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对60例住开放式病房的精神分裂症患者(A组)在住院期间配合积极家庭干预及出院后继续干预与60例住封闭式病房无家属陪护的精神分裂症患者(B组)进行比较。结果 家庭干预组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1),家庭干预组1年内、2年内复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家庭干预能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从而减少复发率及预防精神残疾,使患者更好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家庭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康复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家庭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复发率和病残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把 90例精神分裂症痊愈出院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 ,干预组实施药物治疗和 1年的家庭心理干预 ,1年后随访 ,使用修改版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 BPRS)和社会功能缺陷量表 ( SDSS)进行比较。结果 经 1年的家庭心理干预后 ,干预组的 BPRS总分及自知力因子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 ( t=2 .65~ 5 .89,P<0 .0 1 )。 1年后随访 ,两组患者的治疗率、复发率和病残率均有显著差异 (χ2 =4.89~ 1 5 .44,P<0 .0 5或 P<0 .0 1 )。结论 家庭心理干预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 ,提高疗效 ,改善社会功能 ,对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和分析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康复的作用。方法将我院收治的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随机分为家庭组和对照组。其中,家庭组在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给予家庭干预治疗,对照组单一给予药物治疗。采用社会功能残疾评定量表(DAS)和生活质量量表(QOULI)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残疾程度和生活质量。结果家庭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0.01),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05)。社会功能残疾家庭组显著轻于对照组(<0.01),生活质量家庭组显著好于对照组(<0.05)结论精神分裂症给予精神药物治疗配合家庭干预可以提高依从性,减少复发率,降低社会残疾程度和改善社合功能。  相似文献   

4.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干预后生活质量对照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干预后与对照组的生活质量差异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社区 10 4例干预组家庭进行综合式干预 2年后与 10 9例对照组家庭之照料者采用社区用修订版生活质量(QOL)问卷 ( 4 1项 )评定 ,同时进行患者社会功能 (DAS)、症状学 (PANSS) ,及家属焦虑自评量表 (SAS)评定。结果 :干预组的家属QOL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信心与家庭关系两项因子分优于对照组 (P <0 0 1)。干预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u =2 0 6P <0 0 5 )。QOL总分、主客观因子分的高低与PANSS ,DAS ,SAS等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 :综合式干预有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家属的生活质量 ,降低复发率 ,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认知行为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远期疗效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干预 (心理治疗 )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 1998年6月以来 2 5 1例首次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于治疗的第三个阶段随机分为抗精神病药物合并心理治疗组 (研究组 ,12 6例 )及单用抗精神病药物组 (对照组 ,12 5例 ) ,两组均采用同样的药物维持治疗。研究组服氯氮平 (12 7 5± 73 1)mg/d (4 5例 ) ,利培酮 (2 4± 1 4)mg/d (81例 ) ;对照组服氯氮平 (12 3 2± 77 3 )mg/d (4 7例 ) ,利培酮 (2 3± 1 6)mg/d (78例 )。经 2年的随访观察 ,分别对两组的复发率 ,自知力评分 ,服药依从性 ,和阴阳性症状评定量表 (PANSS)总分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P <0 0 1) ;研究组的自知力好于对照组 (P <0 0 1) ;研究组的PANSS总分及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1~ 0 0 5 )。结论 :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 ,可提高患者的疗效及服药依从性 ,减少疾病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及家属家庭干预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以康复期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家属为对象,定期复诊进行家庭干预并对照研究。方法:干预组68例,对照组52例,采用BPRS评定;干预组家属74人,对照组家属65人,采用SCL-90评定。结果: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BPRS和入组时对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干预组患者的精神症状,不良情绪及社会功能明显好转,入组时两组家属SCL-90评定与常模对照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0.01),经干预后干预组与全国常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患者家属普遍存在心理障碍,经干预后家属心理状况明显改善。结论:对康复期病人及家属进行门诊家庭干预,是有效的康复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显著好转及出院的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予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干预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家庭护理干预,出院后每1个月对患者进行家访并实施交往、生活自理及服药干预,干预时间为6个月。采用自制服药依从性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服药依从性显著好于对照组(Z=-3.147,P=0.002),两组间PANSS总分有显著差异(t=-2.480,P0.05),其中阳性及阴性量表分均有显著差异,分别为(t=-2.137,-2.911;P0.05)。SDSS评分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t=-2.900,P0.01),同组比较,干预组干预半年后与入组时有极显著差异(t=-5.311,P0.01)。结论家庭护理干预有助于稳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改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工娱疗法及心理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用住院患者护士观察量表(NOSIE)、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将10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再给予工娱疗法及心理干预.结果 两组NOSIE、BPRS和ADL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1).第一年的复发率显示研究组为20%,对照组为4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工娱疗法及心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能力,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定期心理治疗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作用。方法对经住院治愈回归社区且能每月1次定期门诊随访迭2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50例,随机分成干预组(70例)和对照组(80例)。干预组经门诊定期心理治疗进行干预,2年后与对照组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进行评定,同时进行复发率的比较。结果干预组的gOOLI中躯体健康功能、心理健康功能、社会功能3个维度量表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物质生活维度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定期心理治疗有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提高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0.
早期干预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康复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对40例利培酮治疗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辅以8周综合干预措施,并以41例单用利培酮治疗者为对照,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分别进行评定。结果:干预组第二周起社会兴趣,个人卫生和精神病表现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0.01),从第四周起几乎所有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0.001)。结论:早期综合干预能促进精神分裂症众议院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家庭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家庭综合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药物治疗和家庭综合干预,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中自知力因子和自制依从性评分表等进行评估。结果干预组BPRS自知力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治疗依从性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家庭综合干预可以有效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恢复,改善其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家庭心理干预对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庭成员心理健康及家庭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入选的60例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庭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随访1年,干预组进行个别家庭治疗与团体治疗相结合的家庭心理干预;使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症状自评量表、简明精神症状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在进入研究时、研究12个月末进行评定.结果 干预前两组家庭的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和不满度(亲密度、适应性)、主要照料者的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因子分、患者的精神症状、社会功能缺陷得分均无显著差异;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的上述得分出现差异(P<0.05);干预组自身在干预前后的上述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 家庭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的亲密度、适应性,降低对家庭的不满度;改善患者主要照料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对首发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干预(CBT)的效果.方法 将6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30),研究组在精神科护理常规的基础上行CBT8周.干预前后分别对两 组患者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心理健康状况.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SCL-90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研究组除偏执、精神病性外SCL-90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CBT可提高首发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随机分成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就住院时间、预后等情况进行调查.时获得的资料分类汇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心理干预的患者.依从性好,预后好。结论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依从性有明显改善作用。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干预,提高其依从性,减少病情复发,有利于改善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出院后对实验组家属和患者进行定期康复指导,实施社区干预.对照组不进行特殊指导。对两组患者随访2年,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患者GQOLI-74中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干预后实验组GQOLI-74中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DL的躯体生活自理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也高于对照组(P〈0.05),SDSS的社会功能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干预有助于增进患者自我照顾能力,提高服药依从性,减少复发,延缓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功能衰退,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问题解决为基础的电话和短信干预改善出院后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效果。方法:将178例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电话干预组(63例)、短信干预组(n=61)和对照组(n=54),电话和短信干预组患者接受"立足于解决问题干预"的服药依从性干预,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并于基线和第1、3、6、9和12个月时进行服药依从性、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结果:整体上,电话组的服药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短信组(P0.001),短信组服药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电话组和短信组的PAN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5),但均低于对照组(P0.001);随访期间,对照组的再住院率高于电话组和短信组(9.3%vs.0%、1.6%,P=0.014)。结论:以问题解决为基础的电话和短信干预均可有效提高出院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从而有利于减少患者的精神症状和降低再住院率。相对而言,电话干预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家庭干预对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对80例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抗精神疾病药物的维持治疗,在此基础上干预组进行综合家庭干预,而对照组仅限于传统的院外门诊治疗.于干预前和干预后6个月、12个月对两组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精神护理观察量表(NO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结果 干预组6个月后BPRS、NORS、ADL评分分别为(21.4±5.5)、(55.0±8.6)和(19.6±4.8);对照组分别为(23.5±5.1)、(60.0±8.2)和(21.7±5.5),两组各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12个月后BPRS、NORS、ADL、SDSS评分分别为(16.3±3.4)、(48.0±6.8)、(4.1±2.2)和(14.5±5.5);对照组分别为(19.7±6.2)、(54±7.2)、(6.7±2.8)和(18.7±5.5),两组各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年内干预组4例复发(10%),对照组11例复发(24.5%),差异显著(P<0.01).结论 家庭干预能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率,有利于社会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儿童精神分裂症症患者亲属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对入组的30例精神分裂症患儿亲属定期进行心理干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干预前后进行心理卫生状况调查。结果:心理干预前与国内常模比较SCL-90总分及焦虑,抑郁,强迫症状,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干预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较干预前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心理干预能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蔡慧萍  吴小华  李敏莉 《医学信息》2019,(11):179-180,187
目的 探究延续性护理对出院后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抽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出院指导,观察组给予延续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当天、出院后3个月、出院1年的服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结果 出院3个月观察组患者服药依从性(93.30%)高于对照组(66.70%),出院1年观察组患者服药依从性(80.00%)也高于对照组(36.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EQ-5D-5L生活质量量表中行动能力、自我照顾、日常活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续性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院外服药依从性,巩固出院后的治疗效果,从而降低疾病的复发率,提高患者自我照顾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其社会回归。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把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88例分裂症首次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实施心理干预治疗和药物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对入组病人使用BPRS、FES—CV和SDSS进行比较。结果经1年的心理干预后,研究组FES--CV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和控制性明显增加,矛盾性明显降低(P〈0.01或P〈0.05);BPRS总分及自知力因子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1年后随防,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复发率和病残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提高疗效,改善社会功能,防止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