型,反映了湖平面缓慢上升之后较长时间保持稳定;2)增强型,反映了湖平面整体稳定条件下的小幅度快速上升,然后保持稳定和缓慢下降;3)复合型,反映了湖平面先缓慢上升,然后缓慢下降。三角洲平原-前缘分支河道沉积序列中遗迹化石的类型、丰度、分异度和扰动指数垂向上呈规律性的变化,结合其沉积学特征分析,可分为四个沉积单元,每个沉积单元的内部物理成因构造和生物成因构造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0.
王翠  王媛媛  胡斌 《沉积学报》2023,(3):748-762
黄河三角洲潮坪在沉积过程中长期受各种物理化学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其中生物遗迹特征可以高精度高灵敏度地反映环境的变化。运用沉积学和遗迹学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遗迹的分布、分异度、行为生态学、形态变化及扰动率等特征,分析其与三角洲潮坪沉积过程中受波浪和潮汐作用影响下物理化学因素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黄河三角洲潮坪沉积中生物遗迹的分异度、丰度与沉积物的粒度、沉积速率、水动力和总有机碳(TOC)含量分布基本一致,但盐度和浑浊度影响了生物遗迹分布的种类。造迹生物种类相同的情况下,盐度影响了生物的潜穴直径和扰动率,盐度相同的情况下,浑浊度影响生物潜穴的数量;2)潮上带生物遗迹分异度整体呈对称均衡分布,但在粉砂质底层区域和多条潮道的汇聚处,生物遗迹的丰度和分异度最高;3)潮间带整体生物遗迹分异度和丰度与粒度变化不大,但在TOC含量相对较高、水动力相对较弱、沉积速率低、盐度降低的几条潮道汇聚处,生物遗迹丰度和分异度达到最高;4)潮下带生物遗迹丰度和分异度整体呈对称均衡分布。该研究将补充、完善和修正已有的三角洲潮坪遗迹学和现代潮坪沉积学资料,并对高精度地解释、修正古潮坪环境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松辽盆地上白垩统陆相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辽盆地上白垩统中含有丰富的遗迹化石,通过对该盆地20余口取心井岩心的详细观察,发现了6大类动物遗迹化石15属20种。根据这些遗迹化石的分布规律,在松辽盆地上白垩统中划分出5种遗迹化石组合:(1)Scoyenia遗迹组合,主要成分有Scoyenia gracilis、Skolithos和Planolites,偶见停息迹化石,反映的是遭受周期性暴露的极浅水环境;(2)Skolithos遗迹组合,主要以Skolithos和Cylindricum十分发育为特征,分异度小,丰度高,反映的是高能动水环境。(3)Arenicolites遗迹组合,主要以Arenicolites和Polykladichnus大量发育为特征,还见有Skolithos、Planolites、Thalassinoides和逃逸迹等化石,分异度较高,反映了水流能量较低的浅水环境;(4)Planolites遗迹组合,以密集分布的Planolites十分发育为特征,分异度小,丰度高,见有少量指示缺氧环境的Chondrites化石,反映了水体较平静的还原环境;(5)Fuersichnus遗迹组合,主要由Fuersichnus、Glockeria、Gordia、Megagrapton和Planolites等遗迹分子构成,反映了相对平静的深水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生物扰动构造半定量分析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慧中 《地质科学》1996,31(3):287-296
根据东营凹陷沙河街组若干层段保存遗迹化石的形态、分异度、潜穴大小、密度、潜穴生成次序与相互叠复程度及原生沉积构造清晰度等指标,半定量地估算了它们的生物扰动指数,绘制了指数曲线图和直方图;在详尽分析生物遗迹组构基础上编制了组构分解图。  相似文献   

13.
滇西昌宁-孟连带南段组沉积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段组是一套厚度巨大的砂岩与泥岩的互层沉积,沉积构造主要是块状层理、水平层理和少量的小型滑动变形构造、小型斜层理和粒序层理以及浪成波痕。砂岩粒度概率累积曲线显示牵引流与重力流的过渡特征,砂岩的C-M图显示重力流沉积特征。砂岩成分成熟度高(石英>90%),结构成熟度中等(杂质为0-16%),有时出现沉积石英岩。砂岩和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是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下的沉积。在南段组中新发现的Chondrites sp.,Scalarituba sp.,Phanolites sp.3种遗迹化石和一些原地埋藏的浅海底栖双壳类化石等,则代表了一个深陆棚沉积环境。以上特征表明南段组是一套浪控三角洲前缘斜坡-深陆棚环境的近源片泛性(非扇模式)重力流和正常陆棚的复合沉积,并非深海复理石建造。  相似文献   

14.
山西灵丘地区产有十分丰富和壮观的管状岩,即Skalithos潜穴化石,它们可与国外产同类化石的一些典型地区相媲美.化石产于一套以紫红色砂岩为主的碎屑岩系中,文中称云彩岭组.云彩岭组位于前寒武系雾迷山组或高于庄组与寒武系毛庄组之间,前人将其归于新元古代早期的青白口系.笔者根据其中潜穴化石Skolithos linearis的对比研究,将其归为早寒武世早期,具体层位在昌平组(府君山组)及其相当层位之下,因而是华北地区已知层位最低的寒武纪地层.根据该类化石的指相意义和上下层位相标志的研究,云彩岭组为一向上变浅的岩系,属三角州相沉积.  相似文献   

15.
通过岩心观察和标本鉴定,在济阳坳陷车镇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一段深水沉积中识别出大量遗迹化石,包括Mermoides chezhenensis,Helminthopsis sp.、Gordia sp.、Helminthoidichnites sp.、Planolites beverlegensis、Neonereites uniserialis和Planolites sp.,它们是无脊椎动物线虫、节肢动物、环节动物和腹足类等形成的牧食迹和进食迹。这些遗迹化石中的Neonereites uniserialis为由一系列小球粒排成的蛇曲形痕迹,不分枝,长约7 cm,宽约2 mm,呈顶凸痕保存于灰色、深灰色页岩中。Mermoides chezhenensis为微小简单、不规则弯曲的觅食拖迹,长1~3 cm,宽1~2 mm,近平行或略倾斜层面分布于灰色、深灰色薄层状泥岩中,内迹保存。根据遗迹化石的共生组合特征及沉积环境,可分出两个遗迹组合:Mermoides chezhenensis遗迹组合和Neonereites uniserialis遗迹组合。Mermoides chezhenensis遗迹组合丰度和分异度较高,组成分子有Mermoides chezhenensis、Helminthopsis sp.、Gordia sp.、Helminthoidichnites sp. 和Planolites beverlegensis,其中以Mermoides chezhenensis的大量出现为组合代表。该组合出现于灰色、深灰色泥岩中,反映了富氧的半深湖环境。Neonereites uniserialis遗迹组合组成分子为Neonereites uniserialis和Planolites sp.。该组合分布于灰色、深灰色页岩中,反映了贫氧的半深湖-深湖沉积环境。Mermoides chezhenensis遗迹组合与Mermia遗迹相相比,其化石组成、丰度及分异度基本相似。但Neonereites uniserialis遗迹组合与Mermia遗迹相在化石组成、丰度及分异度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所反映的水体化学性质也不相同。因此,目前所建立的陆相遗迹相模式还不完善,尚有许多遗迹相未被识别和建立。  相似文献   

16.
黄欣  公繁浩  郑月娟  张立君 《地质通报》2013,32(8):1283-1288
内蒙古西乌旗地区寿山沟组化石稀少,沉积环境不明.在内蒙古西乌旗塔宾庙林场剖面识别出了一套海相碎屑岩沉积,发育有泥岩与砂岩韵律性互层,在该剖面的16~18层暗色粉砂岩、粉砂质板岩及泥灰岩透镜体中发育有大量的遗迹化石.这些主要遗迹属有Zoophycos,Sc olic ia,Planolites,Taenidium,Chondrites,Helminthoida,Helminthopsis.分析其形态、习性,将其划分为Zoophycos和Helminthopsis 2个遗迹化石组合,这2个组合均属Zoophycos遗迹相,反映了半深海环境的大陆斜坡沉积,为西乌旗地区沉积环境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安徽含山中志留世坟头组地层中已识别出三种不同沉积环境条件下的痕迹化石组合:(1)Protopaleodictyon(始网迹)组合,由Protopaleodictyon submontanum,Acanthorhaphe sp., Planolites sp. 1和Gordia cf. molassica组成,产生于海湾(河口湾)潮下过渡带环境;(2)Arenicolites(沙蠋迹)组合,包括定形的Arenicolites sp., Skolithos sp.和Thalassinoides sp.以及Planokites sp. 1,并共生无定形的生物扰动潜穴和各种不规则形态的倾斜潜穴,伴生有腕足类的Lingula,腹足类的Orthonota, Hormotoma和Ecculiomphalus以及三叶虫类的Coronocephalus等实体化石,形成了海湾(河口湾)的泥砂质岸滨环境;(3)Chondrites(丛藻迹)组合,以高度分枝潜穴系统Chondrites furcatus和C. arbuscula的富集为特征,含少量Planolites化石,丰度高分异度低,伴生有腕足类的Striispirifer和三叶虫类的Coronocephalus以及瓣鳃类和腹足类等实体化石,代表具有一定局限性的海湾潮下带贫氧的底层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8.
洛阳龙门地区出露连续的寒武系第三统张夏组碳酸盐岩,层内发育大量的风暴沉积构造,是研究碳酸盐岩风暴沉积的良好剖面。研究区发育了6种典型的风暴相关沉积构造,根据风暴岩的沉积序列,识别出5种风暴沉积岩;研究了该区风暴沉积中遗迹化石,依据遗迹化石的分布特征以及镜下特征,划分出了3个风暴沉积序列层段,识别出6个遗迹属,建立了研究区遗迹化石的风暴沉积分布模式图,得出了研究区沉积环境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齐永安 《矿物岩石》1998,18(4):12-16
塔里木盆地下志留统塔塔埃尔塔格组主要由潮坪沉积组成,根据遗迹化石与学积特征,固底控制的遗迹化石Gyrolithes常常与沉积性不连续面有关,潮控滨线中的准层序由三类岩相组成,其中含砾砂岩相为潮道沉积,未见遗迹化石;含交错层理细砂岩相为砂坪沉积,仅见少量的遗迹化石Skolithos;强生物扰动粉砂岩,泥岩相为砂,泥混合坪沉积,发育有丰富的遗迹化石,代表Skolithos-Cruziana混合遗迹相。  相似文献   

20.
龙门山地区早—中泥盆世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成的混合沉积相富含大量海相遗迹化石,可识别居住迹、进食迹、觅食迹、爬行迹和停息迹5大类14属,包括居住迹:Skolithos;进食迹:Chondrites、Phycodes、Planolites、Rhizocorallium、Thalassinoides和Zoophycos;觅食迹:Cylindrichnus以及Palaeophycus;爬行迹:Cruziana和Monomorphichnus;停息迹:Asterichnus、Lockeia和Rusophycus等,这些遗迹化石分属于4个遗迹化石组合,反映了不同沉积环境,分别为:(1)Skolithos—Thalassinoides遗迹组合,沉积于高能砂质环境中,为水动力较强的无障壁滨岸前滨;(2)Rusophycus—Phycodes遗迹化石组合反映了水动力较弱的近滨环境;(3)Chondrites—Palaeophycus遗迹化石组合反映了贫氧、水动力条件较弱的近滨下部环境;(4)Zoophycos—Palaeophycus遗迹化石组合反映的环境为正常浪基面以下,风暴浪基面以上的风暴沉积环境,据此建立了龙门山地区早—中泥盆世混积相遗迹化石生活环境分布模式。龙门山地区早—中泥盆世发现的3种类型Zoophycos遗迹化石,与腕足介壳富集层、波痕、丘状和洼状交错层理等反映浅水环境的沉积特征共存,表明泥盆纪Zoophycos形成于浅水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