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两种单克隆抗体(单抗)标记脐血造血祖细胞表面抗原(HPCA,CD_(34))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并比较两种单抗标记的细胞与体外培养的粒单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和混合集落形成单位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脐血有核细胞中,抗HPCA-2-FITC阳性的细胞占1.0510.72%,Tuk3(纯抗体)阳性细胞占2.06±1.25%,差别显著(P<0.05),每μl脐血两种单抗标记的细胞分别为96.56±56.64和231.40±163.93(P<0.05),变异系数依次为58.47%和68.43%。尽管抗HPCA-2-FITC阳性细胞与阳性细胞数量呈显著正相关,但前者与CFU-GM,BFU-E,CFU-Mix以及CFUs(CFU-GM+BFU-E+CFU-Mix)均呈正相关,而后者仅与CFU-GM,CFUs呈正相关。研究结果提示在检测造血祖细胞时,用抗HPCA-2-FITC代替可降低假阳性,获得较好的细胞与CFU间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造血生长因子对脐血CD34^+细胞的体外扩增作用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为探讨造血生长因子不同组合方式对脐血CD34+细胞的扩增作用、扩增细胞性能改变及合理的扩增时机,利用吸附单克隆抗体——磁珠分离系统分选出95%~99%纯度的脐血CD34+细胞,在体外液体培养体系中,经重组人干细胞因子(rhSCF)、白细胞介素(IL)3、IL-6、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红细胞生成素(Epo)的不同组合扩增1~3周。结果表明,脐血CD34+细胞具有良好的扩增效应,细胞总数、集落形成细胞(CFCs)和CD34+细胞可分别扩增500.0±82.5倍、94.0±28.6倍和24.0±3.8倍;SCF是扩增最重要的生长因子,SCF+IL-3+IL-6+G-CSF+Epo组合的扩增效率最高;CFCs和CD34+细胞在1~2周维持在较高水平,以后即快速衰减;此外,扩增也加速了细胞的分化,至第3周时93%CFCs为CFU-GM,极少部分形成BFU-E和CFU-GEMM。因此,合理组合生长因子,把握适宜扩增时机,将有助于扩增细胞在质和量上满足移植和基因治疗等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单个CD34^+CD38^+和CD34^+CD38^—l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深入探讨CD34^+细胞亚群的不均一性及单个细胞的增殖分化特性,利用FACS Vantage自动细胞分选系统(ACDU)分选出单个CD34^+亚群细胞:CD34^+CD38^+和CD34^+CD38^-,在96孔板无血清培养体系中,经SCF、IL-3、IL-6、GM-CSF、G-CSF和Epo刺激,14-18天后扩增形成原代集藩。单个CD34^+CD38^+细胞形成原代集落的比例为38.0%±9  相似文献   

4.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中测定CD34^+Thy—1+细胞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确切评估动员后外周血干细胞(PBSC)水平的变化,及时指导临床选择最佳采血时机。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化疗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动员时外周血CD34+Thy-1+细胞含量的变化,同时用体外集落培养方法评价外周血祖细胞(PBPCs)的克隆形成能力。结果:动员后循环血中CD34+Thy-1+细胞、CD34+细胞和克隆形成细胞(CFC)含量分别增高48.6倍、50.0倍和53.1倍,高峰时间在化疗后第12~14天(注射G-CSF的第6~8天);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4+Thy-1+细胞、CD34+细胞的比例分别增高13.8倍和10.5倍;动员的早期阶段,CD34+细胞中Thy-1+细胞比例最高。结论:联合应用化疗和G-CSF对PBPCs,尤其对早期干/祖细胞具有显著动员作用;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Thy-1+细胞可及时指导临床准时采集PBSC。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突变的人二氢叶酸还原酶(mDHFR)耐药基因在人造血干细胞中抗甲氨蝶呤(MTX)的效应。方法应用免疫磁珠分选系统(MACS)分离纯化脐血CD34+细胞后,用含mDHFR的逆转录病毒上清转染脐血CD34+细胞,采用造血干细胞集落形成实验进行转导后细胞抗MTX分析。结果应用MACS能高度纯化人CD34+细胞,使分选后的脐血CD34+细胞的纯度平均达90%,回收率为71.1%。在MTX浓度为20nmol/L的条件下培养14天,转导mDHFR耐药基因的脐血干细胞集落形成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同时对MTX的抗性提高了约2倍。结论突变的人DHFR耐药基因能提高人的造血干细胞对化疗药物MTX的抗性。  相似文献   

6.
人混合脐血对SCID小鼠移植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人混合脐血移植的特性。方法:将人单个脐血或两个HLA不相合的混合脐血输入经亚致死剂量照射后的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观察两组脐血在SCID小鼠体内的植入率和SCID小鼠的造血重建及免疫功能的特性。结果:在输入造血干/祖细胞总量相等时,两组移植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混合脐血组的植入率较单个脐血组的低[人CFU-GM为2.80±1.79/2×105MNCs比13.40±8.14/2×105MNCs(P<0.05);CD45+细胞为0.91%±0.60%比8.96%±1.79%(P<0.01)];混合脐血组SCID小鼠的淋巴细胞转化率也较低(4.00%±4.18%比24.60%±18.32%,P<0.05)。用多聚酶链反应-寡聚核苷酸单链构象多态性检测人HLA-DPB基因发现,两个脐血混合移植只有1个脐血植入SCID小鼠,该脐血含造血干/祖细胞数(CFU-GM、CD34+细胞)较多。结论:HLA不相合的两个脐血混合移植SCID小鼠可以重建其造血和免疫功能,但仅有含造血干/祖细胞较多、增殖活性较高的那个脐血植入SCID小鼠。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脐血移植( UCBT) 对恶性血液病的根治性治疗; 观察其长期造血重建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及移植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给1 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期的11 岁男性患儿移植HLA 配型相合的同胞脐血。预处理选用BU/CY 方案( 马利兰4 m g ·kg -1 ·d - 1 ×4 ,环磷酰胺60 mg ·kg - 1 ·d - 1 ×2) 。GVHD 预防用环孢霉素A(CsA) 。移植有核细胞为0 .35 ×108/kg ,CFUGM 1 .82 ×104/kg ,CD34 + 细胞2 .04 ×105/kg 。结果 + 14 天骨髓显示造血重建;+ 21 天中性粒细胞(ANC) > 1 .0 ×109/L;+ 60 天DNA 位点检测显示移植物植入成功;+ 100 天受者血型由O 型转为供者血型B 型。随访330 天,患者情况正常,未发生急、慢性GVHD。结论本例为国内首例异基因脐血移植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获得成功;开展同胞HLA 相合脐血移植安全、有效,适合中国国情,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造血生长因子不同组合方式对脐血有核细胞的扩增作用以及脐血扩增后T淋巴细胞和HLA-AB、DR阳性细胞变化情况。方法:在脐血有核细胞体外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不同组合的细胞因子,观察细胞数、CD34+细胞、CFU-GM、T4(CD4+CD8-CD3+)细胞、T8(CD4-CD8+CD3+)细胞以及HLA-AB、DR阳性细胞的变化。结果:脐血有核细胞在体外液体培养体系中,经重组人干细胞因子(rhSCF)、白细胞介素(IL)-3、IL-6、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红细胞生成素(Epo)的作用下扩增效果最佳。结论:脐血有核细胞在各种造血生长因子的协同作用下可以在体外扩增。脐血扩增后T4、T8细胞减少,可能会降低脐血移植急性GVHD发生,但HLA-AB和HLA-DR阳性细胞数急剧上升,增加了免疫排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CD34+造血祖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研究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目的:探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定向诱导CD34+细胞向红系、粒系、巨核系及树突状细胞(DC)分化的能力。方法:利用免疫磁珠法(MACS)分离纯化脐血CD34+细胞,在液体培养体系中经不同细胞因子组合的诱导,检测各系祖细胞及DC的扩增倍数。结果:干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3、IL6、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红细胞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的不同组合,可使红系、粒系或巨核系细胞优势生长,其祖细胞可分别被扩增14.97±2.89,14.46±3.19及34.67±4.62倍,CD41a+细胞增加了17.29±2.34倍,FLT3配基+GMCSF+IL4+肿瘤坏死因子α的组合可诱导CD34+细胞形成大量树突状细胞,CD1a+细胞的比例增至24.28%±2.14%(对照组为0.36%±0.28%)。结论: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可定向诱导CD34+细胞向红系、粒系、巨核系及树突状细胞分化,这在造血调控研究、造血细胞支持治疗及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巨细胞病毒对人骨髓粒-巨噬系祖细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对人骨髓粒巨噬系祖细胞集落(CFUGM)是否有直接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研究病毒株HCMVAD169对CFUGM生长的影响,用原位聚合酶链反应(ISPCR)技术检测CFUGM的细胞内HCMVAD169DNA。结果高浓度HCMVAD169(2×106pfu/ml和2×105pfu/ml)在体外能明显抑制CFUGM的生长(P<0.01),而低浓度(2×104pfu/ml)HCMVAD169则无此作用,HCMVAD169对骨髓CFUGM的抑制作用因其浓度的不同而有差异;经ISPCR检测发现在CFUGM的细胞核中存在HCMVAD169DNA。结论CFUGM是HCMVAD169的宿主细胞之一,HCMVAD169对骨髓CFUGM生长的抑制作用与其对CFUGM的直接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粒单系细胞的体外作用,用半固体、液体培养及APAAP法检测不同浓度As2O3对24例MDS患CFU-GM和CD33,CD15,bcl-2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As2O3随着浓度的增加对CFU-GM的抑制作用增强;0.388μmol/L时对丛的抑制大于集落,其中低危组70.78%对34.05%,高危组86.76%对65.86%(P〈0.01);0.194μmol-L时使低危组丛减少,而使集落增加,高危组丛减少,集落不变。高浓度(1.94μmol/L)时CD33与CD15表达降低,bcl-2表达减少,细胞出现核染色质固缩,低浓度(0.194μmol/L)时低危组CD33减少,CD15增加,高危组CD33减少,CD15不变,bcl-2减少,且出现上述细胞  相似文献   

12.
脐血血浆体外对造血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脐血血浆对造血细胞增殖的刺激作用。方法:用细胞培养的方法以集落形成单位(CFU)为指标,观察了脐血血浆体外对脐血和骨髓造血祖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①脐血血浆使脐血CFU总和增加了2.23±0.52倍,在一定范围内,CFU总和增加幅度与培养体系中脐血血浆含量呈剂量依赖关系,并发现脐血细胞和脐血血浆ABO血型不同时刺激作用更为明显。②脐血血浆对骨髓造血祖细胞集落形成的刺激作用与ABO血型有关,血型相同者,无刺激作用,血型不同者CFU总和增加了1.55±0.43倍。③细胞因子可使脐血CFU总和增加,联合应用细胞因子与脐血血浆,CFU总和增加更为明显。④成人外周血血浆对脐血和骨髓造血细胞增殖的影响与胎牛血清相比无差异。结论:脐血血浆中含有刺激造血细胞增殖的因子,这种(些)因子对造血细胞的刺激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并提示脐血干细胞移植时同时输注脐血血浆可能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3.
脐血造血干/祖细胞集落产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31例脐血及31例正常成人骨髓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分别检测其CFU-GM,BFU-E,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eg),粒、红、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EM),粒、红、巨噬、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EMM)及初始造血祖细胞——粘附于基质的原始细胞集落形成单位(sCFU-Bl),对比分析其造血细胞的层次结构。发现脐血晚期祖细胞含量接近骨髓,早期祖细胞含量则高于骨髓。经推算21天时sCFU-Bl含量可达骨髓的10倍左右。提示脐血长期重建造血的能力优于骨髓,一份脐血重建成人造血理论上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4.
胎盘造血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 探讨胎盘在整个胎儿时期造血中的作用,寻找造血干/祖细胞的新来源,供临床移植应用。方法 分别测定脐动脉和脐静脉血中CD34^+细胞,粒-巨噬泵细胞集落(CFU-GM0及造智力在子含量,胎盘绒毛膜组织切片采用HE染色和CD34单抗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脐静脉血中CE34^+、CD34^+/CD38^-细胞及CFU-GM含量均高于脐动脉,脐静脉血中含有较多的造血刺激因子,而造血抑制因子的含量与肮动脉  相似文献   

15.
紫外线波段B对脐血免疫活性和造血活性抑制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紫外线波段B(UVB)对脐血淋巴细胞和造血细胞的作用差别。方法:选择0,5,10,20,50mJ/cm2等不同剂量UVB照射脐血单个核细胞(MNC),分别进行活力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粒-单系祖细胞集落(CFU-GM)培养和CD34+细胞比率检测。结果:脐血细胞MLC的免疫增殖反应活性、免疫激活能力及CFU-GM数均呈照射剂量依赖性下降(P<0.01),但在10mJ/cm2照射范围内脐血免疫活性下降幅度显著高于CFU-GM。在脐血MNC悬液内加入20%小牛血清后不仅使UVB的作用减弱,还加大了UVB对脐血淋巴细胞和造血细胞失活作用的差别。UVB照射前后CD34+细胞比率无明显变化。结论:小剂量UVB照射可选择性降低脐血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活性,而对造血细胞活性影响少,提示运用UVB预防脐血移植引起的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体外大量扩增和纯化具有典型表型、形态和功能的树突状细胞(DC),以进行相关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脐血CD34 + 细胞及外周血去B、去T淋巴细胞的单个核细胞( 单核细胞) ,然后以GMCSF、IL4、TNFα、Flt3 配基(FL)、SCF等不同的细胞因子配伍,分别诱生DC,通过流式细胞仪、电镜、光镜分析其特性,同时检测其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 脐血与外周血诱生DC的方案不同,由脐血CD34+ 细胞诱导DC 时,GMCSF+ TNFα+ SCF+ FL 组合可使CD1a+ 细胞比例增至(27 .18 ±1-56)% ,明显高于单独应用GMCSF组[(0.65±0 .38)% ] 。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的DC,则GMCSF+ 高剂量IL4(1000 U/ml) 组合效率最高,诱生的CD1a + 细胞可达(21 .80 ±0-32) % 。两种来源的DC在表型及形态上差异无显著性,两者同样具有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 从脐血和外周血均可诱生DC,根据应用目的的不同对其进行选择,这为DC用于临床治疗选择不同细胞来源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7.
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DynalM-450CD_(34)免疫磁珠分离纯化脐血CD_(34) ̄+细胞,并探讨了不同细胞因子[干细胞因子(SCF)、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3(IL-3)及红细胞生成素(Epo)]组合对脐血CD_(34) ̄+细胞的体外培养和扩增作用。结果表明:①经DynalM-450CD_(34)免疫磁珠分离的脐血CD_(34) ̄+细胞,其纯度达85%~。95%;②甲基纤维素培养体系中,在不同组合的细胞因子作用下,脐血CD_(34) ̄+细胞的集落产率明显不同,单用IL-6最低,SCF、IL-6、IL-3及Epo联用产率最高;③在低氧液体培养体系中,IL-6和IL6+Epo不能有效地扩增脐血CD_(34) ̄+细胞,而其它细胞因子组合均可产生明显的扩增作用;其中加Epo的组合扩增效果显著高于无Epo的相应组合。脐血CD_(34) ̄+细胞分离、纯化及其体外扩增的研究对于脐血造血细胞库的建立,脐血造血细胞移植和基因导入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用FACS将CD34^+细胞分选为CD34^+CD38^-两个亚群,并比较了来源于人脐带血、骨髓及外周血两个亚群的分布比例和造血性能的差异。结果有髓中CD34^+及其亚群细胞所占比例最高,外周血最低;脐带血来源的亚群细胞体外形成各系造血集落及液体培养体系中维持长期造血的能力最强,外周血最弱。  相似文献   

19.
ⅡCD34抗原表达与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外细胞毒法(四唑盐法)检测36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对阿糖胞苷(Ara-C)、高三尖杉酯碱(HHr)、柔红霉素(DNR)、阿克拉霉素(Acla)、长春新碱(VCR)、足叶乙甙(VP-16)的敏感性,同时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法检测其CD_(34)抗原,并与临床化疗疗效比较。发现Ara-C、HHr、VP-16中敏组CD_(34)抗原的表达较高敏组高(P<0.05),DNR、Acla、VCR耐药组较中敏组高,差异亦显著(P<0.05),六种化疗药物耐药组CD_(34)抗原的表达均较高敏组高(P<0.05)。诱导化疗第一疗程后骨髓原始细胞减少指数(MBDI)值<40组,40~60组及>60组组间CD_(34)抗原的表达差异显著(P<0.05)。AML化疗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与未缓解组组间CD_(34)抗原表达差异亦显著(P<0.05)。复发患者CD_(34)抗原的表达较初诊者高(P<0.05)。CD_(34)阳性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具有抗药性,除因其处于静止期(G_0期)外,可能与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高水平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CD8+细胞的组胺H2受体在造血抑制中的作用。方法:在17例正常人粒-巨噬细胞集落(CFU-GM)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17例再障患者外周血CD8+细胞,再患者外周血CD8+细胞+甲氰咪胍和单加甲氰咪胍。结果:再障患者外周血CD8+体外能抑制正常人骨髓细胞CFU-GM的生长,0.5×10^-5mol/L和1.0×10^-5mol/L的甲氰咪胍有解除帝种抑制作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