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正>别名:棒槌雀分布:在大陆分布较广为留鸟,台湾为旅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型猛禽。全长20厘米,上体灰褐色(有棕栗色),有黑褐色虫蠹状细纹,面盘灰褐色,密布纤细黑纹;领圈淡棕色;耳羽基部棕色;头顶至背和翅覆羽杂以棕白色斑。飞羽大都黑褐色,尾羽灰褐,尾下覆羽白色。下体红褐至灰褐色,有暗褐色纤细横斑和黑褐色羽干纹,嘴暗绿色,先端近黄色,爪灰褐色。  相似文献   

2.
<正>别名:猴面鹰分布:河北南部、山东至长江以南各省留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型猛禽。全长35厘米左右,上体暗褐色,具棕黄色斑纹,近羽端处有白色小斑点。面盘灰棕色,呈心脏型,有暗栗色边缘。飞羽黄褐色,有暗褐色横斑;尾羽浅黄栗色,有四道暗褐色横斑;下体淡棕白色,具褐色斑点。嘴黄褐色,爪黑褐色。栖息于山麓草灌丛中,以鼠类、蛙、蛇、鸟卵为食,筑巢于隐蔽的草丛间。每窝产卵2-4枚,乳白色。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10,(23):I0004-I0004
<正>分布:云南、广西(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长尾雉为中型鸡类。全长55厘米左右。雄鸟头顶褐绿色,两侧有白色眉纹。上体背羽紫栗色具黑斑;肩羽有宽阔的白色块斑;下背、腰、尾上覆羽白色有蓝黑色斑。翅羽暗褐色。尾羽灰色具有黑栗二色并列的横斑。下体腹部与两胁栗色。嘴角  相似文献   

4.
《科学大观园》2009,(21):I0004-I0004
别名:白夜猫子 分布:新疆、黑龙江、辽宁、陕西等地冬候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大型猛禽。全长约60厘米,全身羽毛白色,具褐斑。眼部和面盘稍染浅褐色;头顶杂有少量黑褐色斑点。下体腹部具有窄的褐色横斑。嘴为铅灰或黑褐色。爪灰褐,端黑。  相似文献   

5.
魏明 《科学大观园》2013,(19):I0004-I0004
大型猛禽。全长110厘米,体羽主要为黑褐色,头被以污褐色绒羽;颈裸出,呈铅蓝色;皱领淡褐近白色。飞羽黑褐色,尾羽暗褐色。嘴黑褐色,脚灰色,爪黑色。  相似文献   

6.
《科学大观园》2013,(23):I0004-I0004
小犁猛禽。全长25厘米左有,上体及两翼大多灰褐色,体习习多具黑褐色羽十纹以及虫蠹状细斑,并散有棕白色眼斑。额、脸盘棕白色:后颈的棕白色眼斑形成一个不完整的半领圈。下羽、尾羽黑褐色,具淡棕色横斑。下体灰白,嘴淡黄染绿色。爪淡黄色。  相似文献   

7.
<正>分布:浙江以南至云南、海南、台湾等地留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型猛禽。全长约50厘米,上体棕褐色,上背中间杂以淡色细横斑,头顶纯褐色;面盘棕褐色,眼周黑褐色,眉纹近白色。飞羽褐色,杂以白色横斑;尾羽暗褐色,湍缘白色。下体淡棕黄色,具褐色或淡褐色横纹。嘴角绿色,基部暗蓝色,爪紫灰褐色。栖息于山地森林中,以鼠类、昆虫为食,筑巢于栎树等天然树洞中。  相似文献   

8.
魏明 《科学大观园》2012,(5):I0004-I0004
小型攀禽。全长15厘米,头顶和颈部黑色,具蓝紫色横斑;耳羽紫蓝色;喉部淡棕色;颈侧各有一黄白色斑点。上背暗蓝色,背中部、腰至尾上覆羽辉蓝色。翅膀上覆羽暗蓝色,有钻蓝色斑点。尾羽暗蓝色,下体栗色,嘴黑色,基部肉红色,脚红色。  相似文献   

9.
王晓敏 《科学大观园》2011,(5):I0004-I0004
别名:横纹背鸡 分布:安徽、浙江、福建、江西、两广(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雄鸟全长约80厘米,雌鸟约50厘米。雄鸟头部暗褐色;后颈和侧颈灰白色;颏、喉及前颈为黑色。上背和胸栗色,散有黑斑。下背和腰黑而闪蓝,具白色横斑和羽缘。飞羽棕色或浅栗色,杂有细纹。  相似文献   

10.
魏明 《科学大观园》2010,(11):I0004-I0004
<正>别名:孔雀鸡分布:云南、海南(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孔雀雉雄鸟全长65厘米左右,雌鸟长约50厘米。雄鸟体羽为乌褐色,密布近似白色细点和横斑。头顶有发状冠羽。背、两翅及尾部均具金属蓝稍带紫色大型眼状斑。嘴为  相似文献   

11.
别名:大冠鹫、白腹蛇雕分布: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中型鹰类。全长61~73厘米,头顶具黑色杂白的圆形羽冠,覆盖后头。上体暗褐色,下体土黄色,颏、喉具暗褐色细横纹,腹部有黑白两色虫眼斑。飞羽暗褐色,羽端具白色羽缘;尾黑色,中间有一条宽的淡褐色带斑;尾下覆羽白色。喙灰绿色,蜡腊黄色,爪黑色。喜欢在林地及林缘活动,多成对活动。每年3~5月繁殖,产卵一枚,卵色乳白或黄白色杂以红棕色污渍。营巢于高树  相似文献   

12.
魏明 《科学大观园》2009,(7):I0003-I0003
绿尾虹雉为大型鸡类。全长约80厘米。雄鸟头顶有一簇青铜色至红铜色的羽冠。上体羽毛多呈紫铜、蓝绿等色,具金属光泽;下背及腰部羽毛为白色。飞羽黑褐具绿缘,尾羽黑绿色,下体黑色,嘴角灰色。雌鸟体羽暗褐色,背白色,飞羽及尾羽具褐色横斑。  相似文献   

13.
魏明 《科学大观园》2013,(13):6-I0004
中型猛禽。全长45~60厘米。重约500~700克。面盘显著,眼先为黑褐色,余部为灰白,背部为褐色;尾羽为淡褐色,飞羽为深褐色,杂以灰褐横斑。腹部淡灰黄色,杂有褐色羽干纹.腿上有污灰色绒羽,并有浅褐色斑点。嘴黄色,爪褐色,雌雄羽色相似。  相似文献   

14.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别名虎头雕分布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台湾大型猛禽。全长约100厘米。体羽大部为黑褐色,具灰褐色纵纹。额、肩、腰、尾上及尾下覆羽、腿覆羽及尾羽为白色。幼鸟的这些白色羽毛大多具有暗褐色斑纹。嘴、脚为深黄色。栖息于近海的河沼地区高树上。主食鱼类,也捕食水禽、啮齿动物和腐尸。在崖壁或大树卜以枯枝编巢,每窝产卵2枚,白色。本种在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分布,但无繁殖确证。其余大部地区均为旅鸟,偶在台湾越冬。(孙晓供稿)  相似文献   

15.
别名:鲣鸟分布:西沙群岛(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游禽。全长75厘米左右,通体大部呈白色,雄鸟两翅黑褐色。雌鸟背、腰和尾部上覆羽染灰褐色,尾羽先端白色,脸侧裸皮黄色。嘴灰蓝,基部转为粉红或仅稍缀以红色。脚红色。营海洋群集生活。翅尖长,善飞行。繁殖期从3月至初秋,营巢于石滩或岛屿上的矮灌木和乔木  相似文献   

16.
<正>分布: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长可达10厘米,皮肤粗糙,布满大小疣粒。背面黄绿棕色,有不规则斑纹。腹面白色,前后肢有横斑。趾端尖圆,趾间具全蹼。前肢粗壮,指垫发达,呈灰色,雄蛙有外声囊一对。生活在近山的旷野、水田和池塘中,捕食昆虫、蚯蚓、蜘蛛和其他小型蛙  相似文献   

17.
魏明 《科学大观园》2014,(5):I0004-I0004
<正>别名:寿鸡、灰斑角雉分布:西藏、云南、四川、陕西、湖北(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全长约60厘米。雄鸟体羽及两翅主要为深栗红色,满有具黑缘的灰色眼状斑,下体灰斑大而色浅。头部、颈环及喉下肉裙周缘为黑色;脸、颏的裸出部位及头上肉角均为蓝色;后头羽冠为橙红色。嘴角褐色。脚粉红,有距。雌鸟上体灰褐色,下体淡黄色,杂以黑、棕、白斑。尾羽栗褐色,有黑色和淡棕色横斑,脚无距。栖息于海拔1600-3000米之间的山地森林、灌丛、竹林等不同植被类型中,有时也到3500米左右的高山灌丛、甚至裸岩地带活动。主要以草本植物的嫩叶、幼芽、嫩枝、果实和种  相似文献   

18.
《科学大观园》2010,(9):I0004-I0004
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体羽银灰至近白色,羽缘混些许棕色。头顶暗红色,具稀疏黑色发状羽;头、颈的三分之二为黑色;眼下有一白斑。飞羽黑褐色,三级飞羽黑色,延长而弯曲呈弓形,羽端分枝成丝状,尾羽灰黑色。嘴为淡绿色,脚黑色。雌鸟上背有淡棕褐色的蓑羽。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内蒙古、河北、山西、北京、甘肃中型水鸟。全长约44厘米。上体灰色。头、上颈黑色;眼上下各有一半圆形白斑;颈项、腰、尾白色。初级飞羽,以白色为主,有黑斑,次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雄鸟全长53~68厘米。额、头顶和耳羽为黑色,脸的裸出部分为金黄色,头顶有一对蓝色肉角,发情时能膨胀突出。颈为红色,上体粟红色,布满白色带粟红色边缘的眼斑。下体为烟灰色,带暗色羽缘。尾黑色。雌色上体褐色,布满白色圆斑及黑杂纹,下体及两胁为暗褐色并杂有棕色和灰白色羽缘。尾黑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